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經濟現象的圖書有很多,有傅高義的《日本新中產階級》、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會》、《M型社會》等等,其中圍繞日本中產階級的由來和流動做了許多數據調查,這些調查對正處在快速發展中的中國有很強的對照意義。
三浦展的《下流社會》則是一本完全基於社會調查得出社會規律的書,這本書從語言風格上比較通俗,也沒有過多主觀臆斷,大多基於大量的社會調研。從這麼多調研中,我們又總能發現自己的影子。
所謂的「下流」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下流,而是三浦展將社會人口分為的三個層次---上流、中流和下流。這種社會構建的背景其實特別東方,下流也並非只是單純收入較低的一部分人群,也包括那些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已經步入中流的人,又由於「低欲望社會」的影響,希望止步於此的階層。這是這本書的主要核心邏輯---
「越來越多的中流會掉落階層,只有小部分中流能實現階層提升。」
一個簡單並且中國化的例子是,如果一個年輕人在30歲時達到了年薪30萬,又在房價最低谷時擁有了自己的房產,同時擁有一部20萬左右的汽車,他對目前生活特別滿意,對提升生活更多收入也沒有特別強烈的興趣,長此以往,這部分中流會逐漸流入「下流」。
一個由中流佔據主導的社會,奢侈品的發展並不會特別迅速,而且市場上以兼顧實用和美感同時價格低廉的商品很容易取得成功,比如著名的「優衣庫」,即便是年收入3萬還是年收入30萬,對購買優衣庫來說都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而且樂此不疲。中產在意產品價值和產品質感與真正價格之間的差距,而「下流」則希望自己在收入允許下,儘量選擇與中產相同的產品。
於是,過去數年iPhone成為模糊「中產」和「下流」一個典型的工具,「優衣庫」也是如此,但更高端的僅流通在「上流」社會的商品依然沒有進入大眾視野,依然是小眾的產品,這裡的小眾並非是價格便宜體現獨特品味的小眾,更多是價格昂貴的小眾。
近些年來,iPhone價格上升,對中產階級的傷害最深,是他們第一時間感知到「價格」和「價值」之間差距,而「下流」社會則可以快速轉向安卓陣營,但iPhone XS以及XS MAX在高端市場的價值依然沒受影響。
在當今的中國,簡單以手機為例,中產能接受的價格就是5k-6k之間,而高端客戶則對價格相對不敏感,「下流」努力可以接受5K售價,如果接受不了也沒關係,畢竟還有更多安卓手機和二手iPhone可以選擇。
可是在一個正在掏空中產階級的國家,從目前來看,大多發達國家的主力就是中產階級,因為他們資產增值的速度不足以財務自由,同樣生活中有各種支出,也因此他們需要繼續努力工作,同時他們又都受過高等教育,因此中產階級的發展代表了國家的發展,國家在一定程度是要「營造」中產然後再「消滅」中產,再「營造」中產的。
一旦經濟下滑,中產階級被掏空之後,大多數中產階級會淪落為「下流」,其實兩者生活本質上並沒有太多差別,只是居住場所不同。當然,這也讓很多「下流」人士很容易就誤以為自己是中產階級,從而帶動消費。
從任何一個角度,和自己朋友的生活狀態相比較,你認為自己是「中流」就是中流。中流沒有明確的劃分。
只是,中產階級消亡之後,中端商品的規模和利潤就會受到影響,以今年優衣庫為例,優衣庫大中華區規模增長,但淨利潤下滑6%,這是自日本銷售下滑之後,海外以中國為中心業務開始萎縮的跡象——中國正在步日本的後塵。
對於企業來講,由於中產和下流經濟吃緊,「性價」品牌如果要保持規模就要降低利潤,要保持利潤就要賣出更多規模,這是如今優衣庫的模樣。此時社會真正的發展動力轉移到了更高端的品牌上,也就是品牌向上,挖掘「上流」社會潛力,因為面向上流社會的商品,規模可以不高,但利潤卻增加,也就可以彌補中產階級萎縮帶來的利潤衰減。
不過下流生意也特別好做,比如「抖音」「拼多多」都是依靠巨大規模但低利潤起來的巨頭。
未來,中國也會看到越來越多品牌「向上」,比如華為,比如小米,也有很多人認為小米未來就要發力高端市場,而留給「下流」社會的只有紅米。豐田的雷克薩斯和皇冠則是為中產階級向上而產的。
