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體溫超過了37℃以上就屬於發熱?提醒:切忌盲目服用退燒藥

2020-12-17 快速問醫生

由於當前「新冠疫情」的原因,為了預防新冠肺炎進一步發展,「測量體溫」成了生活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特別是出入公共場所時,總有人會拿「槍」指著自己,測一下體溫是否正常。與此同時,關於體溫的疑問也越來越多,到底什麼程度才算是發燒?

首先大家要明白「發燒」的概念,發熱並不是一種疾病,從科學角度來看,病原體感染誘發疾病且出現了發熱症狀,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發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當體內的免疫系統感知到病原體入侵時,白細胞大軍就會迅速和病原體展開搏鬥。而在這一過程中,患者可出現發熱症狀。

很多人都錯誤地認為,只要體溫超過了37℃以上就屬於發熱,但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人在測量體溫時,可通過口腔、腋下、直腸等三處進行判斷。通常情況下,口腔溫度的正常數值在36.3~37.2℃左右,而腋下溫度在36~37℃,直腸溫度則是36.6~37.6℃。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哪一部位測量體溫,成年人體溫在37℃左右都屬於正常情況。

之所以成年人體溫標準沒有具體精確到某一數值,是因為體溫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而發生波動,比如氣溫、時間、身體活動等,都可造成體溫的升高或降低。另外,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也不相同,部分朋友的基礎體溫本身就比較高或偏低,這都屬於正常情況!

既然如此,究竟體溫達到了什麼高度,才能算作是發燒呢?

目前大家在生活中測量體溫最常用到的方式就是「腋下測量」,從科學角度來看,如果腋下溫度維持在37.3℃以上,但是卻沒有超過或等於38℃,這就屬於低熱。而體溫超過了38℃,在39℃上下浮動,則屬於中等發熱。當體溫突破39℃並達到40℃左右時,則屬於高熱。一旦體溫超過了40℃以上,臨床就可判定為超高熱!

為了保證測量結果準確無誤,在測量前的半小時,應避免劇烈運動、喝冷熱水或沐浴。如果有這類情況,可休息半小時後再進行測量。

有很多人發現自己有發熱症狀時,並沒有及時就醫檢查,而是自行在家服用退燒藥物。但是,就如上文中提到的一般,發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如果盲目服用退燒藥物,反而可能會影響到免疫系統正常工作,還會影響醫生對病情的判斷

一般情況下,在成年人發熱未超過38.5℃時,醫生都不建議患者服用退燒藥物,可通過物理降溫的方式來進行緩解,比如減少衣物穿著、適當喝熱水、室內通風、溫水擦拭等。如果物理降溫沒有起效,且體溫一直在38.5以上,應當及時就醫進行檢查。

之所以不建議自行服用退燒藥物,是因為引起發熱的因素有很多,這包括了病毒、細菌感染、慢性疾病等,甚至是癌症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也會有發熱症狀。如果未能找到病因,就盲目服用退燒藥物,屬於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對病情恢復沒有益處!

