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定價:58元
推薦語:
哈裡斯向讀者傳遞了一個核心、令人信服的信息,即許多父母極大地高估了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在這個人們對父母教養產生高度焦慮的時代,該信息有助於緩解人們緊張的情緒。
——羅伯特•賴特,《時代周刊》
內容簡介:
《教養的迷思》是喬治•米勒獎(美國心理學會頒予的傑出心理學作家獎)獲獎者朱迪斯•哈裡斯的代表作,史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薦過這位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作家。
傳統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裡斯質疑這個傳統觀念。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
為什麼移民的第二代說話口音是和同輩人相同,而不是和他們的父母相同?在英國的早期上流社會,許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來的十年是在寄宿學校生活,結果,言行舉止還是和他們的父親相似?「教養的假設」不能解釋這些現象,但是哈裡斯可以。
史蒂芬•平克說,這本書徹底改變了他「對童年和兒童的看法」,並預測它將成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哈裡斯提出的理論,將改變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時,哈裡斯也對父母們提出了忠告:你什麼可以做,什麼無法做到。同時也將父母從「不能培育出自信、快樂、舉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惡深淵中解救出來。
作者簡介:
朱迪斯•哈裡斯(Judith Rich Harris,1938- )
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作家。199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予傑出心理學作家的喬治•米勒獎。撰寫過多本關於「兒童發展」的大學教科書、暢銷科普書籍,包括《基因或教養》以及這本《教養的迷思》。哈裡斯是位獨立的研究者,於演化、社會、發展心理學等領域深耕多年,見解獨到。《教養的迷思》自出版以來,因其挑戰傳統認知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與迴響。
章節試讀:
第十五章接受拷問的教養假設
你的老爸和老媽把你毀了,
雖然他們不是有意為之,但是他們實實在在地把你毀了。
他們把自己的缺點傳給了你,
又專門為你定製了專屬你的缺點。
—菲利普•拉金
可憐的老爸和老媽公然被自己的詩人兒子控告,卻沒有辯白的機會。他們應該有辯解的機會才是,我在這裡大膽地為他們說幾句話。聽到你的孩子如此大驚小怪,他的話語竟比毒蛇的牙齒還尖利。
這不公平,這不是真的,
他被毀掉了,但不是我們的錯。不過,在這裡受審的不是菲利普的老爸和老媽,這裡的被告是教養假設,這是他們的兒子在拙劣的打油詩中,簡潔地總結出來的東西。陪審團的女士和先生們,我請求你們給教養假設這個被告定欺詐罪和盜竊罪。人們被剝奪了對真相的了解,而教養假設就是那個罪人。
無時無刻不在欺騙著人們
菲利普•拉金不是唯一將自己的失敗怪罪到父母身上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包括我自己在內,責怪父母比責怪自己容易得多。但是利己主義還不能解釋為什麼教養假設如此深入到我們的文化中。我在第一章中提到教養假設是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行為主義(華生和斯金納)的產物,還不足以說明教養假設的普遍性。雖然作為學術心理學的一部分,但它一開始就從象牙塔裡走出來了。很快地,脫口秀的主持人和嘉賓,詩人和農夫,你的會計師和
你的孩子,他們每一個人都將自己的失敗怪罪到父母身上,怪罪自己是他們的孩子。
為人父母已經被促銷過了頭。你一直相信你對孩子的影響的程度,比你真正可以做到的還要多。在本書的開頭,我引用了科學記者的話:我們不必等到父母可以選擇孩子基因的那一天到來,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未來已經有很大的影響了。《紐約時報》的另一位科學記者說:「父母在孩子塑造自我概念的過程中,扮演了最大、最重要的角色。」一位自稱為「媽媽醫生」的專家叮囑你不要忘了「每天要以非言語的形式,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讚許」。她說,無論孩子有多大,他們都需要觸摸和擁抱。另一位專家佩內洛普•裡奇(Penelope Leach)認為,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你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快樂和充滿自信的人。孩子一生的根基,都建立在你與他的關係以及你對他的教誨上。體罰和批評被專家們認為是不合法的。你不要跟孩子說他很壞,你只能說他做的事很壞,不,最好說,他做的事情令你感到難過。
孩子沒有那麼脆弱,他們比你想像中的堅強。他們必須這樣,因為外面的世界並不會因為他們是孩子而對他們特別優待。在家裡,他們可能聽到你說:「你這樣做讓我感到難過。」但在操場上,他聽到的可能是:「你這個笨蛋!」
教養假設是一個文化的產物,這個文化的座右銘是:「我們可以戰無不勝。」憑藉令人眩暈的電子設備、神奇的生物化學鍊金丹,我們可以戰勝大自然。當然,孩子天生就有差異,但這不是個問題。我們只要把他們放進這個奇妙的機器裡,加上獨特的配方,如愛、限制、暫停規則、教育玩具,瞧!出來的就是一個個快樂、聰明、適應性強、充滿自信的人!
也許這就是我們時代的趨勢,把事情推向極致,甚至超出邏輯的界限。教養假設變得如此膨脹,使父母不堪重負,看起來它已經熟透了,並開始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