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網財經12月5日訊,2020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全球化遭遇嚴重打擊,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價值和族群空前撕裂。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由鳳凰網、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人民日報出版社協辦,鳳凰網財經、中華網財經承辦的「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在北京舉辦,本屆峰會以「破局與新生」為主題,盛邀政商學界頂級嘉賓,圍繞全球和中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凝聚共識。
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發表《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豐碑》主題演講。吳曉求在演講中表示,中國資本市場有三座豐碑,滬深交易所創立和運行是第一座,股權分置改革第二座,註冊制改革是第三座。
吳曉求指出,經過三十年兩代人的努力,中國資本市場規模達到80萬億,也通過30年的理論探索認清了中國為什麼要發展資本市場以及資本市場在整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中處的重要地位。「首先,意識到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石和基礎,資本市場有財富流動功能,有分散風險功能,現代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功能是著眼於未來,而不是複製傳統。其次,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的樞紐,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才開啟了註冊制的改革。」他說到。
以下為吳曉求先生在「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演講全文:
吳曉求:非常榮幸參加鳳凰衛視的論壇。我跟光紹多年的朋友,當年他作為證監會的重要領導,參與了中國許多的重大改革,那個時候他也經常邀請我去討論一些重要的問題。
第一,中國資本市場到現在有三十年的歷史,中國資本市場的起點是在一個應該說意識形態當時還是比較嚴峻的環境下,我們開創了滬深交易所。在30年前在那樣一個環境下,能夠建立證券交易所,這會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既要有極度智慧又要有膽量,沒有膽量、沒有智慧估計很快當時就會夭折。
1、這三十年來,滬深交易所的創立和運行,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座豐碑,它開啟了新中國資本市場歷史的長河,也推動了中國金融結構性調整的時代,也實現了中國金融脫媒的進程,一個國家金融的現代化,其基礎性的力量來自於金融脫媒,沒有金融脫媒就沒有金融的現代化。當然金融的脫媒主要來自於市場經濟的體制以及人民日益增長的收入的要求,因為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之後,他會對它的財富管理提出迫切的要求,金融作為一種制度性的供給,顯而易見要完成、要滿足社會日益多樣的金融需求,包括市場上的融資需求和財富管理需求。所以基於這樣,脫媒的力量開始出現了。
雖然30年前的中國還不具備全面的脫媒作用,30年前的中國人們的收入水平還是非常低的,扣除了現金消費剩餘的部分並不多,資本市場的原生動力來自於收入的提高,滿足了自己消費之後才有投資的欲望和可能,才有財富管理的需求。30年前,我們可能正在為吃飽飯而奮鬥、而努力。但是當時,中國資本上的歷史進程並沒有嚴格按照脫媒的進程來進行,是在那樣一個條件下為了解決當時的企業融資資金困難而誕生的,所以中國的資本市場滬深交易所的建立,它的歷史起點是來自於融資的需求,雖然從理論上說它的邏輯起點是來自於脫媒,但是在中國,歷史的起點和邏輯的起點有一點脫節,正是由於這種脫節為後來的中國資本市場帶來先天性的不足,我們後來花了大量的時間來改革,因為它先天性不足來帶來的重大缺陷,也就是說它的基因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必須通過後天的改革把先天的基因補上,朝著現代化、國際標準的資本市場邁進。
從1990年開始運行了15年之後,我們發現中國資本市場幾乎沒有什麼發展,那個時候規模交易操縱市場,虛假信息披露充斥著這個市場,所以那個時候這個市場沒有任何的美譽度,基本上大家說是一個人類賭博的市場,既不創造財富,也沒有謀劃新的企業。大家在分析是什麼原因?剛才說了先天不足因為它的歷史起點、邏輯起點脫節了。但是後天要把它補上,後來發現先天不足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在上市公司的股權設計方面,是股權分置,70%左右的股份是不能流通,30%的發行部分可以流通,我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股權分置。當然只有股權分置,中國資本市場的邏輯起點才會出現,否則就不會出現,因為當時要讓國有資本流通起來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它會和國有控股權以及國有資產的流失連在一起,這個帽子非常大,所以要不要流通,我要把市場建起來。後來發現一家上市公司兩類股東,一個利益訴求來自於他的資產溢價增長,另外一個是來自於它的高溢價的增發,兩類股東的利益發生了衝突,所以必須要改革制度設計,這是先天留下來的。
2、所以2005年經國幾年的探索和理論研究,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第二座豐碑,股權分置改革。