但對那些擁有更高目標人來說,他們通常在擁有了高收入之後,依然會把自己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花費在教育和充電學習上,這一方面「外語」成為最熱門的投資方向。以女人為例,越來越多高收入的女性會把自己打扮的更加精緻,但並不盛氣凌人,同時注重保養頭髮和皮膚。
當然在工作中,她們可能會不顧一切工作到深夜,將孩子放在託兒所,但每周還是會堅持學習烹飪,堅持不斷的上美容院和英語教室。她們的消費範圍廣泛到購房、家具、旅行、裝修、證券,也就是說「聰明的女人會烹飪會化妝還會英語」。
有了這種取勝欲望,一小部分的中流會躋身上流,而大多數中流會隨著經濟滑坡重新成為下流。滿足於目前的「中流」,是逆水行舟。
女性的差距越來越大
不管是各種「女權主義」的渲染還是社會本來就越來越公平,「女人能頂半邊天」的口號讓女人越來越強勢,但同樣讓人有些錯愕的是這些奮鬥中的女人依然有很大一部分願意放棄自己的事業,而成為一名完全的「家庭主婦」。聽起來特別傳統和不可思議。
同樣的,由於中國社會的階層也在不斷固化,結婚便成為女性階層上升的更可靠的通道,如果丈夫收入較高,則可以過上更加舒適、愜意的生活,也願意為丈夫打理好家庭,所以以「下流」狀況的女性,多半希望嫁給「中流」男性,而「中流」女性則更願意嫁給「上流」男性。
這種階層的交錯有時候只是一種臆想,但現實中卻時時刻刻在發生,這就是越來越多的「下流」男性發現女朋友越來越難找,而隨著女性越來越「中流」,「中流」男性也開始遇到這種狀況,但如果是收入較高的「中流」女性則更願意接受同樣「收入較高」的中流男性。
只是今後潛力股或者收入更高的男性越來越少,結婚後,也有越來越多的男性希望女性可以繼續工作,導致整個婚配市場競爭激烈。
這個社會有大量剩女,這些剩女條件出挑,但總不是完美,比如容貌出挑的讀書不多,讀書太多的容貌稍遜,讀書和容貌都優秀的女強人性格不好,家境良好小家碧玉的又不太實際,這些女人可以被認為是和其他女子競爭優秀男人中敗下陣的一部分,如果不甘於和平庸的男性結婚成家,又有足夠經濟能力,不願意降低自己的生活水準,索性選擇繼續單身,並大唱單身讚歌。
單身讚歌,符合這種「中流」階層佔據主導的社會狀態。
「中流女性」結婚越來越晚,「下流」女性結婚卻越來越早,他們通常是在戀愛期間不幸中招,未婚先孕,大學畢業後便迅速進入婚姻,繼而生子,在婚姻和孩子的雙重壓力下,「下流」社會的收入普遍較低。
結婚率高低與收入息息相關,如果有一個分界線則可以是20萬人民幣家庭收入,30萬人民幣家庭收入可以是結婚的一道門檻,生育的一道門檻則是40萬。(根據日本數據換算,這個收入可以對照國內一二線城市)
根據日本男性收入和婚姻狀態的調查,收入在8000元每月以下時,結婚之路幾乎沒有,15000元/月左右時,存在可能性,年收入達到30萬則可以很順利的進入婚姻,而收入達到50萬以上,只要你願意,100%都可以順利步入婚姻殿堂。(以上收入是夫妻共同收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男女在婚姻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雙方則更加融洽,相反過分追求「男女平等」的家庭,只是政治上正確,實際表現差強人意。
同樣隨著城市壓力的增多,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只有家庭收入達到40萬左右時,年輕人才願意考慮生育的問題,因為生育帶來成本增加,女性職場競爭力下降的問題,是越來越多年輕夫婦所忌憚的。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女性在婚姻市場中,收入越高越容易碰到優秀的具備潛力同樣收入更高的男性,而婚姻越來越集中在同階層中流動,跨度太大的婚姻並不會過於幸福,尤其是目前階級越來越固化的時代,不同階層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越來越不同,也導致不同階層之間的孩子共同話題和關注角度越來越不同,越來越難走到一起。
「越個性越下流」
在知乎還是柳井正《一勝九敗》中有一句話「年輕人越來越缺乏老人們幾十年如一日付出的耐性」,年輕人更多希望儘快看到回報,對一個事物努力超過三年,沒有見到結果便準備放棄,所以年輕人越來越多的在「中流」中流動或者流向「下流」。
