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薇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七天假日今天正式開啟。而無論是對於勇敢邁出家門的旅行者,還是堅決與床、手機、電視相伴的死宅,「早上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依舊是困擾假期生活的終極難題。
為此,物質生活參考推出十一飲食指南系列文章,希望能為困在景區、堵在路上、宅在窩裡的你提供一些參考,以度過一個愉快美味的悠長假期。
十一假日,除了人山人海和大堵車,出遊的諸位勇士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大概就是遊山玩水時到底吃什麼。
人在景區,身不由己。不得不說,塑料口感的烤腸,毫無香味的煮玉米,分不出到底來自何種動物的大型肉串,早已成為許多旅行者的一大噩夢。
出行在外,怎麼分辨景區美食高下?怎樣避免在飢腸轆轆時踩雷?怎樣以最少的代價換取最高性價比美食?這裡整理了一份遊客飲食避雷指南,希望其中血淚教訓與智慧經驗,可以對十一踏出家門的勇敢者有所幫助。
警惕過於熱情的店家接連去了青島和三亞兩座海邊城市後,姜小姐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產生了巨大懷疑。
這兩個城市的海邊總有大量大排檔存在,主打海鮮牌。從邊上路過,總有極度熱絡的商家招攬你進去嘗嘗,並聲稱「我家最新鮮、最好吃、最便宜!」
「教訓只有一個,就是越是熱情的,海鮮就越是難吃。」她在憤怒後陷入思考:「真的好吃,應該也沒有那麼多精力用於攬客吧!」另一讓她產生信任危機的旅行事件,發生在廈門鼓浪嶼的臺灣小吃街上,「每一家賣生蠔的都說自己是這條街上最便宜的!」發現價格並無差異後,這個一貫實誠、對謊言缺少分辨能力的姑娘心態一度崩盤。
而我在多年前就曾經歷過嚴苛考驗。幾年前去嵩山少林寺,朋友試圖把車開到離入口更近一點的地方,不斷有老鄉探到車旁,一臉真誠地表示可以帶路,不但不要小費,還堅持「中午到我家吃個飯唄」。
然而我們中午已經約好飯局,就提出給一點帶路費。沒想到老鄉們一個比一個有節操,堅決不要20甚至後來開到50的費用。他們揚起一張張正氣凜然的臉:這是把我當成什麼人了!我只想讓你們來吃飯——交個朋友!
這頓飯當然沒敢吃。「交個朋友」也成為延續至今的梗。它時刻提醒我們注意,特殊環境下,那些聲稱「我能為你做點兒什麼」的人,內心潛臺詞很可能是「我能拿你做點兒什麼」。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大概是那些臭臉但飯菜口味喜人的個性商家。大理古城的飄香酒館,老闆一臉厭世的表情,客人稍不注意就要挨罵。觸怒老闆的點一般有:吃完不自己收碗筷,催菜,問東問西。有時大概就是純粹想發洩,我見過最無辜被罵的客人,理由居然是「你們站在門口擋陽光了!」。
但依舊人滿為患。膽小如我,還是在目睹「擋陽光」事件的第二天,默默又跑去點了一個口感焦香、味道迷人的飄香脆菇。對於一枚吃貨而言,在美食麵前,尤其是在旅行中的美食麵前,自尊不值一提,冒險才是佳話。
