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岱姝:《樹葉》獻給城市裡尋找歸屬感的人

2020-12-12 新京報

  歷時兩年多,每天八九個小時的持續工作,一共近600幅的手繪鉛筆畫,構成了馬岱姝的無字繪本《樹葉》。在過去兩年的時間裡,許多的時光她都是一個人坐在桌前,面對著紙張和畫筆,一直畫一直畫,她承認有時候覺得自己就像走在黑洞裡,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見到亮光,這中間有過懷疑,有過不自信,但當《樹葉》的樣書擺在面前時,她確信一切付出都是有意義的。

  在中國,插畫師依然是一個新興職業,如果不是因為《樹葉》中的作品在出版前獲得了切爾滕納姆插畫獎(Cheltenham Illustration Awards),或許馬岱姝只是一個作為剛剛出版自己第一本繪本的新銳插畫家,並不會得到太多的公眾關注度。但一本無字故事繪本的出爐,其中的辛苦歷程卻是要聽畫家本人講述才能了解個中一二。漫長的冬天,一個城市青年在郊外見到一片發光的樹葉,她把樹葉帶回由龐大的機械控制的城市,看似微不足道的光亮,卻照亮和城市和青年的生活。這可能也是馬岱姝自己生活的一種預兆,卻又何嘗不是生活在城市裡千萬普通人生活的某種印證?

  Fantagraphic出版社傳奇創始人、美國《漫畫雜誌》總編輯嘉裡·格羅斯(Gary Groth)盛讚《樹葉》,「馬岱姝的《樹葉》敏感細膩,技巧無可挑剔,是一個反映當代人生存狀況的深刻寓言,它也證明了她運用繪本這一媒介所取得的成就是多麼卓越。」當無字的成人原創繪本在中國剛剛起步的時候,我們先來聽聽作為先驅者的馬岱姝怎麼說。

  緣起

  和父親找小蟲的兒時記憶

  新京報:看《樹葉》的後記,這本書的創作念頭來自你三年前在尼泊爾的旅行?

  馬岱姝:那年冬天我去了一趟尼泊爾,對加德滿都的印象非常深刻。那座城市街道很窄很熱鬧,每個人之間的關係都很緊密,但是大家又都生活得很自如。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成都。同時加德滿都又非常貧窮,有著很多現代城市會有的問題,嘈雜、亂、資源不是很充分,到了晚上沒有電,大家都點蠟燭,有人在路邊生火,大家圍著火吃東西。在那裡我既有熟悉的感覺又有異鄉感,腦子一下就出現了幻想的城市,故事就這樣形成了。

  新京報:《樹葉》的主人公是否有原型?

  馬岱姝:並沒有,在加德滿都我看到很多年輕人,他們很年輕就出來闖蕩,在生活裡不斷尋找一些東西,我特別想為這樣的人畫一個故事。我很小就到了國外,背井離鄉尋找生活,不管是從農村到城市,還是從國家到國家,大家都想尋找歸屬感和意義。在這段旅行裡,故事的輪廓出現了,回來之後我開始畫草圖和人物速寫,也把旅行裡一些城市的場景放到了書裡面。

  新京報:比如呢?

  馬岱姝:書裡有很多人物是有原型的,比如在廣場掃樹葉的老人,他的原型其實是旅途中遇見的一個守護寺廟的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開關和打掃寺廟以及擺放一些祭祀的東西,我覺得他和我書裡的這個人物很像,都是堅持在做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書裡樹葉圖書館創始人是借鑑了一個做銀器的老人,他銀器做得很好,還在給國王做,但他生活得很樸素。讓我想起小時候,那時候大家都很樸素,卻也感覺挺快樂的。書裡還有一幅圖其實是我和我父親在我小時候的合影。

  新京報:你在後記裡面也提到了你的父親。

  馬岱姝:我小時候父親經常帶我去草地裡找蟲子,這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蟈蟈、蜻蜓、瓢蟲,那個城市灰灰的,小蟲子的出現成了生活裡很神奇驚訝的東西。我父親在我十幾歲時因病去世,他以前很喜歡旅行,他喜歡採集不同的樹葉和標本,會帶回各種各樣的東西,這讓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其實在我創作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到這本書和我父親的聯繫,但是回頭看,這裡面其實有很多是我自己的東西。

  環境

  在中國難做全職插畫師

  新京報:你覺得目前國內插畫師的生存環境怎麼樣?

