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同學們沒有可供回憶的照片,趁著聚會趕緊留影。
5月16日,湖南長沙宋明生八十大壽,來了一群特殊的賀壽者——20多位長沙第一育幼院的同學和老師。64年前,孤兒宋明生被宋慶齡發起的慈善機構收養,寄養在長沙第一育幼院,在那裡,他認識了同他一樣的一群孤兒。
育幼院裡,他們親如一家
「我們失去了爸爸,我們失去了媽媽,我們失去了土地……」在86歲的育幼院老師廖志強的帶領下,一群七八十歲的老人唱起了育幼院院歌。
飯桌上,大家眼中帶淚,講述著當年的那些時光,「廖老師當年給餘志買過一條皮帶,花了1塊2毛錢,他回來還跟我炫耀」、「廖老師當年帶我們去看過《人猿泰山》,那時候看電影可稀奇了」、「廖老師當年還是地下黨員,我解放以後才知道」……
育幼院出去的,沒一個孬種
宴席上,同學們紛紛向廖志強老師匯報離開後的經歷。胡春林成長為一名軍官,他所在的41軍從廣西一路剿匪,挺進廣東。轉業後,胡春林成為了湖南省藝術學校的第一期學員。「那時候我在音樂作曲系,李谷一在舞蹈班讀預科。」而程海凡選擇了參軍,後來參加了抗美援朝。張德明通過學習,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直到退休。
「育幼院出去的孤兒,沒一個孬種。」廖老師欣慰地說。
65年後他找到組織
80歲的陳生喜,65年後才找到這群親人,他與故人相逢的場面,頗具戲劇性。「2012年,我去醫院療養,旁邊的床鋪上也住了個老人,一聊,竟然是育幼院的小師弟張德明,通過他我才找到組織。」其實,很久以前,陳生喜就在尋找當年的同學,可一直沒有結果。去年80歲生日,陳生喜邀請同學聚聚,在生日前一周,他被查出膀胱癌,需馬上做手術,但他堅持一定要先過生日。生日那天,他不顧醫生勸告,和同學們碰起了杯。
希望有生之年能聚齊
2010年,廖老師組織的育幼院師生的第一次聚會,有14位同學到場。這些年,大家找到了更多的同學,但還有很多同學聯繫不上。離開時,大家跟記者說起了自己的心願,「那段時間,育幼院的難童有600多個,估計留下的也還有二三百人,分布在浙江、廣東、湖南等地,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找到所有的同學和老師。」
如果您在1945-1955年也被寄養在湖南長沙育幼院,請趕緊撥打本報記者電話18673167049,本報將幫助組織、參與、見證這一60多年後的重逢。(本報實習記者王宇 記者李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