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說有三種懶惰。其一「同惡」懶惰:拖延症、墨跡、日復明日,即屬此類。其二「耽著劣事」懶惰:散亂於無意義爛俗破事,營造又忙又充實的假象,即屬此類。其三「自輕凌」懶惰:表現為遇到困難時自輕自賤,推卸責任,亂找藉口,敷衍行事。
《正法念住經》云:「諸惑已跟源,即是懈怠也,何有一懈怠,彼無一切法。」從人類誕生的第一天起,懶惰就如影隨形,是居家旅行的親切良伴。無論機會多好,懶惰都能妥妥確保把一切搞砸。
懶惰產生原因諸多,無法一一細究,而其對治方法,卻唯有「精進」。精進,大乘六度之一。意思是堅持修善法,斷惡法,不懈怠。
世俗意義的精進可以理解為:努力專注於所從事的事業。它是一種強大的驅動力。因此首先強調「精進於善法」,畢竟如果一開始方向是錯的,邪路上動力越大,跑得越偏。
要理解佛學意義的「精進」,就得先理解另外一個詞「執著」,它們很容易被混淆。看著同樣是努力奮鬥、勤奮拼搏,但其達成的結果卻截然不同。精進能導致歡喜積極的狀態;而執著只會製造壓力痛苦。
執著的特點是「抓取」。不但抓快樂,也會抓痛苦,抓取一切觸手可及的東西,並且抓住就不肯放手。怎麼抓的並不重要,抓到手裡才是關鍵。這種特性決定了執著不太在乎過程,只追求事物的「結果」。
然而在「無常」作用下,所有事物都是轉瞬即逝的,這些千辛萬苦才抓住的結果,實則像鏡花水月一樣不靠譜。那麼這種模式就註定很絕望了,執著的一切努力,隨時隨地都在被無常虐成渣渣,擱誰都得炸毛。連串挫敗妥妥會引發五毒情緒,接著必然導致變本加厲的,更瘋狂的抓取行為。
顯而易見,執著的努力方式就像擰繩一樣,看似勤奮拼搏,實則越使勁越痛苦。這種越積越多,把事情越弄越僵的糟糕死循環,在佛教上就叫做「輪迴」。
那執著於修行會不會好一點呢?執著是用力方式有問題,這決定了無論做什麼都沒有好結果。悉達多太子曾親身實踐苦行六年,終究證實了執著苦行是生苦之因,而非出苦之道。
那麼為什麼執著的努力和精進的努力造成的效果完全不同呢?不同於「執著」抓住事物結果不放的特徵,「精進」是以解脫為目標的。
解脫是種很奇妙的狀態,不但無法靠積累疊加來達成,它還需要不斷消除我執、業障。在這種運作模式下,因為總在不斷「放手」,所以事物的結果就顯得不咋重要了,所有意義只存在於行動過程中。
這種專注狀態類似心理學概念:心流。意思是將精神力完全投注於某事的感覺。
心流產生時,會伴有高度興奮充實感,會因專注而進入喜悅積極、極富創造性的狀態。由於沒有「結果」需要執著,所以精進努力不會造成僵化,事物始終呈開放狀態。因此,不用於執著造成的壓力痛苦,精進總能保持流暢,並充滿可能性、趣味性。
所以往往同一件事情,有人是精進,有人是執著。對過程努力是精進,對結果糾結是執著;利益眾生是精進,自私自利是執著;對治習氣是精進,放縱習氣是執著。明白了運作原理,我們再看熟悉的大德事跡,就會有不同體會。
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大唐高僧玄奘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往東土一步生。從執著的立場看,仿佛是忍受非人艱辛。但出於精進狀態的他們,其實是在極度專注中享受止惡行善,行持正法的無窮樂趣。
因此,佛學所謂「勇猛精進」,並不是什麼咬碎牙關的自我逼迫,它其實具有驚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力。佛陀曾講:「我說精進遍於一切。」六度的其他五項若缺少精進,都無法完成菠羅蜜,就是這個道理。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裡稱讚:「功德皆隨精進行。」修持精進所能得到的利益十分驚人。
理論其實很好理解,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就大了。在達到菩薩段位以前,我們平日所作努力中,精進與執著往往相互摻雜,極難做到純粹。
但佛陀曾經說「日精進為德」。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朝著正確方向一天進步一點點,那麼相信總有一天,定能做到菩薩般的,圓滿無暇的精進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