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迷思》——顛覆傳統認知的育兒寶典

2021-01-08 騰訊網

我花了好久才看完《教養的迷思》,因為作者的觀點顛覆了我的固有認知,一開始,讓我難以接受,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是真正懂孩子的專家,他的顛覆式育兒理念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之上的。

作者哈裡斯提出: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影響嗎?

這還用問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幼承庭訓」、「龍生龍鳳生鳳」一說,西方貴族更是在家接受教育,現代教育專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經常會拿「這孩子有家教」這句話來表揚好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當然會產生長久影響。

然而,作者得出的結論卻是:並沒有,父母不僅不可能對孩子的人格有決定性影響、甚至連長久的影響也做不到。

他指出,在生活中,好父母能培養出好孩子,糟糕的父母可能會教出糟糕的孩子,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但這只能證明相關性,不能證明因果性。

喬治 米勒獎獲獎者朱迪斯 哈裡斯的代表作

真正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先天基因,另一個是後天環境。

父母對孩子會有影響,但父母對孩子最大、最明顯的影響是通過基因遺傳的。

在後天環境中,又分為家庭環境和家庭之外的環境,比如學校、社區等。

按照傳統的認知來看,家庭環境更重要。然而,作者卻不這樣認為。

我也發現,在北京的新移民家庭裡,父母作為第一代移民,講話往往帶方言,但子女作為第二代移民,往往就成了純正的京片子。如果家庭因素更重要,那麼孩子的語言應該更像父母,也應該帶濃厚的口音,但事實並非如此。可見家庭之外的社會因素更重要。

如果這個例子還不足以證明作者的觀點,他拋出了以下幾個原因:

人在一種情境中學得的技能不一定可以直接應用在另外的情境中,你在中國的待人接物之道,到了美國不一定好使。同樣,孩子們在家裡學到的技能,不足以應對在學校裡的生存挑戰。

這點我深有體會。我從小是個聽話的乖孩子,父母說要跟小朋友好好相處、不要吵鬧,但當有同學罵我是個笨蛋時,我發現父母教的那一套不管用了。

父母的指導大多只適用於家庭,不能完全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與外界、與同齡人相處。

比起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其他生活環境、同伴等,帶給孩子的影響會更大。

人是群居動物,人要區分我們和他們。在孩子看來,孩子們是我們,而成人是他們。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會很快融入群體,這才是他們自己人。在孩子們看來,大人是一群望而生畏的奇怪物種,一個群體想要更加團結,就會對外排斥,這是基本規律。所以,在孩子群裡經常會發現挑戰成人的小動作,在他們看來,最酷的行為是敢於挑戰成人的權威。

對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齡人,而不是學會成為一名成年人。父母在家裡教的,只在家裡有效,到了學校,孩子還得學會另一套行為模式。

作者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把小孩子比作犯人,把父母比作監獄看守。犯人不會去學習怎麼成為看守,而是要去學習怎麼成為犯人。同樣,小孩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而是成為一名成功的孩子。犯人會想辦法跟看守搞好關係,因為看守的權力很大,得罪了看守,會吃不了兜著走。但僅跟監獄看守搞好關係是沒用的,犯人跟看守搞得太親近,別的犯人反而會歧視和冷落他。

同理,小孩子也會想辦法和父母搞好關係,因為父母有權力:父母心情好了會給你零花錢,會給你買禮物;生氣了可能會揍你,所以當然要巴結一下了。但是,僅僅成為父母的乖寶寶是沒用的,孩子長到一定的年歲,就會有意地跟父母保持距離,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愛父母了,而是因為如果跟父母搞得太黏糊,會遭到別的孩子的嘲笑和奚落。

哈,這個比喻讓我茅塞頓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像犯人和看守的關係。犯人有自己的文化,監獄裡不斷有老犯人出去,新犯人進來,但是文化始終不變,他們有自己的道德標準。他們會很鄙視那些一味拍看守馬屁的人,很鄙視那些打小報告的人。他們必須服從看守的指令,否則會吃苦頭,但他們又不想百分百地服服帖帖,所以他們會搞點小動作,跟看守們暗中較量。如果他們能夠僥倖地在跟看守的鬥智鬥勇中取勝,他們會非常高興。

孩子融入孩子群體的過程,就像是一個新的犯人如何學習成為一名犯人的過程——

被動的辦法是犯錯誤。如果違反了犯人的規則,犯人會嘲笑他們,不搭理他們,甚至攻擊他們。久而久之,新犯人就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主動的辦法是觀察。新加入的犯人要迅速辨認出誰是牢房裡的老大,什麼是犯人之間的禁忌,謹慎地模仿其他犯人的行為,從而習得監獄裡的生存法則。

孩子們也一樣,他們有自己的文化,怎樣融入群體,不是天生就會的,而要通過不斷的觀察、練習和糾錯,才能掌握。

這就像我們小時候和大院的孩子天天混在一起,大孩子會教小孩子如何融入集體,規定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大孩子教育小孩子的時候,不可能和風細雨、耐心溫柔,他們會嘲笑小孩子,甚至會拳打腳踢,但,這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課。

