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2020-12-18 花粥食記

餅餅饃饃圓圓圈圈,糕糕粑粑團團丸丸!

▲ 貴州安順,龍舟宴上的涼拌茄子。

春種、夏醞、秋收、冬藏,食材品類隨季節而變;南甜、北鹹、東酸、西辣,口味偏好因方位而異;川、魯、粵、湘、蘇、徽、浙、閩,菜系流派因地理而分。

▲ 中國各地人的餐桌。由上至下分別來自上海、甘肅平涼、廣東廣州、內蒙古。

縱然如此,中國的美食家族,依然可以找到共同的形與神——圓

圓形、能吃的,說的不就是月餅嗎?當我們將目光視野不斷放大,就會發現:月餅,只是圓形美食家族的九牛一毛。

中國人的美食地圖,其實是一幅精彩紛呈的「吃圓地圖」

各種澱粉都可以塑造渾圓的形狀:麥麵的饅頭、大米的粑粑、糯米的麻團、雜糧的煎餅。

▲ 饅頭、油餅、粑粑、麻團。

各種烹飪方式都能演繹圓的傳奇:烤的燒餅、烙的大餅、蒸的包子、煮的湯圓;

▲ 燒餅、包子、湯圓。

大江南北,都可以是圓的江湖:新疆的烤饢、雁北的莜麵栲栳栳、關中的肉夾饃、江南的糰子;

▲ 饢、莜麵窩窩、肉夾饃,分別來自西域、塞北與關中。

每個城市都能找到各自的圓形驕傲:北京的焦圈兒、上海的生煎、天津的包子、廣州的煎堆、濟南的油旋、寧波的湯圓、保定的驢火……

▲ 包子、煎堆(麻團)、生煎。

中國人,為什麼要瘋狂地「吃圓」

01 自然造化

吃圓,是自然的造化。

一位探險家曾說: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我們也可以說:

為什麼要「吃圓」?因為,圓在那裡。

大部分宇宙天體,是圓的;我們的行星家園,是圓的。在我們還不會製作煎餅、烤饢、月餅的歲月,大自然已經給人類創造了天然的圓形美食

最具代表性是各種圓形、接近圓形或橢圓的瓜果

▲ 甘肅平涼涇川縣的柿子紅了,仿佛是一盞盞圓燈籠。

西瓜、南瓜、哈密瓜、蘋果、柿子、蟠桃、荔枝、桂圓、番茄、柑、橘、橙、柚、櫻桃、藍莓、葡萄、棗子......

如果取橫剖面視角的話,幾乎所有果實,都可以簡化為圓形。

儘管我們今天吃到的水果,大部分是馴化品種,但它們的鼻祖和母體都出於自然荒野。我們的祖先還無法人工取火的時候,野生的果實是他們維持生命、繁衍後代的必需品。

▲ 語文課本裡的江南楊梅:「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

世界消費量最大的四大水果——蘋果、葡萄、柑桔、香蕉,前三種均為圓形家族成員。

水果,以及眾多果實,為什麼會選擇圓形?

圓,最有利於保存養分。體積相等的立體物,球形表面積最小,選擇成為圓滾滾的形狀,水果表面的水分蒸發量最小,從而有利於自身更好發育;

▲ 櫻桃,光澤猶如紅寶石。

圓,最有利於自我保護。球形表面積最小,害蟲在果表皮上的立足之地就少,同理,球形水在風吹雨打時的受力面積也最小。

▲ 赤霞珠葡萄,猶如藍色瑪瑙。

除了水果,古代傳統「五穀」稻、黍、稷、麥、菽之中,(大黃米)、稷(小米)、菽(豆類)的種子為圓形或接近圓形的顆粒。

▲ 五穀雜糧,合奏圓形交響。

造物主,永遠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有了天然果實的智慧指引,人類只需「抄作業」,就可以做出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漫長的歲月裡,饅頭、大餅、烤饢,多數作為商人、旅客的乾糧。圓形以最少的周長提供了最大的分量;相比等邊三邊形、四邊形、五邊形……N邊形,圓形可最大程度地減少食物的水分流失。

