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物語》——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去完善自我

2020-12-23 bigfun的小火汁

文丨幽閉的小泉@bigfun社區

一個常見的話題:「青春究竟是什麼模樣?」

答案自然有很多,但又大抵躲不過戀愛、夢想、熱血之類的話題——畢竟這些故事或許就是觀眾尋覓的理想青春模樣。

也正因如此,當觀眾看到名為《偽物語》的故事不直接談論這些話題,反倒是從一個陌生的概念——「偽物與真物」入手時,就不免對作品想闡述怎樣的青春話題而疑惑。

而有這樣的疑惑也是自然。畢竟與《化物語》明顯不同的是,《偽物語》的故事中著實少了許多青春的影子,多了思想上的深度——其中作為代表的,就是「偽物與真物」的討論。

因此藉由這個問題,本篇文章就來簡單說說這部「難懂」的《偽物語》究竟告訴了觀眾什麼。

從「電影」的角度看「動畫」

(與動畫內容無關,嫌字多可以跳過哦)

記得曾經說過,「新房風格」是新房昭之代表的SHAFT團隊共同體現的風格。並提到了另一個人的名字——尾石達也。作為《化物語》的系列監督,除卻純文字鏡頭,改變畫面比例(寬熒幕)同樣是觀眾在動畫中時常看見的特色手法。

只不過說到底,這種手法有什麼作用?

一個脫口而出的答案是「新鮮」。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觀眾平常所看到的TV動畫中,畫面縱橫比多為16:9,而《物語》中出現的寬熒幕,畫面縱橫比則為2.35:1。就如同綠葉叢中的幾朵鮮花,它們往往也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作品就藉此來突出其所想讓觀眾注意的重點。

因此可以發現,《化物語》首話出現的回憶、解決「蛇切繩」詛咒、戰場原告白、對峙黑羽川等故事高潮甚至轉折,都利用了寬熒幕。並且出於作品本身多回憶和心理活動的特色,寬熒幕也藉助於比例不同用以切換回憶和現在、心理和現實——在這點上,寬熒幕與純文字鏡頭顯得相輔相成。

不僅如此,既然作為故事的高潮,就少不了氛圍的塑造。因此寬熒幕通過本身可以收進更多背景元素的特性,還可以渲染氛圍。

以《化物語》最終話為例。可以發現的是,動畫在這段有意通過寬熒幕來突出「路燈」這一要素,從而顯示背景的「無機質」,因此可以說,寬熒幕在這裡就用於營造詭異和緊張的氛圍——而後半段,黑羽川引誘走到路燈正下方並施與偷襲,也恰好是作品對於路燈著重描繪的照應。

在這點上,寬熒幕和構圖也存在著互補。SHAFT的作品往往多正面鏡頭,人物位置也往往居於畫面的中間。這就使得人物得到了突出,從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配合寬熒幕壓縮畫幅寬度(高度),從而提升畫面表現力。

於是就不只是場景。當觀眾被吸引時,也就能感受到動畫表現的人物性格。如《化物語》中通過寬熒幕和拉近鏡頭來表現千石的病嬌;《偽物語》中火憐貝木對峙,通過寬熒幕和大量特寫,給人留下貝木詭異的初印象。

而不僅是《物語》系列,這樣切換畫幅比例來達到特別效果的例子還有很多。遠到《EVA》、《浪客劍心》,近至「國家隊」都是如此,並且有著豐富的變化。而最近的新番也有切換畫幅比例的例子存在,如《戀愛小行星》,其ED有意利用改變比例來展現人物和天(星)空的深遠,著實給觀眾帶來許多驚喜。

只不過說到底,改變畫幅比例的手法還是在電影中更為常見。在TV動畫中改變畫幅比例,或許也可以說是追求電影實拍的表現。也正是因此,在保證質量,且有影院播放優勢的劇場版動畫中,寬熒幕的特色就更為突出——所謂觀影中的沉浸感,或許就體現在這裡了。

從「正義」的觀念看「成熟」

事實上,雖然開頭說《偽物語》少了青春故事的味道,但並不代表作品就沒有描繪青春。相反的,作品正是通過自稱「火炎姐妹」的阿良良木火憐阿良良木月火(以下稱火憐與月火)對於自我追逐的目標——「正義」觀念的困惑,從而影射「偽物與真物」這一龐大虛幻的概念。

