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愛達人」陪伴成長 育幼院童有了「家人」

2020-12-23 東方網

  東南網1月4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為了讓沒有家人、親人關懷的育幼院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4年來,逾57位「傳愛達人」陪伴育幼院童成長,有些院童已上大學或入伍,「傳愛達人」仍然和這些青年保持聯繫,和青年們當朋友。

  市府社會局2008年間發起「傳愛達人」行動,期盼愛心人士能給沒有親人的育幼院童較多關懷,每個月抽時間和院童相處、帶他們出遊、到家裡用餐,感受「家」的溫馨。

  到去年止,「傳愛達人」共招募了3期,目前第一期招募的達人尚有12人、第二期還有17人、第3期有28人持續關懷47名院童。

  從第一期就投入的社會局志工「黃先生」夫婦,關心的「小元」,在單親家庭成長,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離家,之後音訊全無,他的父親酗酒、失業,父子倆最後流落街頭,居無定所,社工員找到這對父子,安排小元入住育幼院;多年來,小元的父親從未出現過。

  黃先生夫婦每個月會到育幼院探視小元,也會帶小元外出用餐,小元會把生活中的事告訴黃先生夫婦,臉上的笑容漸漸多了起來。

  社會局社工員指出,「傳愛達人」不只志工,也有年輕律師、民間社福機構的社工、老師、家庭主婦,已婚或未婚都有,年齡最長約60多歲,最年輕的不到30歲;一般是2位到3位達人關心一名兒少,大部分是夫妻一起參與,有兩位女士是朋友,相約一起付出愛心。

