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中的基礎
對於分析儀器測試實驗員並不陌生。但是涉及到的概念都明白嗎?有多少人糾結於準確度和精密度的區別,又有多少人說不清檢出限、定量限的含義。本文介紹一下常用指標。
準確度:
分析檢測值與真值或可接受參考值間符合的程度。可用分析參考標準樣品或品管樣品比的百分數表示。
空白:
每次分析檢測時應同時分析,以其目的分為兩種,方法空白,或叫試劑空白。
方法空白:
試劑水經由與樣品相同製備程序消解。
校正空白:
試劑水中添加與標準品和樣品相同種類與數量的溶液。
運送空白:
檢測有機物的樣品在運送過程中是否受到汙染。可將試劑水裝入與樣品相同的容器密封帶至採樣地點,再隨同樣品運回實驗室。視同一樣品進行檢測分析。其測的值為運送空白值。在檢驗室中將不含待測物的試劑、水溶液或吸附劑置入與盛裝待測樣品相同的採樣瓶內,將瓶蓋旋緊攜至採樣地點,但在現場不開封。於採樣完畢後與待測樣品同時攜回檢驗室,並以待測樣品相同的前處理、分析步驟檢測;由運送空白樣品的分析結果可判知樣品在運送過程是否遭受汙染。
野外空白也叫現場空白:
如在採樣地點開始採樣時,將此試劑水瓶蓋打開待採樣作業結束後再蓋緊,則此試劑水為:
在檢驗室中將不含待測物的試劑、水溶液或吸附劑置入與盛裝待測樣品相同的採樣瓶內,將瓶蓋旋緊攜至採樣地點,在現場開封並仿真採樣過程,但不實際採樣,密封后再與待測樣品同時攜回檢驗室。依與待測樣品相同前處理、分析步驟檢測;由現場空白樣品的分析結果可判知樣品在採樣過程是否遭受汙染。
空白樣品分析檢驗室可依實際需求執行野外空白及運送空白樣品分析,但檢驗室至少應伴隨同一批次的樣品分析時,執行一試劑空白樣品分析,所測得的結果為檢驗室空白值。檢驗室之空白樣品分析值可接受標準應不大於方法測試極限的二倍。除另有規定外,通常至少每10個樣品應執行一個試劑空白樣品分析,若每批次樣品數少於10個,則每批次應執行一個試劑空白樣品分析。檢驗室應記錄空白樣品編號、分析日期、空白測定值。
重量法的空白樣品分析是以濾紙空重取代的,不需另外操作單獨空白樣品分析。利用重量法分析樣品時,每一樣品均應分析至少兩次以上,才能出具報告。
試劑空白樣品分析與檢量線零點的意義不同,於部份檢測方法中(如:六價鉻)不得以檢量線零點代替試劑空白樣品分析,必須另外進行一組試劑空白樣品分析,且空白樣品分析吸光度不得予以扣除。
精密度:
樣品重複分析檢測多次,其檢測值間的符合程度。可用樣品重複多次檢測值計算相對標準偏差或是計算二次重複分析測值的相對差異來表示。
基質:
組成樣品的主要物質。目的,確認樣品在分析檢測過程是否受到汙染。通常以試劑水為樣品,以與待測樣品相同的檢測方法處理分析,所測得的值為方法空白值。
重複分析:
重複樣品分析是指將一樣品等分為二,依相同前處理及分析步驟,針對同批次中的同一樣品作兩次以上的分析(含樣品前處理、分析步驟),藉此可確定操作程序的精密度。重複分析的樣品應為可定量的樣品,除檢測方法另有規定外,通常至少每10個樣品應執行一個重複樣品分析,若每批次樣品數少於10個,則每批次應執行一個重複樣品分析。若無法執行樣品的重複分析時至少應執行查核樣品的重複分析。檢驗室應記錄重複樣品編號、分析日期、重複分析測定值。
樣品加標:
添加已知濃度的濃縮標準品到樣品中,與原樣品經過相同程序處理分析計算其添加回收率,可檢測樣品的基質效應與檢測方法的誤差。
實驗室質量控制樣品:
一個含有基質且待測物濃度為已知的樣品。其目的在於檢查整個檢測方法的效率。可用濃度確定的樣品。