因此在正式介紹「偽物與真物」前,還得先明白作品表達的青春命題。

事實上,如果像曾經介紹《化物語》一樣來看「火炎姐妹」身上怪異的象徵意味,其實也能從中發現「怪異」反映的二人性格,以及她們秉承的正義觀——

「圍獵火蜂」是不明原因的傳染病,讓人高燒不止,宛如無形蜂螫、烈火焚身。但實際的真相卻是根本沒有這種病,這種怪異本身就是偽物。而這正像火憐所表現的正義——熱情似火,表現激烈,但本質不過是衝動。曲終人散,什麼也不剩。

這並非沒有道理。就像火憐不滿貝木根本是學校中有人受到詛咒。可是火憐或許沒想過,現實或許真如貝木所說的那樣:他無非只是出售詛咒,而渴望發起詛咒的卻是心懷惡意的同學。

當然,出售詛咒的貝木不是好人,而火憐伸張正義的想法亦沒有錯。只是在整個過程中,觀眾著實看不見少女的哪點行動體現著正義,而只是小孩子的任性和「自我滿足」——畢竟若真是為了維護正義,或許也不會有調查中的主觀臆斷,故意隱瞞,以及擅自行動。

至於「不死鳥」鳳凰就更加明顯——鳳凰沒有實體,於是只能託卵於人類。更有趣的是,為了融入人類社會,鳳凰還可以克制不死的特性,讓非致命傷緩慢恢復,更使偽物看上去像真物。

而這種自我隱藏,順應外界以保全自己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也正符合口中評價的月火:「外表看似十分有女人味,但內心卻比火憐更具攻擊性」;而又或許更像月火評價的自己:「如果說火憐是為了別人而執行正義,那我就是受他人影響執行正義」。

如此比對就發現,火憐的正義像熊熊烈火,卻無法長久地燃燒;月火的正義沒有那麼劇烈,卻又可以不斷燃燒。兩者互補才組成「火炎姐妹」組合。說到底,無非是這對姐妹都尚未成熟,而只能暫時互相依靠罷了。

那麼也自然與其他少女不同。畢竟她們的問題大多來自現實的困擾,而火憐月火反倒是缺少對現實的認識,才對「正義」產生困惑——說到底,就是所謂的閱歷不夠。

因此才會認為他的兩位妹妹是偽物。畢竟她們不知道,正義並非完全強大,就像解決「重蟹」終歸是要自己懺悔;不知道正義並非理想完美,就像能消除千石的詛咒,卻無法阻止詛咒反噬施咒人;不知道正義也會「力不從心」,就像退治黑羽川只是暫時消除壓力,背後的家庭問題卻無法消除……

因此反過來說,也正是經歷了這些,才能明白履行正義的力量不僅在於肉體的強大,而更多是明白正義的不完美和風險後,還能有堅持正義的意志。

而在擁有這樣的意志之前,就須先承認自我弱小和不足。所以每逢怪異會先問忍野;無論是解決雨魔還是與月火、影縫對決,也總表現出赴死的心態——因為承認自我正義的弱小和局限性,才能擁有對自我清晰的認知,進而盡己所能。

此時將目光放回兩位妹妹,就能發現這種信念對於她們來說顯得更為特殊——畢竟她們終究是將正義作為夢想的「火炎姐妹」。因此對待正義是如此,對待自我夢想也是如此。若要追逐自己的夢想,首先須承認自我不足,明確方向,而後才能奮起直追。反之就會顯得迷茫。

於是回到開頭的問題:「《偽物語》到底闡述了怎樣的青春命題?」此時或許能給出相對確切的答案——

青春,是不斷認識自我的故事。

從「偽物」的世界追尋「真物」

不僅是「夢想」,這種追求正義的意志也恰好與貝木對「偽物與真物」的看法不謀而合——「偽物所擁有的價值才是壓倒性的。那種想要成為真物的意志,可比真物還像真物」。

只不過若一句話便能總結,或許故事還沒到「看不懂」的程度。而這種「看不懂」,其實在於通過影縫貝木忍野對「偽物和真物」的不同認識,隱晦地反映三種價值觀的過程上。

身為陰陽師的影縫,退治不死怪異理所應當是其職責。只是觀眾看來,影縫的形象卻並沒有那麼討喜——畢竟看到有人為了消滅異類而採取暴力手段,甚至拆散自己的家庭羈絆,口口聲聲說「不要把你的感情強加到別人身上」,想來就沒有什麼好感。

只不過有個疑惑是,為什麼影縫會採取這種方式退治怪異?

