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納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曾經做了個實驗,把一隻7個月大的黑猩猩抱回家,和自己10個月的孩子一起養,想看看黑猩猩在人類的影響下,會有什麼變化。結果,猩猩倒沒什麼變化,反倒是他兒子被猩猩同化了,比如孩子會在吃飯的時候亂叫,喜歡去咬牆,甚至到了一歲半的時候,才只會說三個英語單詞。
當然這個孩子的智力是沒問題的,但這個例子說明,對於孩子來說,同伴的影響力要遠大於父母的影響力。 這是《教養的迷思》裡的一個例子。
《教養的迷思》說,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其實是非常小的,真正有影響力的,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成長的環境。
本書顛覆了我們的固有認知,告訴我們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其實並無決定性影響,真正影響孩子的有三大原則,分別是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不過,父母對孩子的作用還是很大的。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離開家庭、幫助他們選擇好的成長環境。
本書作者朱迪斯· 哈裡斯是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 作家、 獨立研究者。 同時她是一位全職母親。在帶孩子之餘,她從出版社那裡領了個活兒,撰寫兒童心理學的教科書。為了撰寫教科書,她讀了很多相關文獻。
父母的教養影響到孩子的人格,作者哈裡斯把這一觀點稱為「教養假設」。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教養假設」是錯誤的。
書中舉了很多例子, 比如, 移民家庭的孩子的英語不帶口音、 犯人文化, 在我看來, 這些例子並不能說明上述觀點, 因為孩子在學校上學的時候, 與同學的相處遠比與父母時間多得多, 所以不能說明父母的教養的影響力比同學的弱;同樣, 犯人之間的相處時間遠比犯人和獄警的長, 所以也不能說明獄警的影響力相對於犯人的小。
也許。 傳統育兒觀點和哈裡斯的育兒觀點之爭還將繼續下去,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明各自的對錯。我們普通人就根據自家孩子的特點, 儘量培養就是了。
其實, 不管你支持哪一種觀點, 《教養的迷思》中分析了孩子的世界, 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一些實際的事,所以這本書對於家長是非常實用的。
孩子不但要和父母搞好關係, 還要和孩子搞好關係,而且有三大原則。
1, 多數裁定原則
多數裁定原則就是,當某人的行為與群體中大多數成員的行為不一致時,這個人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
對孩子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是跟同伴搞好關係,而不是跟成人搞好關係。孩子們有孩子們自己的規則,這個規則的制定,遵循的就是多數裁定原則。比如,
你在家裡和父母講的是方言,但到了學校,小朋友們講的都是普通話,你肯定要講普通話;相反,如果你在家裡講的是普通話,但是到了學校裡,大家講的是方言,那你肯定要學會當地的方言,否則就會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排斥。這對孩子們來說是最痛苦的事情。
每個人都能回憶起自己在孩童時代的痛苦記憶,這些記憶大多發生在你被別人嘲笑的時候。
我們還能看到,在童年時候,性別差異非常重要,所以很多行為規則跟如何對待異性也有關。男孩子有男孩子的規則,女孩子有女孩子的規則,一旦越界,就會受到大家的無情嘲弄。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們寧可冒著激怒老師的危險,也不願加入到異性的群體中。
所以,孩子所在的群體對他們影響很大。比如,孩子對學業的態度會受他所在群體的影響。如果一個孩子天資聰穎,而且碰巧加入到學習好的圈子裡,他可能成績會更加優秀
但是,同樣還是這個孩子,如果他一開始掉到了小混混的圈子裡頭,大家都不愛學習,誰要是成績好就會受到排擠,那麼,這個孩子會對學習表現出更多的排斥,他的成績就會更差。
2,啄食次序原則
字面意思就是鳥類吃東西的順序。作者提出,啄食次序原則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更大。
所謂的啄食次序,指的是群居動物通過爭鬥取得社群地位的現象。為什麼叫啄食次序呢?因為動物學家最早觀察到在一群雞中間,誰先去啄食,誰後去啄食,是有講究的,社會等級高的雞有進食優先權。如果一隻社會地位低的雞跑到了前面,別的雞就會去咬它,提出警告。後來,動物學家發現在大多數群居動物中都有這樣的現象。在人類社會中,也一樣能夠看到啄食次序。
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知道,無論孩子有沒有朋友, 如果孩子交的朋友和他一樣,處於孩子群體中的底層,不被其他孩子尊重,他們的性格會更孤僻、內向,自尊心受到巨大打擊。而且被同伴孤立的不安全感,很有可能會伴隨終生,不容易完全消失。
