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啟蒙到世界藝術行,耳朵人踐行的兒童美育

2020-10-03 教育播報

 「當世界沉浸於追逐速度和變革,博物館仿佛是時間和文明的結界,以藝術化的方式,留存下一片哲思之所。」

  藝術作為開啟精神世界的通道之一,對兒童的藝術視野培養自然也就備受家長們的關注。領著孩子出入於博物館、美術館成了一種風尚,讓孩子感受著匯聚人類歷史文化精華之所在。

  羅浮宮博物館,遊客正在欣賞安格爾的《大宮女》

  與此同時也伴隨著一個問題?面對眾多的藝術作品,如不具備良好的藝術知識儲備,大多也只能是淺嘗輒止、流於表面,而不能為孩子帶來作品背後的故事與內涵。

  但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這似乎就不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了。

  此前,有一個藝術家就親自帶著數十位孩子和家長遊歷於法國各大美術館,見證傳說中的經典之作。

  1、藝術家「解說員」

  遊學結合的藝術遊學之旅

  經過近十年的時間,耳朵人藝術一直深耕於藝術啟蒙領域,以視頻教學的方式極大的開拓了耳朵人學員的藝術視野。

  2019年7月,耳朵人藝術開啟了世界藝術行的第一站·法國藝術行。

  出發前,重慶機場午夜12點,田老師帶領孩子們畫畫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和家長不虛此行、遊有所得,整個藝術行的路線設計與帶隊全過程,均由耳朵人藝術創始人、當代藝術家田太權親力親為。

  從世界最古老博物館之一的羅浮宮、到擁有最龐大的歐洲現代與當代藏品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再到聚集了法國近代藝術精華的奧賽博物館。讓歐洲古典、近代、現當代藝術作品以及西方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呈現在孩子們視野之下。

  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了解過一幅作品的背後故事與內涵,將不再會是走馬觀花似的遊走、浮光掠影般一瞥而過,而是有情感的釋放、有共鳴的產生,這也是耳朵人藝術的遊學與一般遊學最大的區別所在。在耳朵人藝術平常的藝術啟蒙課程中,孩子們早已熟悉的梵谷、達利、杜尚、空間主義、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等等,真實地出現在眼前,就成一場完完全全的視覺盛宴。

  瑰寶級雕塑作品前,孩子與家長們的震撼

  「看現場的那種視覺的衝擊,跟你看書裡的印刷品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僅是細節,還有感覺。怎麼說呢,就好像你電視上看偶像,跟你看到真人肯定是不一樣的,真的是很激動的那種朝聖一樣的心情。」有家長形容。

  藝術行,不止讓平時只在屏幕上藝術作品真實的呈現在孩子們眼前,拓展藝術眼界;還讓孩子們在嶄新的文化碰撞和藝術刺激下,汲取新的藝術營養,產生新的創作衝動。

  2、藝術啟蒙到藝術遊學

  目的都在於提升兒童的藝術素養

  「工業時代是知識驅動,知識的競爭;而數據時代,是智慧驅動,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

  兒童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啟發兒童的創造力,想像力,還有對於生活的探索與感知能力。

  然而大多兒童美術教育中,家長與老師都關注孩子在繪畫技法技能上的學習與提高,而忽視了對兒童藝術素養的培養。在耳朵人藝術看來,兒童美術應是培養兒童創造性思維、創造力的重要載體。通過這個載體,提升孩子的藝術素養、改變意識和自由創作能力,這也正好對應於耳朵人藝術教學體系的藝術啟蒙、改變繪畫和自由創作三大板塊。

  奧賽博物館,田老師為孩子和家長們講解藝術知識

  藝術啟蒙,作為耳朵人教學體系的第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近十年時間,作為藝術家的田太權遊走於全世界各大美術館、博物館拍攝與搜集藝術家原作素材,然後自編自導自演製作成一部部有料有趣小視頻。

  耗費如此巨大的精力與時間,目的都在於用孩子喜歡的一種方式,了解到世界那些最深刻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家背後的故事,從而極大激發孩子對藝術的熱愛。

