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突破!科學家用量子化學揭示為什麼生命由20種胺基酸組成?

2020-12-17 生物谷

2018年2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個由約翰內斯·古騰堡的美因茨大學病理生物化學系Matthias Granold博士和Bernd Moosmann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使用量子化學的方法解決了生物化學中一個最古老的謎題。他們解釋了今天的生命為什麼都是由20個胺基酸組成的,他們還發現通過最先出現的13個胺基酸就可以組成可以發揮功能的蛋白質。決定因素在於新的胺基酸具有更大的化學活性,而不在於其新的結構。這項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PNAS》上,研究人員還推測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增加導致了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增多。


圖片來源:Jason Drees: Biodesign Institute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基於20個胺基酸,DNA通過控制胺基酸合成蛋白質。DNA需要3個鹼基就可以編碼出一個胺基酸。「研究人員一直很困惑為什麼進化選擇了這20個胺基酸用於基因編碼。」 Bernd Moosmann教授說道。「而最新出現的7個胺基酸是最難解釋的,因為僅僅使用最先出現的10-13個胺基酸就可以形成我們需要的蛋白質。」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組成生命的20個胺基酸、來自太空中的其他胺基酸以及現代參考生物分子的量子化學信性質。他們發現新出現的胺基酸變得更柔軟——活性更高或者更容易發生反應。「太空中古老的化學物質到我們今天的生物化學,出現的最大的變化就是胺基酸柔性增加,因此具有更高的反應活性以形成蛋白質。」 Bernd Moosmann解釋道。研究人員還通過生物化學實驗驗證了他們理論計算的結果。

然而還是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為什麼這些柔軟的胺基酸不是最先進入工具箱的?這些胺基酸與什麼發生反應?基於他們的結果,研究人員認為至少有一些新的胺基酸,尤其是蛋氨酸、色氨酸和硒半胱氨酸的出現是由於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增加。氧氣促進毒性自由基形成,給生物體和細胞帶來了大量的氧化應激壓力。這些新胺基酸可以與自由基發生反應從而有效捕捉自由基。這些新胺基酸被氧化後可以更容易地恢復,從而保護那些氧化損傷後很難修復的重要生物結構。因此,新的胺基酸為遠古生物的生存帶來了優勢,它們能夠在氧化能力更強的環境中生存,從而給地球帶來了新的世界。「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可以認為是氧氣在為遺傳密碼添磚加瓦。」(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Matthias Granold, Parvana Hajieva, Monica Ioana Toşa, Florin-Dan Irimie, Bernd Moosmann. Modern diversification of the amino acid repertoire driven by oxyg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 115 (1): 41 DOI: 10.1073/pnas.1717100115

