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朋友圈看見一組上海某場2018年幼升小形勢分析講座的照片。本著學習了解新形勢的精神,我點開逐個認真看了看,其中一幅圖把我驚呆了!
最初我以為自己一定是眼花看錯了,於是又特別認真地看了看,對,沒錯,上海幼升小對孩子的英語單詞量要求達到3000個!
這真的是幼升小入學考試嗎?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整個小學的英文詞彙量要求是500-700個,初中的要求是2000個,大學四級考試要求的詞彙量是4600個,如果6歲的孩子單詞量已經達到3000個,那就已經是高中生的水平了,那他還有必要上小學嗎?
有很多孩子明年幼升小的家長可能會質疑:真的會這麼嚴峻,一個幼升小而已,不至於吧?這是機構炒作吧?
然後我就看到了另外一個朋友發來的老師給他們孩子的英語要求,她家小朋友剛讀中班,要求這些字詞都會背
在我家仔仔沒有上小學之前,我也一直天真的認為幼升小形勢的嚴峻是機構炒作。但是,在切切實實經歷過之後,我才知道,這一切的要求都不是空穴來風。而且我在了解了更多別的大城市幼升小形式後,似乎這樣超級雞血的情況已經不僅是上海這一個城市的問題!
要了解這為什麼教育會變得如此雞血殘暴,那就要從絕大多數家長認定能決定孩子命運的高考說起!
我們這一代中有很多人都是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的,所以在我們大多數人的意識裡,高考才是決定孩子命運走向的決戰。
但如果你還抱持著這樣的觀念,那是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現在孩子的競爭不在高考,而在中考。看看上海那些名牌高中,大學升學率都是80%—90%,有的甚至到97%以上,這就意味著,孩子只要進入名牌高中,一隻腳就已經踏進大學的校門。
雖然上海名牌高中的大學入學率高達90%,但是如果這個數據把名牌高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和中專混在一起觀察的話,實際上,真正能進大學的孩子將不足50%,而且大量的名額已被名牌高中所佔用。
現在大家就知道:為什麼在上海似乎真正決定孩子學業命運的不是高考,而變成了中考。
而如果對中考進行排名的話,則又是跟學校息息相關,民辦初中升入高中的比率通常在是80-90%,公辦重點初中升入高中的比率是50%左右,公辦普通初中的比率則不足10%。也就是說如果希望孩子有機會進入高中繼續學習,孩子在小升初最好能考進民辦初中。如果沒有考進民辦初中,那不管成績好壞,孩子都只能依據學籍進入對口的公立初中,對口的公立初中是好是壞就只能憑孩子的造化了。
這就能明白為什麼現在幼升小越來越雞血。在絕大多數上海家長的判斷裡,為孩子挑選一所好的幼兒園,孩子才會有機會進入好的小學,孩子進入好的小學後,才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好的初中,進入好的初中才能進入更好的高中,進入好的高中,就能挑選好的大學,進而找到好工作,從而邁向成功的人生……
當原本應該18歲孩子承擔的升學重擔壓在了3、4歲稚嫩的孩子肩上,家長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越來越焦慮的家長只好用犧牲孩子童年的方式來應對即將來臨的入學壓力,這導致孩子間的競爭越來越大,孩子背負的壓力越來越重。
遇到人口暴增的年代,要讓自家娃更拔尖,當然只能用各種方法把更多的知識強硬灌輸給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於是出現了這樣逆天的幼升小入學要求。
雖然很多家長希望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只有切切實實經歷了才會知道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要做的真的非常難。
那麼,面對這樣的現狀,身為家長究竟該怎麼做呢?
這個問題我自己經歷了長時間的思考和痛苦的探尋才找到答案。
首先,家長要學會面對現實。
現在孩子間的競爭確實激烈,而孩子所學的知識也比我們以前更多,要求更高。所以家長確實需要做一定的準備,讓孩子進行幼小銜接。提前讓孩子認字、有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學習一些基本的英文對話是有必要的。因為零基礎是無法完成剛進小學的學習!
很多媽媽看到這裡可能會說:不是都提倡快樂教育,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童年嗎?如果提前讓孩子學習,這樣的童年本身就很悲慘,哪裡有什麼快樂可言?
