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讀了大原扁理的《做二休五:錢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作者是日本人,目前在臺北郊區過著每周工作兩天,休息五天的生活。沒有完全與社會脫節,也沒有必須為工作付出全部精力。
對我有些啟發。工作了幾年,我覺得上班不能當作我人生的事業,常常陷於不得不做的功能、為KPI的扭曲。大部分的工作都在與他人協調,最後常常發現自己與他人的付出都是無用的,不是努力後驗證的無用,而是一開始就明確的無用。偶有成就感的小事,四兩撥千斤,意外做成了,也覺得自己不值得。目前對自己的認知來看,還是更適合獨自有精進的工作,把目前的一些業餘愛好發展到專業程度,才可能有所收穫,有一步步向前走,也許能走出自己天地的踏實感。
作者在高中畢業後,感覺上班也不對勁,上大學也沒什麼想學的,迷茫了三年。後來去打工,常常一天工作12小時以上,節假日也要上班。這樣努力的工作,沒有生活品質,居然還完全沒存下錢,當時脾氣不好,健康情況也不太好。
而日本是比較固化的環境,他一個編外員工,繼續工作到五十、六十歲,也不能成為正式員工,收入也不會增加多少。
作者有提到上班12小時時遇到的一個流浪大叔,感覺對他影響很大。他想給大叔一個便利店的麵包,大叔說自己剛吃了烤番薯的人送的,是XX品種,很甜很好吃。他表示那這麵包可以當明天早飯,大叔表示在麵包店工作的人會給他國產有機小麥做的麵包,那種比較好吃。不僅如此,大叔還穿著北面的衣服(玩戶外的可能都知道,那是高檔戶外品牌,非常貴),是別人給他的衣服。
作者想起自己這樣拼命工作,還沒吃過國產有機小麥做的麵包,沒穿過那麼高檔暖和的衣服……
離職很久後,有次和之前的同事吃飯,同事說:「工作12小時一天,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嗎?」。作者腹誹「待在不正常的地方久了,就會覺得那很正常。明明是很可怕的事,現在卻好像一點也不稀奇。現今年輕人對政治的冷感,或飲食習慣的紊亂,一定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心力去應對了。這是我實際體驗忙碌工作後所感受到的。」
作者現在做的是照顧重度身障者的工作,每月收入七八萬日元(大約5000人民幣)。作者沒有特別節省,也沒有記帳,但花銷七萬日元左右(包括房租,他住得離地鐵遠比較便宜)。存款能維持半年的生活(3萬人民幣的樣子)。
每周不工作的五天,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還是一樣早起。日常routine之外,也就想做什麼做什麼,沒有一定之規,讀圖書館免費借的書、散步、採附近的野菜、見見朋友。
說到採野菜,真的有趣又有用。他常採來吃的有艾草、薤白(一種野蔥)、虎杖、黃花菜,還有日本韓國人愛吃的紫蘇、銀杏。其實這些菜在中國也蠻常見的,尤其銀杏
書中介紹了一個很有用的清潔劑——小蘇打。作者做家務、洗衣服都用它,非常環保,清潔力也強,關鍵還非常便宜,比那些貴而對水質有傷害的清潔劑好多了。
作者關於打掃的心態也和我比較像,平時隨手清潔,但不會花大力做得很細緻。書中這樣講:「如果髒汙清除不掉,就抱著「算了,這樣就可以了,反正我已經努力清過了」的想法放棄吧。比起掃得乾乾淨淨,更重要的是清潔之後的心情爽快。發生了討厭的事,或是諸事不順、靜不下心的時候,我就會很想掃除。大概是因為一直重複單調的動作吧,很容易變得心無旁騖。此外,專心打掃也容易忘卻煩惱,甚至常會心念一轉,覺得自己所煩憂的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以前聽人家說過掃除是十分重要的神聖儀式,對我而言,打掃可能真的類似祈禱、祈願這類的行為呢。」
書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不用翻開日曆,我就先察覺了季節的變換,這讓我十分心滿意足」。
我不上班一段時間後,自己終於能種活植物了,也更多感受到了周圍的美。附近的山桃花林、老小區的花草、十幾層樓高的大樹,都是上班幾年都沒發現的。甚至之前辦公樓下有好些開花的植物,我兩年間每個工作日都路過,坐四樓看向窗外應該都能看到,這樣也完全沒發現。看來當時是挺瞎的。
作者具體的工作選擇,日常的無所事事,我並不喜歡,也不適合我。但不把上班放得太重,選擇一種更向自己傾斜的人生態度對我很有啟發——留出更多不被上班束縛的時間,把興趣發展為專業,為自己的努力工作,做真正能有進步,能找到使命感的事吧。
相關閱讀
一位收入不高的日本小姐姐,靠節儉和貸款,買房收租後開起貓咖不再上班的故事:幸福窮女孩——低收入的她七年買房三套,還開起了貓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