  社會局盼更多「傳愛達人」能給無親人關心的孩子穩定的愛,撫慰這些孩童的心靈,陪伴他們直到成年。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臺灣普賢慈善育幼院創辦人真融法師 賣菜脯養70童
    佛教在線臺灣訊 臺灣宜蘭縣五結鄉普賢慈善育幼院的創辦人真融法師,先後收留養育了七十多位孩童,經費主要來自販售院方自製的菜脯與外界捐款,十多年來默默行善,充分體現了佛陀的慈悲教義。真融法師創辦普賢慈善育幼院的因緣在於十一年前收養了一對流浪小兄弟,然後在第二年便向銀行貸款,創辦了育幼院。
  • 臺中舉行「全人傳愛公益路跑嘉年華」 2000民眾熱情開跑
    臺中舉行「全人傳愛公益路跑嘉年華」 2000民眾熱情開跑 2017年11月20日 09:5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中第二屆「全人傳愛公益路跑嘉年華」19日在東海大學展開。(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國臺灣網11月20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市第二屆「全人傳愛公益路跑嘉年華」於19日在臺灣東海大學展開,2000名民眾熱情開跑,活動所得將捐給某盲童育幼院,希望藉此傳遞愛心。  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公益路跑活動帶動民眾的運動風氣。
  • 主播耶誕送暖給育幼院童家的溫暖
    (原標題:主播耶誕送暖給育幼院童家的溫暖) 記者阮馨儀
  • 梁靜茹為育幼院童再度代言拍照
    靜茹開心的表示:終於有機會能睡到自然醒囉!可以好好逛街、好好看幾場電影,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好好放鬆一下!在休假前,靜茹也先完成了一項深具意義的工作,特別為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募款活動,進行平面宣傳海報拍攝工作!在鎂光燈的啪啪響中,梁靜茹難得穿上白色T恤,為幫助育幼院院童的募款活動拍照。
  • 童伴夢成長|親子教育的焦點在於陪伴
    北京夢成長國際幼兒園園長郝巧玲 「幼兒親子教育,伴隨著孩子出生到成年,親子教育的焦點是陪伴,而親子教育的效果在於時間投入與此同時,伴隨《童伴夢成長》的開通,北京夢成長國際幼兒園逐漸進入中國爸媽的視野,成為他們與孩子、家人以及社群增進溝通和共同成長的全新紐帶。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童伴夢成長》以「更貼心的陪伴,親子共同成長」為使命,在2020年通過《童伴夢成長》與北京市幼教行業的高度整合和幼教融合,同時加大與知名教育機構的合作,努力搭建「IP+內容」的幼教智能生態環境。
  • 兒童學習桌品牌護童用「爸爸陪伴日」踐行初衷,守護孩子健康成長
    兒童學習桌品牌護童用「爸爸陪伴日」踐行初衷,守護孩子健康成長 近日,兒童學習桌椅領導品牌護童舉辦了「8·8爸爸陪伴日」活動,旨在呼籲更多爸爸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陪伴孩子度過每一個精彩瞬間
  • 馬英九探視災區育幼院 孩童高呼我愛你(圖)
    連日被災民炮轟的馬英九,到了六龜育幼院感受完全不同,小朋友笑臉迎人,院方特地請來育幼院代言人口足畫家楊恩典,以及101歲的創辦人楊煦親自迎接。他一開始就跟院童說「抱歉,我來晚了」,育幼院裡聽不到批評、怒吼聲,馬英九不再緊繃眉頭深鎖。
  • 臺灣育幼院孩子們的福利生活
    育幼院孩子們的福利 14歲之前,單薇從來沒有離開臺灣,也沒有坐過飛機,她一直是生活在臺灣新北市中和區的「大同育幼院」(相當於內地福利院)福利機構裡面。這是臺灣地區近百家育幼院中的一家,這裡的孩子們大多是因為在自己家裡面經常受到父母打罵虐待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或者由於貧困導致孩子在家庭中不能很好地成長而來到這裡的。
  • 育幼院出來的孤兒,沒一個孬種
    育幼院裡,他們親如一家「我們失去了爸爸,我們失去了媽媽,我們失去了土地……」在86歲的育幼院老師廖志強的帶領下,一群七八十歲的老人唱起了育幼院院歌。胡春林成長為一名軍官,他所在的41軍從廣西一路剿匪,挺進廣東。轉業後,胡春林成為了湖南省藝術學校的第一期學員。「那時候我在音樂作曲系,李谷一在舞蹈班讀預科。」而程海凡選擇了參軍,後來參加了抗美援朝。張德明通過學習,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直到退休。「育幼院出去的孤兒,沒一個孬種。」廖老師欣慰地說。
  • 親子陪伴有多重要?看看噹噹童書編輯怎麼說
    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怎麼辦?  4年如一日堅持每天陪孩子閱讀半小時如何做到?  3歲的小朋友為何要了解黑洞?  520是噹噹親子陪伴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進行有效的陪伴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讓我們聽聽三位噹噹選品編輯的故事。
  • 心懷感恩 「益童」成長
    益童樂園——「家」一樣的陪伴益童樂園各站點通過常規活動的開展,緩解家長們對孩子課業輔導與課外生活無暇兼顧的情況。日常組織課後輔導,對於孩子們不會、不懂的知識點進行輔導講解。此外,在站點開展繪畫、手工、閱讀和書法等主題活動,既能鍛鍊孩子們的感知能力、動手動腦能力,也能提高他們的專注力,增長孩子們的各方面知識。
  • 臺灣南部災區見聞:山地育幼院的堰塞湖潰堤驚魂
    中新社高雄六龜八月十二日電題:山地育幼院的堰塞湖潰堤驚魂記者 劉舒凌關於十一日晚間六龜鄉上遊堰塞湖潰堤,六龜山地育幼院的組長劉行健和全正義發現很難找到適當的描述。當晚八點多鐘,育幼院接到消息,所有孩子和護理員迅速集中到一塊高地,隨時準備往更高處逃離。
  • 「家」在橋那邊—記高雄楊煦老人和他的育幼院
    臺灣高雄私立育幼院位於一塊孤零零的坡地上,前面是深深的溪谷,一道長長的鐵索橋連著外面的世界。這橋對住在這裡的孤兒來說,是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連接,也是從不堪走到美好再指向希望的紐帶。  這就是育幼院創辦人楊煦老先生的初衷。這位來自祖國大陸、至今仍操著一口濃重山東口音的老人,在南臺灣高雄縣六龜鄉的大山裡為孩子們工作了近50年。
  • 揭N號房趙博士2年假面行徑 他火速報警:恐有育幼院童受害
    23日韓媒率先曝光主嫌「趙博士」趙主彬(音譯)的長相,隨後他過去參與育幼院志工活動的紀錄也被翻出,院方因為擔心有院童受害連忙報警。韓媒公布「N號房」主嫌「趙博士」長相。(圖/翻攝自SBS)南韓SBS《8點新聞》公開趙博士長相後,有網友發現在3個月前,他在某個幫助殘疾人士的志工團體服務,認識他的人私下表示,趙博士看起來很平凡、看起來很善良,沒想到卻是令人髮指的主嫌。
  • 臺灣「善心人士」送發黴麵包給育幼院 嗆聲:有東西吃還挑!
    有麵包店老闆把整袋發黴的麵包送給育幼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3月19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有許多店家會把剩餘物資送給育幼院,不過有育幼院院長反映,最近送「剩食」給他們的「善心人士」又變多了,但是收到的竟是發黴麵包、臭酸飯菜、過期牛奶,甚至還有性感胸罩……這讓院方十分困擾,只好整理後又一包包的扔掉。
  • 好學童用「AI」,打造一款陪伴成長的智能學習桌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意識到兒童學習桌對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性,市面上普遍的學習桌可以通過調節相應高度的桌椅,幫助小朋友改善良好坐姿習慣。隨著5G、AI、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好學童基於「更懂教育的學習桌」為理念,對父母痛點的深入研究,在業界首創出AI智能學習桌,為現在的孩子們打造一種全新的兒童教育智能設備。
  • 華南師大附幼:線上「六一」,「童」樣精彩
    華南師大附幼:線上「六一」,「童」樣精彩金羊網  作者:陳玉霞  2020-06-01 雲慶「六一」主題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在特殊時期同樣精彩不停、盡享歡樂
  • 有Nuna ZAAZ陪伴,讓寶寶好好吃飯
    某知名育兒網站做過一項統計,在"媽媽們擔心的育兒問題"中高居榜首的竟然是寶寶的"吃飯問題",有85%以上的媽媽擔心自己的寶寶吃不飽、吃不好!媽媽們的擔心和專家的數據"遙相呼應"的。權威數據顯示,當下中國媽媽育兒的整體趨勢逐漸科學化,但仍然有70%的媽媽在餵養方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問題。
  • 家人的陪伴對孩子究竟有多重要?家長不要忽視對孩子的陪伴
    家人的陪伴對孩子究竟有多重要?家長不要忽視對孩子的陪伴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長中重要的財富,對孩子興趣的建立,能力的開發,性格的培養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陪伴,需要親子雙方的靠近,需要互動,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父母帶領孩子去感受這個世界,需要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去認知這個世界,需要父母去挖掘孩子的潛能,需要父母來培養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家人的陪伴對孩子究竟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