  法國藝術行的一個孩子媽媽曾感慨:「終於知道耳朵人為了藝術啟蒙真的付出了很多,我們光是逛都覺得很累了,再想想田老師他們每次都是帶攝影器材來拍攝,這麼多年,世界各地的這麼多作品,回去還要一一剪輯……真的體會到耳朵人的課件做得確實不容易。」

  最真實直觀的現場藝術感受

  3、藝術素養不是教出來的,是長久的浸潤

  耳朵人每次的藝術啟蒙課程都會介紹一個不同的藝術家。從古到今,由中及外。

  你可能會疑問,一個幾歲的孩子,人生如一張白紙,他又怎麼會體會到藝術家的深邃思想呢。這就需要一個善於引導的老師,耳朵人藝術的老師會引導孩子主動的觀察,以提問的方式進行互動,互動的對象不僅是孩子,還包括家長。

  當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了解作品創作的過程與故事,創作者的人生經歷與社會背景。那作品本身就已經被賦予了情感,能夠讓每一個用心與它對視的人產生精神的共鳴,讓孩子從中汲取到藝術營養。

  瑰寶級雕塑作品 維納斯

  耳朵人的每一次藝術啟蒙課程佔總上課時間的40%,其目的不僅在於提升孩子們的藝術認知,也極大豐富孩子們的視覺經驗。這些豐富的視覺經驗與藝術營養,將潛移默化影響他們在繪畫的表達。