因為現實中的偽物難以勝數。可見的怪異是偽物,詐騙、隱瞞、偽善等負面心理同樣是偽物;而相對的,客觀公認的真物卻難以追尋。就如「火炎姐妹」和追求的正義,換個角度也許就成為了偽善——沒錯,除了客觀的怪異,主觀的情感也分真偽。

於是在充滿偽物的世界裡,面對無法根除也無法辨別的人心之惡,影縫選擇只消滅客觀的怪異——甚至範圍再小一點,只退治不死怪異。畢竟這種偽物最明顯,最容易退治,也最被大眾所承認。換言之,這位陰陽師小姐無非在追求人們公認的真理和正義而已。

而這恰好就是不理解的地方:「月火的確是怪異,可是卻不會害人。為了追求真而否定一切偽,真的值得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畢竟人還是感性的動物。於是當影縫看到為了證明威武的價值,寧可自己承擔所有的惡,即使被打到瀕死也不反悔時的決絕時,才不免產生了動搖。而故事最終以影縫的離開結束,也證明了她的失敗。

如此看來,那麼貝木選擇成為欺詐師也就可以理解。

與陰陽師不同,欺詐師的工作是將偽物擬造成真物。選擇成為欺詐師,就相當於表明自己並不相信真物的存在,轉而追求發掘真物的價值。因此貝木做事總會喜歡得出教訓——因為沒有教訓就沒有意義,而這是和自己的觀念不符的。

同樣因此,作品才會把「性惡說」的理論與貝木的觀點比較。

畢竟照作品中「性惡說」的說法,人的本性是欲望,於是善行也並非出於本性,而是後天矯正所形成的人為之善。而在貝木的世界中,也同樣沒有絕對的真物。不過是因為相信有真物,真物就存在罷了——就像怪異本身不存在,卻因為人們的信仰力而就會存在一樣。

只是這種觀念是否就是正確?似乎也不盡然。

使影縫相信了貝木的偽物理論。但用偽物武裝自己的貝木卻陷入了莫名的悲觀。而這種悲觀何處而來,似乎連觀眾都無法探究。畢竟在半真半謊的表述下,人們總是摸不透這位大叔內心確切的模樣——貝木內心已經被謊言的偽物包裹住,再也看不見了。

就如火憐月火是偽物,但是家人的羈絆卻是真物;的正義是偽物,但是堅持和不懈追求卻是真物——他們向影縫證明了本心真物的存在,也向貝木證明了偽物與真物的不確定性。只不過在說謊中過活的貝木,也許已經失去了接受真物的能力,甚至不敢面對真物了。

在客觀真物的執著追求中,影縫忽略了本心的真物,最終等來「十年的教訓」;貝木在與偽物的交往時,也斷絕了接觸真物的機會而埋沒在悲觀之中。而察覺到這點,觀眾才意識到陷入偏執的兩者,其理論都是不完整的。

所以最終,觀眾才會認為兩者價值等同的忍野更為明智:不過多幹涉偽物的世界,也不過分追求至上的真物。成為兩者間的「平衡者」。所以忍野選擇了流浪,所以忍野始終不會正面幫助歷,所以即使觀眾見不到忍野,卻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那句掛在嘴頭的「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這句話若在《化物語》中看,是讓主角獨自應對青春難題;而在《偽物語》中卻更像是將「偽物與真物」的命題留給自己思考——如何看待「偽物」與「真物」的價值。

而事實上,這群少男少女也的確這樣做了。在《偽物語》中,觀眾能看到身為偽物的等人奉行著開頭那句結論,努力成為真物;在接下來的《貓物語》中,觀眾能看到身為真物的羽川接受自我欲望的迷惘——所謂「偽物」與「真物」的價值,其實也能指如何看待自己的價值。

人的生存方式只有兩種……不是自我價值被世界吸收 , 就是將世界價值同化成己物。

畢竟這一命題的重點,或許不在於選擇哪條道路。就如「性惡說」和「性善說」主張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通過禮教修養,從而達到聖人的境界。對於他們來說,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不斷,不斷完善自我,或許才是「青春」最根本的意義。

postscript(附言):

各位好啊,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了。

說起來,《物語》的故事或許都能獨立成篇。但整體來看,卻又體現出不變的主題——《化物語》的「自己救自己」;以及《偽物語》的「偽物和真物」。前者是青春故事的具體表現,後者則有了哲學的味道(不排除胡扯的可能性)。

