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經過30年的摸索 我們終於清楚為什麼要發展資本市場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中華網財經12月5日訊,2020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全球化遭遇嚴重打擊,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價值和族群空前撕裂。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由鳳凰網、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人民日報出版社協辦,鳳凰網財經、中華網財經承辦的「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在北京舉辦,本屆峰會以「破局與新生」為主題,盛邀政商學界頂級嘉賓,圍繞全球和中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凝聚共識。

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發表《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豐碑》主題演講。吳曉求在演講中表示,中國資本市場有三座豐碑,滬深交易所創立和運行是第一座,股權分置改革第二座,註冊制改革是第三座。

吳曉求指出,經過三十年兩代人的努力,中國資本市場規模達到80萬億,也通過30年的理論探索認清了中國為什麼要發展資本市場以及資本市場在整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中處的重要地位。「首先,意識到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石和基礎,資本市場有財富流動功能,有分散風險功能,現代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功能是著眼於未來,而不是複製傳統。其次,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的樞紐,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才開啟了註冊制的改革。」他說到。

以下為吳曉求先生在「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演講全文:

吳曉求:非常榮幸參加鳳凰衛視的論壇。我跟光紹多年的朋友,當年他作為證監會的重要領導,參與了中國許多的重大改革,那個時候他也經常邀請我去討論一些重要的問題。

第一,中國資本市場到現在有三十年的歷史,中國資本市場的起點是在一個應該說意識形態當時還是比較嚴峻的環境下,我們開創了滬深交易所。在30年前在那樣一個環境下,能夠建立證券交易所,這會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既要有極度智慧又要有膽量,沒有膽量、沒有智慧估計很快當時就會夭折。

1、這三十年來,滬深交易所的創立和運行,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座豐碑,它開啟了新中國資本市場歷史的長河,也推動了中國金融結構性調整的時代,也實現了中國金融脫媒的進程,一個國家金融的現代化,其基礎性的力量來自於金融脫媒,沒有金融脫媒就沒有金融的現代化。當然金融的脫媒主要來自於市場經濟的體制以及人民日益增長的收入的要求,因為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之後,他會對它的財富管理提出迫切的要求,金融作為一種制度性的供給,顯而易見要完成、要滿足社會日益多樣的金融需求,包括市場上的融資需求和財富管理需求。所以基於這樣,脫媒的力量開始出現了。

雖然30年前的中國還不具備全面的脫媒作用,30年前的中國人們的收入水平還是非常低的,扣除了現金消費剩餘的部分並不多,資本市場的原生動力來自於收入的提高,滿足了自己消費之後才有投資的欲望和可能,才有財富管理的需求。30年前,我們可能正在為吃飽飯而奮鬥、而努力。但是當時,中國資本上的歷史進程並沒有嚴格按照脫媒的進程來進行,是在那樣一個條件下為了解決當時的企業融資資金困難而誕生的,所以中國的資本市場滬深交易所的建立,它的歷史起點是來自於融資的需求,雖然從理論上說它的邏輯起點是來自於脫媒,但是在中國,歷史的起點和邏輯的起點有一點脫節,正是由於這種脫節為後來的中國資本市場帶來先天性的不足,我們後來花了大量的時間來改革,因為它先天性不足來帶來的重大缺陷,也就是說它的基因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必須通過後天的改革把先天的基因補上,朝著現代化、國際標準的資本市場邁進。

從1990年開始運行了15年之後,我們發現中國資本市場幾乎沒有什麼發展,那個時候規模交易操縱市場,虛假信息披露充斥著這個市場,所以那個時候這個市場沒有任何的美譽度,基本上大家說是一個人類賭博的市場,既不創造財富,也沒有謀劃新的企業。大家在分析是什麼原因?剛才說了先天不足因為它的歷史起點、邏輯起點脫節了。但是後天要把它補上,後來發現先天不足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在上市公司的股權設計方面,是股權分置,70%左右的股份是不能流通,30%的發行部分可以流通,我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股權分置。當然只有股權分置,中國資本市場的邏輯起點才會出現,否則就不會出現,因為當時要讓國有資本流通起來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它會和國有控股權以及國有資產的流失連在一起,這個帽子非常大,所以要不要流通,我要把市場建起來。後來發現一家上市公司兩類股東,一個利益訴求來自於他的資產溢價增長,另外一個是來自於它的高溢價的增發,兩類股東的利益發生了衝突,所以必須要改革制度設計,這是先天留下來的。

