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轉眼已接近尾聲。新年伊始,似乎所有人都更加有理由要打起精神,以嶄新的面貌開始新一輪的奮鬥——雖然不知道有多少人的「New Year Resolution」(新年目標)到了年末又會化作淡淡的遺憾和悵惘,但充滿希望地開啟新的一年聽起來總歸不是壞事。
從去年開始,實際我們已會發現,從鄰國日本渡來了種種有關「低欲望」的討論。經濟學者大前研一曾在《低欲望社會》(上海譯文出版社版)一書中分析了日本社會少子化、老齡化、年輕人失去上進心和欲望等現象。如今,有關「降低欲望」、「35歲前實現財務自由」和「提前退休」等話題的討論不但沒有減退熱度,反而有更加火熱的趨勢。其中的代表之一便是「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ing Early運動的追隨者們。他們嘗試通過降低物慾,過極簡的生活,目標是「迅速攢夠一年生活費的25倍」——這樣每年就可以靠4%的理財收益生活,實現提早退休的願望。對「FIRE族」而言,「有閒」才是真正的富有,他們意欲與被消費裹挾的人生徹底告別。
無論這是否屬於烏託邦式的浪漫空想、是否代表年輕世代已失去了上進心,它至少表明了一種日趨普遍的態度:「雞血」和「雞湯」已不再適合所有人,在繁忙工作的間隙,有一部分人已停下來思考存在的意義、自問工作的目的,以及重新規劃他們的生活。
近日出版的《做二休五:錢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更像是一次對打破人們「做五休二」(實際上很多上班族甚至都無法擁有「休二」)常規生活的試探,探索一種「不用賺太多錢也可以生活無虞的方法」。作者大原扁理也曾過著普通上班族的生活,他發現當時的東京職場只看重「拼命三郎」的態度,和周圍的年輕人談起高昂的房租和高強度的工作時,很大比例的東京人會對他說:「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才不正常!」大原扁理對此感到莫名其妙,「忙得連吃飯都沒有時間,結果因為過勞而倒下,這種事竟成為佳話……一點也不佳。」他還發現,就算工作成那樣,很多人依舊過得並不寬裕,他們把辛苦賺來的錢都貢獻給了消費主義浪潮,陷入了一個努力工作、拼命消費、越工作卻反而越痛苦的循環之中。於是,大原開始反思一件事:真的有必要為了錢這樣拼命工作嗎?最後,他的解決方法是搬到房租較便宜的東京郊區,每周只工作兩天(做重度身障者的看護),剩餘五天則交回給自己安排(看書、聽廣播、散步、做家務),實現了「做二休五」的「隱居」生活。
為降低生活成本,大原同樣選擇過極簡的生活,降低一切不必要的消費。比方說,自己學著剪髮、用小蘇打代替化學清潔劑、在住處周圍尋覓可以果腹的野草等。大原在書裡對此坦然地解釋道:「我沒有錢,過著清貧的生活,有時吃野草度日;取而代之的是從過度疲勞中解脫了。」聽聞此言,常在工作中感到疲憊的我們是否又會感到一絲羨慕呢?作者頗為「原始」的生活方式固然不可能被所有人效仿,甚至可能還有不少人會覺得這太過荒誕,但此書的意義或許就在於它為讀者展示了人生的選擇充滿了可能性;同時,它亦再度將現代社會中「過度勞累」的問題懸置在了每個人眼前。
同樣由來自日本的森岡孝二教授的《過勞時代》中譯本([日]森岡孝二著,新星出版社)也於近日面世,這亦是第一部國外關於過度勞動問題的研究著作在我國的翻譯出版。本書問世於2005年,迄今已經再版20餘次,可見其關注的話題乃是與廣大讀者切身相關的事。相信《過勞時代》提出的問題會使不少讀者停駐思索:為什麼生產力在發展,人們曾經期待的「休閒型社會」並未到來,「過度勞累的時代」卻開始了?為什麼物質享受越來越豐富,人們的業餘時間卻越來越少?作者從全球化、信息社會、管制放鬆、被消費所改變的僱傭勞動等視角著眼,用大量的案例、數據和其他證據,細緻地討論了日本社會嚴重過勞的各種現象,批判了這一日本深陷其中的社會性災難,並從多個方面提出了消除過重勞動的具體對策。雖然距離本書的寫作已經過去了十餘年,但在今日讀起來,它對中國當下快速發展的社會頗具指導意味。不過,令人感到頗為遺憾的是,作者森岡孝二在本書中譯本出版的前夕因「過勞」而辭世,這提供的或許是給我們的另一重警示吧。
新的一年開始了,人人都嚮往著「做二休五」是不現實的,但既然身處「過勞時代」,那麼希望每個人都能關注健康,平衡好工作與生活。
(《做二休五:錢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 [日]大原扁理著 九州出版社《過勞時代》 [日]森岡孝二著 新星出版社)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