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志願只看到4年本科只能說合格,更高明的填報志願要看得更長遠。
高考考試完了,但是不代表高考就結束了,因為填報志願在高考的成敗中佔有一半的比重。如果說高考分數是嫁妝,那麼志願填報就是選胥。嫁妝再優,若選的胥屬於劣質,人生就會走很大的彎路,而且是在人生最好的年華裡走彎路。4年彎路下去,你極有可能永遠也追不上和你當初差不多的「同齡人」了。
因此,選好志願,極端重要!
考試完,高考這場比賽順其自然地進入下半場,那就是高考志願的填報。國內的大學我還是比較了解的,下面我就詳述高考志願填報的策略,這可能是市面上最優的高考志願填報策略。
釋疑:先選城市 or 先選學校
我看過不少人的建議是先選城市,再看學校,這一點我非常不敢苟同,下面請聽我細細道來。中國只有一座城市擁有全梯隊的大學,這個城市就是北京。首先來解釋一下何為全梯隊?全梯隊就是指每個高考分數都可以在這個城市找到合適的學校,進去這個學校,你不會覺得自己的分數虧了或者賺了,而是恰到好處。在北京這座城市裡,從清華/北大再到普通一本,每個分數段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學校,次於北京的就是上海了,但是上海沒有中國TOP2的大學,但是除了清北外,上海也擁有全梯隊的大學。
除了北京和上海,中國還有幾座城市擁有弱全梯隊的大學,這幾個城市分別為:武漢/南京/西安(都擁有7所以上的211,清北復交後基本上無斷檔)。在其後擁有弱弱全梯隊大學的城市是:天津/成都/長沙/廣州(都擁有4所211,但是存在斷檔)。所以,如果你能夠上清北,你就去清北。清北以下的學生才需要為志願填報大費周章,才需要考慮選什麼學校或選什麼城市。
所以那些說先選城市再選學校的,除了以上5個城市,其他的城市都沒資格。先選城市再選學校不是不可以,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你喜歡的那個城市擁有全梯隊的大學任你選擇。否則,你選好了城市,但沒有合適的大學供你選擇,那麼談何選城市呢!?
比如你非常喜歡杭州這個城市,但是你的分數夠不上浙江大學,但是夠得上南京理工這樣的211大學,難道你就要因為喜歡杭州這個城市而選擇去浙江工業大學??或者因為崇拜馬雲,放著武漢大學不去,而去杭州師範大學??
所以,關於先選城市還是先選學校的問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先選學校!那麼怎麼樣選學校呢?
步驟1:選學校
關於選學校的問題,我們得有一個參考指標。常用的參考指標有兩個,分別是:1. 自己的高考分數及歷年入取分數 和 2. 自己的全省排名及歷年入取排名。
這兩個參考指標中第二個參考指標更具有價值,因為每年高考試卷的難易程度都存在波動,因此即便你今年考了600分,可能還比不了去年的580分,就是因為去年的考試難度大,580分在全省的排名比你600分在全省的排名都要高。所以,在選學校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全省排名和歷年入取排名當作主參考指標,而自己的分數作為輔助參考指標。
選好了參考坐標系之後,選學校就簡單了,按照自己的全省排名結合曆年入取情況的一分一段表(這個是學校都會發放的志願填報資料),即可選到適合自己的學校。
現在,志願填報都實行平行志願了,不過說是平行志願,還是有分先後次序的。在選學校的時候可以結合曆年入取情況,向上選2個可以衝擊一下的學校,其他的選穩妥的學校。將歷年入取排名附近的大學都納入你的備選學校庫。然後用下面的方法從備選學校庫裡面細選學校。
步驟2:選城市
有了備選學校庫之後,我們再根據其他條件擇優挑選學校。選城市記住一條:在學校和自己的分數匹配的情況下,一線城市優先/其次是地區中心城市優先/最後是發達地區優先,落後地區的就謹慎保守點,尤其是落後非省會城市要格外慎重選擇。
一線城市不用多說,北上廣深,分數匹配的情況下,能去一線城市就去一線城市,雖然一線城市的生活消費水平較高,但是一線城市的機會以及視野是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單憑一線城市能夠給你帶去的機會和視野就值得人們去投資,何況即便一線城市是消費水平比較高,但是學校的生活水平還是比較合理的。
地區中心城市是指非一線城市以外的:中部中心城市武漢/西南中心城市成都/西北中心城市西安/長三角的南京和杭州/環渤海的天津/東北的哈爾濱(因為有哈工大)。
地區中心城市有幾大好處:
一是交通方便,尤其對於跨省求學的學生來說,交通便利比如有直達的動車/高鐵,你會體驗到那種好處的,春運的壓力會小很多,也無需中途換車;
二是經濟一般比較發達,我尤其想對沿海的學生說,中西部不像以前那麼落後了(雖然相較於沿海還是比較落後),但是中西部幾個明星城市還是很不錯的,比如武漢和成都。與其在省內讀個普通211,還不如去武漢讀個985,4年之後,你絕不會後悔。