注意觀察食客表情我的師姐小新腸胃脆弱,如果吃了不夠乾淨的食物,或者口味不夠好,身體就會第一時間給出反應。但在她小心謹慎的用餐過程中,旅行飲食幾乎沒有出過大差錯。
她的秘訣是:用心觀察食客表情。
「表情是不會騙人的」,小新說,「我通常會花一點時間,站在窗口或者門口,觀望下店裡人的表情。」在她看來,臉上流露出愉悅感的一般是對飯菜滿意,若是眉頭緊鎖或者夾菜時心不在焉,十有八九菜品不合口味。
另一個觀測重點是從店裡走出的人,興高採烈的多是對了胃口,一臉喪氣的估計是挨了宰或是上了當。身為一個對美食敏感、會吃且會做的的飲食達人,小新深信,口腹的愉悅可以直達眉眼之間。
抱有同樣觀點的還有剛從北方遷居南方的曉琳。過去一年間,她攜家帶口遊歷了幾乎所有著名江南小鎮,景色大同小異的水鄉並為她心裡激起波瀾,只有周莊老街上的沈萬三豬蹄,至今令她念念不忘。
吃貨是從路邊遊客貪婪的吃相上嗅到了線索,一路找到了賣豬蹄的攤位。原本還嘲笑他人吃相狼狽的曉琳,很快手捧滴答著滷汁的豬蹄,放棄了所有矜持。「情緒是會傳染的。」曉琳表示,那天街上手捧豬蹄的吃貨越來越多,迎面而來的遊客心照不宣相視一笑,一副「你懂的」的神秘神情。
對此我倒是深有同感。蘇州平江路上一家赤豆圓子小店總是排著長隊,小小的木結構的店裡,一眾食客愜意悠然又十分滿足的表情。這一莫名甜蜜的氛圍讓人願意停下排隊,而最終吃到圓子的遊客,也通常會流露出同樣滿足的神態,臉上寫著「值得」。
而我的師兄小寶,雖然在小館子門口目睹了一眾食客不爽的神情,但因為十五渡景區門口實在沒有第二個選項,就抱著僥倖心理走進了這家東北菜館。
生活給了他重重一擊:豬肉燉粉條裡黑糊糊的粉條佔了百分之八十,零星幾塊豬肉上還有未拔淨的豬毛。經此一役,在他心中大打折扣的除了東北菜,還有無辜中槍的十五渡風景:事情已經過去兩年,他至今還沒能鼓起勇氣踏足此地一步。
為了嘴,邁開腿幾乎每個來北京旅行的人都會去前門大柵欄,幾乎每個去了大柵欄的朋友都要跟我吐槽,說小吃街上的小吃不好吃。
這個以老北京風情著稱的民俗街上,並非沒有靠譜美食存在,比如烤肉季的炒烤肉,錦芳小吃的豆汁兒,力力小吃的酸辣粉,缺點是人多嘈雜,節假日常常要等位。至於那些打著老北京旗號,擺著小攤售賣的烤串烤腸糖葫蘆,口味確實一言難盡。
其實,如果想要吃得開心又清淨,距大柵欄景區步行不過幾百米的琉璃廠東街,就隱匿著一家叫做「靜一」的湖北菜,口味地道價格公道。同樣,前門星巴克密密匝匝擠滿了遊客,不遠處炭兒胡同裡的小咖啡館福叄,卻是安靜透亮,別有洞天。
如果美食在你旅行中是很有分量的存在,直接影響到體能和心情,那麼我給出的誠懇建議是:不要將自己局限在的促狹景區內,向前一步,海闊天空。
開啟敏銳觸角的必備武器,是熟練運用各類旅行必備App。我的朋友辛芮行走江湖的兩大武器,國內是大眾點評,出國則是貓途鷹。她的經驗是,使用這些app時,可以適當將搜索範圍由500米擴大到1000米,「算是一種『轉角遇到愛』的體驗了,」她說,「付出一點體能,吃到讓人開心的食物,特別值得,也常有驚喜。」
在很多有人吐槽挨宰的青島,辛芮在火車站旁也吃得妥帖舒服。「離車站不遠處就是中山路,路上有幾家幾十年的老店。」按照app上熱心網友的推薦,她找到了中山路上的無名小吃,店名低調,菜單上也只有十幾道菜,但濃油赤醬的紅燒蝦,飽滿無沙的辣炒蛤蜊,清新爽口的青島扎啤,讓人在最容易踩雷的火車站周邊吃到了新鮮地道的海味。