  很多人看耳朵人藝術孩子們的作品都感覺與眾不同,正因為這些孩子在藝術啟蒙等課程中,長久持續地受到的浸潤。

相關焦點

  • 3天暢聊耳朵人藝術,對話兒童美育
    位於在解放碑旁的創匯首座一層,耳朵人藝術教室內,卻整整齊齊坐了滿教室的人。他們中有美術老師、有校長、有家長、有設計師、也有美院學生,甚至還有一個研究心理學的。在今年這個中秋國慶雙節的特殊時間,聚集到耳朵人藝術參加私享會。 那,又是什麼吸引這些老師從大江南北來到重慶,在耳朵人藝術線下教室匯聚一堂。
  • 打破傳統少兒美術教育方式,「耳朵人藝術」引領少兒美育回歸本質
    耳朵人藝術把當代藝術實驗性融入兒童美術教學,鼓勵學生隨心創作,打破了傳統美術基礎教育中,以技法、畫法為主導的美術基礎教育。耳朵人藝術不教素描、不臨摹範本,而是用獨創的《改變繪畫》等課程,鼓勵孩子邊畫邊改變,培養孩子改變意識,提升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孩子們的內在潛能。
  • 耳朵人藝術教研:老師要站在前沿藝術的高度去指導學生
    過去數年的兒童美育,雖然已經從在學校美術課學畫畫的單一形式,逐步在市場的推波助瀾下轉變得多元化。但大部分家長甚至老師,都只關注到表面的美術教育,而缺失了對兒童人格的塑造。兒童的藝術教育是浸潤,而不是教;是感知,而不是灌輸。而在這中間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就是美術老師。
  • 美育啟蒙,對兒童的身心發展起重要的作用
    家庭中的美育在兒童的啟蒙教育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美育,簡言之就是美感的教育。是通過美的手段,即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美(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向兒童進行審美的教育,使他們感受健康的進步的美,正確地鑑賞美,不斷地提高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
  • 美育教育不用愁,專業老師來幫忙,輕鬆美育啟蒙
    現在身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給孩子們報繪畫班,說是藝術教育啟蒙,自己教不了,就報班讓外面的老師教。從小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給孩子美育啟蒙在父母的心中比重越來越大了。大家知道了審美的重要性,美育也要從娃娃抓起。那麼如何進行美育,從小提高孩子的藝術審美能力呢?
  • 「耳朵人藝術」敲響了中國,也叫醒了世界
    有的家長能很快接受耳朵人的這種理念、也有家長提出質疑「看不懂孩子在畫什麼」、「照這樣畫下去什麼時候才看得見效果啊」……對此,田老師的解答是:從建立完整的教學體系到讓家長全程在教室裡面跟隨上課;從在公眾號等網絡媒體上不斷地更新文章以及案例分享到建立答疑交流群;或者是帶家長孩子一起看國內外大小藝術展覽;更甚則是為孩子們舉辦他們自己的兒童藝術作品展,尊重孩子的天性,給予他們自我表現、創作的平臺……從影響十幾位孩子的家長到改變成百上千位家長的意識
  • 兒童美育應該兼顧經典藝術和當代藝術
    原標題:審美素養與創造力——兒童美育應該兼顧經典藝術和當代藝術兒童藝術教育應該兼顧經典藝術和當代藝術,還應同時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現代文明。其中涉及兩個問題:首先是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的差異問題。如何認識以寫實主義方法和現實主義觀念為核心的西方經典藝術;如何重新認識中國傳統藝術,並將其作為人類藝術史上的普遍價值之一來看待。
  • 耳朵人藝術1次直播,5個孩子,11萬獲贊
    這位直播的藝術家老師名為田太權,是耳朵人藝術的創辦者,近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將當代藝術融入兒童美育。而這5個參加直播的孩子,都是耳朵人的「老生」了,隨田老師學習多年,深受田老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影響。田太權能夠創辦耳朵人,都源於他對現有的兒童教育有著不同的理解。田太權認為,兒童藝術教育不是建立在技能、技法基礎上的,老師的作用更多是啟蒙,喚醒孩子內在的創造力,而用什麼方式來表現,那是手段問題。田太權的第一個實踐成果,就是他的兒子田地。田太權從2004年(田地4歲)開始培養兒子田地。田太權認為傳統美術教育就是在扼殺兒童原創力,他以自己獨特方式教田地畫畫。
  • 朱青生:兒童美育應該兼顧經典藝術和當代藝術
    朱青生原標題:審美素養與創造力——兒童美育應該兼顧經典藝術和當代藝術兒童藝術教育應該兼顧經典藝術和當代藝術,還應同時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現代文明。其中涉及兩個問題:首先是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的差異問題。
  • 你好,藝術!抓住兒童藝術啟蒙的黃金期,未來更具競爭力
    馬雲曾經說過:在過去藝術不能當飯吃,未來不學藝術沒飯吃。未來是創造力、藝術能力當道的世界,缺乏審美的眼光,孩子無法擁有強大的生命力、競爭力。當前,有很多家長並不是很清楚藝術素養在培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有的家長認為那些所謂的美育不屬於中考、高考的成績,也不會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影響。
