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能夠說服趙太后,有一句話非常關鍵——「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意思是說,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會從長遠角度為孩子考慮。以前還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直到自己也做了母親,才明白,要為孩子「計深遠」,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和我們的父輩相比,我們這一代父母,面臨的「育兒焦慮」簡直是成倍增長,而孩子們所承擔的壓力也是與日俱增。別的不說,光是五花八門的早教班、興趣班,就已經讓父母挑花了眼。而這些興趣班中,最為熱門的,就是繪畫美術類。
著名的英國詩人、美學家赫伯特·裡德認為,藝術應該成為教育的基礎。對於兒童來講,藝術教育有助於他們獲得藝術感覺力,有助於他們認知自然規律,有助於他們進一步理解社會法則。因此,裡德提倡「美育」,「美育」能夠使兒童的各種感覺器官得到綜合運用,兒童身心得以平衡發展。
不過,總有父母在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時,會糾結一個問題:我的孩子真的有這方面的天賦嗎?他能學會嗎?
畢卡索曾經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因為,孩子天生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感興趣,希望通過某種途徑來表達感受與感知世界。即使是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也有表達的需求。
我們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課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在藝術啟蒙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比起學校和課外興趣班,家庭對於孩子的藝術啟蒙教育更加重要。
不過,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是藝術家,像我一樣畫畫永遠停留在小學生簡筆畫水平的父母一定不是極少數。那麼,不懂藝術的父母怎樣在家裡給孩子進行藝術啟蒙呢?這本《藝術遊戲力》倒了是給了我不少啟發。
《藝術遊戲力》
《藝術遊戲力》是由兩位作者合著一本關於家庭藝術啟蒙的書籍。作者之一辛有美來自韓國,曾是時尚品牌從業者。在大女兒剛出生時,辛有美和每一個新手媽媽類似,經歷了一段手忙腳亂的時光,因為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於是報了各種興趣班,結果卻並不滿意。
後來,她接觸到了法國藝術品牌ZUT並深入了解了法國的藝術啟蒙教育。帶著女兒親赴法國深入了解了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和幼兒園的藝術教育後,受益匪淺的辛有美決心將自己在法國的所見所聞記錄梳理成文,與ZUT品牌的創始人西多妮·本茨一起,共同撰寫了這本《藝術遊戲力》,為我們揭開法國創意教育的秘密,同時還為我們提供了家庭藝術啟蒙的方法。
即使是完全不懂得藝術與繪畫的人,也可以利用書中提供的簡單又有趣的美術小遊戲來嘗試初步的家庭藝術啟蒙。
美國藝術教育家芭巴拉·荷伯豪斯在其著作《兒童早期藝術創造性教育》中,將兒童早期美術創作分為六個階段,從「2歲半的無規則塗鴉」到「8歲現實階段的開始」,雖然每個兒童的個體發展特點和速度不盡相同,但整體的成長路徑卻是相似的。兒童基本上都需要經過一個階段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美國另一位藝術教育家維克多·羅恩菲德在《創造與心智成長》中也詳細分析了兒童在不同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比如在2到4歲的塗鴉階段,兒童的繪畫大多是無目的性的,在人物、空間、色彩等方面的表現也比較隨機;4歲開始進入符號象徵期,開始出現帶有目的性的繪畫;6歲之後所畫的圖案會更加完整。
儘管在不同階段兒童所表現出來的特徵都不相同,但對家長而言,維克多·羅恩菲德所給出的指導意見卻有一個核心的思想,即尊重孩子的作品,不以任何成人思維去幹涉孩子的創作。
出自《兒童早期藝術創造性教育》
如果說芭巴拉·荷伯豪斯和維克多·羅恩菲德的著作過於學術性,對父母而言實操性不強,那麼這本《藝術遊戲力》可以說是為每一位普通父母量身打造的「家庭藝術啟蒙指南」。
