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迷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專家們」錯了

2020-11-08 小一大書悅讀會

在信息爆炸的5G時代, 創建於2009年的@小一大書悅讀會 精選五色好書,涉獵各類經典,保證知識面。小一大書的選書標準是:豆瓣得分7分以上圖書;推薦者真正讀過的書;初版五年以上的書。世界是一本書,讓我們共享閱讀之悅!關注@小一大書悅讀會 頭條號,讓我們將讀書進行到底!

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大,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

1.兄弟姐妹一出生就是對手,爭取得到公平的份額。如果家裡的一個位置被佔了,那麼他們一定會想出其他的方法去贏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

2.孩子依據朋友的行為來順應自己的行為,同樣,他們也依據群體的標準來順應自己的行為。

3.友誼不會對人格產生永久的影響,相反,對群體的認同,被群體接受或排斥則會對人格產生永久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影響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龍生龍鳳生鳳」一說,西方貴族更是在家接受教育,現代教育專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經常會拿「這孩子有家教」這句話來表揚好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當然會產生長久影響。

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得出的結論卻是:並沒有,父母不僅不可能對孩子的人格有決定性影響,甚至連長久的影響也做不到。

她指出,在生活中,好父母能培養出好孩子,糟糕的父母可能會教出糟糕的孩子,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但這只能證明相關性,不能證明因果性。並提出了一個群體社會化理論。

1.什麼是群體社會化理論?

真正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先天基因,另一個是後天環境。

父母對孩子會有影響,但父母對孩子最大、最明顯的影響是通過基因遺傳的。

在後天環境中,又分為家庭環境和家庭之外的環境,比如學校、社區、朋友等。

按照傳統的認知來看,家庭環境更重要。然而,作者卻不這樣認為。

她認為比起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其他生活環境、同伴等,帶給孩子的影響會更大。

這就是群體社會化理論:孩子認同他們的同伴,並依據所在的群體行為規範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而群體對照使得他們採取與其他群體不同的行為。

需要進一步解釋一下「群體」這個概念,指的是「社會範疇」。所謂社會範疇,例如,「女孩」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不是。如果認同「女孩」的社會範疇,一個小孩就會被社會化為女孩。

2.為什麼孩子在家裡和在家庭之外的行為會有差異呢?

上周我新認識一個小姑娘,我看她待在成人的飯桌上不太好玩,所以就主動提出帶她去酒店的遊樂場玩兒。她爸爸跟我說她很內向。後來她跟我去玩兒的路上,跟我說:其實我爸爸不了解我,我只是看著內向。後來,事實證明,她非常地活潑,很勇敢,而且思路清晰動作迅捷。

(1)兩個環境,差異很大。

家庭環境和外面的環境差異太大了。面對全新的世界,孩子得自己去摸索,怎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各種關係。

(2)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人是群居動物,天生就會區分你們和我們,對於孩子來說,同齡的孩子是我們,而大人則是你們。對於孩子來說,認出彼此是一種本能,而孩子的世界,有他們自己的規則,這個規則,根本不受大人的控制,這本書裡歸納為了三大原則: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組間對照原則。

(3)孩子自己的世界對他們的影響更大。

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孩子群體,而不是跟大人成為朋友。相對於得到大人的關注,他們更在乎的,是得到同伴的喜愛。

3.什麼是家長愛孩子的正確姿勢?

如果你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孩子們的未來不取決於父母有多愛他們,而取決於他們與集體中其他成員能否和諧相處,尤其是和同輩人的相處,因為他們要和同輩人一起生活一輩子。

那麼你可以採取下面三種途徑去愛自己的孩子:

(1)幫助孩子更合群更自立。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就要儘量減少孩子被群體當作負面角色的可能性,要儘可能地讓孩子更合群、看起來更正常,或者更好一些,看起來更有吸引力。

孩子不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在群體中與別人不一樣對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

另外父母一定不要做孩子的拐杖,而要讓孩子自立自強,自己去面對這個光彩斑斕的世界。有句老話是:扶上馬,送一程。其實家長就按照這個標準去教育孩子即可,千萬不要把孩子抱上馬,那你抱不動那天,而孩子又依賴你抱的時候,怎麼辦?

