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迷思:一切都是家長的錯?

2020-08-25 包包書房


打開育兒相關的公眾號,鋪天蓋地的都是指導家長如何去教養孩子的文章,如《家長做好這件事,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礎》、《媽媽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格局》、《培養數學牛娃要做到這幾點》等等。這些言之鑿鑿的標題讓你焦慮嗎?這些理念背後的邏輯是,只要你這樣做,孩子就能這樣長。真的嗎?

現代社會普遍認同「教養假設」,這裡的「教養」是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撫養,即父母按照特定程序去教育孩子,用特定的規則和限制去管理孩子,孩子就能長成自信、堅強、樂觀的人!如果父母不謹慎對待,他們的孩子將來就不能成才,責任和過錯都是父母的!總之,一切都是父母的責任。

然而,《教養的迷思》一書卻對教養假設提出質疑,作者朱迪斯·哈裡斯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予的傑出心理學作家獎。在書中,朱迪斯用眾多的研究證據證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以下是書中和主流育兒觀點不同的幾點。

一、父母的教養方式無法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更多是基因遺傳。書中列舉了一些雙胞胎的例子,從小就分開被領養的雙胞胎,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在同一父母的撫養下,但是在成年以後,其行為習慣卻驚人的相似。作者認為這是基因的力量在起作用。

二、孩子的社會化是發生在家庭之外的,是在同輩群體和社區中形成的。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上學以後,受同齡人的影響更大,他們更願意和他們的朋友行為/打扮一致,而不是遵從父母的意見。書中舉了聾啞群體的例子,正常的孩子到了聾啞群體中以後,他會學習聾啞人的行為舉止,讓自己變成聾啞人。