方法檢測下限:
為一個在99%可信度下,可以被檢測出大於零的最小的濃度值。通常是含基質的樣品,執行前先了解使用儀器的檢測極限(IDL)。
儀器檢測下限:
儀器可以探測到的最小的極限。一般儀器訊號為雜訊的2.5~5.0倍時,或在檢量線範圍中明顯的感度轉折點。通過測試未經樣品製備過程的樣品得到。
批次:
為品管的基本單元,指使用相同檢測方法、同組試劑、於相同時間內或連續一段時間內,以相同前處理、分析步驟一起檢測的樣品。其中每一批次樣品應具有同一基質或相似的基質。
查核樣品:
指將適當濃度的標準品(不同於配製檢量線之標準品)添加與樣品相似的基質中,所配製成的樣品;或直接購買濃度經確認的樣品充當,藉此可確定分析結果的準確度。
加標樣品:
為確認樣品中有無基質幹擾或所用的檢測方法是否適當,將樣品等分為二,一部份依樣品前處理、分析步驟直接檢測之,另一部份添加適當量的待測物標準品後再依樣品前處理、分析步驟檢測,後者即稱之為添加樣品。藉此可了解檢測方法的適用性及樣品的基質幹擾。添加的濃度應接近法規管制標準或與樣品濃度相當。添加樣品分析為確認樣品中有無基質幹擾或所用的檢測方法是否適當的分析過程,其操作方式為:
將樣品等分為二,一部份依樣品前處理、分析步驟直接分析,另一部份添加適當濃度的待測物標準溶液後再依樣品前處理、分析步驟分析。所添加的濃度應在法規管制標準或與樣品濃度相當。由添加標準品量、未添加樣品及添加樣品的測定值可計算添加標準品的回收率,若回收率落於管制範圍以外,應立即診斷原因,且當日的所有測定值應視為不可靠,在採取矯正措施後重行分析。藉此可了解檢測方法的樣品基質幹擾及適用性。除檢測方法另有規定外,通常至少每10個樣品應同時執行一個添加樣品分析,若每批次樣品數少於10個,則每批次應分析一個添加樣品。檢驗室應記錄分析日期、添加樣品編號、添加標準品濃度(量)、未添加樣品濃度(量)及添加樣品的濃度(量)、添加回收率。
校準曲線:
指以一系列已知待測物濃度的標準溶液與其相對應儀器感應訊號值,所繪製而成的相關曲線。
校準曲線的確認:
標準曲線確認是以含待測物的標準溶液檢查標準曲線的適用性,該標準溶液應由不同於製備標準曲線標準溶液的標準品配製而成。標準曲線於製備完成後,應隨即以不同於標準曲線製備用標準品來源標準溶液來確認標準曲線的適用性,標準曲線確認的標準溶液其濃度建議取標準曲線中間濃度確認。對於同一工作日如系連續操作,則每12小時亦應進行標準曲線確認。由儀器上的感應訊號值,利用已建立標準曲線求得濃度,比對測定值與標準曲線確認用標準溶液濃度,求其相對誤差值。
核查樣品分析:
指將適當濃度的標準品(不同於配製標準曲線的標準品)添加於與樣品相似的基質中所配製成的樣品;或直接購買濃度經確認的樣品充當。藉此可確定分析結果的準確度。除檢測方法另有規定外,通常至少每10個樣品應同時分析一個查核樣品,若每批次樣品數少於10個,則每批次應執行一個查核樣品分析。檢驗室應記錄查核樣品編號、分析日期、查核樣品濃度值、查核樣品測定值及回收率。
最佳濃度範圍:
以上、下限表示的濃度範圍。低於下限濃度時,需將顯示器的尺度放大而予降低,使範圍向下延伸;高於上限濃度時,需作線性校正。此濃度範圍隨儀器靈敏度及所使用操作條件不同而異。
靈敏度:
原子吸收光譜法AAS:
以能產生1%吸光度的每公升溶液中所含有的金屬毫克數表示。
發射光譜法ICP:
以發射光的強度與濃度的函數關系所建立的檢量線的斜率表示。
幹擾檢查樣品:
含有已知濃度的幹擾物及待測物的溶液,可用來檢查背景及元素間幹擾的校正因子。
最初校正確認標準品:
