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內江曾有場爭議:有人建議投資10億元在沱江邊打造一條古街,年營業額將達數億元;有人建議建成兼具便民休憩和淨化水體的溼地公園。在經濟、生態兩個成型方案面前,內江人選擇了生態,才有了如今的花萼溼地公園。
古街給公園讓步,背後是一根看不見的「指揮棒」: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發展。
近年來,內江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致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生活綠色低碳,推動了生產更「新」、生活更「甜」、生態更「美」,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
生產更「新」
綠色發展方式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新」,是內江產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特點。
內江是一座老工業城市,過去在生態環境方面欠帳較多,生態環境保護的形勢嚴峻。同時,內江是全國108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生態相對比較脆弱。
面對嚴峻的挑戰,內江深知只有堅持產業發展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一個企業的「破」與「立」,是內江產業走綠色發展之路的生動實踐——
「5、4、3、2、1,起爆!」今年10月31日下午,內江白馬發電廠兩根高210米、屹立近30年的煙囪相繼倒下。取而代之的,將是兩套400兆瓦級「一拖一」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機組。
一個企業的「取」與「舍」,是內江加快培育和發展新材料、新裝備、新醫藥、新能源和大數據「四新一大」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具體行動——
今年11月16日,內江市人民政府與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籤訂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內江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據介紹,川威集團已啟動年產9萬噸焦爐煤氣制氫綜合利用項目。與此同時,企業主動關閉煉鋼轉爐1座、高爐2座,化解鋼鐵過剩產能120萬噸,積極探索和實踐環保設施的超低排放改造或升級,推進節能技改。
從「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變革」。內江在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同時,對「散亂汙」等突出環境問題進行聯合整治,「一企一策」制定整改措施。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排查出300戶「散亂汙」工業企業,全力推動「散亂汙」工業企業動態清零,在工業領域譜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內江積極構建「5+4+5」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四新一大」產業,2019年佔規模工業總產值的比例提高到28%;大力發展「四大特色農業產業」,累計建成農業園區150個、面積114萬畝;大力發展「五大現代服務業」,編制實施《沱江流域文化生態帶點線面發展與保護空間布局規劃》……
事實上,無論是著眼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建設還是自身發展,無論是工業發展還是農業、服務業發展,內江都必須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一體推進,不斷調結構、優布局、促轉型,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才能實現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幸福融合共生。
這是現實倒逼的不得不為,也是主動出擊的求生之道。
數據顯示: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15.8:59.0:25.2調整為2019年的16.8:34.2:49.0,萬元GDP綜合能耗比2015年下降16.2%,「5+4+5」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加快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