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2021-02-25 明教育

    

「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為什麼對教育這麼焦慮?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後的事業……

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便關注得少。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那麼,為什麼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父母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製地圖」

我有很多年長我十歲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會說到她們同齡人的狀態。發現四十歲左右年齡的人,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要麼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魅力;要麼視野越來越窄,與外在世界非常疏離。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讀來讓人倍感悽涼。

當然,選擇最安逸的生活狀態,也不是錯誤。不過,人生的議題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迴避而遠離。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製地圖。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對於新的信息和資訊,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我們的人生地圖,至少要通過三組關係來定位,分別是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如果我們不想再繪製「人生地圖」,那麼,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退縮,並保持現狀。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面對人際關係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係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係。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為之,也會獲得包容。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

許多媽媽埋頭於柴米油鹽的生活,最大限度迴避了這三組關係。派克的另一句話,說得言簡意賅: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

如果說,大部分情況,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那麼,孩子的到來,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我們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麼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媽媽感慨: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和思維模式。現在,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於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係,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孩子的教養,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進入不確定的狀態。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迴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慶幸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質量越來越高。我們會發現,每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的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

而每個困境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低到塵埃裡,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版權聲明 轉自│如學傳媒

【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屬於原作者。如若轉載,請註明轉載出處。】

相關焦點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34;,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34;,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 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大關鍵,是相互間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永不放棄自我成長。2.在孩子即將放棄的時候,你是否總能及時鼓勵他?雨果因為母親的鼓勵,在最後關頭沒有放棄,才獲得了成功。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機遇,很多人會在某個關口放棄努力,也與成功擦肩而過。教會孩子永不放棄,等於是讓孩子離成功更近一點!第1, 提醒孩子很多事情是可以改變的。
  • 家長課堂|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習慣,如何陪伴孩子成長,如何指導孩子做作業……類似的文章想必每個家長都看了不少,也學習了不少的知識,但為什麼在教育孩子上還不見起色?,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
    但也有家長在後臺留言,學習了那麼多的知識,為什麼在教育孩子上還不見起色?如果您也有這樣的疑問,特別建議您讀一下這篇文章,其實,「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好文章,別忘了分享,如果您是老師,請轉給家長;如果您是家長,請好好讀讀,必有收穫!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 | 育兒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習慣,如何陪伴孩子成長,如何指導孩子做作業……類似的文章有許多,但也有家長感慨,學習了那麼多的知識,為什麼在教育孩子上還不見起色?如果您也有這樣的疑問,特別建議您讀一下這篇文章,其實,「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 與孩子相處是完善自我最好的途徑,最好的教養是父母不放棄成長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並不是靠嘴上講道理,或者行為上嚴格規範,而是家長永遠都不放棄成長,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讓孩子不斷朝著積極的方向成長。不要認為生了孩子,只要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物質和教育條件就夠了,父母儘管生活經驗和閱歷要比一張白紙的孩子強得多,但是那並不表明大人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確的。儘管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錯誤的方式卻會屢屢傷害到他們有效卻敏感的心靈。
