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耐特菲姆中國
我們都知道,土壤在作物種植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土壤特徵會影響到作物種類及品種的選擇,以及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那麼我們如何更好地認識以及針對性地利用好我們田間的土壤呢?
1. 土壤組成及分類
a.土壤組成
一般來說,土壤由三部分構成:砂粒、粉粒和粘粒。這些成分的相對含量會影響到土壤質地和土壤的持水量。
在大多數的土壤類型中,小顆粒形成較大的顆粒,稱為復粒。復粒相互粘結,形成土塊。土壤顆粒、復粒和土塊間有許多孔隙。
b.土壤分類方法
根據土壤檢測中砂粒、粉粒和粘粒的比例,結合土壤分類三角圖,可以確定土壤確切的類型。
舉個例子:
某土壤樣品檢測結果為砂粒40%、粉粒40%、粘粒20%,根據土壤分類三角圖,可以判斷此土壤樣品為壤土(Loam)。
一般情況下,為了簡化應用,可以把土壤分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種大類。
2. 土壤含水量
大田作物生長在土壤中,生長的各個時期都離不開水。因此了解水、土壤、作物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土壤經過降雨或灌溉後,一般會出現以下三種狀態。
a.飽和持水
充足的雨水或飽和灌溉後,土壤中所有的孔隙都充滿了水。
b.田間最大持水
田間持水達到的最大值。土壤達到不再隨田間滲漏損失水分的平衡點。這種條件最適宜作物的生長,因為,根系很容易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時,土壤通風透氣性好,利於根系的呼吸。
c.萎蔫點
萎蔫點是指田間持水達到維持作物生存所需水量的最小值。超過萎蔫點,作物無法從土壤中吸收水分,作物開始出現萎蔫現象,且不可逆轉;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作物會出現死亡,即旱死。
下圖為三種狀態的示意圖。
作物可以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為有效水。
d.有效水
有效水是介于田間持水量和萎蔫點之間的土壤含水量。
*在飽和持水量情況下,大多數的水受重力影響滲漏損失,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土壤持水能力受土壤質地和土壤類型的影響。比如:在偏砂性土壤中,15%的土壤含水量可以滿足作物正常生長的需要,而中性土壤中同樣的含水量只處於作物需水臨界點,粘性土壤中則不能滿足作物生存的需要。
因此,僅通過土壤含水量的單一數據無法判斷作物所在土壤是否缺水,而需要至少包含一次飽和灌溉的、持續的土壤含水量數據記錄,方可分析出土壤含水量在什麼區間為有效水區間。在生產上建議使用土壤張力計作為快速判斷作物是否需水的工具。如果需要進行更多的數據積累和分析,建議配合測量土壤含水量的土壤溼度計使用。
3. 土壤鹽鹼度
依據土壤鹽分及濃度對土壤進行分級,以評估作物對過量鹽分的忍耐性,主要是基於土壤提取液在25℃時的電導率(EC)。
在典型的降雨量稀少的情況下,土壤鹽度高,如沙漠地帶。
作物產量會隨土壤鹽分濃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作物對土壤鹽度的敏感度和耐受度不同,因此應結合作物來考慮土壤鹽度的危害。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作物可以利用的有效水受土壤含鹽量的影響。因為土壤含鹽量高會降低土壤溶液水勢,所以在相同水平的土壤含水量的情況下,作物從含鹽量高的土壤中可以收的水分低於含鹽量低的土壤。在生產上,單次過量施肥或施肥不均造成的「燒苗」現象就是因為局部土壤肥料過多形成的含鹽量過高造成的。
所以在種植初期選擇地塊時,一定要特別關注土壤的含鹽量,優先選擇含鹽量不太高的地塊。如果含鹽量很高,一定要果斷放棄,否則土壤改良成本會很高,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生產成本。如果現有土地含鹽量較高,那麼選擇耐鹽作物種植是成本最低的選擇。
4. 土壤pH值
土壤pH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指標,被用於測定土壤酸鹼度。pH值是指溶液中氫離子(H+ 或更準確的說 H3O+)濃度的負對數(以10為基數)。
在水中,pH值一般在1-14之間,7為中性。pH值低於7顯酸性,高於7顯鹼性。
土壤酸鹼度被認為是土壤中的一個主變量,因為它控制著許多化學反應。它通過控制營養物質的化學形態,影響作物養分的有效性。大多數作物pH值的最佳範圍在5.5到7之間,但許多植物在這個範圍之外,也能適應並旺盛生長。
大家可以測一下自己地塊的土壤pH,然後對照上圖中各種元素的利用率,針對性地調整對應肥料用量或使用葉面噴肥來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