2、所以2005年經國幾年的探索和理論研究,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第二座豐碑,股權分置改革。

之前也做過國有險資的嘗試,應該說這種嘗試不成功,背離了資本市場的基本要求、基本規律。因為你不可能讓那些原來沒有流通性的股份按照市價流通,那是違背資本市場的契約精神。2005年我們要把這座有重大缺陷的制度進行完善。領導這次股權分置改革的,當然總的領導是黃軍通知,具體實施的是屠光紹主席他們,他們在具體的實施方面推動了股權分置改革,我本人也有幸參與了幾乎所有的股權分置改革的會議的討論,就如何完成這樣的改革。非常麻煩,之所以股權分置改革是豐碑,是在多重約束的情況下完成的,第一必須保持國有資本對上市公司控股權,不能喪失控股權;第二保持國有資產在改革中保值增值;第三不能讓流通股東受到損害。這三個目標擱在一起統一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竟然做到了,我們找到了股權分置改革的理論基礎,那就是對價,對價就是非流通股給流通股對價,這是很好的契約精神。所以經過了艱苦的探索,我們到2007年的3月份,98%的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革。股權分置改革是繼滬深交易所之後的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二座豐碑,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制度規範的時代,上市公司的制度開始規範了,雖然市場上的各種交易行為,信息披露還有些問題,但是從制度平臺來說已經開始走向了規範。

剛才是第二座豐碑。在這之後雖然有所進步,中國資本市場的規模迅速的擴大,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前我們的總市值包括不流通的各種加起來3萬億,流通的市值是1萬億,非流通的2萬億,我們今天達到了80萬億。所以後來這個市值不斷的增長,跟股權分置改革有密切的關係。

3、到了2019年,這中間經過了市場化的改革,包括組織等等這些都有了。你發現無數人還在控制著上市公司的資源,以及上來樣的公司上市,上市公司的定價怎麼定,都不怎麼市場化。所以到了2019年,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始科創板,科創板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科創板實行了註冊制,註冊制解決了讓什麼樣的企業上市,以及如何進行定價。之後2020年,深交所在上交所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註冊制的改革,所以註冊制的改革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第三座豐碑,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市場化改革的時代。

第二,三十年兩代人的努力,中國今天的資本市場有了80萬億的規模,我們通過30年的理論探索,我們終於清楚,在中國為什麼要發展資本市場,以及資本市場在整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中處在什麼樣的重要地位,清楚了,過去是不清楚的。這個清楚非常重要的就是兩點:

一個就是它意識到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石和基礎,應該說以前從來沒有這麼意識到。我在2000年就寫了一本書,中國金融改革的戰略選擇,就是構建市場主導性的金融體系,這個市場主導性就是資本市場,就是構建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為基礎的現代金融體系,應該是未來中國金融改革的戰略目標。到了2020年應該說,我們已經確立這個目標,但回望過去這些年幾乎很少人贊成這個想法,因為認為不太可能,中國的商業銀行太強大了。我說固然今天強大,但是未來一定讓中國的資本市場強大起來,是因為資本市場有財富管理流動,有分散風險的功能,現代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功能是著眼於未來,而不是複製傳統,不是落後。以資本市場為主的現代金融市場有這個功能,我們在理論上已經找到了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基石的認知。

二個就是,認識到了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的樞紐。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次學習金融知識的會議上會後的公報上說的,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所以才開啟了註冊制的改革。