但後者的討論其實並不簡單,而本文所述也是過於簡略。因此如果有機會,這個話題可以在以後慢慢補充。

最後,留個贊或評論什麼的也可以嘛~

相關焦點

  • 自我認識,不斷完善自我!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佔人群95%);B、知道自己不知道(謙虛,準備豐富知識,佔人群4%);C、知道自己知道(了解事物運行規律,佔人群0.9%);D、不知道自己知道(活動老學到老,佔人群0.1%)2、帶隊之箴言:如果你在處理事務過程中
  • 偽物語:對於偽物的理解
    《偽物語》是物語系列動畫化的第二部作品,在故事上承接《化物語》,講述了阿良良木歷與兩個妹妹的故事。在觀眾中頗有人氣。其中也誕生了刷牙這樣的名梗和白金disco這樣的名曲。偽物到底是什麼,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段都有著不同的見解。
  •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是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我們在各項工作中的自我效能,同樣會影響我們對自己能力的整體評價,如果我們覺得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勝任,可以極大提升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如果我們在各個方面總是受挫,也會打擊我們的整體自尊。2、自我價值:最初是通過父母的接納、肯定、承認、讚美、表揚、鼓勵等方式逐漸建立起來的,其核心是自尊。當人的自我價值感很強的時候,人會表現出自我完善的欲望,表現出向上向善的本性。
  • 主題書單 | 自我認識和自我體驗系列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身和對自身與周圍關係的意識,是人格發展的核心,更是個體進行自我教育完成社會化進程的基礎,在個體發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發展歷程要經歷從幼稚到成熟,貫穿人的一生,其中兒童期是個體自我意識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
  • 積極自省,完善自我
    從這個層面出發、每年都會寫一個自我檢討。這是學習溝通、坦白、遵守的唯一方式。人無完人,包括你自己在內。 一一谷歌產品高級副總裁喬森納·羅森伯格 一個人無論有多能幹、多成功、難免都會有缺點、會犯錯誤。對於缺點、錯誤或優點、成功,愚者往掩耳盜鈴,聽之任之、活在虛偽虛自我麻醉中;智者則會積極自省,不斷完善自我,讓自已變得更加出色。
  •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對成年人的教育可以說是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對兒童的教育也可以這麼理解,但它與成年人教育存在一定差異,由於兒童尚未成熟,對他們進行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其實即使是對成年人的教育,外部指引也不能完全省略。
  • 如何認識自我
    「我不喜歡當老師,其他的感覺都行」「我覺得你可以去做幾個測試,了解一下自己,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覺得都差不多啊」他的話讓我想起當年我高考完填志願的時候,也是這樣。以為自己知道了自己的喜好,但是其實只是看著專業名字百度知乎了一下,覺得還不錯,就填了志願。
  • 自我修正與自我否定——投資過程中自我提升必不可少的一環
    花無百日紅,世界上沒有一直單邊發展的市場行情,自我調整甚至是自我否定勢在必行,關鍵是「火候」的把握,這就好比同樣的食材,100個人會炒出100個味道來一樣。2020年,是小樹基金團隊由業餘愛好往專業投資團隊轉型的關鍵一年,在本篇中我們將重點復盤那些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事情,以我們的切身體會來佐證,在資本市場裡,哪怕是再風平浪靜的表面,在水下也是多麼的暗流洶湧!
  • 認識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幾個階段,幫助孩子擁有正確「自我意識」
    這其實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問題。當孩子的自我發展比較完善時,他們就會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獅子王》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吧,我們看到復仇故事的同時,也看到了辛巴是如何從一個幼小的膽怯的獅子成長為後面的獅子王,這其實是它自我意識的發展的過程,從非明晰到清晰良好。說到這很多家長會問"什麼是自我意識"?
  • 成長中最大的攔路虎是對自我認識和自我認同的不徹底
    自我認同,或者說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在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中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同時,人們也正是在不同的嘗試和選擇的過程中,才逐漸地認識自己,獲得一種自我認同。在埃裡克森看來,自我認同的形成,並不是一種簡單經驗「累加」,而是「整合」。
