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就不會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教育是一項終身的課題,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一輩子學習的榜樣,不管他們是否承認,一個孩子身上永遠都印刻著父母言行的影子,先從言行再到思維方式,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並不是靠嘴上講道理,或者行為上嚴格規範,而是家長永遠都不放棄成長,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讓孩子不斷朝著積極的方向成長。
不要認為生了孩子,只要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物質和教育條件就夠了,父母儘管生活經驗和閱歷要比一張白紙的孩子強得多,但是那並不表明大人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確的。
儘管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錯誤的方式卻會屢屢傷害到他們有效卻敏感的心靈。為人父母也要當成一個很重要的課程,要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才能提升學分。
沒有人天生就是學霸,想要比別的家長強,就要不斷地用心記憶和練習,才能夠有符合自己孩子成長的良好教育方式。
之所以會對教育焦慮,就是因為大多數的家長在這件事情上沒有足夠的底氣,所謂底氣就是有理有據,知道為什麼,用什麼方式去教育孩子才是最好的。
很多父母都是人云亦云,今天看這個方法不錯,試一試,明天覺得那觀點也很正確,就馬上變了方法。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
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很焦慮,但又不知道如何改變這種現狀,猛然想起來的時候就管一下,自己忙了或者沒有心思的時候就不管。
間歇性地關注孩子不是少數情況,很多家長總是在期中期末考試的時候格外關注孩子的學習,但平時就不太在意,因為考試的分數關係到家長的面子,如果孩子成績考得低,說不出口不說還有可能被老師在家長會上點名批評。
孩子有問題就關注他們多一些,沒有問題就放任自流,這種就是對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觀的掌控,對孩子未來的走向少了一份確信,所以就會導致教育焦慮。
這份不確信來自於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進行更好的自我提升,沒有學習好的教育方式,認為組成了家庭,有了孩子,就達到了人生圓滿,放棄自我探索,但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只是人為地暫時被擱置了。
父母們埋頭於柴米油鹽以及繁重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迴避了自我成長的話題,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有孩子的成年人了,沒有必要繼續學習和成長,照顧好家人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很多問題並不是只靠現實的經驗就能夠解決,親子關係並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如果說大部分情況都可以靠逃避來解決的話,那麼對孩子和對自己都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家長的情緒和生命的成熟程度對於孩子有著很關鍵的影響,家長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態度會被孩子映照得一覽無餘。
如果家長自己都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又怎麼能夠留住孩子的好奇心。家長自己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對自己不滿意就會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
一個孩子是很難負擔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就意味著家長要重新審視和反省自己,面對人生的問題,不斷完善自我。
不能否認年齡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很多時候家長就是大號的孩子,內心並不足夠成熟,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問題還需要解決,而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這些問題就暴露出來,這其實是一個完善自我最好的機會。
每當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不妨停下來看一看是什麼妨礙了我們,孩子的教育拼的其實是父母的言行功底,當家長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就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時機。
每個困境的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領悟,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家長的處事態度和人生感悟能夠帶領自己和孩子走向更好的未來。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人到中年也不能放棄學習,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世界越來越遠,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很多家長在教育的時候總是管不住自己的脾氣,火氣一上來一股腦地就把情緒都發洩在孩子身上,管住言行是教育的基礎也是重點。
父母總是認為既然問題出在孩子身上,那麼我衝他發火是正常的,但家長有沒有想過,叛逆或者問題孩子的背後,肯定也有著有問題的父母或者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正因為家長看不懂孩子的行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才會導致教育呈現這樣的現狀。
俗話說禍從口出,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管不住自己的嘴給別人造成的內心傷害是無以言語的,看似一句否定的話,會不經意地堵住了孩子前進的道路。
語言的力量很強大,既可以構築起孩子的未來,也會毀了他們光明的前途。所以父母的言行一定要慎重,要認識孩子的成長規律,了解他們內心的變化,他們需要不斷地探索和試錯才能感知這個世界。
家長要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同等的位置上尊重,孩子只是年紀小但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被尊重對待。讓他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選擇,成長就是父母與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相互配合,共同進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