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餅饃饃圓圓圈圈,糕糕粑粑團團丸丸!
春種、夏醞、秋收、冬藏,食材品類隨季節而變;南甜、北鹹、東酸、西辣,口味偏好因方位而異;川、魯、粵、湘、蘇、徽、浙、閩,菜系流派因地理而分。
▲ 中國各地人的餐桌。由上至下分別來自上海、甘肅平涼、廣東廣州、內蒙古。
縱然如此,中國的美食家族,依然可以找到共同的形與神——圓。
圓形、能吃的,說的不就是月餅嗎?當我們將目光視野不斷放大,就會發現:月餅,只是圓形美食家族的九牛一毛。
中國人的美食地圖,其實是一幅精彩紛呈的「吃圓地圖」
各種澱粉都可以塑造渾圓的形狀:麥麵的饅頭、大米的粑粑、糯米的麻團、雜糧的煎餅。
各種烹飪方式都能演繹圓的傳奇:烤的燒餅、烙的大餅、蒸的包子、煮的湯圓;
大江南北,都可以是圓的江湖:新疆的烤饢、雁北的莜麵栲栳栳、關中的肉夾饃、江南的糰子;
▲ 饢、莜麵窩窩、肉夾饃,分別來自西域、塞北與關中。
每個城市都能找到各自的圓形驕傲:北京的焦圈兒、上海的生煎、天津的包子、廣州的煎堆、濟南的油旋、寧波的湯圓、保定的驢火……
中國人,為什麼要瘋狂地「吃圓」?
01 自然造化
吃圓,是自然的造化。
一位探險家曾說: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我們也可以說:
為什麼要「吃圓」?因為,圓在那裡。
大部分宇宙天體,是圓的;我們的行星家園,是圓的。在我們還不會製作煎餅、烤饢、月餅的歲月,大自然已經給人類創造了天然的圓形美食。
最具代表性是各種圓形、接近圓形或橢圓的瓜果:
▲ 甘肅平涼涇川縣的柿子紅了,仿佛是一盞盞圓燈籠。
西瓜、南瓜、哈密瓜、蘋果、柿子、蟠桃、荔枝、桂圓、番茄、柑、橘、橙、柚、櫻桃、藍莓、葡萄、棗子......
如果取橫剖面視角的話,幾乎所有果實,都可以簡化為圓形。
儘管我們今天吃到的水果,大部分是馴化品種,但它們的鼻祖和母體都出於自然荒野。我們的祖先還無法人工取火的時候,野生的果實是他們維持生命、繁衍後代的必需品。
▲ 語文課本裡的江南楊梅:「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
世界消費量最大的四大水果——蘋果、葡萄、柑桔、香蕉,前三種均為圓形家族成員。
水果,以及眾多果實,為什麼會選擇圓形?
圓,最有利於保存養分。體積相等的立體物,球形表面積最小,選擇成為圓滾滾的形狀,水果表面的水分蒸發量最小,從而有利於自身更好發育;
圓,最有利於自我保護。球形表面積最小,害蟲在果表皮上的立足之地就少,同理,球形水在風吹雨打時的受力面積也最小。
除了水果,古代傳統「五穀」稻、黍、稷、麥、菽之中,黍(大黃米)、稷(小米)、菽(豆類)的種子為圓形或接近圓形的顆粒。
造物主,永遠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有了天然果實的智慧指引,人類只需「抄作業」,就可以做出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漫長的歲月裡,饅頭、大餅、烤饢,多數作為商人、旅客的乾糧。圓形以最少的周長提供了最大的分量;相比等邊三邊形、四邊形、五邊形……N邊形,圓形可最大程度地減少食物的水分流失。
02 禮天之作
吃圓,是天人的對話。
幾何學家那裡,圓是擁有無數對稱軸的完美圖形;中國古代哲人那裡,圓象徵天道自然,正所謂「天圓地方」。
中國古人以圓形的禮器(如玉璧)、圓形的祭壇表達著對天的高度禮遇。這種虔誠的儀式感,不僅體現在大型祭祀活動上,更要被物化在衣食住行的細節裡。
▲ 圓形的金盤、玉龍,都隱含著對上天的膜拜。
用餐之時,時刻不忘感恩蒼天。把食物做成圓形,是對天道致以最高的敬意。
蒸的 「圓」
饅頭,北方主食界的扛把子。
中國各地的深度交流,讓飲食結構變得豐富多元。但在廣袤的華北平原,尤其是山東各地,上圓下平的大饅頭,地位依然不可撼動。
圓形的大包子是饅頭的變種,魯西北人至今習慣把包子稱為「菜饅頭」、「肉饅頭」。從關中到膠東半島,一種叫花饃或花餑餑的麵食,是白面饅頭的豪華Plus版。
▲ 黃土高原的花饃,是飽腹的食物,也是藝術品。
北方的主食饅頭,傳入富庶的江南,就成了精緻的小吃:圓而可愛的生煎包、小籠包,在長三角百姓口中,更地道的稱呼是生煎饅頭、小籠饅頭。
山西、河北、內蒙古交界地帶出產的莜麥,磨成麵粉很難高度粘合,但當地人依然倔強地表達著對圓的嚮往——蒸屜上的栲栳栳,仿佛一個個小圓筒。
▲ 莜麵窩窩,山西人稱為莜麵栲栳栳,你知道怎麼讀嗎?
