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人藝術田太權:教育是讓孩子自我挖掘、自我完善的過程

2020-12-12 在線教育K12

重慶經濟廣播訪談節目現場,左為田太權,右為重慶經濟廣播記者丁路。

近日,耳朵人藝術創始人、當代藝術家田太權受邀重慶經濟廣播訪談節目。在訪談中,他從藝術家、兒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對兒童美育、社會責任、日常問題的態度以及藝術家群體給出了自己的理解與看法。

關於看待兒童美術教育

只畫自己喜歡的,畫你想像的一切

丁路(下文簡稱丁):現在這個時代,人們的認知觀跟以前是不是不太一樣了?

田太權(下文簡稱田):我覺得一樣的,特指在中國其實是一樣的。比如,15年前我就對我兒子田地開始有意識的引導他畫畫,我告訴他:你只畫你喜歡的。10年前我開始做耳朵人,我也告訴所有的孩子,來到這裡你只畫你喜歡的,就是不要照著老師畫。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比如要畫一個杯子,他不會畫,但這又是他自己喜歡的,怎麼辦呢?然後我就告訴他,你不會畫沒關係,但是你可以畫你想像中的那朵花,畫你想像的某個人、畫你想像的一切。

當一個孩子畫的東西一旦變成一幅作品的時候,他的畫一定是具有創造力的作品。但在一般人眼裡,首先是他的父母、家人,就會說你畫的什麼「鬼東西」呀?看都看不懂。包括我們行業內的很多美術老師,他們也是這樣,他們只教所謂的基礎。我普遍的反對模板畫、樣本畫、簡筆畫、主題畫,因為這些都是老師來主控你,來控制地畫老師和家長想要的東西。然後孩子一旦失去他想畫的東西,他就失去了興趣,創造力也就沒有了。

田老師兒子田地畫畫場景

就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懂。很多家長只關心我能不能夠看得懂,我的孩子能不能畫出我能看懂的東西。其實,這是在扼殺、破壞孩子最初始的創造力的開始。而在中國很多的少兒美術機構在做這樣的事情。那種以技法、技能為主導的兒童美育,我把它算作是傳統的、扼殺孩子創造力、想像力、天賦的美術教育。

所以我做耳朵人藝術,其實我不是在做一個簡單的兒童美術教育。

丁:會有很大的衝擊嗎?

田:肯定很大,你看我的公眾號罵我的太多了。

丁:那您心裡怎麼調整?

田:沒關係,我覺得正常。這是好事,因為很多人都是這麼想不敢說。但總有一些人會跳出來說,說明這個現象、這種狀況非常非常的普遍,更激起我的使命感。因為我做耳朵人藝術的使命就是去改變,用耳朵人系統的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結果,去影響改變中國現成的少兒美術教育。這是我的使命,所以說我是為使命感而做的。

2013年,耳朵人藝術《喚醒》繪畫作品展,田太權與學員的合影

丁:應該說比10年前環境還是要好一些吧?沒有一點改變嗎?

田:我覺得大的趨勢沒有什麼改變。當然現在很多同行在學耳朵人藝術,因為我每年會做幾場全國的分享活動,包括我們的理念、教學方法也會有人借鑑,我們一些專業的東西也會有同行從業者學習和參考。比如在我做耳朵人藝術之前,全國的少兒美術都是在紙上畫畫,水粉、水彩就這些東西,幾乎沒有在油畫布上畫,幾乎沒有用馬克筆畫畫。而我的學生作品一出現之後,用馬克筆在油畫布上畫畫已經是少兒美術機構的一種常態。

丁:您怎麼理解教育?在您的理想中應該是什麼樣子?

田:我覺得教育,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個體去感受到人性的光輝,而不是被迫屈服他性。教育應該是如何讓孩子能夠去自我挖掘、自我完善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被別人塑造成家庭乃至社會需要的人,這才是最好的教育。就像我們教孩子畫畫,我就希望孩子們在畫畫的過程中找到自己要表達的內容,自己要表達的方式,自己最後完善他是誰,而不是我們去要求他什麼、家長要求什麼、社會要求什麼。

田太權老師最近直播教學場景

教育是崇高的,他應該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而不是成為被格式化的群體,成為自己才有個人的創造力。我一直強調個人創造力,什麼叫個人創造力?就是這輩子你會找到你喜歡的東西、你想做的東西,然後你一門心思的就去做,然後你就會慢慢地跟別人做的不一樣。

關於看待社會抄襲現象

中國現在缺少有責任的批判

丁:之前有沒有想過把你的內容做成系列產品,然後用專利來保護?

