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新當選主席吳敦義
5月20日,吳敦義首輪以超半數選票當選國民黨主席,這讓大陸一些關注島內局勢的民眾感覺不太理解。國際關係學院臺灣問題學者於強為海外網(m.haiwianet.cn)撰文指出,吳敦義當選與其能言善辯的口才密切相關,也正因為如此,吳敦義也飽受爭議。於強最後指出,在語言上、場面上戰勝民進黨不能真正幫到國民黨,吳敦義還需要拿出系統的解決方案。
2015年,民進黨對可能在2016年與蔡英文對陣的人物進行過一個評估,結論是吳敦義、王金平和朱立倫三人中,民進黨最不喜歡對陣當時民調最低的吳敦義。民進黨認為,吳敦義出馬,民進黨「最不好選」。
整體上看,國民黨的政治人物不如民進黨的政治人物能言善辯。但是口才好、反應快的吳敦義是個例外。從過去交手的歷史看,吳敦義舌戰民進黨人士,經常讓民進黨人大呼受不了,深綠的蔡同榮被吳敦義懟的啞口無言的時候,只能說一句(吳敦義)「你真的很會說話」。所以綠營人士稱呼吳敦義為「吳難纏」,曾經的綠營大佬沈富雄更直言吳敦義是「民進黨最怕的對手」。
2009年9月18日,時任「行政院長」的吳敦義在接受民進黨「立委」葉宜津的質詢,葉宜津問吳敦義,你願不願意為你造成的社會紛擾向臺灣人民道歉,吳敦義回答說,拜託!你們早上不要這樣(鬧),就沒有紛擾啦。吳敦義這四兩撥千斤的回覆,讓葉宜津啞口無言,還當場笑場。
2010年11月22日,吳敦義為在新北市為朱立倫輔選,面對群眾,吳敦義說當時參選新北市市長的蔡英文,加上參選臺北市市長的蘇貞昌和陳水扁,三人是禍害臺灣的「三口組」(諧音日本的山口組),氣的綠營媒體大罵吳敦義是「髒話閣揆」。說不過吳敦義的蔡英文,第二天只能以「說法粗鄙」來回應。
2011年3月8日,民進黨「立委」餘政道在「立法院」質詢時,說吳敦義可能包庇國民黨籍涉嫌貪汙的「立委」,吳敦義當場反擊說「全臺灣最大的貪汙犯就是你民進黨籍」,當場講的餘政道啞口無言。
2014年4月25日,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蘇貞昌與馬英九談核電存廢的議題,主張廢核電的蘇貞昌用閩南話對馬英九一輪猛攻,閩南語不好的馬英九一時語塞。坐在一旁的吳敦義馬上用閩南話反擊蘇貞昌說,(要廢核電)你為什麼要那時(蘇當「行政院長」時)追加預算448億(建核電廠),你那時候就該停止。你蓋又停,又蓋又追加。說的蘇貞昌啞口無言,只能不斷的嘆氣。
當下,臺灣所有的人都稱呼蔡英文為「小英」的時候,吳敦義則稱呼蔡英文為「老英」。吳敦義說蔡英文任命的防衛部門負責人,把雄三飛彈當成衝天炮放。
當前臺灣面臨電力上的兩難,很多人要求廢除核電,可是電力的缺口用火電補上,又會讓臺灣的汙染加重,如果不用火電補,電力的缺口又無法填上。面對這個問題,國民黨主席選舉期間,有人問吳敦義,作為在野的國民黨主席,你會不會主張重啟核電四廠。這個問題很難答,因為面對這樣的社會爭議很大的問題,無論同意不同意都會讓吳敦義喪失一部分選民的支持。結果吳敦義說,這是執政黨要好好處理的事情,把電力供應不虞匱乏,讓民生、工業、經濟的發展朝正面的目標而去,那是執政黨應該許諾給人民的東西。能兼籌併購,算你(執政黨)本事好,你如果沒這個本事,換黨執政嘛。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能言善辯也讓吳敦義屢陷失言風波。
2010年7月7日,臺灣的一個石化開發案,欲在河流入海口的溼地上填海造地。當時臺灣中華白海豚協會向臺行政部門抗議,認為這樣會阻斷瀕臨滅絕的白海豚洄遊的道路,危害白海豚的生存。吳敦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白海豚自然有它生存、遊水的路徑,在該轉彎的時候會轉彎的。隨後他的這個說法遭到了環保團體的抨擊,他也被網友稱為「海豚將軍」。
2010年8月31日,吳敦義出席「創造就業貢獻獎」表揚活動時,說臺灣企業遇到經濟不景氣,給員工放「無薪假」,他認為這個理念應該得諾貝爾獎。此番言論在深受經濟低迷折磨的勞工聽來,認為他這是在變相鼓勵企業放「無薪假」。心裡非常不是滋味的勞工,痛斥他的這種說法是在「傷口上撒鹽」。
最近的一次風波發生在2017年4月27日,吳敦義接受臺灣《NOWnews今日新聞-龍談大小事》的訪問。在節目上,談到兩岸議題,他說臺灣現在對待統一的態度是「統人沒能力,被統不願意……你假如想被統,今天就可以實現,你就到福州上海去住,你就被統,何必拖累2300萬同胞」,而對於搞「臺獨」的民進黨,吳敦義說他們是「喊獨騙選票,真獨不必要」,陳水扁對於「臺獨」的態度也是「不敢要,不必要,也不能要」。結果後來這段話傳到大陸的網絡上,引發了大陸網友對於吳敦義的批評和極度的不滿。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中,網上流傳著一個吳敦義把民進黨人說的啞口無言的視頻集錦。在當下面臨民進黨的政治追殺的情況下,很多國民黨員自然把反擊民進黨的希望,寄託於過去戰績不錯的吳敦義。不過語言上戰勝民進黨,場面上戰勝民進黨並不能幫助國民黨拿回執政權,民眾更期待的是作為「民進黨最怕的對手」吳敦義,能夠拿出一整套解決方案,讓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能夠浴火重生。
(於強,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