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45年,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抗戰,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從此,臺灣擺脫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
1945 年10 月25 日,中國戰區臺灣受降區受降典禮儀式在臺北公會堂舉行。當天上午8 時50 分,受降主官國民黨上將陳儀將軍在多名國軍將領及盟軍代表陪同下,步入會場。日軍投降代表安藤利吉、諫山春樹等則在陳儀下令後才列隊低頭進入會場,並在指定位置立正後向陳儀行鞠躬禮,隨後又自行解下所佩軍刀雙手呈給陳儀。
9 時整,陳儀高聲宣布接收令,安藤利吉謙卑地點頭後在受領證上簽字畫押。陳儀審閱受領證後也用點頭以示認可,並下令日軍代表退場。
整個儀式前後只用了5 分鐘。但這5 分鐘宣告了臺灣日本殖民統治50 年的終結!不知是巧合還是特意掐時間,這5 分鐘讓整個過程更具儀式感——5 分鐘吐盡50 年鬱悶。
籤字儀式後,陳儀昭告天下: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政府主權之下。此一極有歷史意義之事實,本人特向我國同胞及全世界報告周知,臺灣現已光復。
至此,被迫割讓50年又156天的臺灣省,重歸於中國主權的管轄之下,臺灣人民恢復了中國國籍。
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侵佔臺灣。為收復包括臺灣在內的中國失地,中國人民從沒有放棄努力。等待時機成熟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是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神聖責任。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次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發布《國民政府對日宣戰文》,正式對日宣戰,並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
據此,按照國際法,中國政府將廢止中日間過去所訂的一切條約,《馬關條約》對國民政府的束縛完全消失。戰後,中國對日本清算將要追溯到甲午戰爭前,包括被日本佔領的臺灣等失地將要全部收回。
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國在開羅聯合發表《對日作戰之目的與決心之公報》,也就是通稱的《開羅宣言》,明確宣示:「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
通過《開羅宣言》,中國政府獲得美國與英國的支持,以宣言的方式向全世界確認臺灣原屬中國領土及日本強佔的非正義性,表達了美、英兩國對臺澎歸還中國、恢復中國對臺澎主權的莊嚴承諾,是處理臺灣問題的重要國際法依據,從而避免了臺灣歸屬的國際化。
《開羅宣言》發表後,國民政府開始籌劃臺灣的收復工作。1944年3月中旬,蔣介石在中央設計局內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作為研究收復臺灣工作的職能機構,任命陳儀為主任委員。「臺調會」就收復臺灣進行了艱苦的大量的準備。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發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宣布:「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日本天皇廣播投降詔書。17日,麥克阿瑟以盟軍最高統帥第一號命令,明確了將嚴格履行開羅會議以來的有關國際承諾,臺灣立即由中國接收的安排。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中國收復臺灣進入實施階段。8月27日,蔣介石正式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9月7日,國民政府「特派陳儀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奉令統一接收臺灣(包括澎湖列島)地區軍事工作。
臺灣終於回歸祖國,洗卻了中華民族在甲午戰爭所遭受的奇恥大辱,是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大收穫之一。
臺灣光復包括接受日軍投降和中國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兩方面。陳儀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接收臺灣日軍投降,是奉聯合國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之令,承接臺灣的軍事設防權,實際上分擔了盟軍原先設想的直接軍事佔領任務。同時,陳儀又是臺灣省行政公署長官,接收臺灣、澎湖列島的領土、人權、治權、軍政設施及資產,這是日本侵佔臺灣後中國人民從未放棄的使命,對於中國人民而言,是收復失地。從《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約束力看,此舉又屬恢復行使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