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好久才看完《教養的迷思》,因為作者的觀點顛覆了我的固有認知,一開始,讓我難以接受,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是真正懂孩子的專家,他的顛覆式育兒理念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之上的。
作者哈裡斯提出: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影響嗎?
這還用問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幼承庭訓」、「龍生龍鳳生鳳」一說,西方貴族更是在家接受教育,現代教育專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經常會拿「這孩子有家教」這句話來表揚好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當然會產生長久影響。
然而,作者得出的結論卻是:並沒有,父母不僅不可能對孩子的人格有決定性影響、甚至連長久的影響也做不到。
他指出,在生活中,好父母能培養出好孩子,糟糕的父母可能會教出糟糕的孩子,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但這只能證明相關性,不能證明因果性。
喬治 米勒獎獲獎者朱迪斯 哈裡斯的代表作
真正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先天基因,另一個是後天環境。
父母對孩子會有影響,但父母對孩子最大、最明顯的影響是通過基因遺傳的。
在後天環境中,又分為家庭環境和家庭之外的環境,比如學校、社區等。
按照傳統的認知來看,家庭環境更重要。然而,作者卻不這樣認為。
我也發現,在北京的新移民家庭裡,父母作為第一代移民,講話往往帶方言,但子女作為第二代移民,往往就成了純正的京片子。如果家庭因素更重要,那麼孩子的語言應該更像父母,也應該帶濃厚的口音,但事實並非如此。可見家庭之外的社會因素更重要。
如果這個例子還不足以證明作者的觀點,他拋出了以下幾個原因:
人在一種情境中學得的技能不一定可以直接應用在另外的情境中,你在中國的待人接物之道,到了美國不一定好使。同樣,孩子們在家裡學到的技能,不足以應對在學校裡的生存挑戰。
這點我深有體會。我從小是個聽話的乖孩子,父母說要跟小朋友好好相處、不要吵鬧,但當有同學罵我是個笨蛋時,我發現父母教的那一套不管用了。
父母的指導大多只適用於家庭,不能完全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與外界、與同齡人相處。
比起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其他生活環境、同伴等,帶給孩子的影響會更大。
人是群居動物,人要區分我們和他們。在孩子看來,孩子們是我們,而成人是他們。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會很快融入群體,這才是他們自己人。在孩子們看來,大人是一群望而生畏的奇怪物種,一個群體想要更加團結,就會對外排斥,這是基本規律。所以,在孩子群裡經常會發現挑戰成人的小動作,在他們看來,最酷的行為是敢於挑戰成人的權威。
對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齡人,而不是學會成為一名成年人。父母在家裡教的,只在家裡有效,到了學校,孩子還得學會另一套行為模式。
作者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把小孩子比作犯人,把父母比作監獄看守。犯人不會去學習怎麼成為看守,而是要去學習怎麼成為犯人。同樣,小孩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而是成為一名成功的孩子。犯人會想辦法跟看守搞好關係,因為看守的權力很大,得罪了看守,會吃不了兜著走。但僅跟監獄看守搞好關係是沒用的,犯人跟看守搞得太親近,別的犯人反而會歧視和冷落他。
同理,小孩子也會想辦法和父母搞好關係,因為父母有權力:父母心情好了會給你零花錢,會給你買禮物;生氣了可能會揍你,所以當然要巴結一下了。但是,僅僅成為父母的乖寶寶是沒用的,孩子長到一定的年歲,就會有意地跟父母保持距離,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愛父母了,而是因為如果跟父母搞得太黏糊,會遭到別的孩子的嘲笑和奚落。
哈,這個比喻讓我茅塞頓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像犯人和看守的關係。犯人有自己的文化,監獄裡不斷有老犯人出去,新犯人進來,但是文化始終不變,他們有自己的道德標準。他們會很鄙視那些一味拍看守馬屁的人,很鄙視那些打小報告的人。他們必須服從看守的指令,否則會吃苦頭,但他們又不想百分百地服服帖帖,所以他們會搞點小動作,跟看守們暗中較量。如果他們能夠僥倖地在跟看守的鬥智鬥勇中取勝,他們會非常高興。
孩子融入孩子群體的過程,就像是一個新的犯人如何學習成為一名犯人的過程——
被動的辦法是犯錯誤。如果違反了犯人的規則,犯人會嘲笑他們,不搭理他們,甚至攻擊他們。久而久之,新犯人就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主動的辦法是觀察。新加入的犯人要迅速辨認出誰是牢房裡的老大,什麼是犯人之間的禁忌,謹慎地模仿其他犯人的行為,從而習得監獄裡的生存法則。
孩子們也一樣,他們有自己的文化,怎樣融入群體,不是天生就會的,而要通過不斷的觀察、練習和糾錯,才能掌握。
這就像我們小時候和大院的孩子天天混在一起,大孩子會教小孩子如何融入集體,規定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大孩子教育小孩子的時候,不可能和風細雨、耐心溫柔,他們會嘲笑小孩子,甚至會拳打腳踢,但,這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課。
所以,孩子最大的願望是儘快成為集體中合格的一員,越是長大,他們對兒童群體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就越強烈。父母要儘量減少孩子被群體當作負面角色的可能,要儘可能地讓孩子更合群、看起來更正常。孩子不希望與眾不同,在群體中與別人不一樣對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
意識到這一點讓我踏實了很多,原來父母的教養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重要,但並不是說父母不重要。身為父母,我們對孩子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孩子幼年期,要儘量給他們提供好的成長環境,畢竟,環境和同伴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這也是「孟母三遷」的意義所在。
在孩子成年前,教會他們掌握應對外部世界的技能,以便他們離開家庭後能夠展翅高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做焦慮的父母。焦慮的父母只能讓孩子感到更加緊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你的生活也需要時間。畢竟在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夫妻關係,然後才是親子關係。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路,你只需要在關鍵時刻提供指點和支持,不可能替孩子去走屬於他的路。
父母看到孩子們慢慢和自己疏遠,難免心裡難受,但是你想,孩子們的幸福感並不取決於父母有多愛他們,而是取決於他們與集體中其他成員能否和諧相處,尤其是和同輩人的相處,因為他們要和同輩人一起生活一輩子。
正如龍應臺所說:所謂母女、父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你的背影漸行漸遠。
總有一天,孩子要走出家門,經風雨見世面,解難題殺血路!
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孩子成年後,能在社會上活得開心順暢、遊刃有餘,就是我們身為父母最大的成功和最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