田:這個不可能有產品,以你的方法是很難形成專利,除非我生產出來一種產品那可能會形成一種專利。但僅僅是我用馬克筆在油畫布上畫畫這一種方式,那是不可能的。

現在在中國抄襲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你看我們少兒美術,它本是一個非常純潔的處女地,但恰恰早已經被侵入了。比如少兒美術的繪畫比賽,它就是一個利益鏈。在之前我公眾號發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過,一個地方的少兒美術比賽獲獎作品,通過百度識圖發現居然有十幾件作品都是抄襲的,這是很恐怖的一種現象。

2020耳朵人夏季線上作品展,學員家郡(學齡2個月)參展作品

丁:您覺得對孩子來說,這種危害很嚴重嗎?

田:孩子小小年齡,沒有偷別人東西的那種羞恥心。在中國,我覺得最缺少的就是一種有責任的批判。

丁:你有想過教育和社會形態有沒有什麼關係?

田:它還是一個體制的問題,從國家到社會的層面都需要保護創造力。耳朵人藝術最大的阻力是市場,因為家長覺得你在騙他們,所以我們現在培養的是一群真正認可耳朵人理念的孩子。通過這些孩子的改變去影響到更多的家長。

從某種意義來講,耳朵人就是我藝術創作的作品,一個具有社會性的雕塑作品。我在用我的個人創造力、價值觀、思想、理念、個人經歷等等,雕塑了這樣一個作品,而且這個作品在越做越大。

關於看待問題的態度

生活、工作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丁:那你怎麼理解問題?

田:有問題是很正常的。你走路也可能不知道下一步你會走到哪裡。在工作中,比如說學生有問題、家長有問題,問題不等於困難,你要去想辦法解決,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還有一個就是你做的內容,是不是你喜歡的。就像我現在做小視頻、開發課程一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們小小的人可以畫巨幅的作品,而大部分機構的學生做不到,很簡單,就是我一直在鼓勵他們畫自己喜歡的。

直播教學中,田太權老師與孩子們開心地畫畫

我們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全中國都沒有先例,所有的一切我都是在創新,所以它才能促使我從早到晚的創作。這一切的支撐是什麼呢?是因為我做的全是讓我興奮的。因為這個事情你想做,是迫不及待的想做。

所以你看我的作品在藝術界的影響力,那我在少兒美術領域,也是對社會的一種影響力。那這個影響它就是社會的正能量。正能量的關鍵點就是我們培養的是,真正有藝術素養的、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我的格局不是教美術,因為我們培養的孩子是會改變他的人生,同時當這種改變人生的個體形成一種巨大的群體,這是不是在改變社會呢。

關於理解藝術家

最具有個人創造力的一個群體

丁:您怎麼理解是不是搞藝術的就一定不好相處?是一個趨勢?

田:藝術家本身在世界上就是很特殊、很獨特的一個群體,而且大部分藝術家都有偏執狂。如果我們來講藝術家,其實就是一個在這個社會上最具有個人創造力的人,最具有個人創造力的一個群體。

縱觀藝術家的歷史,藝術家對中國、對全世界、對人類文明史進程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因為他會讓我們的精神、文化甚至生活等方面產生徹底的改變。同時他也推動人類的想像力、推動科技等方面的發展。

在中國,大家對藝術家的認知就是一群瘋子,這是出於一種偏見。有句話叫做,藝術家既是上帝,他也是瘋子。因為上帝會去追求精神領域的真理。那麼為什麼又說他是瘋子?因為他的境界、他的思想以及他做的東西,是一定實現超越,這種超越就會讓社會的現實格格不入。

