最近上豆瓣,發現刷到的育兒話題越來越多了。一開始我有點奇怪,最近幾年已經不再豆瓣記錄看過的書和電影,只是單純用來查閱,大數據還是看出來我已婚已育的身份?後來明白了,豆瓣青年,也都紛紛結婚生小孩,步入人生新曆程。
想想哈利波特都人到四十,青春果然一晃而過,以前再文藝,再青春熱血,沸騰燃燒,以夢為馬,醉酒當歌,現在都要老老實實從基層育兒開始,小孩是最能令人迅速清醒,觸摸現實的利器。
豆瓣上有一則分享是這樣的,一家大人,爸爸媽媽奶奶,帶著一個小孩到廣場上玩。孩子還小,兩歲不到點,屬於能聽懂話又不太能表達的時候。小孩玩得很開心,但是爸爸提議回去吃飯,孩子當然不開心,開始大哭大鬧。奶奶的角色是,為了先回去吃飯,極盡哄騙之事,讓小孩先回去,承諾等下還會下來玩。
這時親媽開始不爽了,這都幾點了,等下怎麼可能下來玩,這種哄騙式育兒法她一百個看不慣。中途路過小賣部,哭鬧的小孩提出要買冰棍,奶奶妥協了,親媽又不高興,小孩能說啥就給啥嗎?再說吃了冰棍還吃不吃飯了?
在大人的僵持中,小孩越鬧越厲害,幾乎哭到撕心裂肺的程度。她就是想在外面玩,就是想吃冰棍,一個哭鬧的小孩,足以讓三個大人都崩潰。爸爸終於忍不住了,舉手就想揍小孩,她憑什麼這麼頑劣?親媽看到這種場景,一下就哭了。
看到這個地方,我真是忍不住拍一下大腿,文藝女青年當媽,也太軟弱了。
這件事外人看起來很簡單,兩歲幼兒會經歷第一個叛逆期,這是人類成長史上第一次開始出現強烈的自主意識,標誌著從一個什麼事都要靠大人的嬰兒,像幼兒的第一次轉變。她不聽話,哭鬧,都是要長大嘛。
我兒子這麼大的時候,每天晚上你說要帶他出門,他就說,不要出門!這事處理起來相當簡單,每次假裝說,啊,今天就不出門了吧。他一定會脖子一歪說:我要出門!你想帶他往東走,故意說成去西邊行不行,他為了反對而反對,二話不說只往東走。
他想站在你的對立面,來證明他已經不是一個小嬰兒,能自己做主了。
可惜的是,文藝型母親不是沒想到這點,是她情急之下給忘了,她最主要的問題,是要解決育兒上誰說了算的問題。只要小孩奶奶堅持的,她就想反對。小孩奶奶哄騙小孩,她覺得沒道理,小孩奶奶覺得吃個冰棍無所謂,她一定要堅持,必須給孩子做規矩。
所有文藝型母親,大概都跟我一樣,多少看過幾本育兒書,堅信自己是科學育兒的先進代表,只有書上寫的才是對的。
理想和現實的困境是,你懂了很多道理,卻還是要靠上一輩帶小孩,後者才不管什麼科學育兒,她只想走條省事的捷徑。小孩想看電視,那就看啊,誰家小孩不看?想吃冰棍,那就吃啊,每天吃一根又不會怎麼樣。只要不哭不鬧,帶著輕鬆就行了。
你不喜歡這種育兒方法,你畢竟讀過書,受過高等教育,關鍵你沒有足夠的錢,來擺脫這種中國家庭理所當然的照顧。
豆瓣上糾結的文藝母親,逐漸演化成了兩種,一種是承認自己帶不好小孩,把小孩全權委託給爸媽照看,讓他們去憂愁吧,等長大了能跟父母對話了,自己再接手。我關注一位高學歷媽媽,痛快寫了自己不成功的育兒經歷後,被人追著罵了很久,說這樣的媽媽根本不配做媽媽,既然你做了母親,就要負起現實的責任。
不過她小孩長大後,竟然上豆瓣回覆說,我現在挺好的。外公外婆帶大,也很不錯啊。
我養了七年小孩後,發現養育這件事,的確要放棄執念,你看一些育兒書,能了解小孩為什麼要這麼做,不會內心這麼堵,覺得自己怎麼生了個孽障。其實人類生長發育的經歷就是如此,但育兒書並不能幫助我養出一個我想要的小孩,小孩有他自己的人生,怎麼可能讓你隨便捏呢?
另一種是自己帶著小孩,但終日覺得痛苦。這種痛苦有時來自精神上,為什麼小孩哭鬧個不停,讓自己沒法休息?有時來自經濟上,為什麼我都這麼累了,根本沒人看到我的付出,甚至覺得理所當然?
文藝女青年以前特別看不上世面上那些俗辣女子,後者講究彩禮,在乎老公為自己付出多少,生了小孩如果婆婆不幫忙,氣得想罵老公家祖宗十八代。以前覺得這種女人特別俗,後來生了小孩才發現,啊,生活很現實的,以前做的夢根本不算數。
俗女人生完小孩,倒都活得挺好的,不像文藝女青年,要經歷從天上掉下來的噩夢。
這一種文藝女青年怎麼辦?
我以前總是信口雌黃說,孩子不要給老人帶,就像你看不慣上一輩的生活習慣一樣,你看他們帶孩子更難受。可說得容易,也沒有多少人真的翻身做了主人。
中國的女人,很少活到足夠獨立自主,三十多歲才去生小孩。多半被人催著催著,也就順水推舟。
這時候看了二十本育兒書又有什麼用?
你只能算是進化了一半,頭腦武裝好了,但還遠不能身體力行。倒不如頭腦沒武裝,起碼不用痛苦,就樂呵呵看著外婆奶奶忙裡忙外,自己偷偷慶幸,啊,幸虧我不用管,還可以跟個小姑娘一樣隨便出去玩。
然而做不到啊,於是跟大哭大鬧的小孩一樣,承受著想要長大帶來的撕心裂肺的巨痛。
文/毛利
公眾號/和毛利午餐
一位剛正不阿且嫵媚動人的專欄女作家,新書《全職爸爸》已上線。本號旨在推動人類情感發育,前世欠你的500次回眸,現在一併還給你!歡迎關注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