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演員》行至第三季,更注重挖掘演員的初心,反思行業現狀,既愛演員,又懂演員,保護著對表演有敬畏的人。
文 | 喜力
第二期《我就是演員3》播出,又有四組演員登臺。四組演員,面臨著共同的境遇,就是曾經走入迷途中,清醒之後,希望尋得方向。
影響一個演員的,不僅僅是演技,還有很複雜的現實因素。這一季的節目,在試圖挖掘關於演員這一職業的更多層面,重新定位好演員的坐標。《我就是演員3》能否揭示這些行業的迷霧?幫助他們尋回方向呢?
迷途者的初心
舞臺上的方向
經過了之前節目的積累,觀眾已經基本能夠鑑賞出表演的好壞:是否真摯,是否投入,是細膩或者套路。順應著觀眾的節奏,《我就是演員3》除了品評演技,更是在努力挖掘著每一個演員呈現出如此演技的原因?演員在臺上不是演戲的工具,而是真實的「人」。
第二期觀賞下來,每一組演員都有「迷途」時刻。最開始是盛一倫的崩潰。一個曾經在流量頂端的演員,站在臺上表現出「心涼透了」的狀態,沒有興奮和激動,到突然崩潰大哭。平復之後,他道出了原因,過去無意之中站到了流量的頂端,但是沒有時間打磨演技,又被商業推著接了許多不喜歡的劇,直至人氣完全被耗盡。
盛一倫在被流量快速捧至高點後,逐漸迷失,找不到表演的方向。這一期舞臺上《香蜜沉沉燼如霜》的NG,並不是他作為演員生涯的最終結果。節目在挖掘著一種理解力,探尋演員演技不佳的原因。這不是為演技差找藉口,而是試圖理解每一個演員受到的複雜影響和挫折,重新校準方向,繼而能夠獲得成長。
站在臺上已經「涼透」的盛一倫,決定拋開一切雜念,純粹地感受演員的職業。考核官和表演指導們不是站在一邊指點,而是將情感投射到對他和每一個演員的培養中,有針對性地指點迷津。演員召集人李誠儒逼出了盛一倫的眼淚,並讓他記住這次難得的哭泣,用在之後的表演中。表演指導張頌文用自己試戲被拒的經歷鼓勵他,讓他明白理解力和執行力可以彌補天賦。
第一期王自健坦言與抑鬱症的搏鬥,第二期也有一個同樣令人心碎的演員,就是張檬。她在於正戲中的一個鏡頭,因為漂亮進入大眾視野。40多部戲後,因為對容貌的不自信,對他人審美的妥協,開始整容。用製片人考核官於正的話講,那高聳入雲的鼻子,嚇「死」了他,也因此讓張檬失去了很多角色。
張檬的迷途是她的「演藝下坡路」,為了再上升她選擇了錯誤的方法,直到把她推到絕境。取掉了鼻子中的假體,來到節目,是一種重新開始的姿態。雖然一上臺就摔跤,但是她對於表演的堅持和從頭來過的勇氣還是讓人動容。節目給每一個熱愛表演的演員「重新出發」的機會,也讓節目多了一份期待,除了觀賞強者的成熟表演對決外,還能夠期待這些迷途者的絕地反擊。
前兩位迷途者,都是演藝道路上的失意者。看似風生水起的伊能靜,卻也是一位迷途人。曾經做過演員,也在節目中助演過的她,以挑戰演員的身份來到這一季的舞臺,帶來了秦昊的代表作《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在彩排中被對手的動作誤傷到暈倒,節目中她袒露如此不計得失的原因,曾經在強大的伴侶前越來越壓抑那顆想要表演的心,只做一個小透明。當她發現自己享受做演員,便不怕被拿來與丈夫對比,時隔多年又一次回到演員的身份。
不只是伊能靜,許多成熟的演員都因為一些原因放下了表演。希望歸來的時候,卻因為諸多外部因素,比如害怕比較,比如擔心滑坡,而停滯了腳步。章子怡、於正和三位表演指導將星給予伊能靜,是一種認可和鼓勵,讓這些依然對表演有熱忱的「成熟演員們」,有再次真摯地展現角色的勇氣。
《我就是演員3》給了這些迷途者舞臺,它既殘酷地展示真實的演技,又溫暖地理解著每個演員的崩潰。上乘的演技可貴,這些曾經誤入迷途,現在尋得初心的演員同樣可貴。這個舞臺給予他們幫助,尤其是表演指導郝蕾一句,演員不只是要勇敢地去表演,更要勇敢地去生活。點明了演員的要義,給很多面臨同樣境遇的其他演員、甚至普通人一些思考空間,一份只要有初心,就可以重新來過的勇氣。
