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你們提出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這是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中提到的內容。
過去數年的兒童美育,雖然已經從在學校美術課學畫畫的單一形式,逐步在市場的推波助瀾下轉變得多元化。但大部分家長甚至老師,都只關注到表面的美術教育,而缺失了對兒童人格的塑造。兒童的藝術教育是浸潤,而不是教;是感知,而不是灌輸。而在這中間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就是美術老師。
近十年來,耳朵人藝術不斷強化師資團隊素質的提升,因為只有保證老師站在足夠高度,教學理念才能得以順利貫徹。本文將帶你一窺耳朵人藝術的教研實況。
01 關注當下世界的動態,不斷開拓眼界
「今天的藝術,最前沿的藝術,到底正在發生什麼,作為美術老師我們不了解也不懂,那我們只能停在低級的層面教孩子畫畫,然後停止在所謂的美術基礎的層面讓孩子畫模式畫、樣板畫。」
這是耳朵人藝術創始人田太權老師在周二的老師教研例會上的一句話。要求每個教學老師具備持續學習、迭代與視野不斷拓寬的求知態度。
要具備指導孩子跳出禁錮孩子思維的樣板畫、模式畫的能力,老師的眼界就得足夠開闊。僅僅熟知過去的藝術已經不足以滿足當代兒童美術教育的需求,緊跟當下藝術變化的腳步,了解最新藝術前沿的動態,成為耳朵人藝術教學老師的必修課。
就拿藝術啟蒙課程來說,如何讓幾歲的孩子深入藝術作品的背後,探尋真諦。作為兒童藝術教育的引路人,老師的格局與眼界就極為重要,正所謂「法乎其上,得乎其中」。
翠西·艾敏霓虹燈作品
在每次藝術啟蒙主題的例會都會介紹一位藝術家,以保證老師的持續輸入與思考,也是為教學實踐中如何有效引導孩子,有著重要意義。
比如這次培訓會介紹的就是英國當代藝術家翠西·艾敏(Tracey Emin)。
為什麼這個藝術家要用霓虹燈作為媒介來創作?藝術家以及藝術形式的背後深層原因?為什麼她會創作這一系列作品?這位藝術家的人生經歷是怎樣的?藝術的本質、特質是什麼?當下藝術正在發生什麼?孩子們在今天、明天以及未來,他們會面臨什麼。如何與當代當下的藝術進行對接?
翠西·艾敏作品《床(The Bed)》
田老師會以問題角度引發老師們思考與交流。
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研究當代藝術家對藝術表達的個案,這就是開眼的過程。只有老師在全面立體地了解創作的背後,才能在教學中引導孩子感知到藝術作品的內涵。
02 只有做到深入。才能做到淺出
老師需要眼界的開闊,更需要足夠深度以應對教學實踐的需要。只有知其深,才能讓老師從不起眼的地方,產生思想層面的思考,從而影響到學生的思維。
耳朵人學員創作的數繪作品
「中國這麼多的美術機構,為什麼很少有孩子創作出這樣的作品。而我們的孩子會創作出來。這也說明老師的眼界、個人的能力就決定了學生的眼界和能力。」在面對孩子獨立創作出的數繪作品,田老師引出這個行業高度的問答。
作品中空間感又是怎麼出現的?田老師用iPad做了一個具有超現實特質、意義作品的範例。而在傳統的方式下,要想做出空間感是很難的事情,但用iPad很短時間就能做出來,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具備藝術的表現能力,科技的力量將被數倍放大。
看著簡單的過程,需要的是不斷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少兒美術教育需要老師用淺顯的方式引導孩子領悟到深刻的道理,就需要美術老師在教學、思想等層面的不斷打磨。
03 教學的過程,也是重新學習的過程
不同的格局,表現的反應也完全不同。
老師需要具備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才能從容面對教學中各種不同喜好、不同表現方式的孩子,並在不破壞孩子自我表達的同時給予一定的指導。
在老師實際教學中,又該如何去準備?如何去面對現在這些代表著未來的孩子?這些是老師需要不斷探索的內容。
田老師引用了另一個藝術家的案例,把母親表現成蜘蛛的雕塑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路易絲·布爾喬亞作品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蜘蛛?媽媽?是怎麼也關聯不上的。但這位藝術家就把母親的形象賦予到了蜘蛛的身上。
「《媽媽》這件作品是為母親製作的頌歌。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她聰明、耐心、整潔,受到傷害,敏感如蜘蛛,總是辛勤地在織錦機前勞作。」這是這位藝術家的自述。
如果孩子長大後,進入到美術館,面對這蜘蛛的作品,難道只是簡單的生理反應嗎?因此不能讓當今兒童還停留在單一的認知中,耳朵人的藝術啟蒙就是讓孩子們大開眼界、培養藝術素養。因為他從小就有所了解、有所感知,當他真正面對這些作品時,首先的會是敬畏、興奮、會有強烈的共鳴,因為他知道為什麼這個藝術家會創作這個作品。
英國藝術史家貢布裡希曾表示,「在欣賞偉大的藝術作品時,最大的障礙是不肯擯棄陋習和偏見。」
格局不同,角度就不同,關注點也不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就是重新學習的過程,了解到每個孩子不同的內心與看世界的角度。
教研例會上老師發表想法
04 常態化教研,讓教研與教學緊密結合
耳朵人藝術的教研,是老師每周常態化的工作內容,每周都將在耳朵人藝術線下進行集中的學習、討論與交流。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發現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方法的過程。
比如這次的案例,背景是一位剛來到耳朵人藝術的八歲小孩,在同齡人具有優秀表現力的對比下,自信受到挫折,這種情況下是如何處理的呢?原因又何在?
分析實際教學案例解決方式,完善教學不足。讓老師在理論與實際案例的強化下,不斷提高師資團隊的整體素質,也不斷向兒童美育行業輸出個體的價值。
田老師在老師例會上講課
從事少兒美育,需要老師不滿足於當前的知識,不止步於當前的眼界,不斷的學習與迭代。
只有一個個高眼界、高水平的美術老師不斷耕耘,才能讓那些代表未來的孩子們成為真正的自己、獨立的個體。
新財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本文內容版權歸新財網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