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迷思》:你能改變孩子的人格?不能,但你可以做這兩件事

2020-10-05 秋楓聊育兒

印第安納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曾經做了個實驗,把一隻7個月大的黑猩猩抱回家,和自己10個月的孩子一起養,想看看黑猩猩在人類的影響下,會有什麼變化。結果,猩猩倒沒什麼變化,反倒是他兒子被猩猩同化了,比如孩子會在吃飯的時候亂叫,喜歡去咬牆,甚至到了一歲半的時候,才只會說三個英語單詞。

當然這個孩子的智力是沒問題的,但這個例子說明,對於孩子來說,同伴的影響力要遠大於父母的影響力。 這是《教養的迷思》裡的一個例子。

《教養的迷思》說,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其實是非常小的,真正有影響力的,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成長的環境。

本書顛覆了我們的固有認知,告訴我們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其實並無決定性影響,真正影響孩子的有三大原則,分別是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不過,父母對孩子的作用還是很大的。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離開家庭、幫助他們選擇好的成長環境。

本書作者朱迪斯· 哈裡斯是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 作家、 獨立研究者。 同時她是一位全職母親。在帶孩子之餘,她從出版社那裡領了個活兒,撰寫兒童心理學的教科書。為了撰寫教科書,她讀了很多相關文獻。

父母的教養影響到孩子的人格,作者哈裡斯把這一觀點稱為「教養假設」。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教養假設」是錯誤的。

書中舉了很多例子, 比如, 移民家庭的孩子的英語不帶口音、 犯人文化, 在我看來, 這些例子並不能說明上述觀點, 因為孩子在學校上學的時候, 與同學的相處遠比與父母時間多得多, 所以不能說明父母的教養的影響力比同學的弱;同樣, 犯人之間的相處時間遠比犯人和獄警的長, 所以也不能說明獄警的影響力相對於犯人的小。

也許。 傳統育兒觀點和哈裡斯的育兒觀點之爭還將繼續下去,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明各自的對錯。我們普通人就根據自家孩子的特點, 儘量培養就是了。

其實, 不管你支持哪一種觀點, 《教養的迷思》中分析了孩子的世界, 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一些實際的事,所以這本書對於家長是非常實用的。



影響孩子的三大原則。

孩子不但要和父母搞好關係, 還要和孩子搞好關係,而且有三大原則。

1, 多數裁定原則

多數裁定原則就是,當某人的行為與群體中大多數成員的行為不一致時,這個人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

對孩子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是跟同伴搞好關係,而不是跟成人搞好關係。孩子們有孩子們自己的規則,這個規則的制定,遵循的就是多數裁定原則。比如,

你在家裡和父母講的是方言,但到了學校,小朋友們講的都是普通話,你肯定要講普通話;相反,如果你在家裡講的是普通話,但是到了學校裡,大家講的是方言,那你肯定要學會當地的方言,否則就會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排斥。這對孩子們來說是最痛苦的事情。

每個人都能回憶起自己在孩童時代的痛苦記憶,這些記憶大多發生在你被別人嘲笑的時候。

我們還能看到,在童年時候,性別差異非常重要,所以很多行為規則跟如何對待異性也有關。男孩子有男孩子的規則,女孩子有女孩子的規則,一旦越界,就會受到大家的無情嘲弄。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們寧可冒著激怒老師的危險,也不願加入到異性的群體中。

所以,孩子所在的群體對他們影響很大。比如,孩子對學業的態度會受他所在群體的影響。如果一個孩子天資聰穎,而且碰巧加入到學習好的圈子裡,他可能成績會更加優秀

但是,同樣還是這個孩子,如果他一開始掉到了小混混的圈子裡頭,大家都不愛學習,誰要是成績好就會受到排擠,那麼,這個孩子會對學習表現出更多的排斥,他的成績就會更差。

2,啄食次序原則

字面意思就是鳥類吃東西的順序。作者提出,啄食次序原則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更大。

所謂的啄食次序,指的是群居動物通過爭鬥取得社群地位的現象。為什麼叫啄食次序呢?因為動物學家最早觀察到在一群雞中間,誰先去啄食,誰後去啄食,是有講究的,社會等級高的雞有進食優先權。如果一隻社會地位低的雞跑到了前面,別的雞就會去咬它,提出警告。後來,動物學家發現在大多數群居動物中都有這樣的現象。在人類社會中,也一樣能夠看到啄食次序。