02 禮天之作

吃圓,是天人的對話。

幾何學家那裡,圓是擁有無數對稱軸的完美圖形;中國古代哲人那裡,圓象徵天道自然,正所謂「天圓地方」

中國古人以圓形的禮器(如玉璧)、圓形的祭壇表達著對天的高度禮遇。這種虔誠的儀式感,不僅體現在大型祭祀活動上,更要被物化在衣食住行的細節裡。

▲ 圓形的金盤、玉龍,都隱含著對上天的膜拜。

用餐之時,時刻不忘感恩蒼天。把食物做成圓形,是對天道致以最高的敬意。

蒸的 「圓」

饅頭,北方主食界的扛把子。

中國各地的深度交流,讓飲食結構變得豐富多元。但在廣袤的華北平原,尤其是山東各地,上圓下平的大饅頭,地位依然不可撼動。

▲ 圓圓的蒸屜,圓滾滾的大饅頭。

圓形的大包子是饅頭的變種,魯西北人至今習慣把包子稱為「菜饅頭」、「肉饅頭」。從關中到膠東半島,一種叫花饃或花餑餑的麵食,是白面饅頭的豪華Plus版。

▲ 黃土高原的花饃,是飽腹的食物,也是藝術品。

北方的主食饅頭,傳入富庶的江南,就成了精緻的小吃:圓而可愛的生煎包、小籠包,在長三角百姓口中,更地道的稱呼是生煎饅頭、小籠饅頭

▲ 上海生煎包子,不,生煎饅頭

山西、河北、內蒙古交界地帶出產的莜麥,磨成麵粉很難高度粘合,但當地人依然倔強地表達著對圓的嚮往——蒸屜上的栲栳栳,仿佛一個個小圓筒。

▲ 莜麵窩窩,山西人稱為莜麵栲栳栳,你知道怎麼讀嗎?

米食很少像小麥那樣磨粉,依然可以組成圓形——南方百姓喜愛的八寶飯、烏米飯,不僅是暖胃飽腹的美食,更是一件件用圓形線條與不同色塊構成的藝術品

▲雲南羅平的五色花米飯。
▲八寶飯,寓意團圓。

烤的 「圓」

北方人的日常,肯定少不了大鐵鍋烙出的大餅;山東的魯中山區,卷大蔥的一定是用大鐵鏊滾出的「圓於望月,大如銅錚」的煎餅;帶餡兒的壯饃、火烤的燒餅、鍋蒸的炊餅,都擁有圓滾滾的身材。

大西北的,無論大小、葷素,烤出來都是金黃的圓,仿佛一個個小太陽;西北人的饃也是圓的化身,夾肉的白吉饃暱稱「鍋盔」的烙饃,摞起來就是一小一大的同心圓。

▲ 甘肅靜寧的鍋盔,比月餅更像圓月。

天下驢肉火燒分兩派,其中保定派以其標誌性的圓形身材,跟河間派火燒形成了鮮明對照。

吃圓的執念,一直延續到長江和珠江流域,江蘇的黃橋燒餅、浙江的縉雲燒餅、長三角的蟹殼黃芝麻燒餅、潮汕的老婆餅、香港的雞蛋仔、澳門的蛋撻、臺灣的肚臍餅,延展著中國人的吃圓版圖。

▲ 廣東潮汕的紅糖肚臍餅。

炸(zhá)的 「圓」

人對油炸的迷戀,是深入骨髓、植入基因的。

圓形油炸家族中,麵食以北方的炸糖糕、幹炸丸子、四喜丸子(先炸後燒)為代表,米食以南方以東南沿海的燈盞糕、湖南地區的蔥油粑粑為代表。

▲ 炸牛肉丸、燈盞糕。

團圓丸圈旋| 聽起來就「狠圓」

中國美食到底有多圓?

