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5G時代, 創建於2009年的@小一大書悅讀會 精選五色好書,涉獵各類經典,保證知識面。小一大書的選書標準是:豆瓣得分7分以上圖書;推薦者真正讀過的書;初版五年以上的書。世界是一本書,讓我們共享閱讀之悅!關注@小一大書悅讀會 頭條號,讓我們將讀書進行到底!
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大,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
1.兄弟姐妹一出生就是對手,爭取得到公平的份額。如果家裡的一個位置被佔了,那麼他們一定會想出其他的方法去贏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
2.孩子依據朋友的行為來順應自己的行為,同樣,他們也依據群體的標準來順應自己的行為。
3.友誼不會對人格產生永久的影響,相反,對群體的認同,被群體接受或排斥則會對人格產生永久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影響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龍生龍鳳生鳳」一說,西方貴族更是在家接受教育,現代教育專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經常會拿「這孩子有家教」這句話來表揚好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當然會產生長久影響。
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得出的結論卻是:並沒有,父母不僅不可能對孩子的人格有決定性影響,甚至連長久的影響也做不到。
她指出,在生活中,好父母能培養出好孩子,糟糕的父母可能會教出糟糕的孩子,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但這只能證明相關性,不能證明因果性。並提出了一個群體社會化理論。
1.什麼是群體社會化理論?
真正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先天基因,另一個是後天環境。
父母對孩子會有影響,但父母對孩子最大、最明顯的影響是通過基因遺傳的。
在後天環境中,又分為家庭環境和家庭之外的環境,比如學校、社區、朋友等。
按照傳統的認知來看,家庭環境更重要。然而,作者卻不這樣認為。
她認為比起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其他生活環境、同伴等,帶給孩子的影響會更大。
這就是群體社會化理論:孩子認同他們的同伴,並依據所在的群體行為規範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而群體對照使得他們採取與其他群體不同的行為。
需要進一步解釋一下「群體」這個概念,指的是「社會範疇」。所謂社會範疇,例如,「女孩」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不是。如果認同「女孩」的社會範疇,一個小孩就會被社會化為女孩。
2.為什麼孩子在家裡和在家庭之外的行為會有差異呢?
上周我新認識一個小姑娘,我看她待在成人的飯桌上不太好玩,所以就主動提出帶她去酒店的遊樂場玩兒。她爸爸跟我說她很內向。後來她跟我去玩兒的路上,跟我說:其實我爸爸不了解我,我只是看著內向。後來,事實證明,她非常地活潑,很勇敢,而且思路清晰動作迅捷。
(1)兩個環境,差異很大。
家庭環境和外面的環境差異太大了。面對全新的世界,孩子得自己去摸索,怎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各種關係。
(2)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人是群居動物,天生就會區分你們和我們,對於孩子來說,同齡的孩子是我們,而大人則是你們。對於孩子來說,認出彼此是一種本能,而孩子的世界,有他們自己的規則,這個規則,根本不受大人的控制,這本書裡歸納為了三大原則: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組間對照原則。
(3)孩子自己的世界對他們的影響更大。
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孩子群體,而不是跟大人成為朋友。相對於得到大人的關注,他們更在乎的,是得到同伴的喜愛。
3.什麼是家長愛孩子的正確姿勢?
如果你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孩子們的未來不取決於父母有多愛他們,而取決於他們與集體中其他成員能否和諧相處,尤其是和同輩人的相處,因為他們要和同輩人一起生活一輩子。
那麼你可以採取下面三種途徑去愛自己的孩子:
(1)幫助孩子更合群更自立。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就要儘量減少孩子被群體當作負面角色的可能性,要儘可能地讓孩子更合群、看起來更正常,或者更好一些,看起來更有吸引力。
孩子不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在群體中與別人不一樣對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
另外父母一定不要做孩子的拐杖,而要讓孩子自立自強,自己去面對這個光彩斑斕的世界。有句老話是:扶上馬,送一程。其實家長就按照這個標準去教育孩子即可,千萬不要把孩子抱上馬,那你抱不動那天,而孩子又依賴你抱的時候,怎麼辦?
(2)給孩子選擇好的環境。
在孩子的孩童時期,父母是有能力幫助孩子選擇同伴的。
環境和同伴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意義所在。
另外交朋友一定要謹慎,如果學校找不到合適的朋友,通過父母的朋友,也是有機會找到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玩得來的小夥伴們。
(3)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快樂的自己
作為父母,一方面,我們應該放下過度的壓力和焦慮;另一方面,要更重視自己的生活,不要全身心就圍著孩子轉。
在每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關係實際上是夫妻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會是跟孩子之間的關係。
你可以盡全力成為孩子那樣的人,但不要奢求孩子成為你希望他成為的人。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父母的生活也需要時間。
紀伯倫說過:「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五色圖書,五彩人生,周五黃色能量日快樂!
悅讀者:新靜
小一大書悅讀會,每天1本經典書
①不用自己選書:北大、清華、人大等雙一流學校的校友,在豆瓣7分以上、出版五年以上、涵蓋多個類別的圖書裡篩選出來的經典書單。
②不用自己看書:小一大書悅讀會每天用五色歷、五色書摘和五色書評三種形式,提煉每本書的要點及精華,滿足各種場景的閱讀需求。
③完全不費時間:每天只需5分鐘,隨時隨地閱讀,1天了解1本書,輕輕鬆鬆就能提升學習力、財富力、樂活力、思考力、情感力和時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