其實這完全是誤解了快樂教育的意義。快樂教育的本質是快樂與教育相結合,寓教於樂,在學習中收穫成長,不是不學,更不等於任何與學習相關的事都會讓孩子不快樂。
學習是孩子成長的需求,從出生開始,孩子就要不斷的學習,他要學習表達自己的需要,學會認識媽媽,與身邊人互動,還要逐漸學會翻身、吃手、坐、爬、走路,甚至連吃飯這個本能,他們也需要學習。剛出生的孩子只會吮吸,他們只有不斷成長,學習咀嚼,才會逐步吃飯。
而這些學習的過程本身痛苦嗎?是的,孩子可能是會感受到痛苦,比如他可能要經歷無數次嘗試才能學會翻身,可能要摔很多跤才能學會走路,但是經歷過痛苦之後,卻會收穫成長帶來的巨大欣喜。
以同樣的眼光看待知識的學習,也是一樣。孩子成長會有各種不同的敏感期,根據這些敏感期,在孩子對某件事表現出濃厚興趣時有意始的引導,這與快樂教育本身並不違背,因為當孩子收穫學習的成長時,也會收穫快樂。這也是「快樂教育」。
其次,學習不要過激,適量就好!
很多家長一聽孩子需要學習就開始讓孩子雞血一般的進行各種學習。這也是沒有必要的。
就像3000個英文單詞的要求,對於一個5歲左右非英語為母語的孩子來說近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樣的拔苗助長最終只會毀了孩子。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樣的範圍叫適量,可以去問問身邊的過來人,問問孩子正在讀書的家長,找一些現行的教材,多學習、多比較,當家長對現在的學習要求心裡有數的時候,就不會被機構鼓動得那麼焦慮。
第三、為孩子設立一個夢想比關注成績本身更重要。
孩子的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如果答案是能被誇獎、被表揚,或是讓大人有面子,以後能進入好的高中、好的大學……這樣的學習動力就是外在的,外在的學習動力很容易消失,遇到挫折特別容易放棄。
如果孩子知道通過學習他可以做很多對人生又意義的事,實現自己的夢想,那麼這樣的學習動力就是內在的。當一個人有了內在的學習動力時,他的人生就會變得積極,學習也特別富有主觀能動性,即使學習中遭受到各種打擊也不會輕言放棄,而是會努力進取,不斷克服困難,收穫學習的樂趣。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內在動力,幫助孩子在小的時候設立一個夢想比成績本身更重要。
因為心理諮詢,我見到過各種各樣厭學的孩子,有的孩子小學階段就不要上學,有的孩子上了高中在關鍵時刻卻再也沒有踏入校園的勇氣,也見過很多小小年紀就抑鬱的孩子,還了解了很多因為學習放棄生命的孩子的事情。很多孩子上的都是名校,成績特別優秀。每次看到這樣的孩子,真的很心疼,而大多數這樣失去學習動力甚至生命動力的孩子都因為他們的學習動力來自外在,他們找不到自己人生存在的意義。當孩子真的完全失去學習興趣的時候,父母也只能幹著急。
第四,讓學習的競爭變成良性競爭。
我剛剛開始學習心理學時,曾有一位老師說過,我們現在的教育培養的都是希特勒式的孩子,獨斷專行,身邊人在他眼裡都是敵人,都是競爭對手,沒有可以信任的朋友。
這句話多多少少反應了我們現在孩子面臨的一些現狀。孩子在學校裡把同學都視為競爭對手,視為自己的敵人,試想一下,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怎麼可能收穫快樂呢?在一個全是對手的環境裡,誰都不會開心吧?!
所以,身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把學習變成良性競爭。孩子真正的競爭對手是自己,自己今年比去年有沒有成長,今天與昨天有沒有進步?當孩子與自己競爭是,就會有更好的表現,也更能收穫成長的力量,有胸襟接納別人。
是的,孩子之間的競爭無可避免,但是我們可以把競爭引導向一個正確的方向。
最後要說一下孩子與同伴的關係。
孩子與同班同學雖然有一定的競爭,但他們更多的需要友誼。一個班有幾十個孩子,如果每個孩子之間都能建立友善和親密的關係,那會是一件多麼開心的事情,孩子就會覺得學校生活充滿樂趣。
如果孩子不能和班上的每個同學建立友善的關係,出社會以後,他又怎麼可能與全世界的人和睦相處呢?學校就是提升孩子這種特質的地方,如果孩子決定每天交一個新朋友,他內在的某種特質就會釋放,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雖然現實很雞血,雖然我們身邊有各種逆天的存在,但是,無論如何,身為家長,我們都有讓孩子幸福的能力。
-今日留言互動-
你會順從這樣逆天的教育要求嗎?(月華與大家一起探討)——END——特別聲明:本文為60分媽媽月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60分媽媽月華」如未經授權轉載,將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注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發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