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三篇文章」,建設涵養內江山清水秀良好自然生態

2020-12-11 上遊新聞

內江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圖為甜城湖。記者 黃正華 攝

◇本報記者 徐豔梅

綠色是保障內江永續發展的首要前提。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環境更優美,是甜城兒女共同的渴望。

擔當政治責任,順應人民期待,立足腳下熱土。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銳意進取、迎難而上,書寫實、進、試「三篇文章」,加快建設涵養山清水秀良好自然生態,以腳踏實地的作風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以追趕奮進的姿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以先行先試的勇氣和膽識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內江經驗」。

突出「實」字

腳踏實地戰勝沉痾頑疾

從歷史的天空俯瞰,內江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內江是全國老工業城市,是全省唯一將沱江作為飲用水水源的城市。一度時期,內江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沉澱了不少欠帳,人民群眾十分關注、反映強烈。

直面問題,深刻反思,痛定思痛,內江腳踏實地戰勝沉痾頑疾。

戰沉痾,內江跟垃圾「較勁」,僅用3個月時間就解決困擾群眾40多年的「牛棚子」片區環境問題,讓「垃圾小鎮」華麗轉身——

曾被譽為「小香港」的「牛棚子」廢舊物資回收交易市場,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由於經營品種多、數量大,加之無治汙設施、區域內廢舊物資亂堆亂放,造成安全隱患、晴天揚塵滿天、雨天汙水橫流。

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東興區累計取締「牛棚子」片區廢舊物資非法經營戶308戶,銷售、消化、處置廢舊物資32862噸,清運廢舊物資垃圾8170噸,比區級計劃提前80天、比上級督察組要求提前6個月全面完成整治,打贏了環保攻堅戰,徹底斬斷了片區環境汙染源頭,解決了困擾當地近40年的「老大難」問題。

戰沉痾,內江僅用8個月時間,完成內江城區飲用水取水口上移工程和對口灘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工程,確保內江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安全——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位於東興區繁華的蘭桂大道附近的花園灘取水口,已不再適合「擔任」飲用水水源工作。

2016年,市委、市政府決定重新選址取水點,將取水點上移近七公裡的沱江對口灘。該工程克服過江鋪設管道的難題,把沱江橫腰「攔截」,再挖出一道深溝將3根直徑為0.9米、長約350米的管道並行鋪設進去。這段管道的鋪設,為內江城區市民送來了日盼夜盼的「放心水」。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

在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中,內江突出「實」字,快速行動,變被動為主動。市第七次黨代會以來,累計整改突出環境問題2145個,平均每天整改1.82個,改出了「內江速度」「內江質量」。

內江還以「世代工程」為統攬,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內江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市中區消除劣Ⅴ類水質水庫12座;隆昌市解決古宇湖保護區內居民從事農業生產、農家樂違規經營等問題;資中縣重拳整治重龍山——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問題,讓旅遊勝地美麗再現;威遠縣建成第二汙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有效解決城南片區生活汙水直排威遠河問題……

內江廣大幹部群眾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在苦幹實幹中打一場主動仗、整體仗、翻身仗,辦成了一批多年想辦成而未能辦成的事情、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問題。

突出「進」字

追趕奮進提升環境質量

環境就是民生,碧水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

「截至12月8日,內江今年以來優良天數已達312天!」12月9日召開的內江市生態環境保護專題會發布的消息令人振奮。

這僅僅是內江城市環境空氣品質一路向「優」的縮影。

近年來,內江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大力實施「減排、抑塵、壓煤、治車、控秸」五大工程,關停治理「散亂汙」企業,全面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和工業汙染物減排,擴大環境執法覆蓋面,換來了內江空氣品質穩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6月生態環境部對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以來,內江市累計有13個月空氣品質躋身全國前20名,其中2018年9月排名全國第一。

2019年,內江城區PM10和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分別下降38.6%、41.6%,優良天數319天、比2015年增加60天、優良天數率提高16個百分點。此外,內江全年無重汙染天氣,首次躋身大氣環境質量達標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居19位。

2020年9月,內江空氣品質在全國168個地級及以上重點城市中排名躍居第六。

回望「十三五」,內江細顆粒物(PM2.5)、優良天數兩項指標,均提前兩年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任務。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內江藍」常駐,成為甜城內江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這些年,一路「進階」的不僅是內江大氣環境質量,還有耐以生存的水生態環境。

