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的辮子什麼時候剪掉的?別人一句嘲笑,他就剪了!
大家都知道,其實在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先生破除了很多陋習,比如剪辮子。而在那時候,有一個剪辮子釘子戶,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宣統帝溥儀。按照正常的發展,武昌起義之後,五歲的溥儀也就該退位了,民主共和的時代就要來臨了。但是誰成想半路殺出個袁世凱,掌握了權力之後還把溥儀留在了紫禁城裡,好吃好喝地伺候著。
而且,好在社會的改制,讓溥儀在改朝換代的時候保住了一條性命,不僅如此,袁世凱和孫中山還答應了他很豐厚的條件,可以保證他下半輩子衣食無憂。所以溥儀在退位之後也還可以在皇宮當中生活。曾經的皇帝現在在皇宮裡什麼也不幹,整天只能吃了睡,還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讓很多忠心的大臣們有些看不下去,於是他們為溥儀精挑細選了一個洋人老師,就來教他學英文。
當然是得益於《清室優待條件》,民國建立之後,溥儀等皇室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裡面,過著和以前差不多的生活。在紫禁城還住著一位留著辮子的皇帝,對於遺老遺少們來說,這就意味著一種希望。他們覺得只要有這位皇帝在,憑著大清兩百年的深仁厚澤,人心必會思清,最終天與人歸,大清還會復闢的。然而,有一天,溥儀突然自己動手剪下了那根極有象徵意義的辮子。是誰讓溥儀做出了這樣的決定?我們來看看對溥儀影響比較大的幾個人。
總而言之,古時候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溥儀他是不想也不敢剪辮子,但是辛亥革命之後,全國上下相應破除陋習的號召,很多人都想讓溥儀把辮子剪了,可溥儀一直不剪。後來溥儀問莊士敦要不要剪辮子,莊士敦並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說這個辮子就跟豬尾巴一樣,一卷一卷的。
其實聽了這話,溥儀次日就剪了辮子,這從此之後,溥儀也就再也沒有想著要光復大清了,而也正因為如此,鹹豐時期的一些退休臣子們紛紛唾罵莊士敦。20世紀60年代,溥儀進故宮參觀時,不知道是否看到了他的辮子,那次他憑門票才進了故宮。大家都知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