正因為孩子受到群體的影響很大,作者建議,如果孩子在社區/學校群體中出於弱勢,總是被人欺負,容易對其自尊產生很大傷害,家長可以做的是搬家,給孩子換一個環境。

作者對教養假設的質疑並不表示她一定是正確的,不過孩子易受同輩影響這一點值得引起父母思考。

父母意味著享受為人父母的快樂,如果你不覺得快樂,那說明你做的太過頭了。


相關焦點

  • 父母必讀之《教養的迷思》
    好書推薦:《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作者: 【美】朱迪斯·哈裡斯 著  譯者: 張慶宗  定價:58元  內容簡介:  《教養的迷思》是喬治·米勒獎(美國心理學會頒予的傑出心理學作家獎)獲獎者朱迪斯·哈裡斯的代表作,史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薦過這位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作家
  • 朱迪斯•哈裡斯《教養的迷思》
    ——羅伯特•賴特,《時代周刊》內容簡介:《教養的迷思》是喬治•米勒獎(美國心理學會頒予的傑出心理學作家獎)獲獎者朱迪斯•哈裡斯的代表作,史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薦過這位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作家。傳統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裡斯質疑這個傳統觀念。
  • 教養的迷思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被指責學術不端,沒有自己的東西,都是在抄襲。可見當年的她,是很不討她導師的喜歡的,尤其是她想要證明的觀點,與其導師所相信的,完全相悖。 或許是心有不甘,之後的Judith Harris依然未放棄心理學研究和科普工作,於1998年寫出震驚世界的代表性著作《教養的迷思》。
  • 教養的迷思及其他
    這些發展心理學的中心問題長期紛爭不休,難有共識,《教養的迷思》作者Judith Harris在最近的訪談中介紹了她的觀點,以及她的學術經歷。 《教養的迷思》徹底分裂了這個研究領域。要麼有人說這是我們理解兒童發展心理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要麼就說它什麼也不是。我是前者,它改變了我關於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看法。但是,為什麼對它有這麼多敵意呢?部分問題出在媒體報導,它們常用『父母重要嗎?』這樣的標題。可以理解家長們被這樣的問題搞得苦惱不已。(順便說一句,我的回答是:當然,父母重要!)
  • 《教養的迷思》
    嗨,大家好,我是太空米,今天為您精讀的是《教養的迷思》這本書,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人都非常焦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生怕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生怕孩子沒有得到全面的素質教育。   《教養的迷思》告訴你,你根本就不用這樣焦慮,你這樣焦慮的原因是因為你接受的流行的教育理念是錯的。
  • 探討《教養的迷思》
    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力,雖然不像許多在家上學父母所宣講的那麼大,但顯然在家上學的父母對於兒女的影響力,遠超過學校裡的父母於孩子的。這豈不是聖經所強調的,而現代被學校所左右的孩子們所缺少的嗎?————————《教養的迷思 The Nurture Assumption》是兒童心理學領域這十幾年來最知名的著作之一。
  • 「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這本《教養的迷思》,豆瓣評分8.0教養的迷思全球心理學家都認定 「教養假設」——影響孩子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長的教養方式哈裡斯卻認為「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為此書做序,「儘管覺得它的觀點是反直覺的,但是人們有一種感覺,即書中出現的兒童和家長不像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的機器人。」沒錯,我從龍鳳胎的孩子們身上也看到了作者提到的一些現象。作者擺出了很多的證據,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 2021考研心理學複習:後天教養的迷思
    後天教養的迷思   已出版的關於"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的書籍多得可以塞滿一兩個大型圖書館,大家都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   隨後,她寫了兩本暢銷書:《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和《基因或教養(No Two Alike)》。
  • 《教養的迷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專家們」錯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在《教養的迷思專家們都是錯的!1.兄弟姐妹一出生就是對手,爭取得到公平的份額。如果家裡的一個位置被佔了,那麼他們一定會想出其他的方法去贏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龍生龍鳳生鳳」一說,西方貴族更是在家接受教育,現代教育專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經常會拿「這孩子有家教」這句話來表揚好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當然會產生長久影響。
  • 《教養的迷思》讀書筆記
    1998年,《教養的迷思》出版,系統地闡明了她的觀點,即:家庭教養對孩子的社會化和人格發展沒有長期影響,在孩子的社會化和人格養成的過程中,父母不起決定作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是通過他們自我歸類的心理群體——亦即是同輩群體完成的。此書出版以來,因其挑戰傳統認知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震撼與迴響。
  • 教養的迷思——顛覆傳統教養觀的一本書
    《教養的迷思》這本書很特殊,幾乎挑戰了現在很多家長,尤其很多教養專家的觀點。作者的核心觀點是:父母對孩子的人格(性格)發展有長久的影響嗎?——沒有!這是一個挑戰,是一記打在傳統教養學派專家臉上的耳光。任何書籍,任何觀點,去過言之有據,我們還是還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 《家庭的覺醒》:如何破解家庭教育的迷思,不再有「家長上樹」
    一些奇葩現象帶著笑點與淚點出現,引發大眾聚焦家庭教育,比如「家長上樹」——一些誠惶誠恐的家長在前呼後擁中送娃入園入學後,仍然不放心,攀緣上樹、上牆,拼命拉長視線,為的是不放過了解孩子的一切可能性機會。真是一張自帶焦慮的愛之網!
  • 《教養的迷思》:你能改變孩子的人格?不能,但你可以做這兩件事
    這是《教養的迷思》裡的一個例子。《教養的迷思》說,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其實是非常小的,真正有影響力的,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成長的環境。本書顛覆了我們的固有認知,告訴我們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其實並無決定性影響,真正影響孩子的有三大原則,分別是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不過,父母對孩子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 教養的迷思——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
    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難道不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嗎?事實上,小裴掉進了一個思維誤區之中:家長對孩子的教養的方式,並不是決定孩子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教養思維」,這個思維模型的核心價值,並非強調教養的重要性,而是要讓你換一個角度來看教養這件事,向你解釋出一個鮮為人知的真相。
  • 《教養的迷思》之「教室裡的群體意識」|每日讀第52期
    文|《教養的迷思》教室裡的群體意識 & 長久的分化《教養的迷思他們可能採取討厭學校的態度,認為學習好的人是書呆子,是討好、巴結老師和家長的人。鷹隊瞧不起響尾蛇隊,因為響尾蛇隊隊員說髒話。響尾蛇隊看不起鷹隊的人,認為鷹隊的人都是膽小鬼。閱讀能力一般的小組成員往往採取「閱讀不重要,學校很爛」的態度,這種態度在孩子以後的歲月裡仍然會對他們產生影響。
  •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嗎?試試這3種方法
    可能大家都聽說這麼一句話:有什麼樣的父母,就能教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是費勁心血地去教養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是父母的教養知道決定了孩子的成長嗎? 記得我的鄰居小蘭,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對她很嚴厲。
  • 教養的迷思
    「不堪一擊」的家庭環境教養假設: 我們通常認為,如果父母充滿了愛心,孩子就會更有安全感,就會成長為更自信;如果父母多跟孩子說話,多陪孩子讀書,孩子就會變得更聰明,如果父母對孩子誠實友善,孩子同樣也會誠實友善,但這是一個典型的混淆了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的案例。
  • 「大家都比我會帶小孩⋯⋯」回顧百年來教養建議,多少過時教條?
    世上真的有「教養金律」這回事嗎?美國《紐約時報》近期一篇文章中,檢視百年來美國主流媒體上的教養建議,隨著時代演進,某些過往的「專家建議」,如今看起來讓人不可置信。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是我告訴家長,不要讓孩子知道我給他們喝酒,要跟他們說那是紅藥水。」這種建議在今天看來簡直奇蠢無比,但從紐約時報的報導看來,這種愚蠢的做法在當年並沒有被家長反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教養建議終於比較像樣了。
  • 孩子「沒教養」的5個表現,外人不好意思說,家長心裡要有數
    因此,當孩子有沒教養的表現時,家長要及時引導,否則容易親手毀掉孩子的未來。,家長早發現早糾正,才不會毀了娃。,就是典型的沒教養的表現,孩子之所以會養成這樣的金錢觀念,或許是因為父母的影響,但這終究是一個壞的習慣,如果家長不及時糾正和引導孩子,等孩子長大之後,很可能為了錢出賣尊嚴,甚至出賣自己的一切,為了不讓孩子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要及時自我反思糾正孩子。
  •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其實並不大……
    果仁媽今天分享一本非常好玩的書,叫《教育的迷思》,作者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未來影響並不大……很顛覆,對不對?科學研究就是這樣的啊,互相矛盾,互相衝突,彼此挑錯,彼此推翻。希望這樣的研究,能讓你更辯證地看待父母的重要性,別給自己太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