桃花水母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對水質的要求較高,須無毒、無害、潔淨。而它已經連續兩年大批量地出現在東興區的蛟龍湖。這是內江水生態環境改善的一個縮影。

隨著內江沱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世代工程」的深入推進,2019年,內江首次進入國考斷面水質全達標市(州)名單,水質改善幅度居全國第27位、全省第2位。沱江老母灘等3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改善為Ⅲ類,縣級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

在奮進中,內江堅持內外聯動,強化協調協作。

向內,把生態環境保護在綜合目標考核中所佔的比重提高到16.5%,激勵廣大黨員幹部擔當作為;編制實施沱江流域治理重大項目440個,打捆推進總投資86.89億元的2個PPP項目;設立市縣鄉三級河長2229名、斷面長38名,共同呵護沱江清水。

向外,與重慶榮昌區、資陽、自貢等毗鄰地區籤訂《川渝四區市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協議》等合作協議,與成都市、資陽市安嶽縣等籤訂沱江流域聯動治理合作框架協議,在聯防聯控中共同促進、共同提升。

突出「試」字

先行先試創造內江經驗

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和膽識。

近年來,內江以開放創新的思路,搶抓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先試新機遇,創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內江經驗。

2017年,為破解流域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不協調、不可持續等難題,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內江全力爭取,沱江流域(內江段)成功獲批全國首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

2018年,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生態環境部聯合開展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競爭性評審」中,內江脫穎而出,成為全國首批20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之一,分三年獲得中央財政定額補助資金6億元。在這筆資金的支持下,內江建成區11條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

2020年9月,內江成功獲批全省首批生態環境治理試點城市,省財政廳和省住建廳將給予內江專項補助資金,支撐試點城市建設。

當前,內江正紮實推進全省河湖管理保護示範縣建設,通過強化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打造一批示範河湖和清潔小流域,呈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風貌……

隨著各項試點紅利的釋放,內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穩步提升。

與此同時,內江加大力度,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後續發展之路。

「環境圓桌對話」是四川探索新形勢下防範與化解突出環境矛盾糾紛的一個有益嘗試,旨在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有效防範環境問題引發的社會風險。

內江作為全省兩個試點城市之一,率先創新開展「環境圓桌對話」,著力化解以環境問題為由,實則涉及土地徵遷、勞資糾紛、行業競爭等其他問題的環境矛盾糾紛。目前,受理環境信訪舉報件6146件。

此外,內江創新設立的「民間河長」等基層探索也得到社會各界充分肯定。特別是「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平時不作為、急時一刀切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獲得生態環境部通報表揚。

成績的背後,凝聚著旗幟的力量、制度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科學的力量、法治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凝聚著拼搏的汗水、創造的智慧、奮鬥的艱辛,昭示著內江人民了不起、內江各級班子能打硬仗、內江廣大幹部有精氣神。