  • 哪有什麼同一起跑線,永不放棄成長是父母最大的格局
    01 起跑線的背後,是早就挖下的坑大多數家長對子女教育沒有持久和宏觀的理解,只會用焦慮代替,正是這種焦慮毀掉了孩子的未來。許多家長成家後,自以為生活安定圓滿,同時也放棄了自我探索,但背後很多人生議題都沒有完成,而是被擱置,但這些問題其實一直如影隨形,不因我們的迴避而遠離。
  •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莫過於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都是略顯焦慮的,我要給她(他)好的生活,我要給她(他)好的教育,我要讓他出類拔萃等等,那今天就說一說我認為的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吧! 自從有了薰寶,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在家帶娃兩年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能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那就是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我們只有不斷的吸取養分,才會把能量源源不斷的傳遞給孩子。
  • 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滋養。沒有哪份工作需要你一天24小時盯著,只要你願意,你總能抽出時間來分給孩子一點。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複製品,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的模仿對方。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為人父母要育人,必先育己。孩子的教育不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長的自我教育。
  •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那麼,為什麼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
  • 最好的父母,就是放棄對「最好」的執念
    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身為父母,他們到底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如果身為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從來不曾認真傾聽過孩子說話,那麼到了孩子青春期時,一句輕飄飄的「萬一有什麼事一定不要忘了跟我講啊!」,孩子是根本不會相信,也不會向父母傾訴的。不是只有所謂的「好孩子」才值得被愛。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無論他怎麼落魄、失敗,都絕不放棄,這才是真正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第二個現象:本以為高考狀元的父母都是「孩奴」,採訪後才發現都不是。記者問:「你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他們都回答:「好像也沒怎麼教育啊。」第三個現象:「孩奴式父母」的孩子,不但成績很難躋身頂級,而且性格也不太陽光。記者問「孩奴式父母」同樣的問題時,他們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對孩子的不滿也是一大堆。
  • 家長不能一邊望子成龍,一邊自我放棄
    很多父母一邊望子成龍一邊自我放棄,給孩子苛刻的人生,卻對自己放縱毫無底線。家長的神邏輯之一就是只會給孩子限定要求,但是對自己卻寬鬆處置,每個孩子自從出生就是一張白紙,他們充滿了無限的潛能,他們會成長為什麼樣子,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如果家長自己都沒有絲毫進取心,一心只想要坐等自己孩子飛黃騰達,那最後結果都不會盡如人意的。
  • 母女雙雙考上研究生|對孩子好的教育,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看到了太多為子女成長,父母舐犢情深、語重心長、傾心付出的故事。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等,都體現了母親的付出和偉大。那麼,還有一類父母,他們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甚至一起考試,督促孩子學習和發展。
  • 孩子是一面鏡子,暴露了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
    為什麼許多父母心中沒有確信與篤定呢?許多家長在結束讀書生涯,有了工作、家庭和孩子後,就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實際上,他們的很多人生議題還沒有完成。
  • 孩子是一面鏡子,暴露了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
    觀察身邊的大多數家長,大家對孩子和教育都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迷迷糊糊養育著子女,出現問題時就猛然管一下,一旦不如意,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二十年後的事業……事實上,正是這種憂慮本身,毀掉了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那段美好時光。為什麼許多父母心中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 父母的自我教育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人生起跑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尤為關鍵。因為孩子,我們感謝她,讓我們有幸,當一次父母 那麼,父母的自我教育包含哪些? 因為家庭生活惡劣經歷慘痛,感同身受,還因為熱愛閱讀自我反省,所以,願意悅納自我,俯下身子,真正與孩子打成一片,認真聽取孩子的心聲。這個前提基礎更多在於我這當爸爸的,每天自我更新自我教育自我建設。如果我真正懂得愛自己,每天生活充實愉快,那麼,接納與理解孩子就有很現實的理論和基礎。例如,認真工作,業餘時間熱心公益事業,也包括每天手不釋卷,日記寫作等等。
  • 高三男生媽媽,拒絕焦慮|家長別放棄自我成長
    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線上線下課,也參加了很多父母成長工作坊,我發現以前自己作為母親有很多認知誤區,然後很強勢得加給兒子。在他小的時候,他沒有判斷能力,沒有力量反駁我,所以什麼都聽我的。當他不斷成長,足夠強大的時候,他開始表達自己的主張,其實這正是他成長的標誌。我根本沒必要為此焦慮,應該慶幸他的強大。學習以後,跟兒子的爭吵還會有,頻率減少很多。
  • 解析《父母的覺醒》:親子教育的關鍵,是父母懂得「自我覺醒」
    前天晚上,寶媽群裡開展了激烈的討論,親子教育的關鍵到底是什麼?有位媽媽說到:&34;你看這位媽媽一開始就說到&34;,其實潛意識就已經覺得是孩子的錯了,看看,大人們是多麼的以自我為中心。在親子教育中最關鍵的就是父母需要懂得&34;,父母盲目自自大,不去嘗試改變,結果就只能是水火不相容,爭吵和打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