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相處是完善自我最好的途徑,最好的教養是父母不放棄成長

2020-11-15 春花育兒

家長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就不會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教育是一項終身的課題,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一輩子學習的榜樣,不管他們是否承認,一個孩子身上永遠都印刻著父母言行的影子,先從言行再到思維方式,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並不是靠嘴上講道理,或者行為上嚴格規範,而是家長永遠都不放棄成長,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讓孩子不斷朝著積極的方向成長。

不要認為生了孩子,只要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物質和教育條件就夠了,父母儘管生活經驗和閱歷要比一張白紙的孩子強得多,但是那並不表明大人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確的。

儘管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錯誤的方式卻會屢屢傷害到他們有效卻敏感的心靈。為人父母也要當成一個很重要的課程,要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才能提升學分。

沒有人天生就是學霸,想要比別的家長強,就要不斷地用心記憶和練習,才能夠有符合自己孩子成長的良好教育方式。

之所以會對教育焦慮,就是因為大多數的家長在這件事情上沒有足夠的底氣,所謂底氣就是有理有據,知道為什麼,用什麼方式去教育孩子才是最好的。


很多父母都是人云亦云,今天看這個方法不錯,試一試,明天覺得那觀點也很正確,就馬上變了方法。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

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很焦慮,但又不知道如何改變這種現狀,猛然想起來的時候就管一下,自己忙了或者沒有心思的時候就不管。

間歇性地關注孩子不是少數情況,很多家長總是在期中期末考試的時候格外關注孩子的學習,但平時就不太在意,因為考試的分數關係到家長的面子,如果孩子成績考得低,說不出口不說還有可能被老師在家長會上點名批評。

孩子有問題就關注他們多一些,沒有問題就放任自流,這種就是對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觀的掌控,對孩子未來的走向少了一份確信,所以就會導致教育焦慮。

這份不確信來自於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進行更好的自我提升,沒有學習好的教育方式,認為組成了家庭,有了孩子,就達到了人生圓滿,放棄自我探索,但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只是人為地暫時被擱置了。

父母們埋頭於柴米油鹽以及繁重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迴避了自我成長的話題,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有孩子的成年人了,沒有必要繼續學習和成長,照顧好家人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很多問題並不是只靠現實的經驗就能夠解決,親子關係並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如果說大部分情況都可以靠逃避來解決的話,那麼對孩子和對自己都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家長的情緒和生命的成熟程度對於孩子有著很關鍵的影響,家長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態度會被孩子映照得一覽無餘。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督促父母把從前忽視的問題都正視起來,要完善自我,如果家長處理不好對自己和對他人的關係,自然也沒有辦法處理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如果家長自己都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又怎麼能夠留住孩子的好奇心。家長自己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對自己不滿意就會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

一個孩子是很難負擔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就意味著家長要重新審視和反省自己,面對人生的問題,不斷完善自我。

不能否認年齡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很多時候家長就是大號的孩子,內心並不足夠成熟,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問題還需要解決,而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這些問題就暴露出來,這其實是一個完善自我最好的機會。

每當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不妨停下來看一看是什麼妨礙了我們,孩子的教育拼的其實是父母的言行功底,當家長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就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時機。

每個困境的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領悟,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家長的處事態度和人生感悟能夠帶領自己和孩子走向更好的未來。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人到中年也不能放棄學習,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世界越來越遠,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很多家長在教育的時候總是管不住自己的脾氣,火氣一上來一股腦地就把情緒都發洩在孩子身上,管住言行是教育的基礎也是重點。

父母總是認為既然問題出在孩子身上,那麼我衝他發火是正常的,但家長有沒有想過,叛逆或者問題孩子的背後,肯定也有著有問題的父母或者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正因為家長看不懂孩子的行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才會導致教育呈現這樣的現狀。

俗話說禍從口出,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管不住自己的嘴給別人造成的內心傷害是無以言語的,看似一句否定的話,會不經意地堵住了孩子前進的道路。

語言的力量很強大,既可以構築起孩子的未來,也會毀了他們光明的前途。所以父母的言行一定要慎重,要認識孩子的成長規律,了解他們內心的變化,他們需要不斷地探索和試錯才能感知這個世界。

家長要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同等的位置上尊重,孩子只是年紀小但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被尊重對待。讓他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選擇,成長就是父母與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相互配合,共同進步的過程。

