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

2021-02-25 班主任研究會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習慣,如何陪伴孩子成長,如何指導孩子做作業……類似的文章班主任研究會已經發過許多,引發了大家的強烈討論,認為幫助非常大。但也有家長在後臺留言,學習了那麼多的知識,為什麼在教育孩子上還不見起色?

如果您也有這樣的疑問,特別建議您讀一下這篇文章,其實,「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好文章,別忘了分享,如果您是老師,請轉給家長;如果您是家長,請好好讀讀,必有收穫!



01

我們為什麼對教育這麼焦慮?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後的事業……

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便關注得少。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那麼,為什麼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父母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02

「四十歲死,八十歲埋」?

我有很多年長我十歲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會說到她們同齡人的狀態。發現四十歲左右年齡的人,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要麼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魅力;要麼視野越來越窄,與外在世界非常疏離。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讀來讓人倍感悽涼。

當然,選擇最安逸的生活狀態,也不是錯誤。不過,人生的議題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迴避而遠離。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製地圖。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對於新的信息和資訊,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我們的人生地圖,至少要通過三組關係來定位,分別是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如果我們不想再繪製「人生地圖」,那麼,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退縮,並保持現狀。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面對人際關係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係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係。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為之,也會獲得包容。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

許多媽媽埋頭於柴米油鹽的生活,最大限度迴避了這三組關係。派克的另一句話,說得言簡意賅: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03

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


如果說,大部分情況,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那麼,孩子的到來,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我們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麼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媽媽感慨: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和思維模式。現在,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於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係,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04

孩子的教養,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進入不確定的狀態。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迴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慶幸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質量越來越高。我們會發現,每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的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

而每個困境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低到塵埃裡,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本文節選自楊傑著作《讓孩子心悅誠服》,插畫作者:Angela Keoghan,來源於群學書院)


班主任研究會

班主任研究會,我們共同的家


(長按二維碼關注)