有時候光看名字就可以得到答案:團、圓、丸、圈、旋。這個「圓形天團」,是以圓或圓的近義詞命名——比如,江浙的湯圓、青團、藕圓,潮汕的肉丸,福州的魚丸,北京的焦圈兒,濟南的油旋

▲ 青糰子,也可以叫做青圓子。

丸子(油炸除外)、圓子、糰子,其實是一大類小吃的不同叫法,如湯圓,也叫湯糰湯丸肉丸,也叫肉圓。

▲ 潮汕牛肉丸。

月餅|吃圓大會「帶鹽人」

月餅,是中國人吃圓的集大成者。

▲ 典型的廣式月餅。

這種因圓月而得名的糕點,經歷了從蒸時代到烤時代從局地到全國從日常小吃到節日專用的歷史。

▲ 滇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

因地域變化,月餅江湖形成了眾多門派;廣式、潮式、京式、晉式、秦式、港式、徽式、滇式、寧式、閩式;又以口味偏好,加入了各種餡料:五仁、豆沙、棗泥、蓮蓉、蛋黃、火腿、鮮肉、香腸、叉燒、松茸、鮑魚……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 近些年人氣不斷攀升的黑松露餡月餅。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吃一枚月餅,猶如吃掉空中的圓月——這恐怕是吃圓的最高境界了吧。

03 美食之器

吃圓,是器物的塑造。

那些沒有圓形身軀的美食,也逃脫不了圓的手掌心。採摘、加工、烹飪,各種食材都要在各種圓形器皿——籃、籮、筐、筒、壇、罐、窖、瓶、鍋、爐、籠——中完成一次次洗禮。

▲ 川渝人的麻辣火鍋。

有了這些美食之器,人與自然創造的食材,才能在爆、炒、熘、炸、烹、煎、烤、燒、燜、燉、蒸、汆、煮、燴、熗、拌、醃、烤、滷、燻、滑、焗……中完成華麗轉身。

▲ 山東章丘鐵鍋因《舌尖3》一炮走紅。圖為傳承人牛祺聖在打造鐵鍋。

觸碰舌尖之前,幾乎所有的食物都要盛放在圓形的鍋、碗、盆、盒、盤、碟中。主菜雖無常形,但它們仍然可以通過大號的圓盆、圓盤、圓鍋,變成一道道圓形的「硬菜」:川渝火鍋、東北亂燉、廣東盆菜、甘肅莊浪暖鍋、湖北十堰蒸盆、皖南「全家福」……

▲ 東北殺豬菜、嶺南的盆菜,沔陽三蒸、莊浪暖鍋,都是團圓宴上少不了的「硬菜」。

04 終極之圓

吃圓,是終極的寄託。

圓,不止於造型,更關乎靈魂。關於圓的本意,《說文解字》這樣說:「圓,圜全也。從口員聲。」

各大傳統節日,幾乎是由「吃圓」來串聯:元宵節的湯圓、二月二龍抬頭的春餅、三月三的煮雞蛋、清明節的青團、端午節的煎堆(麻團)、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的菊花糕。

每一枚圓形的饃、餅、糕、團,背後都有深層的文化寓意:團結、團圓、完滿、完美。

▲ 廣式魚丸。
▲靜寧鍋盔。
▲莊浪花饃。

相比分餐制在西方的流行,中國人更願選擇以圓桌為單位的團餐。在一糕一點、一菜一餚的基礎上,一個個小圓不斷組合,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人們團團圍坐,造就了無數個圓桌盛宴。