第三,理論認識也清楚了,也建立了三座豐碑,也經歷了很多的挫折,那為什麼?也就是未來要完成一個目標,這三座豐碑都是朝著那個目標去的,否則我們就沒有必要用那麼大的力氣去解決這麼多問題。這個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實際上和十九屆五中全會所確立的到2035年要把中國建設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相適應,未來中國的資本市場的目標是要構建新時期新的國際金融中心,也就是說要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個國際金融中心,這個新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以人民幣計價資產作為交易中心的功能。國務院2009年就已經確立了把上海要建設新的國際金融中心,當時說是到2020年,看來這個目標的實現要往後移,或許在「十四五」時期,但是我確信到2035年中國的資本市場一定能夠成為新時期的國際金融中心,為此我們要做很多深度的改革。簡單點說要做思想改革,才可以達到未來的目標:第一法治基礎、法治精神,依法治國。這個法是資本上預期的基礎,沒有穩定的法治堅若磐石的法治就沒有預期機制,這是其一。其二,契約精神,契約精神是資本市場的靈魂。第三是透明度,要有足夠的透明度,透明度是資本市場的生命線。第四,是要很好的保護人民幣的長期信用,在宏觀經濟政策上人民幣長期信用之間要保持一個平衡,以維護人民幣的長期信用,這是未來中國的金融資本市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市場軟條件,我們為此要改革要努力。謝謝大家!