所以,孩子最大的願望是儘快成為集體中合格的一員,越是長大,他們對兒童群體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就越強烈。父母要儘量減少孩子被群體當作負面角色的可能,要儘可能地讓孩子更合群、看起來更正常。孩子不希望與眾不同,在群體中與別人不一樣對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

意識到這一點讓我踏實了很多,原來父母的教養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重要,但並不是說父母不重要。身為父母,我們對孩子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孩子幼年期,要儘量給他們提供好的成長環境,畢竟,環境和同伴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這也是「孟母三遷」的意義所在。

在孩子成年前,教會他們掌握應對外部世界的技能,以便他們離開家庭後能夠展翅高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做焦慮的父母。焦慮的父母只能讓孩子感到更加緊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你的生活也需要時間。畢竟在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夫妻關係,然後才是親子關係。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路,你只需要在關鍵時刻提供指點和支持,不可能替孩子去走屬於他的路。

父母看到孩子們慢慢和自己疏遠,難免心裡難受,但是你想,孩子們的幸福感並不取決於父母有多愛他們,而是取決於他們與集體中其他成員能否和諧相處,尤其是和同輩人的相處,因為他們要和同輩人一起生活一輩子。

正如龍應臺所說:所謂母女、父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你的背影漸行漸遠。

總有一天,孩子要走出家門,經風雨見世面,解難題殺血路!

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孩子成年後,能在社會上活得開心順暢、遊刃有餘,就是我們身為父母最大的成功和最高的榮譽。

