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網訊 (記者 趙磊 特約記者楊惠蘭 上海報導)十八屆三中全會揭開中國近35年來最深刻的一輪改革,對民營和外資在各行各業投入的開放更是顯著;此番改革,將間接加大臺灣民間資本在內地辦校的力度,同時也開啟了兩岸更深一層的紮根式教育交流平臺。
12月1日,臺灣教育界人士張啟隆對記者表示,臺灣康橋雙語學校目前已經啟動對內地招生。在去年臺灣康橋雙語學校受江蘇省崑山市政府的邀請,正式跨越海峽將其獨特的教育模式引入內地,在崑山成立康橋學校,學校位於江蘇省崑山市花橋經濟開發區(毗鄰上海安亭),總投資逾5億元,佔地面積約217畝。
上世紀末,公元1999年,臺北市政府為推動與國際接軌的教育理念,一度成立「臺北市雙語教育5人小組」,但在臺北推動雙語教育的政策無疾而終,卻打開臺灣民辦雙語學校的大門,當初「5人小組」成員之一的張啟隆,經過14年歲月的洗禮,不但在臺辦校有成,如今在上海郊區正以217畝的校區面積,打造一所可以對內地招生的臺灣學校。
在崑山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有了校地、請來內地名校退休校長任職、也找好授課的老師,接下來是「學生從何而來」的問題,該校總校長張啟隆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坦言辦學之初「是走在一條內地家長心裡很想去的,但不知怎麼走的路」,也曾覺得心虛,沒有底氣,因為「真的不知道生源何在」。
如今,該學校已經開始正式招生,第一年預計招670名學生,截至目前為止,已有200多個家長繳了學費。
臺灣人到內地辦校,張啟隆不是第一人,也絕非最後一個,除了臺灣少子化導致教育資源過剩的基本經濟原因之外,早期還是為了滿足臺商子女在內地的就學需求,於是,有臺商聚集的地方,發展久了,不但形成臺商自己的生活圈,慢慢的,一個一個的臺商子女校學也就冒了出來,畢竟,光是一個大上海就有50萬臺灣人。
隨著臺商足跡的遍布,以及市場的需求,除了臺灣教育機構西進內地辦校之外,包括江蘇、廈門、山東、河南、成都各地的主管單位,紛紛赴臺取經,邀請臺灣的教育機構到當地辦學,形成兩岸教育先是由民間自主、再到地方政府主導的大規模交流潮。
據張啟隆對記者介紹,康橋雙語學校也曾多次到河南、成都等地方政府的考察,並且提出在當地辦校的邀請,其中山東和廈門開出的條件最好,不但提供辦校土地,還有各種優惠,但礙於政策規定,臺灣人在內地辦校只能招收內地以外的學生,「但我們是雙語學校,並非國際學校」,如果不能對內招生,我們擔心生源的問題。
而此時,江蘇省崑山市花橋經濟開發區有個「國際商務城」的開發計劃,正好提供了一個機會,讓臺灣人在內地辦校,可以對內招生。因為這個機會,張啟隆決定將在臺灣辦雙語學校的經驗,帶到內地,開設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在內的100個班,計劃招收3000名學生。
「康橋」在內地並不具有知名度,這點讓初次西進的張啟隆有些不確定感,於是,決定從一場、一場的說明會、從一個一個家長面對面的溝通開始。
此外,但內地的教育環境畢竟與臺灣大不同,雖然同樣是建置起一所由幼兒園到高中15年一貫制的學校,但畢竟還需得藉助當地的力量。於是,張啟隆邀請了前南京師大附中的副校長,及黃崗中學的副校長,分別擔任新學校小學和初中部的校長及副校長,以補強內地經驗的不足。
張啟隆對記者介紹說,所謂的「快樂學習」並不是不拿結果、不看成績的學習,與內地教育理念最大的不同,是把「懲罰、競爭式教育」轉變為「獎勵、合作式教育」,因為這樣的方式,也讓臺灣的「康橋雙語學校」在當地取得相當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