專題:全球經濟如何破局?梁振英15分鐘重磅演講、多位省部級領導建言獻策

相關焦點

  • 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江西資本市場發展有新氣象新變化
    著名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作主旨演講(邱業成、記者王祺拍攝)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焦俊傑報導:12月26日,由江西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江西日報社主辦,大江網(中國江西網)、信息日報、大江新聞客戶端承辦的「聚焦映山紅行動·致敬資本市場30年」2020江西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南昌舉行
  • 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受邀參加2020江西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
    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王樊)報導:倏忽三十載,櫛風沐雨,篳路藍縷。中國資本市場「三十而立」,在不斷走向規範化、法治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進程中,依然面臨諸多的挑戰和機遇。對於江西而言,如何把握時代機遇,推動江西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是未來面臨的重要課題。
  • 吳曉求:中國資本市場有先天性不足必須通過後天改革把先天基因補上
    中華網財經12月5日訊,2020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全球化遭遇嚴重打擊,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價值和族群空前撕裂。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由鳳凰網、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人民日報出版社協辦,鳳凰網財經、中華網財經承辦的「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在北京舉辦,本屆峰會以「破局與新生」為主題,盛邀政商學界頂級嘉賓,圍繞全球和中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凝聚共識。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發表《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豐碑》主題演講。
  • 吳曉求:三十年 三座豐碑
    從上世紀90年代初滬深兩個交易所設立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已經運行了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值從23億元到現在約80萬億元,上市公司數量從12家增加到現在超過4000家,投資者開戶人數達1.6億……  具體而言,中國資本市場為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金融資產、社會財富總量得到迅速增長。
  • 下一個三十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 | 中國資本市場30...
    原創 曹韻儀 天下銀保編者按:30年櫛風沐雨,30年春華秋實。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
  • 「我們不需要P2P式金融」 吳曉求8點講清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金融體系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金融體系?」經濟學家、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發問,這也是他最近在研究的議題。
  • 下一個三十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中國資本市場30...
    編者按:30年櫛風沐雨,30年春華秋實。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下一個三十年,有更多新政策值得期待,商業銀行將攜手資本市場創造更多「奇蹟」。
  • 等待了30年的註冊制 究竟對中國資本市場意味著什麼?|中國資本力量...
    2020年正值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全景整合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重要的珍貴歷史影像,隆重推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專題片——《中國資本力量》。專題片通過主要親歷者的傾情講述,再現歷史轉折重要關頭的思考與抉擇。過去三十年,中國資本市場最重大的歷史事件是什麼?有人說,是註冊制改革。
  • 吳曉求:構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軟硬體上中國還有哪些上升空間?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黃鑫宇)12月16日,在新京報貝殼財經「新發展新格局-資本市場再出發高峰論壇」上,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提出,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構建新時期國際金融中心。此為,中國在以「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等為代表的硬條件,以及以「提高契約精神」「維護人民幣長期信用」為代表的四大「軟體」,兩大領域仍有上升空間。
  • 吳曉求:想看懂金融問題,就要和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附視頻)
    …實際上,吳曉求在金融學界也是「少數派」,他認為現代金融的核心是資本市場,而不是商業銀行。因為那時候我才30歲剛出頭,所以到1993評上教授之後,當然我重點還在研究宏觀經濟,研究中國的經濟運行的模式,研究經濟的很多行為特徵。1994年我為什麼說是一個偶然因素呢?是因為我1993年當上教授以後,還非常貧窮,是個典型的貧窮的年輕的知識分子,因為你買不起冰箱,在中國人民大學當教授買不起冰箱,何談電視,那是不可能的。
  • 債券市場會成風險集中爆發點嗎?吳曉求:發展債市這幾個問題需重點...
    編者按: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一級教授、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2017年完成,並在《財貿經濟》2018年第3期刊發《發展我國債券市場需要重點思考的幾個問題》一文。該文對當下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仍有重大參考價值。
  • 吳曉求:關於 「十四五」規劃的觀點與看法
    吳曉求:我們強調內循環,並不意味著我們會走計劃經濟的道路,更不意味著我們會走「閉關鎖國」的道路。我們過去取得的非常重要的成就,一個是靠我們制度的改革,堅持市場經濟道路,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得益於對外開放。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實質性的變化,是從2001年11月份中國加入WTO,使中國經濟全面開放、全面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所取得的。
  • 吳曉求:網貸作出巨大貢獻 不應隨便給新金融業態扣高利貸的帽子
    著名金融學家,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出席並演講。「作為一個金融學教授,我對當前的一些熱點問題無法迴避」,「如果我迴避,那就是逃避責任」,吳曉求在演講開始時表示。他強調,要從基本良知去評判一些金融的基本問題。「尊重常識、尊重金融規律和趨勢非常重要。
  • 吳曉求:需要做好這七點
    來源:新浪財經吳曉求12月7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家吳曉求發表演講。吳曉求在會上提出一個問題:中國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金融體系?他從七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第一,中國銀行業的改革重點在於數位化轉型,我們不進行數位化轉型會被淘汰,所以數位化轉型以及提高的普惠性,是中國銀行體系未來的重要任務。第二,未來中國資本市場它的重點在於市場化。
  • 經濟學家吳曉求:內循環不是重回計劃經濟,後者肯定沒有出路
    吳曉求:我們強調內循環,並不意味著我們會走計劃經濟的道路,更不意味著我們會走「閉關鎖國」的道路。我們過去取得的非常重要的成就,一個是靠我們制度的改革,堅持市場經濟道路,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得益於對外開放。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實質性的變化,是從2001年11月份中國加入WTO,使中國經濟全面開放、全面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所取得的。
  • 吳曉求心中的「內憂」:為什麼說「我確信我們能夠完成中華民族的...
    吳曉求當天說:「我確信我們能夠完成中華民族的崛起,但是頭腦要清醒。」 這樣的表述,是基於他對當下國情中內憂與外變的判斷。吳曉求認為,內憂源自中國需要一個更加開放、法制、寬容、富於探索的發展環境,而外變則源自中美在經濟領域的衝突,已經由貿易升級到科技,再上升到金融,對此,中國需要展開「極限思考」。
  • 人大副校長吳曉求:影子銀行是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出席並發表演講。他以「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方略」為主題,從宏觀和戰略高度,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認為,影子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特別是在現階段,把很多創新妖魔化,只會使中國金融回到非常傳統落後的地位。吳曉求指出,要懷著虛心的、安靜的心態,懷著對國家未來負責任的心態發展經濟。
  • 吳曉求:我國債市須摒棄「誰審批、誰監管」的發展思路和監管原則
    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我們需要推動債券市場的一體化,推動債券市場從發行制度到交易結構再到監管體制的改革。我們既要尊重歷史,也要著眼於未來,推動改革。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石是資本市場,核心功能是跨期風險配置,在風險組合的基礎上實現財富管理,在財富管理的基礎上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一個結構合理、具有適度流動性、良好透明度和資產成長可預期性的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功能完善的前提。債券市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債券市場發展相對滯後,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
  • 吳曉求: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七大關鍵因素
    我們必須從目標設計上,告別高速增長的時代。中國經濟規模現在已經超過了90萬億人民幣,人均GDP也已接近一萬美元,跨進了一個新門檻,這是中國人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實現的重要目標。坦率講,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奇蹟,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有著這麼龐大的人口數量、這麼複雜的國情和這樣完整的產業結構。
  • 下一個三十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
    編者按:30年櫛風沐雨,30年春華秋實。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下一個三十年,有更多新政策值得期待,商業銀行將攜手資本市場創造更多「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