相關焦點

  • 寶寶發燒這11種情況快送醫 體溫超過38℃可口服退燒藥
    發熱出汗好不好?要不要用藥?父母該怎麼護理?快來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醫師學一學。  發熱測體溫 推薦測腋溫  人體的不同部位對發熱的定義不一樣,肛溫超過38℃、腋溫超過37.5℃、口腔溫度超過37.8℃、背溫超過37.5℃即為發燒。而醫學上普遍將肛溫>38℃,腋溫>37.5℃定義為發熱。  孩子有發熱症狀時,首先要量體溫。
  • 退燒藥的禁忌你知道嗎?
    生活中,退燒藥是每個家庭的小藥箱中必備的藥品,只要一發燒,大多數人都會立即想到吃退燒藥。但是發燒並不一定都是有害的,它是一種防禦機制,是在體內有病原體出現時免疫系統開始活動的反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推薦,體溫高於38.5℃才有必要使用退燒藥。
  • 布洛芬致盲屬個案 體溫超過38.5℃可用退燒藥
    ●一般每天服用布洛芬的次數不要超過4次,連續使用不超過3天  ●3個月內的嬰幼兒出現發燒,建議採用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法  近日,美國一名7歲兒童因服用強生公司生產的布洛芬後導致雙目失明,狀告強生並獲巨額賠償,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注。
  • 新生兒出現發熱如何選擇退燒藥
    有時體溫不太高也服用退燒藥,這種做法是不妥的。退燒藥只是臨時性用藥,沒有必要定時服用。退燒藥只是在高熱時應用,嬰幼兒體溫超過39℃,大年齡兒童超過38.5℃時應用。3個月以內的嬰兒,特別是新生兒,不宜服用退燒藥,因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新生兒的汗腺尚不發達,退燒藥起不到多大作用,有時反而會引起虛脫。所以新生兒不宜服用,二三個月嬰兒應慎用,或遵醫囑。
  • 寶寶「發燒」超過38度能不能吃「退燒藥」?這些用藥誤區,您真的...
    當寶寶被細菌和病毒感染了之後,身體溫度會有所升高,溫度大概會在37.4℃~40度這個範圍內,在這個溫度範圍內,寶寶自身的免疫系統能力發揮到最大,還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菌在寶寶身體內的繁殖能力和毒性。可以說,寶寶身體發熱,其實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不適合病菌生長的環境,讓我們的免疫系統可以有效地消滅病菌。當然寶寶發燒,溫度上升,也會加速寶寶身體的新陳代謝,從而大大地增加了我們心肺的負擔。
  • 服用退燒藥最少間隔多久?
    發燒是人體自我保護機制之一,退燒藥雖然不能針對疾病治療,但能緩解症狀。有些家長心急,給孩子用藥後發現體溫沒有明顯降低,就頻繁加藥,這是不正確的。   兒童體溫可隨年齡、性別、種族不同有所變化,並受晝夜、季節變化等影響。輕度發燒本身並無危險,故38.5°C以下,精神狀態尚好,學習、工作未受影響,通常不建議用退燒藥。
  • 腋下溫度超過37°,是不是發燒了?什麼時候吃退燒藥?醫生告訴你
    很多人覺得體溫超過37℃就屬於發熱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下面一起來重新認識一下發燒。例如小朋友體溫普遍高一些,往往在36.5℃以上,這是因為小朋友的新陳代謝快,體溫就高一些。成年人之間也有差別,成年女性的體溫普遍高於成年男性,成年女性的體溫一般在36.5-37℃之間,男性大約要低0.2℃左右。
  • 感冒藥實名購買孩子發熱怎麼辦?體溫超過37.3度要重視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表示,當體溫超過37.3℃時,應該及時到醫療機構篩查。 發布會現場,有記者提問,現在藥店購買感冒藥、退燒藥需要實名登記,對於孩子生病,家長應該如何考量? 高小俊表示,北京市衛健委先後公布了100餘家發熱門診、60餘家接診兒童的發熱門診,以及77家孕產婦的醫療機構名單。「大家知道新冠肺炎的臨床症狀之一就是發熱。
  • 小兒發熱不可盲目退燒 降溫過快易掩蓋病情
    小兒發燒的常見處理  於力說,以腋下測量為準,小兒體溫在35.5-37.5℃之間都為正常,37.5-38℃間為低熱,38.1-39℃為中熱,39.1-40.5℃為高熱,40.5℃以上為超高熱。  若體溫不超過38.5℃,一般只需在家做物理降溫。
  • 感冒發熱到什麼程度需用退熱藥?38.5度還是「金標準」嗎?了解下
    感冒在臨床上也被稱為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以病毒感染最為多見,而感冒的典型症狀之一就是「發熱」。很多人對發熱都存有誤解,認為只要體溫超過了38.5℃,就需立刻服用退燒藥物。特別是對孩子來說,發熱可能會「燒壞腦子」,讓孩子變成傻寶寶,所以寶媽們一遇到發燒情況,就盲目給孩子服用退燒藥物。
  • 體溫在多少度以上,屬於發熱?不同溫度計測量,為何有誤差