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知道,無論孩子有沒有朋友, 如果孩子交的朋友和他一樣,處於孩子群體中的底層,不被其他孩子尊重,他們的性格會更孤僻、內向,自尊心受到巨大打擊。而且被同伴孤立的不安全感,很有可能會伴隨終生,不容易完全消失。

當然,不論是作為父母,還是作為成長中的個人,也不必太過於擔心。對孩子來說,被同伴排擠當然不是好事,而且會對他們的性格有不利的影響,但福禍相依,有很多孩子正是因為不被同伴接納,反而更加發奮。

作者小時候沒有同伴,總被人欺負, 她變得更愛讀書,讀著讀著,她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好。後來,她轉學到了新學校,變成了一個成績優秀的好學生。

3, 組間對照效應

這是群體性的運行規律, 對成人也適用。對上學的孩子來說,學校裡最重要的人是其他孩子。但是,學生群體又會分為小的群體。比如,孩子們把自己歸為男孩和女孩,這種自我歸類就會強化兩性之間的差異。

每一個小的學生群體都會試圖強化自己的歸屬感,同時反對其他的學生群體,因此,組間的對照效應會越來越明顯。這種組間對照效應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比如:

一個孩子勤奮好學,他就會更多地去跟學習好的孩子交往,他對學習就會有更多的正面態度。一個孩子被同學們視為搗蛋鬼,他就會和搗蛋鬼們混在一起,而且會覺得不學習才酷。

按照這個原則,家長要做的是幫孩子找到適合他的群體。


總結一下:孩子世界的三大原則: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了解孩子如何能夠融入同齡人的世界。那麼,根據這三大原則,父母就知道怎麼做了。



身為父母,我們對孩子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至少有兩點,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努力去做的,那就是,教會孩子如何離開家庭、給孩子選擇好的環境。

孩子們在家裡能夠學到家庭的行為規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把家裡的行為規範帶到外面的世界。

1, 教會孩子如何離開家庭。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各種知識和訓練,讓他們出門之後更好地應對外面的世界。如果孩子們熱愛體育,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們先在家裡練習打籃球、打羽毛球,學得一技之長,到了孩子群裡才好鎮住小夥伴。同樣,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彈吉他、學習怎麼做飯、學習怎麼開車,這都會對孩子離開家庭之後的自主生活有幫助。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就要儘量減少孩子被群體當作負面角色的可能性,要儘可能地讓孩子更合群、看起來更正常,或者更好一些,看起來更有吸引力。孩子不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在群體中與別人不一樣對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

你幫孩子起了很怪的名字,或者很土,老被同學取笑, 那不怪孩子,都是父母惹的麻煩。有的孩子穿的衣服跟別人不一樣,背的書包跟別人不一樣,理的髮型跟別人不一樣,都會引起其他孩子的嘲笑,這也是父母失察的地方。

2, 選擇好的環境

在孩子的孩童時期,父母是有能力幫助孩子選擇同伴的。環境和同伴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意義所在。比如:

如果你的孩子,特別是發育稍晚的男孩子,如果個頭比較小,可以考慮讓他晚一年上學。

我們還可以觀察一下:

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在學校裡地位最低,老是受人排擠和欺負?他交的朋友是不是好學生,有沒有被小混混們帶壞?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及時帶他脫離這樣的環境才是好選擇。

雖然一般情況下,搬家對孩子有不利的影響,比如他們要從頭開始,適應一個新的環境,但是,如果原來的同伴群體讓他們過得很痛苦,那麼搬家就能解決大問題。



父母能夠幫助孩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孩子找到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最好還能找到和他們一樣、玩得來的小夥伴們。如果你要想這樣做的話,必須要趁早,因為你對孩子的影響會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而縮小。等他們到了十幾歲,進入青春期之後,你就幾乎不能再控制這些孩子了。

最後,《教養的迷思》指出, 我們不要期待改變自己的孩子, 所以, 我們不要做焦慮的父母。

焦慮的父母只能讓孩子感到更加緊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 怎樣和這個世界相處、 怎樣和同齡人相處, 父母只提供鼓勵和支持, 在孩子離開家之前提供適合的環境給他學習, 並教會他掌握了相應的技能, 這樣讓孩子慢慢享受他的成長之旅, 而父母也有權利過快樂和平靜的生活。

孩子是父母家裡暫住的小客人。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我們。趁著他們還在,讓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我是秋楓,持續分享育兒心得。歡迎關注秋楓聊育兒