相關焦點

  • 20種胺基酸成就了所有偉大的生命之源!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由同樣的20種胺基酸組成的!難道創造生命之源的存在只有這些嗎?不,科學家們現在認為他們知道原因了!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首次出現的,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人類一直在問自己的一個問題。雖然科學家對它發生的時間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對於它為什麼會發生還沒有明確的答案。大約40億年前,構成生命的化學物質胺基酸到底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形成第一個蛋白質分子的?
  • 組成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α-胺基酸)
    現代普遍認為生物是進化而來的,蛋白質是生物進化之初選擇下來的作為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的生物大分子,如此重要而複雜的蛋白質卻僅由20種胺基酸組成,複雜的背後往往是簡單。進化之初為什麼選擇了這20種胺基酸,而且統一是a-胺基酸呢?值得深思,我不知道科學家們是否已經知道了一些原因。        我們還是回到組成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上來吧。
  • 【倒計時44天】組成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的化學結構和分類
    上期答案:【2006-23,生化,A型題】下列哪種胺基酸體內不能合成,必需靠食物供給:AA.纈氨酸B.精氨酸C.>解題思路:本題屬於識記類型題。大家可以結合口訣進行記憶。知識匯總:1. 必需胺基酸是指:人體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人體需要,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胺基酸。因此本題題幹:「體內不能合成,必需靠食物供給的胺基酸」指的就是必需胺基酸。2.
  • 科學家創下量子化學計算記錄
    量子化學(quantum chemistry)是是應用量子力學的規律和方法來研究化學問題的一門學科。將量子理論應用於原子體系還是分子體系是區分量子物理學與量子化學的標準之一。量子化學現已成為化學家們廣泛應用的一種理論方法。
  • 科學家發現不用胺基酸就能合成多肽 有望回答生命起源之謎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多肽的合成,竟然可以不需要胺基酸的參與!該研究的官方新聞稿也指出,它有望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生命起源之謎。我們知道,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有著各種各樣的重要功能,而蛋白質的基本組成部分是胺基酸。多肽同樣由胺基酸組成,但尺寸還不是非常大,關鍵的三維結構也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簡單一點看,多肽可以被視為是胺基酸合成蛋白質過程中的中間體。
  • 【教學參考】第22種胺基酸的發現
    第22種胺基酸的發現1986年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出現在蛋白質分子中的由遺傳密碼編碼的標準胺基酸只有20種。
  • PNAS:葉克窮博士再發文章解析膜上MitoNEET蛋白結構功能
    生物谷綜合: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中心生物國家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National  Laboratory  of  Biomacromolecules)與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NIBS)的研究人員通過揭示存在於線粒體膜上未知功能的蛋白MitoNEET
  • 聊聊20種胺基酸的結構與命名來源
    還不如歸零,先梳理一下胺基酸ba ,作為蛋白質組成的最基本單位。首先聊聊胺基酸的分類,主要就是-R基的分類。第一類:非極性不帶電胺基酸談到非極性就不得不回到有機化學複習一下極性的概念,極性即分子中正負電荷中心不重合,導致電荷的分布不均勻。所以非極性就是該分子電荷分布均勻,因此既不丟失也不容易得到質子。這一類胺基酸在英文中一般定義為oily即lipid-like、疏水性。
  • PNAS:重大突破!科學家在蝙蝠機體中發現白血病病毒的史前祖先
    更為重要的是,本文研究還能夠被當做一種工具來理解哺乳動物如何通過不斷進化來應對病毒所帶來的威脅,理解該病毒的歷史也能夠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現在和將來人類和動物被該病毒影響的機制;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彎曲翼蝠機體的基因組中鑑別出了δ逆轉錄病毒的殘留物,而且這些序列能夠被整合到一系列遠親的物種中,這就表明該病毒或許起源於2000-4500萬年前。
  • 從諾獎到維C神話:一位天才科學家的榮與辱(上)
    既然如此,為什麼工業生產的維生素C產品還會有如此巨大的市場?如果這是由於維生素C對於維護健康的重要性,那麼空氣和水對於維持生命更是須臾不可或缺,怎麼沒人把這些東西當作保健品?在很大程度上,這歸咎於20世紀一位最傑出的科學家兼社會活動家的一己之力。維生素C的發現維生素C的化學名稱是抗壞血酸。
  • 我國科學家實現用量子計算機模擬化學分子
    經過發展和完善,FQE將有望成為普遍使用的通用量子化學計算平臺。量子計算引領未來研究背景過去20年過去的20多年裡,我們多次聽到「量子計算機研製成功了」的報導,但總是失望的看到只是幾個量子比特的原理演示裝置,做不了有實際價值的計算。
  • 在量子力學、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表現突出
    1.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量子系統的能量學通常由Hermitian Hamiltonians描述。 在經典奇偶時間(PT) - 對稱系統中探索非Hermitian物理學,為開發具有奇異行為的系統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驗基礎。
  • 科學家腦洞大開,將胺基酸序列轉化為音樂
    化學和音樂有多近?化學者在前文曾介紹到,周期表、DNA雙螺旋和化學光譜圖裡隱藏的天籟之音,都被科學家發掘出來。最近美國化學學會在介紹一個蛋白質設計中的應用研究時,提出將胺基酸序列轉化為音樂成分的方法,一起來了解一下。
  • 劉成卜:從全國量子化學進修班到《量子化學》的出版
    1978-1980年,我參加了全國量子化學進修班,這個進修班是在唐敖慶老師的倡議下,由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舉辦的,來自全國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師和理論化學專業的研究生共
  • Science:新型電子顯微鏡首次揭示胺基酸的納米結構
    2019年2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在《Science》雜誌上首次描述了使用電子顯微鏡直接識別納米級胺基酸中的同位素而不損壞樣品的結果。這種新的電子顯微鏡技術可以檢測納米級蛋白質重量的細微變化,同時保持樣品的完整性,這可以為更深入,更全面的生命基本構建研究開闢新的途徑。
  • 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一次突破,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量子自旋液質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量子相。電子的磁矩(也就是磁體的強度和方向)會隨時間變化,即使在絕對零溫度下也是無序的。這種奇特的物質狀態也被稱為量子自旋液質。之前,科學家在氧化鈉中發現了它存在的證據,即使在接近絕對零的溫度下,由於量子漲落效應,該狀態下的磁矩也不會保持穩定。
  • 裡程碑式突破!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實現「量子霸權」
    圖為高爾頓板如果將「高爾頓釘板」發展出一個量子版本,即,由全同光子來代替小球,用分束器(當一束光通過分束器時會被分成兩束強度較低的光,一束透射,另一束反射)來代替釘子,則這個遊戲就變成「玻色取樣」的量子模擬。一般來講,「玻色取樣」是指,在n個全同玻色子經過一個幹涉儀後,對n個玻色子的整個輸出態空間進行採樣的問題。
  • 化學鍵的本質是怎樣被揭示的
    從電磁學到量子力學,化學鍵的本質是如何一步步地被揭示出來的呢?今天分享給大家一篇關於「化學鍵本質」的文章,學習一下化學鍵理論形成的前因後果。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是量子力學和化學結合的初期,其發展狀況及特點可通過考察化學鍵理論中價鍵理論的形成而得到初步的了解。近代價鍵理論是在價鍵電子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科學家發現弱核力導致生命體出現不對稱性—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弱核力導致生命體出現不對稱性
  • 科學往事丨鮑林:兩獲諾獎的20世紀最受尊敬和最受嘲弄的全能科學家
    1925年,鮑林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哲學博士赴歐深造,受量子力學名師指點20世紀第一個年頭,普朗克提出了革命性的量子假說。很快,愛因斯坦運用量子論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波爾在1913年把量子論運用於解釋原子結構,提出了著名的波爾原子模型,在此期間,布拉格父子成功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