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斯•哈裡斯《教養的迷思》

2021-01-08 鳳凰江蘇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定價:58元

推薦語:

哈裡斯向讀者傳遞了一個核心、令人信服的信息,即許多父母極大地高估了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在這個人們對父母教養產生高度焦慮的時代,該信息有助於緩解人們緊張的情緒。

——羅伯特•賴特,《時代周刊》

內容簡介:

《教養的迷思》是喬治•米勒獎(美國心理學會頒予的傑出心理學作家獎)獲獎者朱迪斯•哈裡斯的代表作,史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薦過這位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作家。

傳統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裡斯質疑這個傳統觀念。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

為什麼移民的第二代說話口音是和同輩人相同,而不是和他們的父母相同?在英國的早期上流社會,許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來的十年是在寄宿學校生活,結果,言行舉止還是和他們的父親相似?「教養的假設」不能解釋這些現象,但是哈裡斯可以。

史蒂芬•平克說,這本書徹底改變了他「對童年和兒童的看法」,並預測它將成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哈裡斯提出的理論,將改變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時,哈裡斯也對父母們提出了忠告:你什麼可以做,什麼無法做到。同時也將父母從「不能培育出自信、快樂、舉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惡深淵中解救出來。

作者簡介:

朱迪斯•哈裡斯(Judith Rich Harris,1938- )

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作家。199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予傑出心理學作家的喬治•米勒獎。撰寫過多本關於「兒童發展」的大學教科書、暢銷科普書籍,包括《基因或教養》以及這本《教養的迷思》。哈裡斯是位獨立的研究者,於演化、社會、發展心理學等領域深耕多年,見解獨到。《教養的迷思》自出版以來,因其挑戰傳統認知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與迴響。

章節試讀:

第十五章接受拷問的教養假設

你的老爸和老媽把你毀了,

雖然他們不是有意為之,但是他們實實在在地把你毀了。

他們把自己的缺點傳給了你,

又專門為你定製了專屬你的缺點。

—菲利普•拉金

可憐的老爸和老媽公然被自己的詩人兒子控告,卻沒有辯白的機會。他們應該有辯解的機會才是,我在這裡大膽地為他們說幾句話。聽到你的孩子如此大驚小怪,他的話語竟比毒蛇的牙齒還尖利。

這不公平,這不是真的,

他被毀掉了,但不是我們的錯。不過,在這裡受審的不是菲利普的老爸和老媽,這裡的被告是教養假設,這是他們的兒子在拙劣的打油詩中,簡潔地總結出來的東西。陪審團的女士和先生們,我請求你們給教養假設這個被告定欺詐罪和盜竊罪。人們被剝奪了對真相的了解,而教養假設就是那個罪人。

無時無刻不在欺騙著人們

菲利普•拉金不是唯一將自己的失敗怪罪到父母身上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包括我自己在內,責怪父母比責怪自己容易得多。但是利己主義還不能解釋為什麼教養假設如此深入到我們的文化中。我在第一章中提到教養假設是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行為主義(華生和斯金納)的產物,還不足以說明教養假設的普遍性。雖然作為學術心理學的一部分,但它一開始就從象牙塔裡走出來了。很快地,脫口秀的主持人和嘉賓,詩人和農夫,你的會計師和

你的孩子,他們每一個人都將自己的失敗怪罪到父母身上,怪罪自己是他們的孩子。

為人父母已經被促銷過了頭。你一直相信你對孩子的影響的程度,比你真正可以做到的還要多。在本書的開頭,我引用了科學記者的話:我們不必等到父母可以選擇孩子基因的那一天到來,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未來已經有很大的影響了。《紐約時報》的另一位科學記者說:「父母在孩子塑造自我概念的過程中,扮演了最大、最重要的角色。」一位自稱為「媽媽醫生」的專家叮囑你不要忘了「每天要以非言語的形式,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讚許」。她說,無論孩子有多大,他們都需要觸摸和擁抱。另一位專家佩內洛普•裡奇(Penelope Leach)認為,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你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快樂和充滿自信的人。孩子一生的根基,都建立在你與他的關係以及你對他的教誨上。體罰和批評被專家們認為是不合法的。你不要跟孩子說他很壞,你只能說他做的事很壞,不,最好說,他做的事情令你感到難過。

孩子沒有那麼脆弱,他們比你想像中的堅強。他們必須這樣,因為外面的世界並不會因為他們是孩子而對他們特別優待。在家裡,他們可能聽到你說:「你這樣做讓我感到難過。」但在操場上,他聽到的可能是:「你這個笨蛋!」

教養假設是一個文化的產物,這個文化的座右銘是:「我們可以戰無不勝。」憑藉令人眩暈的電子設備、神奇的生物化學鍊金丹,我們可以戰勝大自然。當然,孩子天生就有差異,但這不是個問題。我們只要把他們放進這個奇妙的機器裡,加上獨特的配方,如愛、限制、暫停規則、教育玩具,瞧!出來的就是一個個快樂、聰明、適應性強、充滿自信的人!