  馬岱姝:老實說會很難,首先是插畫稿費的標準非常低,有的雜誌會低到只有幾十塊一幅。行業裡不斷有新的年輕插畫師,剛畢業的學生,他們需要積累作品,有的人會免費畫,在國外也有一樣的情況,於是形成很不好的惡性循環,大家會不把插畫的價值看得很高。而且國內有些編輯會同時找幾個插畫師畫同一個主題,大家都先畫出來再定要不要,在國外即使你畫得不滿意,依然對方會承認你做的工作。另外國內的版權意識也不規範,國外的插畫師作品,用於封面或是用於宣傳時的明信片這些都有不同的收費標準,這些在國內都做不到。另外國內出版周期很長,出版後才會付費,所以靠這個生存很難。插畫現在是比較新的行業,需要時間來慢慢完善。

  新京報:所以現在想要在國內做一個職業插畫師還是很難的?

  馬岱姝:我覺得很難,大部分人只靠這個比較困難。但是現在也有一些很棒的雜誌很支持插畫師,我覺得也在逐漸變好。

  經歷

  辭掉500強,轉行畫插畫

  新京報:目前國內出版的原創無字繪本非常少,當初是怎麼有這樣一個契機的?

  馬岱姝:我最開始是因為幫出版社畫一些插圖和封面,比如《風之影》、《讀愛情故事的老人》,編輯就覺得畫得不錯,聊天的時候問我想做什麼。我說我的理想就是畫繪本,畫自己的故事。過了一段時間他就問我有沒有自己的故事,我說有好幾個,他就讓我畫出來。

  新京報:你是從小就學畫畫?

  馬岱姝:我小時候畫國畫學素描,一直到了快高中沒再畫。讀大學在英國學的是金融,之後在一家500強的公司工作了一年。那個時候覺得特別不開心,我每天看著那些數字,我在想我的投入對這個社會有什麼影響?存在感很低,想要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我覺得當時的自己和《樹葉》裡的這個年輕人很像,都是在做機械化的事情。所以工作一年後我決定改行,還是喜歡畫畫,我用半年時間創作了一些東西,很幸運去聖馬丁讀了碩士。

  新京報:今天回頭看什麼感覺?

  馬岱姝:我一點也不後悔,雖然這個過程中有時候會覺得很困難,也會懷疑自己。畫《樹葉》兩年多遇到不少很難的時候,畫畫是件特別孤獨的事情,一個人每天坐在桌子前八個小時,畫到一半的時候我經常會問自己,有沒有光亮的那一天?我最初是一邊在上海交大教設計一邊畫,後來發現精力不夠,所以辭職全心畫。這本書在很多地方畫過,上海、成都、西班牙,手稿越來越厚,現在鎖在西班牙家中的一個木箱子裡。

  新京報:接下來還是繼續畫繪本?

  馬岱姝:我也希望可以繼續做,但是有很多現實問題,能不能用這個維持生計我現在還不是很清楚。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姜妍