之前也做過國有險資的嘗試,應該說這種嘗試不成功,背離了資本市場的基本要求、基本規律。因為你不可能讓那些原來沒有流通性的股份按照市價流通,那是違背資本市場的契約精神。2005年我們要把這座有重大缺陷的制度進行完善。領導這次股權分置改革的,當然總的領導是黃軍通知,具體實施的是屠光紹主席他們,他們在具體的實施方面推動了股權分置改革,我本人也有幸參與了幾乎所有的股權分置改革的會議的討論,就如何完成這樣的改革。非常麻煩,之所以股權分置改革是豐碑,是在多重約束的情況下完成的,第一必須保持國有資本對上市公司控股權,不能喪失控股權;第二保持國有資產在改革中保值增值;第三不能讓流通股東受到損害。這三個目標擱在一起統一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竟然做到了,我們找到了股權分置改革的理論基礎,那就是對價,對價就是非流通股給流通股對價,這是很好的契約精神。所以經過了艱苦的探索,我們到2007年的3月份,98%的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革。股權分置改革是繼滬深交易所之後的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二座豐碑,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制度規範的時代,上市公司的制度開始規範了,雖然市場上的各種交易行為,信息披露還有些問題,但是從制度平臺來說已經開始走向了規範。
剛才是第二座豐碑。在這之後雖然有所進步,中國資本市場的規模迅速的擴大,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前我們的總市值包括不流通的各種加起來3萬億,流通的市值是1萬億,非流通的2萬億,我們今天達到了80萬億。所以後來這個市值不斷的增長,跟股權分置改革有密切的關係。
3、到了2019年,這中間經過了市場化的改革,包括組織等等這些都有了。你發現無數人還在控制著上市公司的資源,以及上來樣的公司上市,上市公司的定價怎麼定,都不怎麼市場化。所以到了2019年,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始科創板,科創板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科創板實行了註冊制,註冊制解決了讓什麼樣的企業上市,以及如何進行定價。之後2020年,深交所在上交所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註冊制的改革,所以註冊制的改革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第三座豐碑,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市場化改革的時代。
第二,三十年兩代人的努力,中國今天的資本市場有了80萬億的規模,我們通過30年的理論探索,我們終於清楚,在中國為什麼要發展資本市場,以及資本市場在整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中處在什麼樣的重要地位,清楚了,過去是不清楚的。這個清楚非常重要的就是兩點:
一個就是它意識到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石和基礎,應該說以前從來沒有這麼意識到。我在2000年就寫了一本書,中國金融改革的戰略選擇,就是構建市場主導性的金融體系,這個市場主導性就是資本市場,就是構建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為基礎的現代金融體系,應該是未來中國金融改革的戰略目標。到了2020年應該說,我們已經確立這個目標,但回望過去這些年幾乎很少人贊成這個想法,因為認為不太可能,中國的商業銀行太強大了。我說固然今天強大,但是未來一定讓中國的資本市場強大起來,是因為資本市場有財富管理流動,有分散風險的功能,現代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功能是著眼於未來,而不是複製傳統,不是落後。以資本市場為主的現代金融市場有這個功能,我們在理論上已經找到了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基石的認知。
二個就是,認識到了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的樞紐。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次學習金融知識的會議上會後的公報上說的,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所以才開啟了註冊制的改革。
第三,理論認識也清楚了,也建立了三座豐碑,也經歷了很多的挫折,那為什麼?也就是未來要完成一個目標,這三座豐碑都是朝著那個目標去的,否則我們就沒有必要用那麼大的力氣去解決這麼多問題。這個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實際上和十九屆五中全會所確立的到2035年要把中國建設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相適應,未來中國的資本市場的目標是要構建新時期新的國際金融中心,也就是說要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個國際金融中心,這個新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以人民幣計價資產作為交易中心的功能。國務院2009年就已經確立了把上海要建設新的國際金融中心,當時說是到2020年,看來這個目標的實現要往後移,或許在「十四五」時期,但是我確信到2035年中國的資本市場一定能夠成為新時期的國際金融中心,為此我們要做很多深度的改革。簡單點說要做思想改革,才可以達到未來的目標:第一法治基礎、法治精神,依法治國。這個法是資本上預期的基礎,沒有穩定的法治堅若磐石的法治就沒有預期機制,這是其一。其二,契約精神,契約精神是資本市場的靈魂。第三是透明度,要有足夠的透明度,透明度是資本市場的生命線。第四,是要很好的保護人民幣的長期信用,在宏觀經濟政策上人民幣長期信用之間要保持一個平衡,以維護人民幣的長期信用,這是未來中國的金融資本市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市場軟條件,我們為此要改革要努力。謝謝大家!
專題:全球經濟如何破局?梁振英15分鐘重磅演講、多位省部級領導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