相關焦點

  • 父母必讀之《教養的迷思》
    好書推薦:《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譯者: 張慶宗  定價:58元  內容簡介:  《教養的迷思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  為什麼移民的第二代說話口音是和同輩人相同,而不是和他們的父母相同?
  • 朱迪斯•哈裡斯《教養的迷思》
    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為什麼移民的第二代說話口音是和同輩人相同,而不是和他們的父母相同?
  • 探討《教養的迷思》
    尤其是現在還流行這樣極致的拼爹方式:在家上學,更是讓許多父母惶恐不安。在家上學,引領這個民族一起來拼爹嗎?同時許多在家上學父母擔起了養魚兒女的重擔,顫顫巍巍,如臨大敵,生怕自己一個錯誤一個閃失會耽誤甚至害了兒女。在家上學的父母要做榜樣!?要為人師表!?當這些父母把所有的重擔都自己扛在肩頭的時候,我只能呼求主:釋放他們,告訴他們,他們只不過塵土,只有你是那使兒女生長的上帝!
  • 有兩件事≠沒教養,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做,娃長大後可能會給你驚喜
    ,是沒教養的事?聽到這裡,楠楠徹底生氣了,明明女兒十分珍惜這個玩偶,婆婆卻強迫他分享,於是楠楠對女兒說道:「這個玩偶別人都不能決定它的去留,如果你願意分享給別人,就讓他們帶回去,如果不想送給別人,就去要回來,因為這原本就是你自己的東西。」女兒像是鼓舞,把玩具給要了回來,而婆婆則怨怪楠楠,沒有將孩子教育好,覺得孩子不會分享就是自私,不會禮讓,就是沒教養。
  • 《教養的迷思》
    嗨,大家好,我是太空米,今天為您精讀的是《教養的迷思》這本書,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人都非常焦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生怕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生怕孩子沒有得到全面的素質教育。   《教養的迷思》告訴你,你根本就不用這樣焦慮,你這樣焦慮的原因是因為你接受的流行的教育理念是錯的。
  • 教養的迷思
    或許是心有不甘,之後的Judith Harris依然未放棄心理學研究和科普工作,於1998年寫出震驚世界的代表性著作《教養的迷思》。這本很厚的書,就像一篇超長的綜述,對過往近800項發表在主流學術期刊有關人格發展和家庭教養的科學實驗和數據結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總結。
  • 教養的迷思:一切都是家長的錯?
    打開育兒相關的公眾號,鋪天蓋地的都是指導家長如何去教養孩子的文章,如《家長做好這件事,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礎》、《媽媽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格局》、《培養數學牛娃要做到這幾點》等等。這些言之鑿鑿的標題讓你焦慮嗎?這些理念背後的邏輯是,只要你這樣做,孩子就能這樣長。真的嗎?
  • 教養的迷思——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
    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難道不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嗎?事實上,小裴掉進了一個思維誤區之中:家長對孩子的教養的方式,並不是決定孩子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教養思維」,這個思維模型的核心價值,並非強調教養的重要性,而是要讓你換一個角度來看教養這件事,向你解釋出一個鮮為人知的真相。
  • 《教養的迷思》讀書筆記
    父母雖然沒有辦法決定外面的世界怎樣對待孩子,但仍有很大的權力決定孩子在家裡是否快樂。普通正常範圍內的教養方式差異,不會對孩子造成終身影響,但極端虐待孩子的父母當然會危害孩子的未來,造成對大腦的長久傷害。這就好像你對待你的伴侶的方式會影響你們之間的親密關係,但正常情況下不太會影響伴侶在社會上的人格(除非你極端虐待你的伴侶)。然後,父母可以選擇孩子的同輩群體,可以決定孩子居住的社區環境。
  • 教養的迷思及其他
    @海德沙龍: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他們的心理髮育、人格塑造、行為模式的養成能夠起多大作用?起何種作用?以何種方式起作用?這些發展心理學的中心問題長期紛爭不休,難有共識,《教養的迷思》作者Judith Harris在最近的訪談中介紹了她的觀點,以及她的學術經歷。
  • 教養的迷思——顛覆傳統教養觀的一本書
    《教養的迷思》這本書很特殊,幾乎挑戰了現在很多家長,尤其很多教養專家的觀點。作者的核心觀點是:父母對孩子的人格(性格)發展有長久的影響嗎?——沒有!這是一個挑戰,是一記打在傳統教養學派專家臉上的耳光。任何書籍,任何觀點,去過言之有據,我們還是還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嗎?試試這3種方法