相關焦點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不確信,就會慌張。那麼,為什麼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
  •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面對人際關係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係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面對人際關係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係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係。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為之,也會獲得包容。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
  • 家長課堂|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麼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
    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那麼,為什麼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
  • 最好的教養,是父母願意成長
    為了幫助家庭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為兒童營造健康成長的環境。11月21日,由四川省民政廳主辦、瀘州市民政局、合江縣民政局指導、救助兒童會支持、臨港街道五裡坡社區、瀘州市心源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辦的正向教養家長學習小組在臨港街道五裡坡社區開展。小組課程在進行過程中,家長導師引導家長通過握拳遊戲,認識暴力,分享使用暴力掰開對方拳頭的感受。
  • 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大關鍵,是相互間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永不放棄自我成長。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迴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慶幸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質量越來越高。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 | 育兒
    不確信,就會慌張。那麼,為什麼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
  • 孩子是一面鏡子,暴露了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
    為什麼許多父母心中沒有確信與篤定呢?許多家長在結束讀書生涯,有了工作、家庭和孩子後,就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實際上,他們的很多人生議題還沒有完成。
  • 孩子是一面鏡子,暴露了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
    許多家長在結束讀書生涯,有了工作、家庭和孩子後,就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實際上,他們的很多人生議題還沒有完成。許多人不接納自己,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其實是放棄了內在探索,選擇了忍耐和逃避。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03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然而,即使大部分關係我們都可以通過逃避解決,但和孩子的關係,父母無從逃避。
  • 教養的迷思——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
    這讓小裴十分煩惱,她是一個全職媽媽,孩子出生到現在,六年來,她把全部的身心都撲倒了孩子的教育上,一刻都不敢放鬆。她本以為,父母充滿了愛心,孩子就會更有安全感,就會成長為更自信、更友善的孩子;父母多跟孩子說話,多陪孩子讀書,孩子就會變得更聰明,在學校裡就會更愛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更好;父母對孩子要求更嚴格,孩子就會更少闖禍;父母對孩子誠實友善,孩子同樣也會誠實友善。
  •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不確信,就會慌張。那麼,為什麼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
  • 孝敬父母,教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回到家卻對父母卻頤指氣使,這樣的教養,那是不如狗的教養,那是下三濫的教養。父母和孩子能有一世的緣分,那是多麼不容易,是應該相親相愛渡過一生的,不是用來仇恨的、對立的。孝敬父母,才是做人處世的最好教養。孩子就是他們一生最大的牽絆,最大的牽掛,他們不問自己好不好,卻時刻記掛孩子的一切。這是人這一生沒大的恩情,是再沒有可比擬的。父母不是完美的,他們會有這樣那樣的不盡人意,但他們生養了你,這是一世也報不完的恩德,孝敬父母是最好的教養,也是人活一世最好的修行。
  • 《教養的迷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專家們」錯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大,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影響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龍生龍鳳生鳳」一說,西方貴族更是在家接受教育,現代教育專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經常會拿「這孩子有家教」這句話來表揚好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當然會產生長久影響。
  • 七歲孩子離家出走,望子成龍的父母要注意,陪伴才是最好的教養
    媽媽想給予的,所能給予的,可能並不是孩子生命成長所需要的內在動力。媽媽的這種愛,甚至有時候會成為孩子成長的一種牽絆。一個健康的家庭生態系統,能夠悅納任何成員的不完美。孩子按照本來的樣子成長,完成了自我認知、自我創造和自我成就的人格獨立與人格成長。這裡給父母點小建議:愛孩子的最好方式是——放過對方,彼此成就父母愛孩子的最好方式絕對不是修枝剪葉,使孩子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成長為自己所希望的樣子。這樣的教養方式,只會消耗彼此能量,是一場雙雙迷失的局面。
  •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莫過於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人生最好的狀態,是清晨起床,嘴角不自覺地上揚。拋卻昨日所有煩惱,努力擁抱今日美好,當我們腦海中被幸福快樂佔領,那麼好運氣,自然會降臨我們身邊。人生旅途中的有些風景,如果你不站在高處,你永遠體會不到它的魅力;有些路,如果你不去啟程,你永遠不知道它是多麼的美麗。午安!
  • 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對孩子最好的教養,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同時給到孩子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氛圍,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不僅一言一行都能體現出良好的教養,而且積極陽光,不吝嗇愛且會表達愛。曾經有一個新手媽媽,在帶著孩子乘飛機的時候,因為擔心孩子太小,頻繁哭鬧會影響到同乘的乘客,所以她悉心備下禮物和耳塞以表達歉意。可以預想,這位媽媽教科書級別的行為,肯定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最好的行為規範。
  • 最好的父母,就是放棄對「最好」的執念
    除了社會支持系統的不斷完善,一起生活的男性,也必須要理解這件事的重要性,盡力提供支持和幫助,而不是為了自己輕鬆快樂,而把養育孩子這件事完全拋給母親。和孩子一起「儲蓄」有意思的體驗我的前同事是一位單親媽媽,平日裡工作繁忙的她,不得不拜託自己的母親幫忙照顧女兒的起居。
  • 教養,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們從這個男孩子的行為上,就大概能看出他的家庭對他的教養,讓他成為被人尊敬的對象。如果一個人沒有教養,那麼他就算再成功,或者智商再高,也很難被別人真心對待。反觀那些有教養的人,他可能學習並不好,但是卻在人們面前都很玩得來,因為別人能從他身上感受到那種真心的態度。而教養,是從小就開始給孩子培養的,也是父母送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 父母跟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是建立起「朋友關係」
    第20節–父母與孩子需建立起「朋友關係」作者:蔡銀兵不少家長曾經給我留言說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來講最有利。其實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養方式,也因人而異或多種多樣吧。但我從那些比較快樂的孩子家庭中,看到這麼一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