▲ 福建圓土樓與團圓宴,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盤」。

中秋遇上國慶,是家的團圓,是國的團圓

同一時刻、不同地點,14億中國人共同演繹著史上最隆重的「吃圓大會」。

相關焦點

  • 這是咱14億中國人拼來的!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國際形勢風雲變幻 糧食安全牽動人心 中國人的飯碗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貴州省天柱縣高釀鎮上花村的農民在收穫水稻(9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勤勞的中國人 堅忍的中國人 對土地,對耕耘,對收穫 有著深刻在骨子裡的深情 為了土地,為了耕耘,為了節約糧食 為了這一刻
  • 14億中國人都富裕起來,會不會擁有和美國人一樣的生活水平?
    奧觀海曾在一檔節目中說:如果超過10億的中國人也過上美國人同樣的生活,那麼,全世界將無法承受,因為地球的資源不足以支撐兩個超級大國。這是典型的霸道思維,只考慮自己過得如何,卻不管其他國家的發展權利。美國的精英們為何無法接受中國人擁有和美國人同等的生活條件?拋開其他一切因素,只從資源消耗的角度講。
  • 讓14億中國人臣服的美食江湖
    億中國人臣服那,一定是火鍋無論是酷夏還是寒冬大家對火鍋的熱愛從未改變用一句俗套卻讓人無法反駁的「至理名言」——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中國人究竟有多喜歡吃火鍋?據天眼查報告,2019年平均每天有30多家火鍋企業誕生國慶8天,重慶一共吃掉了1000萬桌火鍋成都人一年在火鍋上的消費高達120億!
  • 圖集:14億中國人的豐收地圖!
    攝影/李光榮在「從吃飽到吃好」的轉變之路上土豆展現出了驚人的可塑性碾泥、攤餅、炸塊兒、做粉絲絲毫不輸給小麥▲ 廣州市增城小樓鎮小孩在開心地收土豆。圖/視覺中國常規的白菜蘿蔔西紅柿是「蔬菜安全」的堅實防線而另一些地區的秋季特產則不圖產量只圖半個月的新鮮「最是江南秋八月,雞頭米賽蚌珠圓」江南的雞頭米(芡實果實)既可以與河蝦仁、荸薺、蓮藕一同組成「荷塘小炒」也能在桂花糖水中扮演新剝珍珠的角色▲ 無錫的芡實(雞頭米)種植地。
  • 被舊習俗毀掉的14億中國人
    被舊習俗毀掉的14億中國人 >轉運的—— 1吃飯不能吃完,不然證明你家窮 這都什麼跟什麼啊?
  • 《天才槍手》原型是中國人,卻被泰國人舉報後拍了出來!
    《天才槍手》對應了電影的三幕式結構,安排了三場考試,每場考試的張力強度、激烈程度和手法循序漸進,如是市級比賽,省級PK,最後參加世界奧林匹克級戰鬥。學生時期做過弊的同學都知道,那是一種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的做賊體驗,場上所有的聲響眼神肢體動作都可能成為觸動神經的應激源。膽子稍微小點宛若驚弓之鳥,膽量過人的也不免汗毛直立。
  • 印度人:中國人不簡單,有14億人口,電還能普及全國
    這提到電相比許多的人們肯定都是並不陌生的,電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那是可見一斑的,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我們的各個方面都是離不開電的,例如手機需要充電,在炎熱的夏季開空調需要用電,在學校讀書上課學生需要用電來學習,所以電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 數說中國扶貧:如何讓14億中國人吃飽飯?
    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6638.5億公斤。中國歷史性的「十六連豐」讓中國人有了充足豐富的食物選擇,膳食也更為均衡。人均糧食佔有量在5.4億人時為209公斤 在今天14億人時為472公斤已超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 2018年中國人均蔬菜產量505公斤 水果產量184公斤 肉類人均佔有量近50公斤。
  • 霸氣回應「戰狼外交」,華春瑩說出14億中國人的心聲
    「戰狼外交」本來就是一種對中國外交的片面印象,在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華春瑩霸氣回應「戰狼外交」,說出了14億中國人的心聲。咄咄逼人從來不是我們的外交傳統,但是,卑躬屈膝也不是中國人的氣節」。隨後,華春瑩說出了14億中國人的心聲,「如果有些人因為中國面對毫無底線的攻擊、抹黑和謾罵做出回擊,說明事實真相,就把中國外交稱作「戰狼外交」的話,那麼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權益,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與尊嚴,為了維護國際的公平與正義,就做『戰狼』又何妨呢?」
  • 美國女學霸來中國做交換生,無所適從:中國人都是天才?