同樣,社會調查數據顯示,越強調「個性」的年輕人,生存狀態越「下流」,希望我行我素,反而是「越上流」的年輕人,越認可「勤奮」,同時注重在公司和其他人以及領導相處。同樣,在女性層面更多了一層調查,越「上流」的女性,對女性的定位思想越傳統,越「下流」的女性,思想越獨立。
書中用大量數據間接證明了,這是一個快節奏的快社會,越來越多年輕人強調自我中心,而拋棄「勤奮」「付出」「投入」這種最能提升階層的素質,轉而進入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希望快速變現,隨遇而安,一言不合就離職的狀態。這樣大基數的年輕人,構建起了中流和下流社會,而中流和上流的人依然在不斷的充電學習,甚至比下流人都要辛苦的付出,顯得有些「傳統」。
在「男人應該有男人的樣子,女人應該有女人的樣子」、「單身時以工作為中心,結婚後以家庭為中心」這些問題上,「上流」女性的同意的佔比最高,而在「顛覆傳統」「對工作和婚姻不關心,只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這一問題中,「下流女性」同意的佔比最高。
「善於交際、敢為人先、照顧別人、體貼、堅忍」 等工作領導風格的問題中、「女人味、氣質優雅、性感、理性、彬彬有禮」等個人形象的問題中,上流女性多贊同。下流階層女性則選擇的多是「悠然自得、不標顯、樸素」「排斥生育、不想結婚,不關注時尚,吃飯很麻煩、不愛做飯」。
這種感覺恰恰就像是在學校上學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在各方面都更聽老師的話,更順從,也更懂獲取知識,反而是越是成績較差的學生,往往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只是不擅長學習,但在其他方面一定比學習好的學生能力更強,擁有更多過人之處」。
越是自我感覺能力強的人,越希望用人單位注重動手能力,越是學習優秀的人,越希望用人單位注重專業技能。事實往往是,注重專業技能的人收入和地位要比注重動手能力的高。
當然自我感覺能力強的人也會出現一些人才,比如漫畫、電競等行業,但現實是一旦這個行業加劇競爭,淘汰機制就變的特別苛刻,比其他任何行業都要嚴峻。
30歲會是注重「個性」人群的一道坎,30歲之前,他們可以依靠「個性」自我滿足,但30歲之後,他們就把目標迫切的轉移為希望快速提高自己的生活狀態。調查也同樣顯示,「個性」會讓婚姻變的更加困難,這一類人很難與人相處,也更願意一個人生活,無法接受「結婚生子」這種平庸的生活。
自我感覺強的人溝通能力普遍較差,往往朋友不多,而溝通能力是未來社會競爭最有利的武器,更容易獲得高收入、婚姻,提升階層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在「上流」階層中,大多數家庭會選擇野外、自駕等戶外項目,但越到「下流」階層,選擇電腦、網際網路的比例就越高。
有一個特別有趣的點,「個性」其實老一輩給新一代年輕人編織的陷阱,這是因為老一輩依靠自己的努力,恰好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實現了階層的提升,從而更加鼓吹個性,但這種尊重個性的觀念,恰好形成於老一輩處在「下流」階層時。
對此,日本一所學校振聾發聵的指出:
年輕人被個性迷失了雙眼,在最好的年紀不好好讀書,去相信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樣的鬼話,不想成為社會的失敗者,就只有好好讀書。如果你們真的以為發揮自己個性就能過上和別人不同的生活,那就大錯特錯了,只有考進名牌大學才能從黑暗中解脫出來。
你們討厭世俗框架,但沒有它們,你們還能做什麼?總以為自己可以白紙繪藍圖,完全靠自己闖出一片天地,還說什麼不要被世俗框住自己,只是那些胸大無志懶惰的藉口而已。
以為自己沒必要爭第一(No. 1),只要自己是唯一(OnlyOne)就行了嗎?別開玩笑了,Only One就是那個領域的No.1!
個性就像是稜角,磨平不見得不是一件壞事,至於會不會和其他人一模一樣,不是那些稜角決定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