  • 耳朵人藝術田太權:教育是讓孩子自我挖掘、自我完善的過程
    因為我做耳朵人藝術的使命就是去改變,用耳朵人系統的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結果,去影響改變中國現成的少兒美術教育。這是我的使命,所以說我是為使命感而做的。2013年,耳朵人藝術《喚醒》繪畫作品展,田太權與學員的合影丁:應該說比10年前環境還是要好一些吧?沒有一點改變嗎?
  • 致敬2020湖北高考作文:多照鏡子,審視自我,完善自我
    在家裡,在媽媽的指揮下,試著把玩具收拾好,遇見來家裡玩的客人,學著打招呼,自己的那一顆糖,總被大人哄來哄去,那是對自己社會規則遵守最原始的探試。上小學了,老師叫我們排隊上下校車,與小朋友分享玩具,上課看黑板,把手背在後面聽講,回家完成作業,這是對於自我形象的起初規劃,為所追逐的目標畫下一個雛形。
  • 致敬2020湖北高考作文:多照鏡子,審視自我,完善自我
    在家裡,在媽媽的指揮下,試著把玩具收拾好,遇見來家裡玩的客人,學著打招呼,自己的那一顆糖,總被大人逗來逗去,那是對自己社會規則遵守最初的探試。上小學了,老師叫我們排隊上下校車,與小朋友分享玩具,上課看黑板,把手背在後面聽講,回家完成作業,這是對於自我形象的起初規劃,為所追逐的目標畫下一個雛形。
  • 自我意識與自我認識也許是智能的最高形式
    然而,複製過程中的錯誤帶來的突變是進化所必需的,物理機器之所以能夠進化,恰恰正是因為它們自我複製的過程並不完全精確。生命的本質並非完美的自我複製,而是近乎完美卻略有微瑕的自我複製。因此,即便不能獲得完整、邏輯上自洽的自我認識,或許我們也不必失望,因為這不見得是件壞事。*文章節選自《智能簡史》([韓] 李大烈 著 三聯書店2020-9)。
  • 孩子難以建立自我意識?父母耐心指導是關鍵,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需要重視起來,正確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從多方面去培養,讓孩子更好地認識自我。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呢?1、 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讓孩子擁有自我認知的能力,自我認知是一個認識自己是怎麼樣的人的過程。父母的誇讚,像是說"你這件事情做得真的很棒",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得到父母認可的人,是一個很棒的人,這時就有了自我認識的層面。自我認識是通過他人的評價自己所得到的的認識。
  • 認識自我,找回自己
    如果不認識自我,很難平衡人與人的關係,也很難處理好人與自然等關係。所以在三種關係中,處理好人與自我的關係最為重要。接下來,濟群法師緊扣主題,深入淺出地從五個方面闡述了人與自我的關係:一、認識自我的重要性認識自我不僅是哲學或宗教關注的,也是現實人生的重要問題。生命不是一張白紙,而是積累的過程,所以,每個人都要正確認識自我。
  • 人的一生就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實現的過程
    人生實現理想的過程就像在建房子一樣,二十歲到三十歲就是不斷的建房子的過程,四十歲到五十歲就是裝修維護的過程,六十歲往後就是我們享受的過程,有人可能在天命年後能住上自己理想的寬敞豪華而且大的房子,有人可能就是破屋三間。
  • 《雲娃娃》:以童趣的角度,探究孩子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意義
    夏日的天空是最能引發大家展開想像的,晴空中飄浮的雲朵多樣且美妙,每個孩子都曾把它們想像成各種有趣的東西。繪本《雲娃娃》採用常見的雲朵為題材,通過新穎的構思衍生出奇妙的故事情節,讓小朋友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發揮想像力,並實現自我的肯定。
  • 認識自我的途徑,我命由我不由天-巴納姆效應
    它在政治和學術環境中被接受,並且與天文學,鍊金術,氣象學和醫學等學術相關。直到天文學和物理學中的新科學概念(如日心論和牛頓力學),佔星術開始受到質疑,甚至反對。佔星術也開始失去了學術和理論地位,人們對佔星術的普遍信仰大大下降了。從此認為它是偽科學,還提到如果人們要繼續在科學研究中取得成就,那麼公眾對這一差異的清晰認識至關重要。
  • 「自我」概念隨著技術的發展是如何認識
    我們對自我的理解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如何變化的。自我不是一個普適的、純粹抽象的東西。自我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在我們的經驗中,覺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區別於周圍其他的物與其他的人,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識。這裡所說自己的一切指我們的軀體,我們的生理與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