當然,不論是作為父母,還是作為成長中的個人,也不必太過於擔心。對孩子來說,被同伴排擠當然不是好事,而且會對他們的性格有不利的影響,但福禍相依,有很多孩子正是因為不被同伴接納,反而更加發奮。
作者小時候沒有同伴,總被人欺負, 她變得更愛讀書,讀著讀著,她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好。後來,她轉學到了新學校,變成了一個成績優秀的好學生。
3, 組間對照效應
這是群體性的運行規律, 對成人也適用。對上學的孩子來說,學校裡最重要的人是其他孩子。但是,學生群體又會分為小的群體。比如,孩子們把自己歸為男孩和女孩,這種自我歸類就會強化兩性之間的差異。
每一個小的學生群體都會試圖強化自己的歸屬感,同時反對其他的學生群體,因此,組間的對照效應會越來越明顯。這種組間對照效應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比如:
一個孩子勤奮好學,他就會更多地去跟學習好的孩子交往,他對學習就會有更多的正面態度。一個孩子被同學們視為搗蛋鬼,他就會和搗蛋鬼們混在一起,而且會覺得不學習才酷。
按照這個原則,家長要做的是幫孩子找到適合他的群體。
總結一下:孩子世界的三大原則: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了解孩子如何能夠融入同齡人的世界。那麼,根據這三大原則,父母就知道怎麼做了。
孩子們在家裡能夠學到家庭的行為規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把家裡的行為規範帶到外面的世界。
1, 教會孩子如何離開家庭。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各種知識和訓練,讓他們出門之後更好地應對外面的世界。如果孩子們熱愛體育,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們先在家裡練習打籃球、打羽毛球,學得一技之長,到了孩子群裡才好鎮住小夥伴。同樣,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彈吉他、學習怎麼做飯、學習怎麼開車,這都會對孩子離開家庭之後的自主生活有幫助。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就要儘量減少孩子被群體當作負面角色的可能性,要儘可能地讓孩子更合群、看起來更正常,或者更好一些,看起來更有吸引力。孩子不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在群體中與別人不一樣對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
你幫孩子起了很怪的名字,或者很土,老被同學取笑, 那不怪孩子,都是父母惹的麻煩。有的孩子穿的衣服跟別人不一樣,背的書包跟別人不一樣,理的髮型跟別人不一樣,都會引起其他孩子的嘲笑,這也是父母失察的地方。
2, 選擇好的環境
在孩子的孩童時期,父母是有能力幫助孩子選擇同伴的。環境和同伴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意義所在。比如:
如果你的孩子,特別是發育稍晚的男孩子,如果個頭比較小,可以考慮讓他晚一年上學。
我們還可以觀察一下:
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在學校裡地位最低,老是受人排擠和欺負?他交的朋友是不是好學生,有沒有被小混混們帶壞?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及時帶他脫離這樣的環境才是好選擇。
雖然一般情況下,搬家對孩子有不利的影響,比如他們要從頭開始,適應一個新的環境,但是,如果原來的同伴群體讓他們過得很痛苦,那麼搬家就能解決大問題。
父母能夠幫助孩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孩子找到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最好還能找到和他們一樣、玩得來的小夥伴們。如果你要想這樣做的話,必須要趁早,因為你對孩子的影響會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而縮小。等他們到了十幾歲,進入青春期之後,你就幾乎不能再控制這些孩子了。
焦慮的父母只能讓孩子感到更加緊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 怎樣和這個世界相處、 怎樣和同齡人相處, 父母只提供鼓勵和支持, 在孩子離開家之前提供適合的環境給他學習, 並教會他掌握了相應的技能, 這樣讓孩子慢慢享受他的成長之旅, 而父母也有權利過快樂和平靜的生活。
孩子是父母家裡暫住的小客人。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我們。趁著他們還在,讓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我是秋楓,持續分享育兒心得。歡迎關注秋楓聊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