在國外,辛芮一般會棄用大眾點評,轉而使用貓途鷹。「語言基本不是問題,上面有大量的中文留言,也有即時翻譯功能。」辛芮在比較大眾點評和貓途鷹之後發現,前者因為中國人使用較多,上榜的大多是中餐館子,口味相對單一;後者適用範圍更廣,因此高分餐廳中,既有當地美食,也有各國風味,選擇更為豐富。如果是對中餐沒有執念的人,熟練運用貓途鷹無疑可以開發旅行中更多樂趣。
語言不靈光的旅行者,還可以通過app提前進行預訂,極大降低了電話訂餐的恐懼感。很多時候,提前預定還可享受特別折扣。辛芮曾在裡斯本預訂過一家小店,按地圖指引轉過繁華街區,深藏在細密小巷裡的西餐店,燴飯濃鬱,酒香醉人,異鄉的風情不僅在一步一景之中,也在一蔬一飯之間。
越local,越靠譜我的朋友z小姐,在多次出國旅行過程中總結出一條規律:那些菜單只寫著當地語言的小店,通常都充滿驚喜。
「越是local,越是靠譜兒。」z小姐說,這條規律久經考驗,以此為指導,她的出遊餐飲之路很少中招。菜單只有當地語言,意味著這家店的目標用戶是單純的周邊本地用戶,這樣的店裡,飲食必然極具當地特色,能夠生存下來,口味和價格也一定十分親民。
她曾在羅馬搜到一家評分極高的披薩店,進了店,從服務員到顧客全講義大利語,菜單上也沒有英文。隔著櫥窗點了一片披薩,看著鄰桌的樣子叫了一瓶啤酒,成全了她在義大利最可口的一餐披薩。
當然也會有困擾。在西班牙馬德裡時,她按民宿房東的指引去了一家當地人最愛的館子吃海鮮飯。「我看不懂菜單,小哥也不懂英文,只能憑感覺盲點。」端上來的菜果然跟想像的有所差異,雞同鴨講雖然有點危險,幸好口味依然沒差。
遠道而來的朋友也深諳此道。前兩年,兩位熱愛中國文化的英國朋友來上海旅行,在弄堂裡找到一家小館,蹩腳中文與上海話溝通失敗後,老闆娘憤怒地收起了菜單,以地主之道來了一場「包辦」。
儘管無法清楚說出兩個人吃的菜到底是什麼名字,那頓宵夜至今成為兩位英國友人對中國味道的最佳標籤。重點是,幾個菜吃下來,老闆娘只收了不到一百塊。異鄉來客深受感動,以至於次年來北京吃了一頓全聚德後,一度陷入對中國物價真相的困擾之中。
在中國,真正local的食物,價格真的很接地氣。住在大理古城那幾天,我每天早上都要掙扎著爬起來,趕到路邊小攤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稀豆粉。綿密濃稠的稀豆粉裡裹著切成小塊的油條,入口有豌豆的清香,夾雜著一點椒麻,吃到肚圓也不過四五塊錢。
然而,local的最大好處,也許並不在於價格。當你跟當地人一樣,趿拉著涼拖,卷著褲腳,坐在小板凳上以一碗稀豆粉迎接一天的到來,那個瞬間,一場旅行才真真切切地有了溫度,也有了味道。
尾烤腸和玉米當然沒有十惡不赦,隨便吃點東西填飽肚子的出遊也很常見,但當我們鼓起勇氣置身於人山人海之中,這場艱難與美妙並存的旅行,著實值得更為真誠審慎的對待。
「食物確實給我帶來足夠的能量補充和口舌之歡的享受,更多的,它也是我認識世界的一個通道。」《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陳曉卿這樣說。
因此,在一場旅行之中,尋覓飽含良心的食物,構建與陌生世界的認知通道,是口舌上的歡愉,或者,也可看作告別潦草生活的開始。
頭圖購自視覺中國,文中圖片為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