比如梵谷,他在世的時候被人當作瘋子,他創作的東西在當時別人不理解,也不認可。但是恰恰他是在創造人類最偉大的東西,可誰也不認可,所以他才痛苦的自殺。

你看凡是這個世界上有創造力的、有影響力的、能夠名垂千古的這些人,他們其實在世的時候都是具有悲劇感的人生,這恰恰是現實對他們不認可。

注:文章內容已經由採訪者、受訪者審閱發布。

相關焦點

  • 耳朵人田太權:最好的藝術教育,就是潛移默化的引導
    顛覆性的少兒美術教育理念主持人:田太權在2011年創辦了耳朵人,把他的事業發展到了兒童教育領域。而這對父子今天的故事,必須要從耳朵人開始講起。耳朵人藝術兒童工作室位於解放碑的一棟寫字樓,當我們來到這裡的時候,發現教室裡上課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些成年人。
  • 打破傳統少兒美術教育方式,「耳朵人藝術」引領少兒美育回歸本質
    獨具情懷的少兒美術教育  耳朵人藝術由當代藝術家田太權創立於2011年,主要面向4-12歲適齡兒童,進行以藝術素養、思維開放、自由創作為主導的藝術教育。   創始人田太權在耳朵人藝術學生作品展上  當代藝術家,耳朵人藝術創始人田太權,一直致力於將當代藝術與兒童美術教育相結合,因為當代藝術本質是創新,是創造。
  • 耳朵人藝術1次直播,5個孩子,11萬獲贊
    這位直播的藝術家老師名為田太權,是耳朵人藝術的創辦者,近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將當代藝術融入兒童美育。而這5個參加直播的孩子,都是耳朵人的「老生」了,隨田老師學習多年,深受田老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影響。耳朵人田太權說,如果沒有經歷四五年的解放天性、發揮個性的自由創作,他們的天賦能得到發揮嗎?
  • 耳朵人藝術教研:老師要站在前沿藝術的高度去指導學生
    近十年來,耳朵人藝術不斷強化師資團隊素質的提升,因為只有保證老師站在足夠高度,教學理念才能得以順利貫徹。本文將帶你一窺耳朵人藝術的教研實況。 這是耳朵人藝術創始人田太權老師在周二的老師教研例會上的一句話。要求每個教學老師具備持續學習、迭代與視野不斷拓寬的求知態度。
  • 「耳朵人藝術」敲響了中國,也叫醒了世界
    2011年,當代藝術家田太權創立了「耳朵人」這個少兒美術教育品牌,從最初的12個孩子到重慶地區3個校區、一個分校的上千學員,再到線上教學成為幾千個孩子的朋友。這九年時間,不僅是數字的累積,也是一個品牌的沉澱。
  • 孩子的畫不能感動人?耳朵人這樣的回覆來了
    近日,在耳朵人藝術的一場直播中 ,討論到兒童畫畫作品這個話題時,有人說耳朵人的學員畫畫只是無意識的亂畫,畫不出來畫家有思想、有美感、能感動人的作品。那耳朵人的孩子畫畫究竟是不是在亂畫呢?01 沒思想?沒美感?不能感動人?
  • 從藝術啟蒙到世界藝術行,耳朵人踐行的兒童美育
    經過近十年的時間,耳朵人藝術一直深耕於藝術啟蒙領域,以視頻教學的方式極大的開拓了耳朵人學員的藝術視野。,均由耳朵人藝術創始人、當代藝術家田太權親力親為。  然而大多兒童美術教育中,家長與老師都關注孩子在繪畫技法技能上的學習與提高,而忽視了對兒童藝術素養的培養。在耳朵人藝術看來,兒童美術應是培養兒童創造性思維、創造力的重要載體。
  • 3天暢聊耳朵人藝術,對話兒童美育
    「這次是第三次,前面兩次來是自我完善。在耳朵人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的教學產生了一些變化。就是改變繪畫給我帶來了效果很好、家長也很認可的教學。所以來三次是值得的。」他自北京到重慶參加私享會,只是因為他見證了孩子在幼兒園美術課與耳朵人藝術學習前後的變化,同時也在私享會上分享了這些變化過程。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或者藝術家,那我覺得,耳朵人藝術的教學就是孩子的起點。」
  • 把藝術變成遊戲,帶孩子找到自我
    一說到藝術,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很高雅,不是普通人能接觸到的,而且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對於小孩子的藝術培養,很多家長都是抱著培養特長,而且有目的性的教育,來讓孩子接觸藝術,導致很多孩子對於這個反而有了牴觸心理。
  • 改變繪畫打開腦洞—2020年耳朵人藝術學生作品秋季展開展
    >  近期,耳朵人藝術《改變繪畫 打開腦海》2020秋季線上展已拉開帷幕,展覽延續耳朵人以往教學理念:兒童天生就是藝術家。體現了耳朵人一直以來堅持以繪畫為載體,全面提升孩子的藝術素養、改變意識和自由創作能力。
  • 藝術創作如何做到自我完善與成長可見?
    總覺得,搞清楚了這些事情,才能在分享作品的時候更生動形象,也更有故事感,從而鼓舞到更多的人,或給我們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借鑑和參考。久而久之,這樣的調研做的多了,我發現他們都有一條相似的特點,那就是堅持「自我完善」的挑戰精神。
  • 電視劇《虎媽貓爸》:愛是一種自我完善