    直到現在為止我們進出公眾場合還是要不定時的測量體溫,體溫計是每個家庭必備的一種儀器,尤其是家中有小孩的平時經常會感冒頭疼發燒,體溫計就起到了一個關鍵性作用。大家都知道38度屬於發燒,但是對於發燒大的具體界限還很模糊,那麼究竟體溫在多少度以上才屬於發熱呢?
  • 這種常用退燒藥18歲以下禁用,別再給孩子吃了
    答:關於兒童發熱,3個月以下嬰幼兒建議採用37℃溫開水給寶寶擦拭物理降溫方法退熱,而不提倡用酒精給寶寶擦拭。3個月以上兒童,如體溫低於38.5℃,最好不用藥品退熱。如體溫高於38.5℃和(或)出現明顯不適時,才建議服用退燒藥。
  • 寶寶發燒 這11種情況快送醫|寶寶|發燒|體溫|送醫_網易親子
    發熱出汗好不好?要不要用藥?父母該怎麼護理?快來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醫師學一學。發熱測體溫 推薦測腋溫人體的不同部位對發熱的定義不一樣,肛溫超過38℃、腋溫超過37.5℃、口腔溫度超過37.8℃、背溫超過37.5℃即為發燒。而醫學上普遍將肛溫>38℃,腋溫>37.5℃定義為發熱。
  • 孩子體溫超過37度是發熱?如何正確判斷?哪種體溫計好?
    到了醫院,一測體溫,37度3,可沒想到醫生說,沒事,這正常的,並不是發熱。欣欣不解了,體溫超過37度,不就是發熱了嗎?為何醫生說,孩子是健康正常的呢?其實,和欣欣一樣有這方面疑惑的家長有不少。一、給寶寶測量體溫的方法我們家長給孩子測量體溫,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 口腔溫度將體溫表放入寶寶口腔測量。如果孩子口腔溫度在37.8攝氏度以上,即為發熱。
  • 自測體溫時如何判斷「真發燒」
    口腔測量是臨床上最推薦的方式,正常體溫範圍為36.3—37.2℃,37.3℃及以上是發熱,37.3—38℃屬於低燒,38.1—39℃屬於中燒,39.1—41℃屬於高燒,41.1℃及以上屬於超高燒。與成年人不同,兒童發熱經常達到39—40℃高燒,家長不必過於緊張。對於嬰幼兒和部分老年人,需要用肛表測量直腸體溫。這個部位的溫度比口腔溫度高0.3—0.5℃,37.6℃及以上是發熱。
  • 寶寶發燒超過38度能不能吃退燒藥?這些用藥誤區,您真的了解嗎?
    小貝剛剛才滿5個月的寶寶,一開現的表現為身體有發熱症狀,體溫達到了37.9度,還表現出很煩躁的樣子,好在精神狀態還是不錯的。小貝媽媽堅持多次小量的給小貝喝水,以增加體內水分,但體溫未達到38.5℃,小貝的情況也不適合服用退熱藥物,但媽媽給小貝採用了物理降溫。通過用溫水不斷擦拭身體,和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幫助小貝散熱,第二天早晨小貝就完全退燒了。
  • 什麼時候要用退燒藥?發熱會把腦袋燒壞嗎?
    不少家長認為寶寶發熱是不是生病了?有些媽媽一旦發現寶寶的體溫超過37 ℃, 就趕快給孩子吃退燒藥, 認為寶寶一定是病了。但寶寶體溫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吃奶、運動、哭鬧、穿得過多等原因均可使寶寶體溫暫時升高達37.5 ℃,偶爾達38 ℃,尤其是新生兒或嬰兒更容易受以上因素影響。寶寶體溫暫時升高,只要全身情況良好, 可先觀察一段時間,若孩子安靜或松解衣被後體溫恢復正常,則不必服藥。
  • 防疫新科普|如何自我監測體溫?低燒、高燒各是幾度?
    口腔測量是臨床上最推薦的方式,正常體溫範圍為36.3—37.2℃,37.3℃及以上是發熱,37.3—38℃屬於低燒,38.1—39℃屬於中燒,39.1—41℃屬於高燒,41.1℃及以上屬於超高燒。與成年人不同,兒童發熱經常達到39—40℃高燒,家長不必過於緊張。對於嬰幼兒和部分老年人,需要用肛表測量他們的直腸體溫。
  • 嬰幼兒如何正確服用退燒藥?家長們收藏備用!
    「低燒特理退燒,高燒服用退燒藥」。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是這樣做的,可是藥三分毒,如何正確給寶寶服用退燒藥呢?嬰幼兒退燒藥有哪些?按體重服用,每6~8小時可重複使用,每24小時不超過4次,具體使用還是建議遵醫囑。優點:它和對乙醯氨基酚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兩種退熱藥,也是較為安全的退燒藥。它的優點是退熱平穩且持久,控制退燒時間平均約6小時左右,最高可達8小時。
  • 退燒藥該怎麼吃?
    發燒臨床上是指體溫達攝氏38℃以上之現象,量測體溫的工具跟方法都會影響溫度判讀的準確性。當耳溫或肛溫達38℃以上就可判定發燒,而口溫37.5℃以上,或最外圍的腋溫37℃以上也可能是發燒。這些發炎反應會使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心,調高原本體溫的設定點,而造成身體發燒。當調高體溫設定點後,身體可以加強免疫細胞的功能,強化殺死病毒和細菌的能力,並可抑制其在體內生長與繁殖。所以發燒會引起身體不適,卻是對抗疾病的重要機制。當發燒達攝氏38℃以上時,身體雖可加強免疫細胞的功能,但如果造成身體活力減低、食慾胃口變差時,就需要服用口服退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