    國外的人對中國人的印象無非就只有兩點,一是內向,二是聰明。「內向」是指中國人在跟外國人交流的時候,不太主動,比較害羞,而「聰明」則是中國人在讀書和做科學研究方面,有過人的天賦。最近有一位美國的女學霸就在社交網絡上面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這位美國女學霸來中國做交換生,根本無所適從:中國人都是天才?她是一個學霸,也是一個很有冒險精神的年輕小女孩。她在學校內申請來中國做交換生,於是她來到了中國的廣州。學校幫她找到了一個寄養家庭,接著她就開始在廣州讀高一了。
  • 一碗粥,餵飽了14億中國人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有四個碗。碗裡,裝的是粥粉面飯,也是一日三餐,更是那些不同領域、地區帶來的熟悉但又說不盡的滋味。碗中食材或豐饒,或簡樸,或形態不一,但不盡相同。只有在中國人的手裡,它們才化成了成千上百種不同的溫暖的姿態。
  • 【今日直播】葛劍雄:14億中國人的來歷:中國人口極簡史 | 復旦金融公開課
    2020年7月14日,中國著名人文學者、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葛劍雄走進「復旦金融公開課」,系統解讀「14億中國人的來歷:中國人口極簡史」。>公開課信息時間:2020年7月14日20:00-21:30主題:14億中國人的來歷:中國人口極簡史觀看方式:關注微信公眾號「復旦金融評論」或頭條號「復旦金融評論」,觀看視頻直播和回放。
  • 老外:為什麼中國人圓底鍋,而不是平底鍋?網友:這就是中國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體現在服飾、民俗上,飲食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就拿我們做飯來說吧,我們一般做飯都是有油煙的,而外國人一般吃的都是冷食。而且最近有人就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我什麼中國人在廚房裡一般用的都是圓底鍋,而外國人在廚房裡都是平底鍋呢?
  • 英國學霸到中國當外教,結果被中國學生震驚,中國人都是天才?
    英國學霸到中國當外教,結果被中國學生震驚,中國人都是天才?和其他國家不同,我國的教育是極為注重基礎教育的,所以我國國民的基礎教育是相當踏實的,而中國人對於數學更是敏感,所以很多外國老師對於中國學生的統一印象都是數學很棒。而有些外國教師選擇來中國,學習怎麼講好數學課。
  • 英語對於中國人來講,是毀滅天才的魔鬼還是國際接軌的聖經?
    英語對於中國學生來講,是毀滅天才的魔鬼還是國際接軌的聖經?一、不要用世界大學英語來忽悠自己歐洲人學習英語是有拉丁文的基礎,所以普通人一年就可以學好英語,印度人、非洲人是因為被殖民了,原有的語言遭遇破壞,說白了他們現在就是在說英語,東南亞的情況也有點差不多。
  • 美國3.3億人,比中國14億人花錢還多!錢花在哪了?今年全暴露了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14億人口每年都會表現出巨大的消費力,以致于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都把主要的市場放在了中國。畢竟中國人口多,消費力更大。但其實,雖然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是消費力水平並不是最高的。
  • 中國律師致函川普 要求停止汙名化稱呼並向14億中國人道歉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3月24日,北京市高通律師事務所發布消息稱,已於3月23日發出律師函,要求美國總統川普停止使用 「中國病毒」這一對中國汙名化的稱呼,並向14億中國人賠禮道歉。
  • 這才是中國:曾幾何時,造出地球儀的中國人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了?
    為什麼一行提出緯度概念了,耶律楚材提出時差概念了,一個個天文學大前輩紛紛站出來明文表示支持 「渾天說」理論,還不能認為中國人知道地球是圓的,還要接受利瑪竇的指導,才知道地球是圓的?吳國盛先生,您作為研究科學史的專家,能不能解釋下到底是趙友欽早,還是利瑪竇早,到底是為《革象新書》作序的宋濂早,還是哥白尼早?難道您在編纂科學史的時候都不需要知道時間的先後順序了?
  • 留學美國的天才曹原:不要美國綠卡,我是中國人應該回國
    而最近,我國一位天才少年曹原,留學於美國的麻省理工大學,並且因為新的科研突破,曾兩次登上權威學術雜誌《自然》。這樣一位年少有為的天才,當然也收到了許多國家的「請柬」。其中美國政府尤其主動,曾多次向曹原發出邀請,歡迎他加入美國國籍,並為他奉上美國綠卡。要知道,一張美國的綠卡對於許多人來講,是遙不可及的期待。
  • 「我是中國人,我要回國!」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棄美籍扔綠卡
    大家都說天才是靠百分之99的努力和百分之1的天賦造就的,但這個世界上也存在百分之50甚至是百分之70都是天賦造就的天才。14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4歲時,對於這樣一個天才少年,許多人都希望他能夠回國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