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本書叫《下流老人:總計一億人老後崩毀之衝擊》,曾經在日本掀起風潮,也讓「下流老人」這個詞一時蔚為流行。
日本老化嚴重,約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在此之前,日本已出現老人漂流社會、老後破產、老人們的內幕社會、無緣社會等現象。
老人漂流社會指的是流轉於醫院和照護機構或因失智而成為遊民的高齡者們。老後破產講的是連看病和吃飯的錢都沒有的老人;老人們的內幕社會則揭露迫於生活鋌而走險的犯罪老人;無緣社會指的是一年有3.2萬具沒人出面認領的遺體,孤獨而死,其中不乏老人。日文的「無緣」,有孤魂野鬼的意思。
為何會出現《下流老人》呢?本書作者藤田孝典說,他站在老人特別是貧困弱勢者立場思考,書名才如此怵目驚心。
日本銀髮族 未必都有錢人
1982年出生的藤田孝典,任教於聖學院大學人間福利學系,也是厚生勞動省(相當內政部)社會保障審議會委員,教學並熱心參與社會活動。
事實上,「下流」一詞最早出現在2005年三浦展的《下流社會》。但是,相對於三浦著重探討日本中產階級的處境及價值觀的變化,例如容忍低所得,生活能力和勞動、學習意願低,形成下流社會;下流老人則揭示日本的貧困老人階層已悄然形成。
書中定義的「下流」是:收入少、存款少、可依賴的人少。
過去許多年來,日本社會總認為銀髮族雖不消費,但存款很多。但下流老人一詞,打破了許多人對日本老人的迷思。加上日本老化速度嚴峻,景氣不佳,年金財務收支逆差勢必來臨,總計一億人將遭受牽連。
根據日本國民生活基礎調查,一人生活所得一年未達122萬日圓;兩人的家庭低於170萬日圓;三人家庭低於210萬日圓;四人家庭低於245萬日圓者就屬貧困階級。以此標準估計,目前日本的貧困老人估計有600~700萬人。
礙於羞恥心 不願申請補助
下流老人意指可能或已達「生活保護標準」的高齡者。基於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本政府針對貧困和弱勢者直接發放金錢,算是種社會福利。目前有212萬4000多人領取。資格認定後,單身、沒收入的老人一個月生活費約可領13萬日圓(生活費8萬日圓、住宅補貼費5萬日圓)。
「但是,有許多身陷困境的老人因為自尊問題,不願意申請,」藤田孝典透露。
羞恥心是日本文化的特徵之一。好面子、重視名譽、不願意麻煩他人的文化特性至今猶存。有一句諺語是最好的寫照,形容武士沒飯吃卻故意嘴裡咬根牙籤,佯裝剛吃飽。
今年78歲的木村貞子就是例子。木村沒結婚、也沒房子,目前靠年金每月6萬5000日圓及只剩一年可用的存款生活。她說申請生活保護「羞死人」了,即使符合資格也不願辦理。目前,她和比她大4歲的兄嫂和50歲無職的侄兒住在一起,並不愉快。主要是她年輕時就習慣單身生活,加上兄嫂嗜錢如命。木村一個月付5萬日圓當夥食住宿費,僅剩1萬5000圓零用,不夠用了就動用存款。原本開車的她,快付不起養車的錢了,決定9月把車廢棄掉,一想到即將失去以車代步的自由,「真的很無奈!」
76歲的宇野枝子,配偶去世後,她只能領配偶的一半退休金,每月10萬日圓,常愁眉不展。丈夫健在時,兩人領約20萬元退休金。在沒儲蓄及不願多拿女兒的錢下,支出必須有效控制。首先,茶道和插花不上了、光熱水電需節省、買菜用度都要盤算……。錙銖必較的生活,讓宇野笑容變少了。這一年來,白髮增長不少,嘆自己「老歹命」。
高齡再就業 解決老窮危機
為了解決老貧窮危機,日本鼓勵高齡者再就業等。於1970年代即擬定多條與僱傭高齡者相關的法律,並成立銀髮人力資源中心(the Silver Human Resources Centers),免費為屆齡退休者提供再就業的諮商服務。
電影「東京奏鳴曲」描述中年企業幹部遭炒魷魚後,家庭幾乎分崩離析。後在百貨公司覓得清潔工一職,心態改變後兢兢業業,平淡度日;電視劇「三個歐吉桑」講三個退休老人好事熱心,自動服務鄉裡小區,鬧出許多糗事卻人氣爆表。
日圓貶值後,近年國人好赴東瀛旅行。即使只是觀光客,也能察覺到日本銀髮族遍布各行業。例如,機場、超市服務員、駐車場警衛等服務業最常見。
《下流老人》一書提及,例如罹患癌症,即使有800萬到1000萬元的存款,數次手術就花光,就算仰賴高額醫療費助成制度,床位費加保險外的治療等,負擔仍然嫌重。老人的主題在日本已經風起雲湧,更受文藝界偏愛。芥川獎得主羽田圭介的作品《廢料及建構》,即探討年齡的價值及祖孫間愛憎交加的情感交流;村上龍的預言小說《老恐怖分子》則預告因絕望而情緒爆發的老人揭竿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