看山看水看歲月,一步一耕一踐行。責任使命吾輩記,願信時來萬物新。我們堅信,內江的綠色發展之路會越走越好,「世代工程」定能成為百姓「世代相傳」的美麗佳話。

相關焦點

  • ...內江山清水秀良好自然生態——內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述評(六)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銳意進取、迎難而上,書寫實、進、試「三篇文章」,加快建設涵養山清水秀良好自然生態,以腳踏實地的作風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以追趕奮進的姿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以先行先試的勇氣和膽識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內江經驗」。
  • 以政治風清氣正促生態山清水秀
    ,履行好職責,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當好生態衛士,必須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長期性,深刻認識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對於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的深遠影響,以政治風清氣正促生態山清水秀。在中國地理版圖上,東西綿延約1600公裡的秦嶺,有著「國家中央公園」的美譽,是一道巨大的生態安全屏障,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
  • 讓政治生態像自然生態一樣山清水秀
    原標題:讓政治生態像自然生態一樣山清水秀 「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堅定不移肅清蘇榮等人腐敗案件的毒害」。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修復和建設風清氣正政治生態提出的重要要求,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發展的深切關懷和殷切期望。
  • 以良好政治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全面推進,其中政治文化建設作為政治建設的基礎性建設,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 [人民日報]政治生態如何「山清水秀」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後,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  自然界有生態,政治也有生態。如果說前者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後者則關係到人們的精神健康。
  • 共繪兩個「生態」山清水秀的美麗畫卷
    曾幾何時,秦嶺深處別墅成群,一方生態嚴重受損。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六次就「秦嶺違建」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一抓到底治頑疾,還秦嶺綠水青山。秦嶺違建別墅整治,不僅是生態環境的修復,更是政治生態的淨化。這也再次警醒各級黨員幹部:自然生態、政治生態,兩個「生態」都要山清水秀。習近平總書記「回頭看」秦嶺,表達了對自然生態與政治生態的高度重視。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國平:政治生態靠什麼實現山清水秀
    」問題:「要著力淨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良好環境」「政治生態汙濁,從政環境就惡劣;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就優良。」  這並不是總書記首次強調政治生態問題。從公開報導看,去年七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就強調:加強黨的建設,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此後在多個重要場合都有闡述。這表明,淨化政治生態已經成為管黨治黨的一個重大目標,清明的政治生態是治國理政必須的健康環境。
  •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做好「三篇大文章」 推動重慶涪陵綠色發展
    涪陵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作出了堅決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莊嚴承諾,吹響了全面落實國家戰略、更好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行動號角。  重整行裝,鎖定三篇「綠色文章」,涪陵正向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的步伐。
  • 內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述評(四)
    幾年前,內江曾有場爭議:有人建議投資10億元在沱江邊打造一條古街,年營業額將達數億元;有人建議建成兼具便民休憩和淨化水體的溼地公園。在經濟、生態兩個成型方案面前,內江人選擇了生態,才有了如今的花萼溼地公園。古街給公園讓步,背後是一根看不見的「指揮棒」: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發展。
  • 貴州:寫好綠色文章 繪就生態畫卷
    對於遵義市民劉娜來說,最愜意的事情,就是周末帶上家人,一起到蓮花山森林公園,感受綠色氣息,「在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好環境圍繞在周圍,聽聽山間的蟲鳴鳥叫,一切是多麼的靜好!綠色,帶來了幸福指數。」位於遵義市匯川區的蓮花山森林公園,曾是一片城郊的棄土場,30年來很少有人問津。
  • ...聚力高質量發展】專家點評:提升生態空間「顏值」 建設山清水秀...
    大秦嶺研究院副院長 趙國平「十三五」時期,陝西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紮實推進三北防護林、長江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在探索實踐中形成了「秦嶺保護模式」、黃土高原「延安樣本」和榆林治沙
  • 玉塘街道雙擎驅動建設生態玉塘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重任中,光明區玉塘街道的策略是通過推行河長制、建設海綿城市雙擎驅動,運用綠色發展理念和綠色生活方式奏響河海共鳴「三部曲」,打造生態玉塘。
  • 美麗江蘇建設,空間文章怎麼寫
    《意見》提出,要形成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加快構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可持續發展的高品質國土空間格局;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分區分類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探索規劃「留白」制度。
  • 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
    自然生態與政治生態休戚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領導下進行,自然生態和政治生態由此形成了密切的關聯互動關係。 總書記考察陝西的首站之選可以說別有深意。
  • 重慶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重慶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重慶生態環境好不好,關係全國35%的淡水資源涵養和長江中下遊3億多人的飲水安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重慶生態環境,強調「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要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上中下遊協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重慶全景。
  • 《長治市創新生態建設三十條》解讀之四丨​涵養人才生態 激蕩...
    《長治市創新生態建設三十條》解讀之四丨​涵養人才生態 激蕩創新「活水」 2020-12-15 1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寫實寫好「三篇大文章」
    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號角吹響,我市寫實寫好「三篇大文章」的足音鏗鏘有力,深刻厚重。截至目前,今年全市開復工產業項目36項,完成投資3.1億元。  又是一年好光景,開局就是決戰,起跑贏取先機。回望近年來的「組鏡頭」,我市爬坡過坎勇擔歷史重任,推動振興發展砥礪躬行。
  • 內江東興區: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高考成績再創新高
    他的成功是寒窗苦讀和學校精心栽培的結果,更是東興區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全力營造良好教育環境的印證。2020年高考,東興區乘勢而上,高考教育質量穩步上升,實現歷史性跨越,再創歷史新高!高考參考人數1597人,本科上線377人,超目標任務126.9%。
  • 恩施市做足「三篇文章」 穩步推進生態鄉村建設
    近年來,恩施市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大水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創建,不斷夯實生態創建細胞工程,在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上做足文章,穩步推進生態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為「十四五」開局做足準備。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在組織「強」上做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