交流、合作請加主編微信:xiaoxiaobanzhang

投稿請發送至:2066394523@qq.com

相關焦點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 | 育兒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習慣,如何陪伴孩子成長,如何指導孩子做作業……類似的文章有許多,但也有家長感慨,學習了那麼多的知識,為什麼在教育孩子上還不見起色?如果您也有這樣的疑問,特別建議您讀一下這篇文章,其實,「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那麼,為什麼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面對人際關係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係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係。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為之,也會獲得包容。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
  •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面對人際關係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係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
  • 家長課堂|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習慣,如何陪伴孩子成長,如何指導孩子做作業……類似的文章想必每個家長都看了不少,也學習了不少的知識,但為什麼在教育孩子上還不見起色?,其實,「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 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大關鍵,是相互間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永不放棄自我成長。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迴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慶幸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質量越來越高。
  • 與孩子相處是完善自我最好的途徑,最好的教養是父母不放棄成長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並不是靠嘴上講道理,或者行為上嚴格規範,而是家長永遠都不放棄成長,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讓孩子不斷朝著積極的方向成長。不要認為生了孩子,只要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物質和教育條件就夠了,父母儘管生活經驗和閱歷要比一張白紙的孩子強得多,但是那並不表明大人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確的。儘管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錯誤的方式卻會屢屢傷害到他們有效卻敏感的心靈。
  • 母女雙雙考上研究生|對孩子好的教育,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那麼,還有一類父母,他們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甚至一起考試,督促孩子學習和發展。有人說,好的父母,從來都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會力求讓自己變得更好。從白永旗這類母親身上,我們看到了優秀父母帶給孩子的良好示範。人生進階的密碼,是努力!
  • 父母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發人深省,深度好文)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不需要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的確,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相對於孩子,有的父母更需要接受教育。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孩子才有好未來。2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發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人的成長、發展,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莫過於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都是略顯焦慮的,我要給她(他)好的生活,我要給她(他)好的教育,我要讓他出類拔萃等等,那今天就說一說我認為的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吧! 自從有了薰寶,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在家帶娃兩年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能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那就是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我們只有不斷的吸取養分,才會把能量源源不斷的傳遞給孩子。
  • 這20本親子教育書籍,值得父母一讀再讀,看完你會受益匪淺
    久仰華德福教育大名已久,也多少看過一點相關資料,《天使在我家》這本書非常通俗易懂,讀起來特別溫暖,原著是挪威埃爾德比約格.耶辛.保爾森。譯者鍾毛毛把書名翻譯的真好,天使在我家,是的,每個孩子就是每個家庭的天使!孩子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快樂,更重要的是他們把我們重新引入真、善、美的世界。其實在懷孕期間,我就有想過,如果以後能把孩子送到華德福幼兒園該多好,可惜我所在城市沒有這種學校。
  • 這20本親子教育書籍,值得父母一讀再讀,看完你會受益匪淺!
    5、《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雲香媽媽的自我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本書作者雲香是一個五歲孩子的媽媽,她在孩子一歲八個月時,辭去研究所的工作成為一名全職媽媽,在孩子上幼兒園後,她成功轉型,成為一名華德福幼兒園的教師,以及非常專業的父母培訓講師(雲香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的資深講師)。
  • (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
    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第四層次: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第五層次: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比如說早戀問題、與父母對抗、賭氣不上學,真是感到遺傳基因的頑強性,所以有時我奉勸我們的家長,理解當年你的父母苦惱,知道當父母的不易,當然有的千萬不要說:「孩子,怪不得你,當年老爸老媽也是這樣!」而應該是想辦法,高手是誰?孩子的老師,一物降一物,因為高中生在學校與老師相處的時間比家長多,更要依賴學校,所以有精明的家長就知道在孩子的班主任或者崇拜的老師中找到成長導師,自然少了很多煩惱。
  • 最好的父母,就是放棄對「最好」的執念
    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意識到身為父母,他們到底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應該說,女性的生育意願下降,除了各種社會原因,也會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擔心失去自我。對此,首先應該思考一個問題:與其在母性和自我這兩種方式裡只選其一,不如換個角度考慮另一個問題:我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哪裡是平衡點,要讓她們各自佔多少比重。不再執著於非黑即白的極端結果,而是尋求平衡,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為之努力的「成果」和「目標」。
  • 哪有什麼同一起跑線,永不放棄成長是父母最大的格局
    01 起跑線的背後,是早就挖下的坑大多數家長對子女教育沒有持久和宏觀的理解,只會用焦慮代替,正是這種焦慮毀掉了孩子的未來。許多家長成家後,自以為生活安定圓滿,同時也放棄了自我探索,但背後很多人生議題都沒有完成,而是被擱置,但這些問題其實一直如影隨形,不因我們的迴避而遠離。
  • 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滋養。沒有哪份工作需要你一天24小時盯著,只要你願意,你總能抽出時間來分給孩子一點。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複製品,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的模仿對方。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為人父母要育人,必先育己。孩子的教育不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長的自我教育。
  • 致開學:學校也是江湖,人生沒有退路(值得一讀再讀)
    是他,第一次在媽媽的作文本上用紅筆大字寫下「真情實感,打動人心」的批語,也是他,第一次把媽媽的作文當範文在班級閱讀,邊讀還邊用眼角的餘光鼓勵媽媽:這句好,好在何處,那句要改,當如何改。這位老師眼神中鼓勵的光亮,就像濃稠黑夜之中的星光,也像漫長山路之上的橘燈,照亮媽媽貧苦童年的求學之路,也堅定了媽媽寫字求生的人生夢想。
  • 從《傷仲永》一文,看父母教育孩子成長的3種路徑
    一、成才的三種路徑1.生而知之:罕見而夢幻的成長路徑一個人如能「生而知之」,做父母的該有多麼的欣喜啊!可惜,方仲永後來的成長軌跡不太好,家中老父「不使學」,白白浪費了仲永的天資,最終「泯然眾人矣」,讓人痛感可惜。可見,在這種路徑當中,要珍惜「受之於天」的才華,繼續輔之以良好的指導,才可能真正成才呢。
  • 1500年前一位高僧寫的趣文,短短幾句道出人生真諦,值得一讀再讀
    而真正能將一個道理簡明扼要的闡述,使聽者能夠真的上心,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將道理摻雜在故事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寓言小故事」。其實早在古代文人墨客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不管是我國歷史上還是外國歷史上,都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就像我們小時候時常聽到的《掩耳盜鈴》、《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還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
  •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那麼,為什麼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