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圖為甜城湖。記者 黃正華 攝
◇本報記者 徐豔梅
綠色是保障內江永續發展的首要前提。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環境更優美,是甜城兒女共同的渴望。
擔當政治責任,順應人民期待,立足腳下熱土。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銳意進取、迎難而上,書寫實、進、試「三篇文章」,加快建設涵養山清水秀良好自然生態,以腳踏實地的作風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以追趕奮進的姿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以先行先試的勇氣和膽識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內江經驗」。
突出「實」字
腳踏實地戰勝沉痾頑疾
從歷史的天空俯瞰,內江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內江是全國老工業城市,是全省唯一將沱江作為飲用水水源的城市。一度時期,內江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沉澱了不少欠帳,人民群眾十分關注、反映強烈。
直面問題,深刻反思,痛定思痛,內江腳踏實地戰勝沉痾頑疾。
戰沉痾,內江跟垃圾「較勁」,僅用3個月時間就解決困擾群眾40多年的「牛棚子」片區環境問題,讓「垃圾小鎮」華麗轉身——
曾被譽為「小香港」的「牛棚子」廢舊物資回收交易市場,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由於經營品種多、數量大,加之無治汙設施、區域內廢舊物資亂堆亂放,造成安全隱患、晴天揚塵滿天、雨天汙水橫流。
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東興區累計取締「牛棚子」片區廢舊物資非法經營戶308戶,銷售、消化、處置廢舊物資32862噸,清運廢舊物資垃圾8170噸,比區級計劃提前80天、比上級督察組要求提前6個月全面完成整治,打贏了環保攻堅戰,徹底斬斷了片區環境汙染源頭,解決了困擾當地近40年的「老大難」問題。
戰沉痾,內江僅用8個月時間,完成內江城區飲用水取水口上移工程和對口灘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工程,確保內江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安全——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位於東興區繁華的蘭桂大道附近的花園灘取水口,已不再適合「擔任」飲用水水源工作。
2016年,市委、市政府決定重新選址取水點,將取水點上移近七公裡的沱江對口灘。該工程克服過江鋪設管道的難題,把沱江橫腰「攔截」,再挖出一道深溝將3根直徑為0.9米、長約350米的管道並行鋪設進去。這段管道的鋪設,為內江城區市民送來了日盼夜盼的「放心水」。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
在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中,內江突出「實」字,快速行動,變被動為主動。市第七次黨代會以來,累計整改突出環境問題2145個,平均每天整改1.82個,改出了「內江速度」「內江質量」。
內江還以「世代工程」為統攬,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內江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市中區消除劣Ⅴ類水質水庫12座;隆昌市解決古宇湖保護區內居民從事農業生產、農家樂違規經營等問題;資中縣重拳整治重龍山——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問題,讓旅遊勝地美麗再現;威遠縣建成第二汙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有效解決城南片區生活汙水直排威遠河問題……
內江廣大幹部群眾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在苦幹實幹中打一場主動仗、整體仗、翻身仗,辦成了一批多年想辦成而未能辦成的事情、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問題。
突出「進」字
追趕奮進提升環境質量
環境就是民生,碧水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
「截至12月8日,內江今年以來優良天數已達312天!」12月9日召開的內江市生態環境保護專題會發布的消息令人振奮。
這僅僅是內江城市環境空氣品質一路向「優」的縮影。
近年來,內江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大力實施「減排、抑塵、壓煤、治車、控秸」五大工程,關停治理「散亂汙」企業,全面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和工業汙染物減排,擴大環境執法覆蓋面,換來了內江空氣品質穩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6月生態環境部對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以來,內江市累計有13個月空氣品質躋身全國前20名,其中2018年9月排名全國第一。
2019年,內江城區PM10和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分別下降38.6%、41.6%,優良天數319天、比2015年增加60天、優良天數率提高16個百分點。此外,內江全年無重汙染天氣,首次躋身大氣環境質量達標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居19位。
2020年9月,內江空氣品質在全國168個地級及以上重點城市中排名躍居第六。
回望「十三五」,內江細顆粒物(PM2.5)、優良天數兩項指標,均提前兩年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任務。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內江藍」常駐,成為甜城內江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這些年,一路「進階」的不僅是內江大氣環境質量,還有耐以生存的水生態環境。
桃花水母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對水質的要求較高,須無毒、無害、潔淨。而它已經連續兩年大批量地出現在東興區的蛟龍湖。這是內江水生態環境改善的一個縮影。
隨著內江沱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世代工程」的深入推進,2019年,內江首次進入國考斷面水質全達標市(州)名單,水質改善幅度居全國第27位、全省第2位。沱江老母灘等3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改善為Ⅲ類,縣級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
在奮進中,內江堅持內外聯動,強化協調協作。
向內,把生態環境保護在綜合目標考核中所佔的比重提高到16.5%,激勵廣大黨員幹部擔當作為;編制實施沱江流域治理重大項目440個,打捆推進總投資86.89億元的2個PPP項目;設立市縣鄉三級河長2229名、斷面長38名,共同呵護沱江清水。
向外,與重慶榮昌區、資陽、自貢等毗鄰地區籤訂《川渝四區市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協議》等合作協議,與成都市、資陽市安嶽縣等籤訂沱江流域聯動治理合作框架協議,在聯防聯控中共同促進、共同提升。
突出「試」字
先行先試創造內江經驗
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和膽識。
近年來,內江以開放創新的思路,搶抓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先試新機遇,創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內江經驗。
2017年,為破解流域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不協調、不可持續等難題,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內江全力爭取,沱江流域(內江段)成功獲批全國首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
2018年,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生態環境部聯合開展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競爭性評審」中,內江脫穎而出,成為全國首批20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之一,分三年獲得中央財政定額補助資金6億元。在這筆資金的支持下,內江建成區11條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
2020年9月,內江成功獲批全省首批生態環境治理試點城市,省財政廳和省住建廳將給予內江專項補助資金,支撐試點城市建設。
當前,內江正紮實推進全省河湖管理保護示範縣建設,通過強化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打造一批示範河湖和清潔小流域,呈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風貌……
隨著各項試點紅利的釋放,內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穩步提升。
與此同時,內江加大力度,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後續發展之路。
「環境圓桌對話」是四川探索新形勢下防範與化解突出環境矛盾糾紛的一個有益嘗試,旨在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有效防範環境問題引發的社會風險。
內江作為全省兩個試點城市之一,率先創新開展「環境圓桌對話」,著力化解以環境問題為由,實則涉及土地徵遷、勞資糾紛、行業競爭等其他問題的環境矛盾糾紛。目前,受理環境信訪舉報件6146件。
此外,內江創新設立的「民間河長」等基層探索也得到社會各界充分肯定。特別是「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平時不作為、急時一刀切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獲得生態環境部通報表揚。
成績的背後,凝聚著旗幟的力量、制度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科學的力量、法治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凝聚著拼搏的汗水、創造的智慧、奮鬥的艱辛,昭示著內江人民了不起、內江各級班子能打硬仗、內江廣大幹部有精氣神。
看山看水看歲月,一步一耕一踐行。責任使命吾輩記,願信時來萬物新。我們堅信,內江的綠色發展之路會越走越好,「世代工程」定能成為百姓「世代相傳」的美麗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