米食很少像小麥那樣磨粉,依然可以組成圓形——南方百姓喜愛的八寶飯、烏米飯,不僅是暖胃飽腹的美食,更是一件件用圓形線條與不同色塊構成的藝術品。
烤的 「圓」
北方人的日常,肯定少不了大鐵鍋烙出的大餅;山東的魯中山區,卷大蔥的一定是用大鐵鏊滾出的「圓於望月,大如銅錚」的煎餅;帶餡兒的壯饃、火烤的燒餅、鍋蒸的炊餅,都擁有圓滾滾的身材。
大西北的饢,無論大小、葷素,烤出來都是金黃的圓,仿佛一個個小太陽;西北人的饃也是圓的化身,夾肉的白吉饃、暱稱「鍋盔」的烙饃,摞起來就是一小一大的同心圓。
天下驢肉火燒分兩派,其中保定派以其標誌性的圓形身材,跟河間派的長火燒形成了鮮明對照。
吃圓的執念,一直延續到長江和珠江流域,江蘇的黃橋燒餅、浙江的縉雲燒餅、長三角的蟹殼黃芝麻燒餅、潮汕的老婆餅、香港的雞蛋仔、澳門的蛋撻、臺灣的肚臍餅,延展著中國人的吃圓版圖。
炸(zhá)的 「圓」
人對油炸的迷戀,是深入骨髓、植入基因的。
圓形油炸家族中,麵食以北方的炸糖糕、幹炸丸子、四喜丸子(先炸後燒)為代表,米食以南方以東南沿海的燈盞糕、湖南地區的蔥油粑粑為代表。
團圓丸圈旋| 聽起來就「狠圓」
中國美食到底有多圓?
有時候光看名字就可以得到答案:團、圓、丸、圈、旋。這個「圓形天團」,是以圓或圓的近義詞命名——比如,江浙的湯圓、青團、藕圓,潮汕的肉丸,福州的魚丸,北京的焦圈兒,濟南的油旋。
丸子(油炸除外)、圓子、糰子,其實是一大類小吃的不同叫法,如湯圓,也叫湯糰、湯丸;肉丸,也叫肉圓。
月餅|吃圓大會「帶鹽人」
月餅,是中國人吃圓的集大成者。
這種因圓月而得名的糕點,經歷了從蒸時代到烤時代、從局地到全國、從日常小吃到節日專用的歷史。
因地域變化,月餅江湖形成了眾多門派;廣式、潮式、京式、晉式、秦式、港式、徽式、滇式、寧式、閩式;又以口味偏好,加入了各種餡料:五仁、豆沙、棗泥、蓮蓉、蛋黃、火腿、鮮肉、香腸、叉燒、松茸、鮑魚……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吃一枚月餅,猶如吃掉空中的圓月——這恐怕是吃圓的最高境界了吧。
03 美食之器
吃圓,是器物的塑造。
那些沒有圓形身軀的美食,也逃脫不了圓的手掌心。採摘、加工、烹飪,各種食材都要在各種圓形器皿——籃、籮、筐、筒、壇、罐、窖、瓶、鍋、爐、籠——中完成一次次洗禮。
有了這些美食之器,人與自然創造的食材,才能在爆、炒、熘、炸、烹、煎、烤、燒、燜、燉、蒸、汆、煮、燴、熗、拌、醃、烤、滷、燻、滑、焗……中完成華麗轉身。
▲ 山東章丘鐵鍋因《舌尖3》一炮走紅。圖為傳承人牛祺聖在打造鐵鍋。
觸碰舌尖之前,幾乎所有的食物都要盛放在圓形的鍋、碗、盆、盒、盤、碟中。主菜雖無常形,但它們仍然可以通過大號的圓盆、圓盤、圓鍋,變成一道道圓形的「硬菜」:川渝火鍋、東北亂燉、廣東盆菜、甘肅莊浪暖鍋、湖北十堰蒸盆、皖南「全家福」……
▲ 東北殺豬菜、嶺南的盆菜,沔陽三蒸、莊浪暖鍋,都是團圓宴上少不了的「硬菜」。
04 終極之圓
吃圓,是終極的寄託。
圓,不止於造型,更關乎靈魂。關於圓的本意,《說文解字》這樣說:「圓,圜全也。從口員聲。」
各大傳統節日,幾乎是由「吃圓」來串聯:元宵節的湯圓、二月二龍抬頭的春餅、三月三的煮雞蛋、清明節的青團、端午節的煎堆(麻團)、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的菊花糕。
每一枚圓形的饃、餅、糕、團,背後都有深層的文化寓意:團結、團圓、完滿、完美。
相比分餐制在西方的流行,中國人更願選擇以圓桌為單位的團餐。在一糕一點、一菜一餚的基礎上,一個個小圓不斷組合,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人們團團圍坐,造就了無數個圓桌盛宴。
▲ 福建圓土樓與團圓宴,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盤」。
中秋遇上國慶,是家的團圓,是國的團圓。
同一時刻、不同地點,14億中國人共同演繹著史上最隆重的「吃圓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