三是機會豐富,尤其在求職季,你會感受到地區中心城市的好處,你無需坐火車去趕宣講會,比如不少河南的學生需要跑去武漢參加宣講會,無他,好公司一定會去武漢,但不一定會去鄭州,地區中心城市會在很多方面給你帶去極大的便利。俗話說得好,「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儘可能去中心城市學習吧。
發達地區主要指長三角地區,比如蘇錫常,以及長沙/合肥/重慶/廈門/青島等幾個明星城市。
經過這麼一輪選擇,備選學校庫會排除掉一些學校。下面再進一步篩選學校。
下圖為華為和騰訊宣講會舉辦城市,可見大城市的優勢。
步驟3:選專業
下表為2018年中國大學專業薪酬排行榜。實話實說,下表只能忽悠外行人,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這張表格就是胡扯。材料物理/應用化學/生物科學居然位列前五,簡直滑天下之大稽,這都是勸退的專業好吧。所以,大家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千萬別被這些」虛假「的統計給忽悠了,最好找相關的朋友諮詢一下。
對於專業選擇我簡單劃分為如下幾個梯隊:
第一梯隊:金融、法學、臨床醫學、計算機科學、藝術(家境富有)。
第二梯隊:建築、通信、電子、應用數學、機械自動化、小語種(非英語,但是英語必須也擅長,即英語+小語種)。
第三梯隊:工業工程、物理、文科專業、其他醫學專業。
第四梯隊:材料、生物、化學、環境、理論數學、農學、藝術(家境一般)
同一個專業,不同的學校命運相差甚遠。上面的一些專業有的對學校要求很高,基本只有優質大學才會開設相應的專業,比如臨床醫學尤其是本碩博連讀的臨床醫學。或者只有優質大學開設的這個專業才有競爭力,比如金融和法學,老牌優質大學開設的專業才吃香,普通大學即便有開設,更多的也難找到相應的工作。
同一個專業,不同的學校學習的內容可能相差甚遠。比如都是機械工程專業,中國礦業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就會偏向採礦相關機械/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就會偏向航空航天相關機械。但是對於本科生來說,學習的知識都是通用基礎知識,還沒到如此細分的地步,因此可以忽略。
專業的選擇要結合自己的家庭情況。如果家庭一般,那就要選多金的專業,而不是選什麼藝術類專業。在溫飽都成問題的時候,就暫且擱置」詩與遠方「吧。如果家庭優渥,那就不用考慮專業是否多金了,可以更多的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專業。
有的專業對智商要求極高,普通人慎選,比如理論數學(純數)和理論物理等。
經過以上三步,基本上可以選出自己合適的學校和專業了。
【重點】填報志願的進階境界
以上只是一般的填報志願的方法,但是我覺得還不夠。填報志願只看到4年本科只能說合格,更高明的填報志願要看得更長遠。因此,我強烈建議,大家要以讀碩士的門檻選專業,如果可以要以將來要讀博士的門檻選專業。因此,你的專業選擇要想著以後會讀研究生做科研。
下圖為2018年部分985高校本科深造率排行榜。可以清楚地看出,讀書止步本科的會越來越少,更多的人會選擇讀研究生甚至攻讀博士學位。越是優質的大學,深造率越高。不難想像,以後求職的學生基本上都會是碩士學歷起步了。順其自然,用人單位招生門檻也會越來越高,以前是211起步,以後就是211研究生起步。下面第二張圖為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文件,可以清楚的看到研發崗位研究生起步、證券金融崗位博士學歷起步。所以,即便名校畢業,要是學歷不夠,你也永遠別想進入某些崗位。
上面提到志願填報要以讀研究生為門檻選專業,不過這還是比較低級的境界。更高級的境界要以歷史車輪前進的方向選專業。1998年的《新華字典》有過如下這段話: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單純放在那個年代,他們確實都有美好的前途。但是,如果結合歷史車輪前進的進程,就不會得出那樣的謬論。很多人都喜歡張口閉口的」存在即合理「,但我極其反感這句話。存在即合理,如果以當前的角度來看,沒什麼疑問;但是如果以發展的角度來看,問題就大了,當前存在的東西在當前當然存在著價值,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存在價值的東西在未來可能一文不值。
當前,最大的歷史車輪是人工智慧。
隨著人工智慧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會被消滅掉,尤其是一些低端重複勞動/粗淺數據處理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被淘汰掉。而一些知識型/情感型/社會型的崗位就不會被取代掉(比如老師/心理諮詢師/科學家/政客等)。因此,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遠離低端重複毫無技術難度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