從個人的迷途
折射行業的反思
節目中每一個迷途者看似是個人的問題,其實都在折射行業現狀。馬嘉祺和謝可寅上場前,觀眾熱烈歡呼,而演技考核官章子怡卻說自己心中一緊。她坦言,流量被認為是沒能力。因為他們在走紅後,被過度開發,沒有了沉澱的時間。而這並不是杞人憂天,盛一倫正是過度開發後,被商業體系拋棄的結果。
盛一倫選擇《香蜜沉沉燼如霜》,是因為這是自己的舒適區。他在爆火之後,就有許多諸如霸道總裁類的角色,不需試戲都會找上門。很多年輕演員沉迷於一夜暴富和掙快錢,或者不懂得拒絕,導致好戲與爛戲混雜,迅速在爛戲中被磨平。這反映出行業現狀,創作被商業裹挾,過度依賴流量,為了降低風險,重複地開發和複製,而忽略了創作本身的靈性。
章子怡拿出了恩師張藝謀的教導,不要去接爛戲,因為在爛戲的劇組裡面會養成不好的表演習慣,慢慢就會變成表演的毛病。她勸告演員要沉得住氣。節目在展現真實案例、剖析問題,和多方回應的過程中,體現出對於商業與行業糾葛的反思態度,帶著冷靜、客觀、希望行業向好發展的視角。
張檬袒露的整容問題更是行業中,尤其是女演員難以言說的隱性苦惱。這背後折射出複雜的行業現象。一面是流量型創作下,演員們不敢醜、不敢老,導致必須用各種方式維持住狀態。一面是對於演員的審美,依然有一部分停留在對外表的簡單評價,而不懂得更深層次的欣賞。對於演員評價的坐標體系產生偏差,因而讓很多演員墜入迷途。
節目在試圖重新校準演員評價坐標,面對著張檬,郝蕾坦言,自己作為一個女演員已經胖成這樣了,但是演技是拿不走的。為在迷茫中的演員們,帶來了方向和力量。
節目從個人的迷途,深挖到許多目前影視行業痛苦不已、但又難以解決的頑疾。節目把這些真實,融入到每個演員的經歷中和盤託出,從多個維度真實地展現行業痛點,貢獻著可行的解決方案。
行至三季
不變的是打磨好演員
走到第三季,《我就是演員》系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標籤,沒有太多花裡胡哨的外表,就是堅持對於好演員的打磨。
節目不會預設偏見,也沒有固定的金字塔,所有的人就是用表演的感染力說話。第一期王自健和潘斌龍的滿星在意料之中,第二期馬嘉祺和謝可寅兩位新人的滿星更能顯示節目的評價坐標,尋找好的演員,尋找有感染力的真摯表演。
兩位都是偶像出身,馬嘉祺沒有受過表演訓練,謝可寅雖然科班出身,但沒有任何代表作。但是他們都投入到《少年的你》的角色中,讓人信服陳念的糾結和小北的犧牲。這個節目有趣的點在於,能夠放大做演員之外的心思。一點點不在角色狀態中的動作都會立刻被識別出。所以它不容演員有雜念,要演員時刻在角色中,對表演有敬畏。
這種審視很嚴苛,但又是對於演員最基本的打磨,要求演員的表演令人信服,之後才能感染人。這是回到演員的本質,不靠花腔,不靠亮相,就是用真實的角色一點點打動觀眾。
有32年演員生涯,之前闊別公眾視野,又重回舞臺的陳德容,帶來了經典劇目《少年天子》。雖然只是很短的片段,但依舊能看到寶刀不老。陳德容是這個節目中成熟演員的代表,用行動說明了好演技是不會被歲月或一時的淡出帶走的。
同時從演技考核官章子怡、製片人考核官於正,和表演指導陣容郝蕾、張頌文、劉天池就能看出,這一期強調著演員的定力,面對演技追求的定力,拒絕誘惑的定力,以及在複雜的行業市場中依舊相信演員這一行當的定力。
《我就是演員》不把演員僅僅看做影視工業的一環,而是把焦點放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既愛演員,又懂演員,對每個人提出意見,但同時又保護著對表演有敬畏的人。
沒有一個好演員是在一帆風順中度過,這檔節目分析行業中可能出現的迷霧,希望幫助演員度過迷途,為從業者提供反思,從演員這個環節出發,讓整個影視業能夠有更加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