用來檢查起始校正曲線準確度的已確認或獨立配製的溶液。
持續校正確認標準品:
用來確認分析過程中的校正準確度。需針對分析方法中的每一待測物進行此校正。必須於樣品分析之前和樣品分析完成後,各分析一次持續校正確認標準品,其濃度需為檢量線中點濃度或接近中點的濃度。
校正標準品:
一系列已知濃度的待測物標準溶液,用來校正儀器(即製備檢量線)。
線性範圍:
檢量線呈線性的濃度範圍。
實驗室品管標準品:
對於試劑水中添加已知濃度的待測物,並經過與樣品相同的製備與分析的步驟。用來檢查樣品漏失/回收率值。
標準添加法:
標準添加法系針對未知樣品,及於未知樣品中添加數個已知但不同量的標準品分別進行分析。
樣品有效期限:
在指定的保存和儲存條件下,樣品採集後至樣品分析前的有效期間。
檢量線須每天製備,至少要有一個空白及四個濃度標準溶液,檢量線完成後,須用至少一個檢量線空白及一個在中間濃度附近檢量線查核標準溶液(由參考物質或其它獨立來源的標準品製備)確定檢量線準確度。檢量線參考標準品的檢測值與真實值之間偏差在10%以內,此檢量線才可認為有效。
稀釋測試:
每一分析批次選擇一具代表性的樣品進行系列稀釋,以決定是否有幹擾存在。待測物的濃度必須至少是預估測試極限的25倍。先測定未稀釋樣品的粗濃度後,稀釋至少5(1+4)倍再重新分析。假如此批次的所有樣品濃度皆低於測試極限的10倍,則以添加回收分析為好。如果未稀釋的樣品濃度與稀釋樣品濃度的5倍值相差在10%以內則表示無幹擾存在,則不需使用標準添加法分析。
回收率測試:
假如稀釋測試的結果不符合上述要求,則表示幹擾可能存在,此時須分析添加樣品以助於確定稀釋測試的結果。另外取一部分測試樣品,加入一已知量的待測物使待測物濃度為原濃度的2到5倍;假如該批次的待測物濃度皆低於測試極限,則將所選擇的樣品添加測試極限的20倍。分析該添加樣品,並計算添加的回收率。假如回收率低於85%或高於115%,則該批次所有樣品須以標準添加法去分析。
標準添加法:
標準添加技術意指將已知量的標準品加至一或多個處理的樣品溶液中。此技術可補償由於樣品之組成對分析訊號的增強或降低所導致的斜率偏差(樣品的斜率不同於檢量線)的現象,但無法校正加成性幹擾所造成之基線偏移。標準添加法應用於所有萃取程序萃取液之分析、申請表列排除之委託分析、及每一種新樣品基質之分析。
光譜幹擾可分為:
(1)不同元素光譜的重疊;
(2)分子光譜無法解析的重疊;
(3)由光譜連續現象造成的背景;
(4)因高濃度元素迷光造成幹擾。
光譜的重疊可單獨測定幹擾元素,再對重疊光譜加以修正。子光譜的重疊則需選擇不同波長來源。至於背景值與高濃度光譜可經由基線的調整得到修正。多元素同時測定時儀器偵測頻道中無元素間造成的光譜幹擾,每種儀器系統不同。
物理幹擾:
在樣品霧化及傳送過程中,因黏度及表面張力等性質的改變,尤其若樣品中含有高溶解度固體或酸度過高時,則易造成明顯的分析誤差,利用蠕動泵將可降低這類幹擾;若類幹擾仍存在時必須將樣品稀釋或利用標準添加法予以修正。此外含高濃度鹽類在噴霧器上沉積而影響分析結果,可將樣品稀釋或利用噴嘴洗滌器以減少幹擾。氬氣流量的大小亦會影響儀器,最好使用流量控制器。
化學幹擾:
指形成分子狀態、離子效應及溶質揮發效應等擾。通常這些效應在ICP的技巧上並不顯著,但若仍存在時,則可改變操作條件(如,入射功率,觀測位置)或加入適當緩衝品、適當基質或使用標準添加法,使幹擾減至最低。
歡迎閱讀關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