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簡介:田徑運動跳躍項目之一。又稱急行跳高。由有節奏的助跑、單腳起跳、騰空過杆與落地等動作組成,以其最後成功地越過橫杆上緣的高度計算成績並以此判定名次。跳高運動自 19世紀60年代在歐美開始普及,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列為比賽項目。過杆技術有跨越式、剪式、滾式、俯臥式、背越式等。由於技術類型不同,運動員在完成助跑、起跳、過杆、落地的各動作方法上各有差異。助跑使人體產生向前的速度,增加起跳時的支撐反作用力和加快起跳動作。背越式跳高採用的是弧線助跑,距離長,速度快,動作自然。其他姿勢一般都採用直線助跑,距離短,速度較慢,身體重心低。
起跳是人體在助跑後,迅速轉變運動方向向上騰起,為過杆做好準備。背越式、跨越式、剪式跳高起跳時,起跳腿是在遠離橫杆一側起跳。俯臥式和滾式跳高時,起跳腿是在近於橫杆一側起跳。背越式為屈腿擺動,其他姿勢一般為直腿擺動。背越式過杆時,身體由側對橫杆轉向背對橫杆,然後以手臂、頭、肩順序過杆;髖部在杆上充分伸展成背臥和反弓姿勢。身體過杆後,收腹舉腿,用背部落在海綿包上。俯臥式過杆時,擺動腿先擺過杆,身體在杆上沿縱軸翻轉成俯臥姿勢,隨即轉頭潛肩,起跳腿後伸外翻,最後落地。
過杆動作分為「平翻式」和「潛入式 」兩種。背越式、俯臥式姿勢因過杆時人體重心離杆較低,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是較優越的過杆方式。而背越式又較俯臥式易於掌握。跳高的由來:跳高起源於古代人類在生活和勞動中越過垂直障礙的活動。現代跳高始於歐洲。18世紀末蘇格蘭已有跳高比賽,19世紀60年代開始流行於歐美國家。1827年9月26日在英國聖羅蘭.博德爾俱樂部舉行的首屆職業田徑比賽中,威爾遜(Adam Wilson)屈膝團身跳越1.575米,這是第一個有記載的世界跳高成績。跳高有跨越式、剪式、俯臥式、背越式等過杆技術,現絕大多數運動員都採用背越式。
跳高橫杆可用玻璃纖維、金屬或其他適宜材料製成,長3.98~4.02米,最大重量2公斤。比賽時,運動員必須用單腳起跳,可以在規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試跳,但第一高度只有3次試跳機會。男、女跳高分別於1896年、1928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背越式跳高:助跑的技術要素技術特點,背越式跳高助跑的主要特點是弧線助跑,助跑線一般為「J」其優點是:助跑的預備段是一條直線或曲率很小的線曲,因此全球便於加速和發揮速度。向弧線過渡時比較平緩自然,可以避免停頓或減速。弧線曲率由大變小,使身體逐步加大內頻。
最後一步與橫杆約成20度至30度角,以保證人體在騰空後,有一個適宜的相對於橫杆的垂直位移距離。助跑技術:助跑的任務是獲得必要的水平速度,並為提高起跳效果和順利地越過橫杆創造條件。背越式跳高一般採用8至12步助跑,分直線助跑段與弧線助跑段。直線助跑技術:近似於短路途中跑技術,跑進時身體重心高而平穩上體適當前傾,後蹬充分有力,前擺積極抬腿,兩臂協調配合大幅度擺動;弧線助跑技術:身體逐步內傾,加大外側腿臂的擺動幅度,保持頭、軀幹成一直線向內傾。助跑的整個過程應有明顯的加速性和較強的節奏感,尤其是最後幾步逐漸加快,到最後一步最快。
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學中易出現的問題,助跑弧線的曲率不當:在學習弧線助跑中,經常會出現助跑弧線不正確的問題,主要會出現以下幾種錯誤:錯誤在助跑中,身體內傾不是逐漸加大,而是一開始進入弧線時,身體內傾最大,跑至最後兩步時身體反而直立起來,表現在助跑路線上有跑直線的不合理現象。在助跑中,身體內傾沒有變化,表現在助跑路線上有跑圓弧的不合理現象。在助跑中,身體內傾由不變大,表現在助跑上有繞彎的不合理現象。產生上述錯誤的原因:學生未能掌握好弧線助跑的技術,形成正確的弧線並並依靠本體感覺來控制身體內傾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