相關焦點

  • 為美好而來,用歸屬感創建湖畔新都孔雀城
    湖畔新都孔雀城客戶服務中心,一直致力於讓業主的生活有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僅來自建築設計、社區規劃、文化氛圍營造,更來自人居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公共區域乾淨整齊,電梯裡清晰的映出人的身影。進入小區的那一刻,似是一個遠遊歸家的遊子,所有的壓力在此刻煙消雲散,讓心靈在這裡棲居。
  • 幼兒園裡樹葉成主角 萌娃與爸媽一起尋找秋天
    孩子們和父母一起以「樹葉」為主體進行創作。紅網時刻10月27日訊(記者 周丹 通訊員 籍瑞芬)園內的樹葉竟然成了「大明星」,火得不得了。長沙市芙蓉區教育局東岸錦城幼兒園為期一個月的校園「葉子節」讓小朋友們喜歡上了不起眼的「小葉子」。「小小的葉子和『節日』有什麼關係?」
  • 半日談 | 歸屬感,一座城市最大的吸引力
    同日,福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通知,不設學歷、年齡、就業創業限制,零門檻落戶,福州也成為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中第一個零門檻落戶的省會城市。緊接著,無錫發布新政,全面放開落戶,加入了全國搶人大戰的浪潮。撕掉戶籍這一紙隔閡後,背井離鄉在城市打拼的人終於有了歸屬感。  人口問題終於把各大城市「逼瘋」了,近年來,各大城市相繼放開放寬落戶條件,吸引人才。
  • 歸屬感尋覓之旅.
    不管大小好壞,那一刻,才是我覺得自己在這個城市落腳的真實標誌。突然想起從前有朋友告知的一個關於旅行的感慨。他說起自己外出旅行,尤其是出國的時候,習慣了尋找自己最愛吃的食物。甚至有段時間在一個海島上住了小半個月,以至於旅行歸來之後第一時間就是奔向家裡附近的燒烤攤。這個例子讓我想起自己從初中時候開始就讀住宿學校。小時候在家裡父母會嘮叨,你要學著照顧自己。一開始我並不察覺到。
  • 「藍白電子菸」張勝強:離開杜蕾斯 尋找歸屬感
    一、追風的人|站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上,尋找最具創新精神的追風者  「藍白電子菸」張勝強:離開杜蕾斯,尋找歸屬感  創業讓張勝強重拾戒了三年多的香菸,也放棄了外企高管的高薪與安逸。  他開創了杜蕾斯在中國的奇蹟,如今卻離開自己打造的一切。
  • 北京深夜食堂:在路邊小吃攤裡,尋找北漂生活的歸屬感
    我和小區附近的小吃攤攤主們成了朋友,與他們吃喝閒逛,尋找懸浮生活的意義。尋找「附近」北漂的第三年,我日益覺得自己正過著一種 「懸浮」的生活。在京兩年,工作團隊重組三次,搬了六次家。這座城市永遠不缺更年輕的進擊者,如學者項飈所說,我們像蜂鳥一般拼命振翅,才得以將自己懸停在城市的上空。年初,我和一位在大學裡認識的朋友合租,不久便碰上疫情,經濟動蕩,原本牢靠的工作也變得搖搖欲墜。她在一家以加班聞名的廣告公司工作,有時通宵開會,最晚一次第二天上午十點才下班回家,工作之餘拼命接私活。
  • 孩子的第一堂自然課,居然藏在樹葉裡?
    金黃的樹葉和遠方的夕陽連在一起,樹葉落下,鋪成一道長廊,踩上去吱吱作響。誠然,秋天的風景,一大半藏在樹葉裡。秋季,是落葉的季節,豐收的尾音就是踩在落葉上的沙沙聲,甚至在英語中,有時會用「fall」表示秋天,這個單詞的本意,就是樹葉落下的動作。可以說,落葉裡,寫滿了秋天的故事。
  • 薦書|和孩子一起尋找藏在繪本裡的秋天
    但在這本書裡,關於樹葉的故事很特別:秋天就要到來,樹上的葉子都變得黃黃的、脆脆的,隨時準備撲進風的懷抱,然後像蝴蝶那樣張開翅膀翩翩起舞。可是樹葉們等啊等,秋風遲遲不來。以往秋風都是一個準時赴約的朋友,教樹葉們迴旋、飄蕩、起舞。這次秋風沒有來,樹葉們又該如何飄散呢?
  • 為何不顧一切,去尋找一片樹葉?
    只是在那最初的記憶裡,家裡是要備一點茶的,以作待客之用,似乎用白開水招待客人就是嚴重的失禮了。後來,離開家去讀書了。那麼,這世上還有沒有那一片純淨的樹葉?於是我辭去工作,家人認為我瘋了,放著好好的班不上,整天瞎琢磨,一天到晚幹些不靠譜的。我只是笑笑,不做答,瘋就瘋吧,反正身邊的人都叫我「瘋(峰)哥」。關在自己的小屋,開始謀劃我的尋茶之旅。帶著這個問題,直到4年前,我們自己的「尋找純淨樹葉之旅」才出發,但是真沒預想到會走那麼久。
  • 大班科學教案:樹葉裡的秘密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科學教案:樹葉裡的秘密   活動目標   1.理解單雙數的實際意義,培養數數、統計和比較等應用數學的能力。
  • 《布蘭卡和彈吉他的人》看似缺乏母愛的背後,是尋找人生的歸屬感
