椑木鎮坐落於東興區東南部,始建於唐,重修於明,據傳由於明朝官員陳鶴鳴誤把「稗木鎮」寫作「椑木鎮」得名,有「內江第一古鎮」的美譽。
悠悠歲月,滄海桑田。這裡吸引源源不斷客商往來,出產特色美食,流傳歷史故事,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穿過古街小巷,還能看到勤勞善良的椑木人留下的記憶。
古街印象
10月20日,七十多歲的鐘龍清邁著緩慢的步伐,走向熟悉的玉屏街清泉茶園,這條長長的古街道,他走了七十年,多少過客從青石板上匆匆而過,使它變得越發光滑玉潤;多少獨輪車「吱吱呀呀」的在老街行駛,經年磨礪,青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轍痕。
經過褪色的「內江市椑木供銷社農資商店」,又路過老舊的「營業部」「活動中心」等舊房屋,才到鍾龍清熟悉的茶園。
「老鍾,你來啦!」戴著帽子的老人遠遠看到了鍾龍清,用微微沙啞的聲音打招呼,木質結構的老房子內,熱鬧而祥和,陽光透過瓦片射進屋內,嫋嫋茶煙更加明顯。屋內的老人抽著葉子煙,閒話老街往事。
在玉屏街,這樣的老茶館不少,褪色的木門,高高的雕花木窗,青瓦、竹篾、木方桌、木長凳……老人是常客,也有本地的年輕人偶爾來玩。十一二歲的孩童打鬧嬉戲,迴蕩在悠長的古街,清脆響亮。累了,他們就到破舊的小賣部尋味零食,一袋瓜子或一根辣條,就能露出滿意的笑容。
街道兩旁有一些小巷子,古佛巷、解放巷……不難見許多上百年的老房子,高高的門檻,大木門,推開發出「吱呀」聲音,院子裡很安靜,晾曬的衣服散發著清香,院子中央是粗枝幹的黃桷蘭樹,竹籬笆圍種著青蔥,屋沿邊老翁坐著發呆,老嫗認真織毛衣,他們的孫輩正在屋內就著白熾燈做作業。
風景獨好
椑木鎮古樸、靜謐,成為一些人嚮往的世外桃源,攝影家、收藏家常常到訪,只為感受這裡安詳和諧的氣氛。
收藏愛好者張先生不止一次來到椑木鎮,除了在古街小巷搜尋舊物件,他最愛的便是到沱江河邊找奇石。
「昨天,我才在甘泉寺賣了兩塊沱江石,錢不多,但我樂在其中。」張先生表示。
背著背包,沿著老街的青石路往下,走到頭便能見到沱江河,平靜遼闊,河裡幾艘小船「野渡無人舟自橫」。岸邊無雜草,鵝卵石,黃沙堆砌成路。垂釣的老人坐在石堆上,捉螃蟹的孩童站在淺水灘,構成寧靜的鄉村風景圖。
「釣到多少魚了?」張先生問道。
「嗨,沒呢。」釣魚的老人笑著回答,平靜無波瀾,只是靜靜看著遠方,並不介意旁人驚擾。
這是一處觀景的好地方,能看山水倒影,也能看到成渝鐵橋,橋下有人脫掉鞋襪,沉浸在捉螃蟹、網魚蝦的樂趣中。幼小的孩童站在岸上,手中還拿著一個油炸粑,那是椑木鎮的特色美食,已經有一百八十餘年歷史。
底蘊悠久
提及椑木鎮板板橋油炸粑,外酥裡嫩,香味四溢,內江人無不豎起大拇指。
它的起源為道光年間一個傳說,椑木鎮有位姓趙的大戶人家,每到秋季,家裡就會僱傭很多長、短工下地勞動,因此會熬煮一些綠豆湯讓勞工們解暑。有一年秋季,趙家讓一個放牛娃熬煮綠豆湯。不料,放牛娃沒經驗,放了太多綠豆,他擔心被主人責罵,就瀝出大量已經煮爛的綠豆,和糯米混在一起蒸成粑。主人拿給勞工們吃,大家覺得順口,卻覺得缺點什麼,有人建議,把粑粑放入油鍋炸一下試試,放牛娃照此做,再拿出來品嘗,大家讚不絕口,並給它取名「油炸粑」。
後來,朱德北伐出川,率軍路過板板橋時,品嘗油炸粑,讚不絕口,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再來時依然記得並再次品嘗。這個故事流傳出去,吸引更多遊人。
如今,有的人專程驅車前來品嘗美味,遊玩古街後,再購買幾十個油炸粑回家。
此外,椑木鎮的古街上還有百餘年歷史的同樂油坊,坊主喻熙水已經七十多歲,他將榨油手藝傳給兒子、孫子,油香年年歲歲飄散在古街小巷,訴說著老百姓幸福生活;街頭巷尾的理髮店還是2元一次,老人喜歡在這裡剃頭,方便快捷,收費便宜;手套加工廠的紡織女工一代代更迭,一邊操作縫紉機一邊閒話家常,過著平淡寧靜的生活;老舊蛋糕店的蛋糕花樣不多,還是兒時的味道,足夠回憶很久。
站在街尾,遠看古街青石路,寂寥又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