    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個有底線、能自省的人。她對茜茜班主任趙佳樂態度的改變;她在茜茜得了兒童抑鬱症之後教育觀念的徹底轉變,都顯示出她可以自覺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劇中通過對畢勝男生活環境的真切描摹,通過她與羅素、畢大千、唐琳等人關係的表現,不但寫出了「虎媽」個性形成的心理依據,而且豐富了作品的社會內涵。   「虎媽」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 美初/高申請前,挖掘自己特色,形成自我認知,做好申請第一步
    自我認知及家庭教育• 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自身性格特點,並挖掘能夠突出學生個性的經歷和素材。• 幫助學生對家庭環境、氛圍等有更清晰的認知,並且重點挖掘學生從家庭教育背景中的收穫和成長。在自我認知這一部分,我們首先要問學生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用幾個短語或一句話來形容一下你自己。
  • 中學生優秀作文:《來去的自我》
    然而人終究不是擁有絕對理性或感性的動物,人是情緒的動物。我們糾結無比也掙扎無比,為瑣事或非瑣事、為自由或更自由、為疑問與解答,我們是來去的,在邊界內外,在自己與世界之間,時而擺弄不好腳步,時而控制不了方向。王國維先生要我們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其意在指導寫作要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而攥著人生之筆的我們,同樣也可以來聆聽它。
  • 《偽物語》——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去完善自我
    只是在整個過程中,觀眾著實看不見少女的哪點行動體現著正義,而只是小孩子的任性和「自我滿足」——畢竟若真是為了維護正義,或許也不會有調查中的主觀臆斷,故意隱瞞,以及擅自行動。至於「不死鳥」鳳凰就更加明顯——鳳凰沒有實體,於是只能託卵於人類。更有趣的是,為了融入人類社會,鳳凰還可以克制不死的特性,讓非致命傷緩慢恢復,更使偽物看上去像真物。
  • 李烈:做校長是自我修煉的過程
    本報特開闢「今天,我們如何做校長」這一欄目,邀請在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知名校長和專家,談談這一話題。做了23年校長的李烈,獲得了很多業界的讚譽和認可,更獲得了眾多老師的追隨。這對於帶大家幹事業的學校管理者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肯定。在北京正澤學校校長李烈看來,做校長是一個做人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
  • 與孩子相處是完善自我最好的途徑,最好的教養是父母不放棄成長
    孩子有問題就關注他們多一些,沒有問題就放任自流,這種就是對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觀的掌控,對孩子未來的走向少了一份確信,所以就會導致教育焦慮。這份不確信來自於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進行更好的自我提升,沒有學習好的教育方式,認為組成了家庭,有了孩子,就達到了人生圓滿,放棄自我探索,但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只是人為地暫時被擱置了。
  • 正確引導孩子的自我意識,別再用填鴨式的教育讓孩子被動接受
    小男孩的媽媽並沒有因為他做的不夠好,大包大攬小男孩的生活,而是帶他一起去體驗,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我自己來」,他們一起進行了睡前故事閱讀《泰迪自己來》,身臨其境的自我體驗,結合故事的閱讀,相信未來,小男孩一定會做的更好。只有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能放手讓孩子體驗生活,恰到好處的處理孩子獨立自主時的問題。
  • 教師應當完善自我——《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閱讀札記
    《教育是一種生命成全》、《疫情教育啟示錄》等,從中感到了巨大的精神共鳴和思想啟迪。我總覺得零散篇章不夠過癮,索性買來他的著作大快朵頤,閱讀的整個過程猶如坐過山車一樣酣暢淋漓。  這本書總共六個章節,從四個角度審視自我和反思教育,側面給教師提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教師應更新教育理念,對學生充滿平等尊重和愛心寬容。
  • 每日一句能量:生活的過程,是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常常是個無效的自我教育的過程.然而總的是個自我教育的過程.
    【圖片來源網絡】生活的過程,是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常常是個無效的自我教育的過程。然而總的是個自我教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