    布蘭卡原本以為自己是因為沒有母親,所以她的生活才如此的不幸,但是當她和皮特體驗了一段精彩體面的生活後,她才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並不是一個「媽媽」,而是一份屬於自己的歸屬感。 很多時候,家庭的缺失確實會對小孩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旁人給予的愛,卻不比原生家庭的少,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用更多的善意和愛對待身邊的人。
  • 安全感是孩子信任世界的基礎,歸屬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
    人的生命要想健康長久地成長,也需要有穩固的地基。小孩出生後,地基便開始「建築」,在這裡,生命的地基便是人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一種人在社會生活中感到安心不害怕的感覺,當環境中可能出現對身體或者心理有危險甚至潛在危險的情況時,安全感能夠使人預感到出現的環境變動,人在其中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 用樹葉吹出傳承非遺的心聲
    一片樹葉含在唇間,便成了樂器;唇舌配合,便奏出動聽樂曲。這就是樹葉吹奏,一項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老技藝。  卓忠明,海南省萬寧興隆華僑農場的馬來西亞歸僑。今年已75歲的他,仍往來於世界各地,只為讓更多的人了解樹葉吹奏,身體力行地將這項非物質遺產傳承下去。
  • 粉絲諮詢:缺乏歸屬感怎麼辦?戀愛一分手就像沒了勇氣和動力
    歸屬感就像一種信仰,每個人都必須要有一個信仰,它可以是無形的,也可以是有形的,它的存在,是支撐我們堅強活下去的動力,而歸屬感,是我們將這件事完成後,有一個心靈寄託的地方。 2、相似性的缺乏 相似性是指多方面的,比如可以是遇到一個和自己價值觀、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方面相似的人,或也可以是經過某個地方,與自己的城市有相似之處,這些都有可能會產生歸屬感。
  • 打造「歸屬感」
    歸屬感的作用:推人入群,留人在群人類作為群居動物,在百萬年的進化選擇裡,不斷強化著自身群居的屬性;歸屬感則是在進化過程中,與群居這一特性密不可分的適應器。群居是人類為了彌補個體能力不足、提高生存機率,而衍化出的一種生存模式。而歸屬感,是人類為了堅持貫徹群居,而產生的本能。
  •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認同感歸屬感 更好凝聚「爭得城市榮光」強大...
    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學習擴大會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認同感歸屬感 更好凝聚「爭得城市榮光」強大合力 … 2020-09-30 23:0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尋找一片樹葉(圖)
    剛剛逝去的黃宗英,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是表演藝術家。不過,演藝生涯大抵貫穿她的前半生。而隨著沙進人退,昔日水草豐美、人流穿梭的絲綢古道,業已化為大漠中的漫漫黃沙,無盡荒涼。經過千百年來的歲月剝蝕,長城和周遭的自然風物漸漸融為一體,人類的智慧才情也不得不拜服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黃宗英由此萌發了創作的衝動:「我想動筆了。作家的心還沒有沙化,我得寫……」尋訪烽燧的工作熱情被尋求生命的強烈願望所替代。
  • 網絡亞文化:在分享互動中尋找自我認同和歸屬感
    美國心理學教授珍·特溫格在其新著《i世代報告》中,指出生長於網際網路的i世代與同齡的千禧世代、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相比,更少參與社交活動,取而代之的是線上交流,這既給他們帶來普遍的不快樂與孤獨感,也為他們帶來更強烈的對網絡社交的歸屬感,而這加劇了i世代對網絡社交的沉迷。
  • 蘑菇屋-樹葉裡的世界
    果果說她雖然是家族裡最小的孩子,最受寵愛,但是她的內心卻自卑得要死。她屬於蘋果家族的孩子,但是她的內心卻異常羨慕草莓、芒果。她羨慕草莓長得那麼好看,小小的,紅色的草莓色真的很好看,人們都很喜歡草莓的漂亮。草莓被用在了各種各樣的食品上。
  • 寧波冬天裡的第一杯薑茶,獻給他們!
    寧波冬天裡的第一杯薑茶,獻給他們!城管義工向戶外工作者送薑茶。據悉,「愛心薑茶」項目由寧波市城管義工協會發起運行,長期服務於守望在城市街巷的執法人員、環衛工人、市政修路人、園林養護工人、智慧城管信息採集員、快遞外賣小哥等一線戶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