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的完整技術包括以下幾個階段:助跑階段:是指從起動開始,經過一段距離的跑動(全程助跑一般跑8~12步),最後踏上起跳點的這一技術階段。一般包括起動方式、助跑路線、助跑距離和節奏等幾方面。起跳階段:是指起跳腳踏上起跳點,在擺動腿的配合下,經過著地、緩衝、蹬伸和蹬離地面跳起的這一階段。起跳階段的技術是跳高的關鍵技術。過杆與落地階段:是指起跳騰空後,身體各部分利用合理技術動作越過橫杆,並安全地落在海綿包上的技術階段。優點:簡單易學,初學者效果顯著,成績提高快;能充分地利用助跑速度來提高起跳效果; 由於採用弧線助跑,人體沿弧線跑進時,身體向圓心方向傾斜,可加大人體在起跳時的工作距離,給快速有力的起跳提供了有利條件。
過杆方式能充分利用人體各部分的補償作用,使人體成弧形依次過杆,能很好地利用人體騰起的高度。弧線助跑的作用:背越式跳高是用背對橫杆的方式過杆的。但是人卻無法背對橫杆進行助跑,因此必須採用弧線助跑。在助跑的前端,獲得比較高的助跑速度,接近起跳時,利用弧線助跑使身體自然地轉向背對橫杆。同時,弧線助跑又可以使人體獲得朝向橫杆的離心力,幫助運動員越過橫杆。助跑技術的典型錯誤:背越式跳高弧線助跑起跳是背越式技術最大的優越性。助跑是獲得水平速度和順利完成起跳過杆的先決條件,弧線助跑技術直接影響起跳的效果。
助跑技術出現的典型錯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助跑沒有沿弧線進行,沒有形成身體內傾,助跑最後幾步跑直線進入起跳,導致起跳時倒杆。助跑最後幾步減退、停頓、身體後仰,沒有積極加速起跳。診斷 :弧線跑技術較差;弧線助跑動作技術概念不清,尤其是在弧線助跑情況下進行起跳的技術和能力不夠;直線助跑起跳練習過多也會引起最後助跑跑直線起跳的錯誤動作。 助跑最後幾步身體後抑制動大;不敢積極加速起跳,起跳缺乏進攻性;起跳腿支撐技術能力差,起跳腿著地緩衝時髖膝過分彎曲影響最後幾步快速起跳。沒有形成敢跑、敢跳的技術風格。糾正 :加強弧線助跑技術練習;多進行跑圓圈、弧線助跑和弧線助跑結合起跳練習。
助跑最後幾步畫標誌點進行弧線助跑起跳練習,尤其是助跑最後幾步跑弧線身體內傾進入起跳的練習,如在半徑為5――6米的圓圈中跑進、起跳,要求身體內傾,兩腳在弧線上進入起跳。加強弧線助跑節奏練習和弧線助跑起跳練習加強起跳節奏和助跑起跳的進攻性,形成敢跑、敢跳的快速起跳技術風格,可用跳高助跑的步點進行跳遠練習、4――6步弧線助跑起跳摸高、頭頂高練習以及快速弧線助跑起跳練習,改進助跑起跳時減速停頓現象;改進快速弧線助跑起跳技術,提高起跳效果。起跳技術的典型錯誤 起跳是跳高技術的核心,是獲得騰起初速度和騰起角度的主要階段,起跳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跳躍的高度,助跑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蹬擺技術是連接助跑與起跳的樞紐,助跑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蹬擺技術的質量直接影響起跳效果。
起跳階段最容易出現的典型錯誤技術動作主要表現,起跳時起跳腿著地、緩衝膝關節過分彎曲,形成屈髖、屈膝、蹲著起跳而跳不起來。起跳時過早倒體,沒有充分站立起跳,形成過早倒杆、硬杆。起跳時起跳腿與擺動腿蹬擺脫節,沒有充分發揮擺腿的蹬擺動作用。使起跳不充分,用力不集中,沒有充分向上。 起跳是跳高技術的核心,是獲得騰起初速度和騰起角度的主要階段,起跳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跳躍的高度,助跑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蹬擺技術是連接助跑與起跳的樞紐,助跑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蹬擺技術的質量直接影響起跳效果。原地背向越杆的技術 :原地站立後仰用背著墊 ,先立於較高的海綿墊旁(三床)做後仰用背部著墊的動作。
逐漸降低墊子的高度或加高跳者站立的位置,反覆做步驟。反覆做步驟,體會展腹挺髖的正確技術的肌肉感覺。原地站立,雙腿用力蹬跳起,成反弓形用背部落墊。向上方起跳,落墊後雙手託臀。 用較大力量起跳,體會展腹挺髖。 降低橫杆,雙腿用最大力量向後上方起跳做完整的練習。站立在蹺蹺板上(一塊長板,一塊墊木),在同伴的幫助下,做前背向越杆 將蹺蹺板置於跳支撐架上,跳者立於蹺板近端,同伴壓住板的遠端,跳者在蹺板的助力作用下,高高騰起(有足夠的時間去做展腹挺髖的動作),用背部落於高臺上。降低落點高度,將蹺板放於地上,先用雙腿起跳,後用單腿起跳,視情況可壓低橫杆進行練習。跳者站立在跳箱上(或地面)做背向越杆,由雙腿過渡到單腿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