相關焦點

  • 父母必讀之《教養的迷思》
    好書推薦:《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作者: 【美】朱迪斯·哈裡斯 著  譯者: 張慶宗  定價:58元  內容簡介:  《教養的迷思》是喬治·米勒獎(美國心理學會頒予的傑出心理學作家獎)獲獎者朱迪斯·哈裡斯的代表作,史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薦過這位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作家
  • 朱迪斯•哈裡斯《教養的迷思》
    ——羅伯特•賴特,《時代周刊》內容簡介:《教養的迷思》是喬治•米勒獎(美國心理學會頒予的傑出心理學作家獎)獲獎者朱迪斯•哈裡斯的代表作,史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薦過這位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作家。傳統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裡斯質疑這個傳統觀念。
  • 教養的迷思——顛覆傳統教養觀的一本書
    《教養的迷思》這本書很特殊,幾乎挑戰了現在很多家長,尤其很多教養專家的觀點。作者的核心觀點是:父母對孩子的人格(性格)發展有長久的影響嗎?——沒有!這是一個挑戰,是一記打在傳統教養學派專家臉上的耳光。任何書籍,任何觀點,去過言之有據,我們還是還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 探討《教養的迷思》
    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力,雖然不像許多在家上學父母所宣講的那麼大,但顯然在家上學的父母對於兒女的影響力,遠超過學校裡的父母於孩子的。這豈不是聖經所強調的,而現代被學校所左右的孩子們所缺少的嗎?————————《教養的迷思 The Nurture Assumption》是兒童心理學領域這十幾年來最知名的著作之一。
  • 教養的迷思及其他
    這些發展心理學的中心問題長期紛爭不休,難有共識,《教養的迷思》作者Judith Harris在最近的訪談中介紹了她的觀點,以及她的學術經歷。 【譯註:粗體字是Workman的提問,常字體是Harris的回答】我第一次認識你是讀到你1998年出版的《教養的迷思》。在書中你提到,同齡人群體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大於父母。我們從簡要概括這個理論開始,好嗎?群體社會化理論是我在撰寫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大學教材時試圖解決的難題。
  • 《教養的迷思》
    嗨,大家好,我是太空米,今天為您精讀的是《教養的迷思》這本書,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人都非常焦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生怕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生怕孩子沒有得到全面的素質教育。   《教養的迷思》告訴你,你根本就不用這樣焦慮,你這樣焦慮的原因是因為你接受的流行的教育理念是錯的。
  • 教養的迷思:一切都是家長的錯?
    打開育兒相關的公眾號,鋪天蓋地的都是指導家長如何去教養孩子的文章,如《家長做好這件事,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礎》、《媽媽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格局》、《培養數學牛娃要做到這幾點》等等。這些言之鑿鑿的標題讓你焦慮嗎?這些理念背後的邏輯是,只要你這樣做,孩子就能這樣長。真的嗎?
  • 教養的迷思
    或許是心有不甘,之後的Judith Harris依然未放棄心理學研究和科普工作,於1998年寫出震驚世界的代表性著作《教養的迷思》。這本很厚的書,就像一篇超長的綜述,對過往近800項發表在主流學術期刊有關人格發展和家庭教養的科學實驗和數據結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總結。
  • 《教養的迷思》:你能改變孩子的人格?不能,但你可以做這兩件事
    這是《教養的迷思》裡的一個例子。《教養的迷思》說,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其實是非常小的,真正有影響力的,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成長的環境。本書顛覆了我們的固有認知,告訴我們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其實並無決定性影響,真正影響孩子的有三大原則,分別是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不過,父母對孩子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 2021考研心理學複習:後天教養的迷思
    後天教養的迷思   已出版的關於"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的書籍多得可以塞滿一兩個大型圖書館,大家都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茱蒂•哈裡斯(Judith Rich Harris)質疑這個傳統觀念,她在1995年發表的一篇富有爭議的論文中說,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   隨後,她寫了兩本暢銷書:《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和《基因或教養(No Two Alike)》。
  • 《教養的迷思》讀書筆記
    1998年,《教養的迷思》出版,系統地闡明了她的觀點,即:家庭教養對孩子的社會化和人格發展沒有長期影響,在孩子的社會化和人格養成的過程中,父母不起決定作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是通過他們自我歸類的心理群體——亦即是同輩群體完成的。此書出版以來,因其挑戰傳統認知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震撼與迴響。
  • 教養的迷思
    「不堪一擊」的家庭環境教養假設: 我們通常認為,如果父母充滿了愛心,孩子就會更有安全感,就會成長為更自信;如果父母多跟孩子說話,多陪孩子讀書,孩子就會變得更聰明,如果父母對孩子誠實友善,孩子同樣也會誠實友善,但這是一個典型的混淆了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的案例。
  • 《父母的覺醒》:顛覆育兒認知,讓父母重生,讓孩子新生
    而《父母的覺醒2》這本書直擊親子關係的核心,揭示了親子衝突的根本原因,創造了全新的育兒方式。該書作者沙法麗.薩巴瑞出生於印度,是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有一家私人心理診所。她將東方正念思想和西方心理學相結合,形成了一套覺醒育兒的理念。她曾著有《父母的覺醒1》,該書長據美國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前列,該書的豆瓣評分8.3。
  • 《超級育兒師》:爸爸去哪兒尋找育兒寶典?
    搜狐娛樂訊 7月27日起每周日晚七點半黃金時間,由上海80製作與央視財經頻道聯合出品的全國首檔權威親子育兒真人秀《超級育兒師》第二季將準時播出。根據育兒大數據調查顯示,身體健康、人際交往、情緒控制成為年輕父母們最關心的三大問題。而究竟菜鳥父母在經歷著怎樣的探索?都將在節目中全景式呈現。 新興的育兒理念正在流行! 在第一季節目中,「超級育兒師」緊扣當下中國家庭普遍遭遇的:隔代教養、超負荷母親、父親缺位、非獨生子女心理失衡等問題,引起廣大觀眾共鳴。而在第二季中,育兒師面對的任務將更加艱巨。
  • 嬰幼兒家長可訂「育兒周周看」 接受早期教養指導
    東方網2月12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新學期開始,市教委推出「育兒周周看」手機彩信定製服務,幫助本市0到3歲嬰幼兒家長科學育兒。全市0-3歲嬰幼兒家長都可以通過發送簡訊「Y」+「區縣代碼」+孩子出身年月日到「10622002」進行申請。
  • 顛覆認知的育兒書《無條件養育》讀後感
    一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以前看的育兒書大部分是教我們怎麼讓孩子聽話的,大部分是控制孩子的行為類的書,最近看了一本完全顛覆我的育兒認知的書《無條件養育》,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著眼於這樣一個區別: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到底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
  • 嬰萌智能衝奶機京東眾籌火熱進行 科學育兒顛覆傳統餵養
    嬰萌智能衝奶機京東眾籌火熱進行 科學育兒顛覆傳統餵養視頻地址:評論:0嬰萌智能衝奶機京東眾籌火熱進行 科學育兒顛覆傳統餵養1/ 5嬰萌智能衝奶機京東眾籌火熱進行 科學育兒顛覆傳統餵養猜你喜歡嬰萌智能衝奶機京東眾籌火熱進行 科學育兒顛覆傳統餵養
  • 【育兒寶典】1-24個月育兒寶典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營養健康>健康護理>正文【育兒寶典】1-24個月育兒寶典 2011-11-02 11:30 來源:新東方網
  • 以提升健康素養為己任《親親我的寶貝》打造一本「電視育兒寶典」
    以提升健康素養為己任,《親親我的寶貝》成功打造了一本「電視育兒寶典」文|珞思(珞思影視研究組)當育兒變成了一件「很方」的事,湖南衛視行將收官的科學養育親子互動節目《親親我的寶貝》,用34期的滿滿乾貨,送上了一本相當「有方」的電視育兒寶典。
  • 教養的迷思——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
    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難道不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嗎?事實上,小裴掉進了一個思維誤區之中:家長對孩子的教養的方式,並不是決定孩子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教養思維」,這個思維模型的核心價值,並非強調教養的重要性,而是要讓你換一個角度來看教養這件事,向你解釋出一個鮮為人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