  • 直播預告 | 藝術力:打開孩子的藝術啟蒙
    可見,對孩子來說,掌握藝術技能或理論本身未必是剛需,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其在藝術裡根據自身的天性去表達自我。所謂「藝術啟蒙」的核心,是讓孩子在充滿愛與安全的環境裡,去盡情體驗世界,將好奇心轉換為創造力,用藝術去傳遞自己的感受。
  • 央美博士:孩子並不需要藝術的「啟蒙」
    我們也愈發意識到,擁有審美眼光的人有種種優勢,審美能力出眾的孩子,眼界比普通孩子更開闊,內心更豐盈,更具創造性,長大後,他們更容易了解美,發現美,擺脫平庸,收穫幸福。然而,越是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父母們的困惑也接踵而來。「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技法呢?」「什麼樣的美育機構才是好的美育機構?」「在兒童美育中,家長如何幫助孩子?」
  • 文末福利 | 星球暖心推薦《美術館奇妙夜》在潤物細無聲中收穫美育啟蒙
    ,教育部表示到2022年力爭全國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基於「自然、藝術、溫暖」的價值觀,結合國際先進教育理論,16號星球獨創SAFE課程理念:S代表感官體驗(SENSORY),A代表藝術美育(ARTS),F代表遊戲教學(FUN),E代表因地制宜(ENVIRONMENTAL)。在環境教育中,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美育課程,促進孩子們無形中提升美育知識。
  • 「美的啟蒙」從幼兒抓起——山東美術館組織幼教專家探討幼兒美育
    座談會由山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趙軍主持,座談中幼教專家共同探討了幼兒美育當下的情況,規劃構想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幼兒美育項目,如何將教育觀念轉化到幼兒美術活動的實踐中,以此帶動鄉村幼兒美育等話題。近年來,山東美術館針對不同年齡段策劃實施並成功打造了多個公教品牌活動。
  • 藝所當代兒童美術館發布「無限美育」課堂模式 助力孩子做好「藝術...
    藝所創始人楊俊峰發布「無限美育」課堂模式 周濤 攝楊俊峰老師分享 周濤 攝「藝所美術始終堅持著將真正的自由創作權利交給孩子自己的創作理念「,楊俊峰說道,從「三課一創」教育改革到「無限美育」教學體系開創,藝所的兩次教育改革,及其無限美育的教學系統,將讓孩子們成為具有實踐精神的
  • 給小學生的藝術啟蒙書單推薦,暑假不要去繪畫班了,先了解藝術
    1、《兒童藝術大書》作為世界公認的兒童藝術啟蒙圖書,這兩本書,一本黃色版,一本白色版,就像是具有魔力的寶石,吸引孩子去了解經典作品。這套書,精選了60位著名的藝術家和他們的代表作,有達文西、拉斐爾、梵谷等家喻戶曉的大師。通過對繪畫、雕塑、裝置、攝影、行為藝術等藝術形式的講解,啟發孩子對藝術的思考與觀察能力。
  • 不懂繪畫怎麼給孩子做藝術啟蒙?你需要這本「家庭藝術啟蒙指南」
    著名的英國詩人、美學家赫伯特·裡德認為,藝術應該成為教育的基礎。對於兒童來講,藝術教育有助於他們獲得藝術感覺力,有助於他們認知自然規律,有助於他們進一步理解社會法則。因此,裡德提倡「美育」,「美育」能夠使兒童的各種感覺器官得到綜合運用,兒童身心得以平衡發展。不過,總有父母在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時,會糾結一個問題:我的孩子真的有這方面的天賦嗎?他能學會嗎?
  • 不懂繪畫怎麼給孩子做藝術啟蒙?你需要這本「家庭藝術啟蒙指南」
    著名的英國詩人、美學家赫伯特·裡德認為,藝術應該成為教育的基礎。對於兒童來講,藝術教育有助於他們獲得藝術感覺力,有助於他們認知自然規律,有助於他們進一步理解社會法則。因此,裡德提倡「美育」,「美育」能夠使兒童的各種感覺器官得到綜合運用,兒童身心得以平衡發展。不過,總有父母在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時,會糾結一個問題:我的孩子真的有這方面的天賦嗎?他能學會嗎?
  • 美育共同體 | 幼兒園藝術領域「種子教師」培育計劃
    通過與各園所、老師深度對話,我們發現:很多幼兒園藝術教研之所以難以有效持續地開展,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幼兒園老師擔心自身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藝術學習,幼兒園中缺少對藝術領域了如指掌的「領航者」,因而直接或間接影響幼兒園美育教育教科研的成效。為此,我們特在「美育共同體」大框架下推出幼兒園藝術領域「種子教師」培育計劃。
  • 以美學原理和常識「啟蒙」書法美育
    然而作為一種藝術形態,不同群體對於書法之美的判斷有著較大差別,一些以書法創新為噱頭的惡俗搞怪行為甚至在網絡世界引起大量圍觀。其實,美育未必需要多麼高深龐雜的知識譜系,而是需要美學原理和美學常識的啟蒙。但很多時候,認知美學原理和美學常識又最難,也最易被忽略。之所以提出這個命題,是緣於對書壇美學現狀的觀照與反思。我們的美學思維,有時易從一個極端滑到另一個極端,要麼追求妍媚過甚,要麼追求醜拙過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