也許這就是我們時代的趨勢,把事情推向極致,甚至超出邏輯的界限。教養假設變得如此膨脹,使父母不堪重負,看起來它已經熟透了,並開始腐爛。

相關焦點

  • 父母必讀之《教養的迷思》
    好書推薦:《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譯者: 張慶宗  定價:58元  內容簡介:  《教養的迷思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  為什麼移民的第二代說話口音是和同輩人相同,而不是和他們的父母相同?
  • 2021考研心理學複習:後天教養的迷思
    後天教養的迷思   已出版的關於"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的書籍多得可以塞滿一兩個大型圖書館,大家都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茱蒂•哈裡斯(Judith Rich Harris)質疑這個傳統觀念,她在1995年發表的一篇富有爭議的論文中說,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   隨後,她寫了兩本暢銷書:《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和《基因或教養(No Two Alike)》。
  • 教養的迷思:一切都是家長的錯?
    現代社會普遍認同「教養假設」,這裡的「教養」是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撫養,即父母按照特定程序去教育孩子,用特定的規則和限制去管理孩子,孩子就能長成自信、堅強、樂觀的人!如果父母不謹慎對待,他們的孩子將來就不能成才,責任和過錯都是父母的!總之,一切都是父母的責任。
  • 探討《教養的迷思》
    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力,雖然不像許多在家上學父母所宣講的那麼大,但顯然在家上學的父母對於兒女的影響力,遠超過學校裡的父母於孩子的。這豈不是聖經所強調的,而現代被學校所左右的孩子們所缺少的嗎?————————《教養的迷思 The Nurture Assumption》是兒童心理學領域這十幾年來最知名的著作之一。
  • 《教養的迷思》:你能改變孩子的人格?不能,但你可以做這兩件事
    這是《教養的迷思》裡的一個例子。《教養的迷思》說,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其實是非常小的,真正有影響力的,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成長的環境。本書顛覆了我們的固有認知,告訴我們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其實並無決定性影響,真正影響孩子的有三大原則,分別是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不過,父母對孩子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 《教養的迷思》——顛覆傳統認知的育兒寶典
    我花了好久才看完《教養的迷思》,因為作者的觀點顛覆了我的固有認知,一開始,讓我難以接受,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是真正懂孩子的專家,他的顛覆式育兒理念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之上的。
  • 《教養的迷思》讀書筆記
    1998年,《教養的迷思》出版,系統地闡明了她的觀點,即:家庭教養對孩子的社會化和人格發展沒有長期影響,在孩子的社會化和人格養成的過程中,父母不起決定作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是通過他們自我歸類的心理群體——亦即是同輩群體完成的。此書出版以來,因其挑戰傳統認知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震撼與迴響。
  • 教養的迷思及其他
    這些發展心理學的中心問題長期紛爭不休,難有共識,《教養的迷思》作者Judith Harris在最近的訪談中介紹了她的觀點,以及她的學術經歷。 【譯註:粗體字是Workman的提問,常字體是Harris的回答】我第一次認識你是讀到你1998年出版的《教養的迷思》。在書中你提到,同齡人群體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大於父母。我們從簡要概括這個理論開始,好嗎?群體社會化理論是我在撰寫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大學教材時試圖解決的難題。
  • 教養的迷思
    或許是心有不甘,之後的Judith Harris依然未放棄心理學研究和科普工作,於1998年寫出震驚世界的代表性著作《教養的迷思》。這本很厚的書,就像一篇超長的綜述,對過往近800項發表在主流學術期刊有關人格發展和家庭教養的科學實驗和數據結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總結。
  • 《教養的迷思》
    嗨,大家好,我是太空米,今天為您精讀的是《教養的迷思》這本書,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人都非常焦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生怕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生怕孩子沒有得到全面的素質教育。   《教養的迷思》告訴你,你根本就不用這樣焦慮,你這樣焦慮的原因是因為你接受的流行的教育理念是錯的。