    基因我們不能改變,但是作為家長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很多人覺得孩子長大一些了,父母對孩子教養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不大了。所以父母就不能為孩子做些什麼了嗎?不要著急,方法很多,下面由我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改變環境 從古代孟母三遷,到現在的搶學區房。大家都知道學區房很貴,越是好的學校附近的房子就越貴。因為在這些學校裡老師優秀,學生出色,教學資源豐富。孟子的老母親都可以有較好的教育環境,搬了三次家。
  • 討好型人格會讓孩子人生艱難,重視幼兒教養,理性教養樹獨立人格
    我之前的文章裡寫過大卷是個高需求孩子這件事,據我觀察,高需求長大一點以後都會比較敏感。大卷就是個敏感的孩子。有一次,我帶她去遊泳,之前沒有說好遊多久,她玩得太開心一遊就是兩小時,我在岸上又熱又渴,也擔心她體力不支,跟她商量好幾次回家吧,她都不願意。
  • 2021考研心理學複習:後天教養的迷思
    後天教養的迷思   已出版的關於"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的書籍多得可以塞滿一兩個大型圖書館,大家都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茱蒂•哈裡斯(Judith Rich Harris)質疑這個傳統觀念,她在1995年發表的一篇富有爭議的論文中說,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   隨後,她寫了兩本暢銷書:《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和《基因或教養(No Two Alike)》。
  • 《教養的迷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專家們」錯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影響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龍生龍鳳生鳳」一說,西方貴族更是在家接受教育,現代教育專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經常會拿「這孩子有家教」這句話來表揚好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當然會產生長久影響。
  • 孩子總和你頂嘴?與父母做這4件事脫不了干係!
    孩子愛頂嘴、牛脾氣、總跟家長「對著幹」,生活中這樣孩子並不少見,有的家長認為, 孩子處於叛逆期,頂撞是正常的,等長大一些自己就變好了;也有家長認為,孩子頂嘴是沒教養,必須改;還有家長認為,孩子頂嘴,恰恰是獨立思考的體現,能保持獨立觀點,願意爭辯,是一件好事。
  • 教養細節真能決定孩子性格?看完這本書,爸媽別焦慮
    都說「餐桌上見教養」,除了表姐的小兒子,孩子們都在規規矩矩吃飯。表姐對兒子說:「寶寶乖,吃完媽媽帶你去坐玩具飛機。」兒子無視,繼續玩食物,敲盤子。三番五次表姐掛不住了,一邊吼他一邊:快吃,皮又緊了是不是。」事後表姐跟我說,當時真的是忍不住了,後悔了一下午,孩子吃飯本來就是件開心的事兒,每次鬧得不愉快也不是她的本意。
  • 「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這本《教養的迷思》,豆瓣評分8.0教養的迷思全球心理學家都認定 「教養假設」——影響孩子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長的教養方式你覺得這是遺傳因素還是教養有關呢?哈裡斯最重要的觀點——群體社會化理論,用這個理論替代教養假設。在幼兒園裡這對龍鳳胎,他們的各自的好朋友,女生與女生,男生與男生玩。即使這兩孩子在家幾乎不分彼此玩得不亦樂乎。在幼兒園裡卻各找各的玩伴。經常玩的就是那幾個好朋友。
  • 心理學:如何告別「討好型人格」,你最應該學會做這三件事
    可是,這種心理是有一定問題的,後來伴隨我對自己的了解,我才知道,原來我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就是很害怕拒絕別人,總是考慮別人的想法,從而忽略自己。這幾年來,我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嘗試走出來,現在的我終於不再是過去那個唯唯諾諾的自己。從我的個人經歷來說,我們要想告別討好型人格,必須學會做這三件事。
  • 以下「沒教養」的事,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一直做,老師:確實該這樣
    可婆婆卻說:「沒關係,讓孩子帶回去吧,不是什麼值錢玩意。」聽到這,我很生氣。這是孩子的東西,再便宜,也得問問他願意不願給,他不願意,誰都沒資格幫他把玩具送人。於是,我就告訴兒子:「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玩具?你想送給弟弟嗎?如果不想,你就向他要回來。沒關係的,這原本就是你的東西,要回來,也是沒有錯的。」兒子像是受到鼓舞,把玩具給要了回來。而我,也被婆婆罵,沒有「教養」,帶壞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