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月大的兒子不想坐了,要我一直牽著手到處走,到處摸。我陪了一會,累得氣喘籲籲,責怪兒子:「你真是越來越不聽話了。」
說完,我自己心裡一驚。孩子有錯嗎?他想站立,這是他身體發展必經階段,他沒有錯。只因為他給我造成了困擾,所以被我認定為不聽話的孩子。
我回想起對他說得最多的話竟是「要聽媽媽的話哦,這樣才是媽媽的乖寶寶。」 原來,我的潛意識對孩子有一個要求:「聽話」。
直到我看了《父母的覺醒2》這本書,我才發現「聽話」2字背後隱藏了巨大危機。講親子關係的書很多,但很多隻談及表面,沒有抓住實質。而《父母的覺醒2》這本書直擊親子關係的核心,揭示了親子衝突的根本原因,創造了全新的育兒方式。
該書作者沙法麗.薩巴瑞出生於印度,是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有一家私人心理診所。她將東方正念思想和西方心理學相結合,形成了一套覺醒育兒的理念。她曾著有《父母的覺醒1》,該書長據美國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前列,該書的豆瓣評分8.3。
親子衝突的根源是父母對孩子過度地控制與管教。
作者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形容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她說父母是電影製片人,孩子是演員。演員要按照製片人的劇本表演,父母也給孩子設定了劇本,孩子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
這一幕在生活中經常上演。記得表妹上高中時,每周末回家都會和她母親大吵一架。她想剪特別短的頭髮,母親不允許,說短髮像男孩子。她想買中性的衣服,母親說不行,沒有女孩子樣。她想吃雞爪,母親說不健康。
表妹很生氣,和母親大吵一架,狠狠地關上門。她母親傷心地說:「你什麼時候才能聽話?」
表妹有個控制欲很強的母親。她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孩子理所應當聽她的。整個過程中,她母親都忽略了孩子的需求,沒有尊重孩子的感受。
作者說,親子衝突的根源是父母對孩子過度地控制與管教。親子教育關鍵不在管教,而在於理解孩子的需求。
在管教背後,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了獎懲體系。表妹和她母親也建立獎懲體系。當雙方僵持不下時,母親為了不讓表妹剪短髮,提出了交換條件,給表妹買最新款的手機。看似皆大歡喜,可是問題根本沒有解決。
在這種獎懲體系下,孩子是在外部動機驅使下做事,而不是依照內心的指引,從而影響孩子學會自我約束的能力,破壞了他們自我調節的能力。
父母要想管好孩子,首先要了解自己。
電影《囧媽》中徐崢飾演的徐伊萬對母親說:「在你的心裡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肉是橫著走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排水,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
徐伊萬痛恨母親的這種行為。然而,諷刺的是,徐伊萬的妻子對他說過類似的話「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
徐伊萬不知不覺活成了他討厭的樣子,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作者從臨床經驗發現,大多數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過去遭遇的問題所導致的。童年的不愉快記憶會隱藏在我們潛意識中。我們對孩子發脾氣,是由於我們自己的痛苦經歷再次浮現。我們在童年時代看到的育兒模式,後來成了我們自己的育兒模式。
有效養育的關鍵是將焦點從孩子的不良表現,轉向我們自身不恰當的情緒化行為。只有先和自己的情緒和解,才能教育好孩子。
這一點和傳統的育兒書不一樣。傳統的育兒書主要告訴父母如何管理孩子,而這本書卻告訴父母,想要管理孩子,首先要改變和了解自己。
孩子異常行為背後是有原因的。
孩子不喜歡收拾房間,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父母看不到孩子行為背後的信息,而只是指責他、懲罰他,不讓他看電視、出去玩。但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是在拖延問題,讓情況越來越糟。
作者說,孩子異常行為背後是有原因的。這句話讓人醍醐灌頂。
孩子出現這種異常行為時,其實表明了他的內心世界感覺不太好,他把這種內心的感覺蔓延到了外部世界。對父母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和孩子溝通的機會。
當父母明白孩子正在經歷內心的煎熬時,父母會理解孩子,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幫助他而不是懲罰他,陪他一起度過這段煎熬時光。
當父母明白「孩子異常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後,下一步就是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作者給出了建立情感聯結的6步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原書。
結語
處於親子關係困擾的父母,推薦您讀一讀這本《父母的覺醒2》。它會刷新了您的育兒認知,顛覆了您的思維,讓您重新審視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讓父母獲得重生,讓孩子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