(2)給孩子選擇好的環境。

在孩子的孩童時期,父母是有能力幫助孩子選擇同伴的。

環境和同伴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意義所在。

另外交朋友一定要謹慎,如果學校找不到合適的朋友,通過父母的朋友,也是有機會找到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玩得來的小夥伴們。

(3)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快樂的自己

作為父母,一方面,我們應該放下過度的壓力和焦慮;另一方面,要更重視自己的生活,不要全身心就圍著孩子轉。

在每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關係實際上是夫妻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會是跟孩子之間的關係。

你可以盡全力成為孩子那樣的人,但不要奢求孩子成為你希望他成為的人。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父母的生活也需要時間。

紀伯倫說過:「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五色圖書,五彩人生,周五黃色能量日快樂!

悅讀者:新靜

小一大書悅讀會,每天1本經典書

①不用自己選書:北大、清華、人大等雙一流學校的校友,在豆瓣7分以上、出版五年以上、涵蓋多個類別的圖書裡篩選出來的經典書單。

②不用自己看書:小一大書悅讀會每天用五色歷、五色書摘和五色書評三種形式,提煉每本書的要點及精華,滿足各種場景的閱讀需求。

③完全不費時間:每天只需5分鐘,隨時隨地閱讀,1天了解1本書,輕輕鬆鬆就能提升學習力、財富力、樂活力、思考力、情感力和時間力。

相關焦點

  • 「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這本《教養的迷思》,豆瓣評分8.0教養的迷思全球心理學家都認定 「教養假設」——影響孩子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長的教養方式哈裡斯卻認為「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為此書做序,「儘管覺得它的觀點是反直覺的,但是人們有一種感覺,即書中出現的兒童和家長不像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的機器人。」沒錯,我從龍鳳胎的孩子們身上也看到了作者提到的一些現象。作者擺出了很多的證據,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 父母必讀之《教養的迷思》
    好書推薦:《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作者: 【美】朱迪斯·哈裡斯 著  譯者: 張慶宗  定價:58元  內容簡介:  《教養的迷思》是喬治·米勒獎(美國心理學會頒予的傑出心理學作家獎)獲獎者朱迪斯·哈裡斯的代表作,史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薦過這位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作家
  • 朱迪斯•哈裡斯《教養的迷思》
    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為什麼移民的第二代說話口音是和同輩人相同,而不是和他們的父母相同?
  • 教養的迷思——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
    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難道不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嗎?事實上,小裴掉進了一個思維誤區之中:家長對孩子的教養的方式,並不是決定孩子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教養思維」,這個思維模型的核心價值,並非強調教養的重要性,而是要讓你換一個角度來看教養這件事,向你解釋出一個鮮為人知的真相。
  • 教養的迷思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最大;家庭教育勝過學校教育;單親家庭的孩子一定怎麼怎麼樣,留守兒童一定怎麼怎麼樣… 幾乎沒有父母會反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會不假思索地認可,父母對孩子成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教養的迷思及其他
    @海德沙龍: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他們的心理髮育、人格塑造、行為模式的養成能夠起多大作用?起何種作用?以何種方式起作用?這些發展心理學的中心問題長期紛爭不休,難有共識,《教養的迷思》作者Judith Harris在最近的訪談中介紹了她的觀點,以及她的學術經歷。
  • 《教養的迷思》
    嗨,大家好,我是太空米,今天為您精讀的是《教養的迷思》這本書,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人都非常焦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生怕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生怕孩子沒有得到全面的素質教育。   《教養的迷思》告訴你,你根本就不用這樣焦慮,你這樣焦慮的原因是因為你接受的流行的教育理念是錯的。
  • 探討《教養的迷思》
    本書翻譯成20多種語言,臺版譯者是臺灣著名學者,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前臺灣教育部長曾志朗的太太洪蘭。另一個明顯的反例是來自英國上流社會,這個社群的父母很少自己養育陪伴孩子,兒童的教育從小都是由保姆、家教、寄宿學校來完成的。而兒童成年後談吐、舉止,看不到同教育他們的保姆或老師的相似性,卻像和他們很少在一起的父母。 家中的排行並不重要我們常認為家中排行會對孩子性格有影響。
  • 教養的迷思:一切都是家長的錯?
    現代社會普遍認同「教養假設」,這裡的「教養」是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撫養,即父母按照特定程序去教育孩子,用特定的規則和限制去管理孩子,孩子就能長成自信、堅強、樂觀的人!如果父母不謹慎對待,他們的孩子將來就不能成才,責任和過錯都是父母的!總之,一切都是父母的責任。
