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到來,意味著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今年的三伏天持續時間為40天,可謂「加強版」,市民要受長「煎熬」了。近日,記者走訪區內醫院獲悉,近期受到前期雨水後期高溫等天氣影響,感冒發燒的人群較多。此外,也有市民因高溫而中暑。市民需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做好相關的應對措施,多喝水和勞逸結合是兩大主要預防途徑。
炎炎夏日,在荷富路上,一位修路工人噴水洗臉散熱。/組圖由佛山日報記者黎漢沿攝(資料圖片)
感冒發燒
中午時分 輸液室仍滿員
記者於7月12日和7月13日將近中午12時分別走訪了區人民醫院總院區和文明院區的兒科。其中,總院區在當日上午11:30時候診室仍滿滿是小病患及其家屬,而文明院區在當日上午12時的輸液室仍有約20名患兒在輸液,加上家屬,輸液室可謂坐滿了人。一名年輕的護士在下班時還告訴護長郭紅英,下午本來已安排了她休息,但現在輸液室病患眾多,下午可能要改為值班。
記者了解到,近期的小病患以感冒發燒為主,部分伴有咳嗽症狀。而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小病患有所增加。根據往年經驗,天氣熱並不是致病主要原因,只要高溫天氣較為穩定,病患相對也不多。但郭紅英表示,由於高明在6月下旬至7月初下雨頻繁,陰天連續,難以見到太陽,導致病菌增多,小患兒受到感染的機會也增加。不少患兒家庭互相傳染,幾乎「全軍覆沒」。
建議:任何時候,家長或小朋友都應該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尤其在陰雨天氣,患兒的玩具要經常清洗,室內保持通風。此外,儘量減少到人流密集的地方。天氣炎熱時,要適當調整到戶外遊玩的時間,多喝水,不要頻繁進出空調房。
中暑
偶有發生 老年人尤要警惕
近日,一則新聞引起了不少市民關注:一位來自非洲的老人來到北京旅遊,在天安門遊玩期間發生了中暑現象。北京的高溫成為熱議焦點。隨著雨水天氣結束,高明區也迎來高溫天氣。
記者走訪發現,近期中暑的病例也偶有發生,其中老年人中暑的現象應該警惕。儘管區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陳高華表示,隨著市民意識的增強,中暑的個案越來越少,但每年仍有發生,去年就曾試過單日一個上午收治了3名中暑病人,都是室外工作者,其中2名是超過60歲的老年人。而記者了解到一個近期的中暑個案中,一名80多歲的老太全天候呆在家中,卻也發生了中暑現象。醫生解釋,這是由於老年人對外界溫度感知差、身體調節功能差造成無法及時降溫。
提醒:中暑一般表現為頭暈、四肢無力、出汗多、心跳快、血壓低等症狀,尤其是大汗淋漓、全身溼透的人群尤要警惕。出現上述症狀時,建議患者要及時到陰涼處歇息透氣。如果情況嚴重的話,需立即送醫院治療,通常經過補充水分和體液後即可恢復和出院。室外工作者應避免在正午時分工作,同時要多喝水。
7月仍是手足口病高發季。高明機關幼兒園中班學生用洗手液仔細清潔手部,預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高發月份 家長需注意重點預防
除了上述疾病外,佛山市疾控中心近日發布7月重點預防疾病,分別為登革熱和手足口病等。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引起,主要通過密切接觸患兒的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汙染的物品等而感染,多發於5歲及以下的兒童。輕微患者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症狀,一般7天內皮疹自然消退,並且退燒,不留後遺症。但少數患者可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馳緩性麻痺、神經源性肺水腫和心肌炎等重症表現。個別患兒病情進展快,可導致死亡。
與手足口病相似的皰疹性咽峽炎,也是近期市民應該注意的疾病。雖然它未納入國家的法定傳染病系列,但也是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病原與手足口病是同一類別的。高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它的流行周期與手足口病一致,因此在預防手足口病的同時,應注意並區分該類疾病。
提醒:預防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常洗手、多通風、勤清潔」等良好的衛生習慣。學校、託幼機構等人群密集單位容易發生手足口病暴發疫情,要嚴格落實晨檢制度,加強通風消毒措施,嚴把病例管理和痊癒返校關。
來源|佛山日報
文|佛山日報記者李豔平
編輯|陳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