在《藝術遊戲力》中,辛有美主要分享了三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個部分主要介紹了法國啟蒙教育中的美術啟蒙,為父母樹立起「用美術教育孩子」的理念;
第二個部分中,辛有美走進了多個法國當地的家庭,深入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展現出法國普通家庭的美術教育模式。
第三個部分,則是為所有暫時還缺乏創意的父母提供的十幾個操作簡單卻深受孩子們喜歡的美術遊戲,每一個遊戲都列舉了具體所需的物品和詳細步驟,父母只需要依樣畫葫蘆,就可以享受和孩子們一起創作的親子時光。
顏料遊戲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孩子接觸繪畫、顏料等美術活動需要在專門的機構或場合下,由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這樣才能畫出像樣的作品。於是,我每周會帶他去早教中心上藝術課,三歲以前上課時還需要我的陪伴,三歲以後就開始獨立上課。
起初我還很擔心,他能不能理解並聽從老師的指令順利完成作品,誰知幾次課下來,他都能完整地理解老師的指令,並製作完成出自己的作品,雖然這些作品僅限於塗鴉的水平。
《藝術遊戲力》中有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對孩子而言,日常生活就是遊樂場,父母只需要準備好孩子創作所需的用具,而不要限制孩子創作的時間和場所。
也就是說,父母無需將藝術創作當做一件嚴肅的事情,更不要給孩子定下各種限制和規則,而是要用一種開放的心態來給孩子創造一個隨時隨地都可以創作分享的環境。
書中,辛有美所拜訪過的所有法國家庭都是如此,家庭就是孩子的遊樂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於是,我立即翻出了家中閒置許久的蠟筆,又找了一疊用過的A4紙,放在茶几上,告訴孩子可以用它們來畫畫。沒想到,他非常開心,坐在凳子上就開始隨意塗鴉起來。
第一次塗鴉
之後每天晚上,他都會坐在茶几前塗鴉,我會在旁邊安靜地陪伴,有時他會邀請我和他一起畫畫,我們就會商量著用什麼顏色、畫什麼圖案。等他完成塗鴉後,我會問他,「今天畫的是什麼?」「用了哪些顏色?」等等。
有時,他的回答甚至會出乎我的意料,我才發現,其實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我們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而畫畫,恰恰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讀懂他的世界。
候機時塗鴉
幾天前,我帶他回奶奶家過暑假。以往在旅途中,候機和在飛機上的時間都比較難熬,沒有太多玩具,只能在iPad上提前下載好動畫片來打發時間。
而這一次,我突發奇想地帶上了一個小小的塗鴉本。在候機廳裡,他就坐在自己小小的行李箱上,趴在椅子上專心致志地在本子上塗鴉。
在飛機上畫畫
在兩個半小時的航程中,除了起飛和降落時被要求收起小桌板,其餘時間他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塗鴉。
可能,在成人看來,孩子的塗鴉顯得混亂又幼稚,完全識別不出所畫的內容。然而,對孩子而言,「兒童發現把線條畫到紙上是什麼樣那一瞬間,他就已經發現了他永遠不會失去的一些東西,他發現了藝術。」(羅達•凱洛格)
在奶奶家畫畫
每一次塗鴉結束後,我都會跟他交流所畫的內容,比如用了什麼顏色,畫了什麼圖案,這個圖案和生活中的場景有什麼關係等等,引導他主動描述自己的作品。之後,還會將作品掛起來,和其他家人分享。
起初,他還不太能說出自己畫了什麼,漸漸地,他就學會了表達,告訴我畫的是「山」、「火車」、「飛機」、「小鳥」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可能看到過的物品(當然完全不像)。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語言能力也得到了飛速的提高。
原來,藝術啟蒙並不難,僅僅是最簡單的紙和筆,也能和孩子一起享有一段溫馨的親子時光。因為,對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手裡的玩具有多新奇,而是父母用心的陪伴和看見。
要相信,孩子擁有無限可能性,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接納並鼓勵他們表達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