  • 不要用自己的理念教育孩子,教養無效,從構建滋養型教育理念開始
    對孩子的養育我們稱之為教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他們的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們總認為子不教父之過,然而現在卻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認為教養無效。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想把孩子教育成怎樣的人,總是找很多教育方式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儘管自己聽了很多教育專家的課,用了很多方式,結果卻收效甚微。我們常常說子不教,父之過。
  • 「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這本《教養的迷思》,豆瓣評分8.0教養的迷思全球心理學家都認定 「教養假設」——影響孩子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長的教養方式哈裡斯卻認為「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為此書做序,「儘管覺得它的觀點是反直覺的,但是人們有一種感覺,即書中出現的兒童和家長不像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的機器人。」沒錯,我從龍鳳胎的孩子們身上也看到了作者提到的一些現象。作者擺出了很多的證據,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 澎湃思想周報|社畜青年與三和青年;哈裡斯參選的意義與迷思
    卡瑪拉·哈裡斯:性別、族裔與強力副總統的迷思歷史性的候選人與身份政治在2019年12月3日,卡瑪拉·哈裡斯(Kamala Harris)在致支持者的郵件中寫道:「從即日起,我將暫停參與總統競選。」《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中提到,一些自由派人士對哈裡斯的在刑事司法部門的工作經歷持懷疑態度。在擔任總檢察長期間,哈裡斯很少起訴警察,也不支持要求警察佩戴攝像頭的立法。她也沒有推動一些進步主義的優先事項,例如將大麻合法化以減少大規模監禁。雖然哈裡斯本人反對死刑,但她曾在法庭上為加州的死刑政策辯護。《FT中文網》在報導中表示,去年哈裡斯曾就一份激進的醫保計劃做出承諾,後來又削弱了該計劃的力度。
  • 澎湃思想周報|社畜青年與三和青年;哈裡斯參選的意義與迷思
    卡瑪拉·哈裡斯:性別、族裔與強力副總統的迷思歷史性的候選人與身份政治在2019年12月3日,卡瑪拉·哈裡斯(Kamala Harris)在致支持者的郵件中寫道:「從即日起,我將暫停參與總統競選。」《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中提到,一些自由派人士對哈裡斯的在刑事司法部門的工作經歷持懷疑態度。在擔任總檢察長期間,哈裡斯很少起訴警察,也不支持要求警察佩戴攝像頭的立法。她也沒有推動一些進步主義的優先事項,例如將大麻合法化以減少大規模監禁。雖然哈裡斯本人反對死刑,但她曾在法庭上為加州的死刑政策辯護。《FT中文網》在報導中表示,去年哈裡斯曾就一份激進的醫保計劃做出承諾,後來又削弱了該計劃的力度。
  •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其實並不大……
    果仁媽今天分享一本非常好玩的書,叫《教育的迷思》,作者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未來影響並不大……很顛覆,對不對?科學研究就是這樣的啊,互相矛盾,互相衝突,彼此挑錯,彼此推翻。希望這樣的研究,能讓你更辯證地看待父母的重要性,別給自己太大壓力。
  • 教養的迷思——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
    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難道不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嗎?事實上,小裴掉進了一個思維誤區之中:家長對孩子的教養的方式,並不是決定孩子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教養思維」,這個思維模型的核心價值,並非強調教養的重要性,而是要讓你換一個角度來看教養這件事,向你解釋出一個鮮為人知的真相。
  • 朱迪斯(Judith Raum)個展「Disestablish」盧卡開幕
    朱迪斯(Judith Raum)個展「Disestablish」近日在義大利盧卡Pavillion開幕。盧卡在中世紀的歐洲是最重要的絲綢工業中心。來自盧卡的大小公司——例如Guinigi——全都加入到了國際性的貿易與銀行活動中,遠達東方諸國以及北歐。
  • 朱迪斯除了與學校團隊共同合作以外,積極參與學生的各項活動
    朱迪斯說:「這樣的現場教學我幹了好多次!」在朱迪斯一次又一次的實地演示中,學生們驚奇地發現其實自己動手做飯和加工速凍食品所費的時間差不多,而且營養更均衡,除此之外,還能省下不小的一筆夥食費。漸漸地,這些學生就成了「大廚」朱迪斯的支持者,親自體驗下廚的樂趣時還不忘向其他同學宣傳朱迪斯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