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遊完泳一小時後「溺亡」,「乾性溺水」一詞在網上快速流傳引起恐慌,到底什麼是乾性溺水呢?
暑假期間,很多家長都會帶著孩子到遊泳館裡遊泳,一來鍛鍊身體二來還能降溫解暑。然而近日一篇名為《男童遊泳後一小時床上「溺亡」家長不得不警惕的「乾性溺水」》的帖子瘋傳網絡。
帖子描述的是美國有一位10歲小男孩和媽媽在遊泳池玩了很久,兩人走路回到家,男孩洗澡後說很困,就睡起了午覺。1個小時後,媽媽發現小男孩面部異樣,他的臉上被好似海綿一樣的白色泡沫覆蓋,呼叫無應答,在床上就這樣溺亡了。文章在最後表示男孩死亡的原因就是「乾性溺水」—遊泳時被水嗆到,身體啟動自我保護,自動關閉嗓子眼,導致無法呼吸。
此說法引起家長擔憂 想禁止孩子遊泳
長春市民朱女士今年32歲,最近兩年的暑假,她和丈夫經常帶著7歲的女兒去遊泳館遊泳,而女兒也漸漸掌握了遊泳的技巧。8月4日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朋友轉發了這條關於「乾性溺水」的帖子,她看完之後覺得十分擔憂,甚至還產生了禁止女兒繼續去遊泳的想法。「帖子裡說的可挺嚇人,好端端的一個孩子遊個泳回來睡一覺就『沒』了。而且還說是『乾性溺水』。我上網查了還真有這個詞,所以真的很擔心這到底是不是真的。」朱女士說。
醫生:「乾性溺水」一般在當場就會發生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呼吸科主任張捷表示,溺亡分為乾性溺亡和溼性溺亡,溺水最主要影響的是呼吸系統,其中溼性溺亡是肺裡面吸入大量的水分之後引起的窒息死亡;而「乾性」就是肺裡面沒有水。這種病人直接的死亡原因是由於聲門的緊閉,反射性的喉頭痙攣,這部分病人實際上也是窒息而死。
「乾性溺水一般在當場就會發生,也就幾分鐘的時間,不能延遲到1個小時再發作。同時溺水導致的呼吸困難是逐漸加重的,孩子溺水後也不可能從泳池正常回家,應該有相關症狀,而且這樣的情況非常少,大家不要過於恐慌。」張主任說。
解答:網傳案例應是心肺等部位突發疾病
對於網傳的「10歲男童『乾性溺水』的死亡事件」,張主任表示她也在朋友圈裡看到有人轉發過。其中「乾性溺亡」的原因是人由於冷水刺激、緊張、恐懼等導致喉頭痙攣而聲門關閉,發生急性窒息或心臟驟停而死亡。「如果這個情況屬實,那麼應該是溺水引起的延遲性肺水腫,或者孩子的心臟等部位也發生了問題。但這並不是『乾性溺水』,而是吸入水分併發症。」張主任說。
遊泳教練:剛會遊泳的人最容易溺水
趙先生今年29歲,目前在長春一家遊泳館裡做遊泳教練,他學習遊泳已經13年。他告訴記者,對於10歲男童「乾性溺亡」的這件事,趙先生表示目前在國內很少聽說,幾乎很少發生。大家不要因為出現過溺水的事情就禁止孩子遊泳。「其實學習遊泳時一般都不會出問題,最容易溺水的階段就是剛學會那陣子,感覺可以控制遊泳池的水位了,也敢去深水區遊了,結果就是因為這種『自負』才出現了問題。」趙先生說。
長春消防部門提醒廣大市民,夏季遊泳時儘量不要去無人管理的水域「野浴」。因為那裡水情複雜,有不少水草和淤泥,即便是水性再好也會發生危險。「『野浴』的地點也沒有專業的救生員,一旦發生危險很難獲救。」消防隊員說。
急救:120表示溺水救援要進行心肺復甦持續疏通呼吸道
長春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他們也救援過幾個溺水的病人,不過沒有發現「乾性溺水」。一般情況下溺水者都會失去意識沒有呼吸,心臟處於驟停狀態。這時候就需要立刻進行心肺復甦的搶救,持續進行疏通呼吸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壓處理。「如果當時氣溫較低,還要注意對溺水者進行保暖,等到救援人員來到後儘快送到醫院進行治療。」工作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