  • 《教養的迷思》:你能改變孩子的人格?不能,但你可以做這兩件事
    這是《教養的迷思》裡的一個例子。《教養的迷思》說,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其實是非常小的,真正有影響力的,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成長的環境。本書顛覆了我們的固有認知,告訴我們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其實並無決定性影響,真正影響孩子的有三大原則,分別是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不過,父母對孩子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其實並不大……
    希望這樣的研究,能讓你更辯證地看待父母的重要性,別給自己太大壓力。🏫🏫🏫今天來總結一下一本奇書——《教養的迷思》。」是錯的。3 為什麼家長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發展影響不大?哈裡斯的看法是——① 教養方式其實根本就不是父母單方面可以決定的,孩子的天性(即遺傳)會影響父母對待ta的方式(間接基因效應)。
  • 《教養的迷思》讀書筆記
    1998年,《教養的迷思》出版,系統地闡明了她的觀點,即:家庭教養對孩子的社會化和人格發展沒有長期影響,在孩子的社會化和人格養成的過程中,父母不起決定作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是通過他們自我歸類的心理群體——亦即是同輩群體完成的。此書出版以來,因其挑戰傳統認知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震撼與迴響。
  • 父母的修養,孩子的教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修養的父母會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在一個充滿關愛又不乏規則的環境裡成長,這樣的孩子肯定也是善良而向上的。一、關愛關愛涵蓋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包括接受孩子的情感,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回應以及共情等日常生活中能看見的行為。家裡有愛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這份愛不是溺愛。孩子犯錯,有的父母全然不看事情全貌,首先對人說:「孩子年紀小,不懂事。」
  • 教養的迷思——顛覆傳統教養觀的一本書
    《教養的迷思》這本書很特殊,幾乎挑戰了現在很多家長,尤其很多教養專家的觀點。作者的核心觀點是:父母對孩子的人格(性格)發展有長久的影響嗎?——沒有!這是一個挑戰,是一記打在傳統教養學派專家臉上的耳光。任何書籍,任何觀點,去過言之有據,我們還是還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 2021考研心理學複習:後天教養的迷思
    後天教養的迷思   已出版的關於"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的書籍多得可以塞滿一兩個大型圖書館,大家都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   隨後,她寫了兩本暢銷書:《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和《基因或教養(No Two Alike)》。
  • 藏在細節裡的教養,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聽了大寶講的這個事情,我想這名同學的家長如果平時多教給孩子一些有教養的細節處理,應該就不會出現上面令老師和自己都尷尬的一幕。既然灑了水就已經是犯了錯,那就需要及時彌補錯誤,用布子擦乾淨椅子上的水才是正確的做法,而對細節不當回事,又怎會讓老師對孩子有好感呢?送孩子上學,在校門口經常看到一些家長做事欠妥,教養不佳的行為。
  • 《教養的迷思》之「教室裡的群體意識」|每日讀第52期
    :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如果一個班上的孩子在社會經濟地位和種族上有所不同,假如一個種族的人來自中產階級,而另一個種族的人不是的話,那麼世界上最好的老師也無法將他們融合成一個群體。社會學家珍妮特·斯科菲爾德(Janet Schofield)花了好幾年時間研究一所叫韋克斯勒的學校裡六年級和七年級的學生。韋克斯勒是一所城市學校,黑人學生和白人學生的比例相當。
  •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嗎?試試這3種方法
    可能大家都聽說這麼一句話:有什麼樣的父母,就能教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是費勁心血地去教養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是父母的教養知道決定了孩子的成長嗎? 記得我的鄰居小蘭,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對她很嚴厲。
  • 《教養的迷思》——顛覆傳統認知的育兒寶典
    我花了好久才看完《教養的迷思》,因為作者的觀點顛覆了我的固有認知,一開始,讓我難以接受,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是真正懂孩子的專家,他的顛覆式育兒理念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之上的。
  • 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對孩子最好的教養,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事情其實很簡單,兒子不小心把水杯砸在水池旁的石頭上,玻璃杯破碎並掉進了小區的觀景池裡。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同時也為了保證清掃水池的工作人員以及在附近玩耍孩子的安全,在最低溫度僅為8℃的天氣裡,這位爸爸當場脫鞋進入水池,撿起一片片玻璃碎片。但就是這樣簡單的一件事,卻成為很多爸爸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最好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