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覺醒》:顛覆育兒認知,讓父母重生,讓孩子新生

2020-12-23 叢叢話嘮

10個月大的兒子不想坐了,要我一直牽著手到處走,到處摸。我陪了一會,累得氣喘籲籲,責怪兒子:「你真是越來越不聽話了。」

說完,我自己心裡一驚。孩子有錯嗎?他想站立,這是他身體發展必經階段,他沒有錯。只因為他給我造成了困擾,所以被我認定為不聽話的孩子。

我回想起對他說得最多的話竟是「要聽媽媽的話哦,這樣才是媽媽的乖寶寶。」 原來,我的潛意識對孩子有一個要求:「聽話」。

直到我看了《父母的覺醒2》這本書,我才發現「聽話」2字背後隱藏了巨大危機。講親子關係的書很多,但很多隻談及表面,沒有抓住實質。而《父母的覺醒2》這本書直擊親子關係的核心,揭示了親子衝突的根本原因,創造了全新的育兒方式。

該書作者沙法麗.薩巴瑞出生於印度,是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有一家私人心理診所。她將東方正念思想和西方心理學相結合,形成了一套覺醒育兒的理念。她曾著有《父母的覺醒1》,該書長據美國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前列,該書的豆瓣評分8.3。

親子衝突的根源是父母對孩子過度地控制與管教。

作者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形容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她說父母是電影製片人,孩子是演員。演員要按照製片人的劇本表演,父母也給孩子設定了劇本,孩子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

這一幕在生活中經常上演。記得表妹上高中時,每周末回家都會和她母親大吵一架。她想剪特別短的頭髮,母親不允許,說短髮像男孩子。她想買中性的衣服,母親說不行,沒有女孩子樣。她想吃雞爪,母親說不健康。

表妹很生氣,和母親大吵一架,狠狠地關上門。她母親傷心地說:「你什麼時候才能聽話?」

表妹有個控制欲很強的母親。她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孩子理所應當聽她的。整個過程中,她母親都忽略了孩子的需求,沒有尊重孩子的感受。

作者說,親子衝突的根源是父母對孩子過度地控制與管教。親子教育關鍵不在管教,而在於理解孩子的需求。

在管教背後,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了獎懲體系。表妹和她母親也建立獎懲體系。當雙方僵持不下時,母親為了不讓表妹剪短髮,提出了交換條件,給表妹買最新款的手機。看似皆大歡喜,可是問題根本沒有解決。

在這種獎懲體系下,孩子是在外部動機驅使下做事,而不是依照內心的指引,從而影響孩子學會自我約束的能力,破壞了他們自我調節的能力。

父母要想管好孩子,首先要了解自己。

電影《囧媽》中徐崢飾演的徐伊萬對母親說:「在你的心裡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肉是橫著走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排水,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

徐伊萬痛恨母親的這種行為。然而,諷刺的是,徐伊萬的妻子對他說過類似的話「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

徐伊萬不知不覺活成了他討厭的樣子,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作者從臨床經驗發現,大多數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過去遭遇的問題所導致的。童年的不愉快記憶會隱藏在我們潛意識中。我們對孩子發脾氣,是由於我們自己的痛苦經歷再次浮現。我們在童年時代看到的育兒模式,後來成了我們自己的育兒模式。

有效養育的關鍵是將焦點從孩子的不良表現,轉向我們自身不恰當的情緒化行為。只有先和自己的情緒和解,才能教育好孩子。

這一點和傳統的育兒書不一樣。傳統的育兒書主要告訴父母如何管理孩子,而這本書卻告訴父母,想要管理孩子,首先要改變和了解自己。

孩子異常行為背後是有原因的。

孩子不喜歡收拾房間,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父母看不到孩子行為背後的信息,而只是指責他、懲罰他,不讓他看電視、出去玩。但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是在拖延問題,讓情況越來越糟。

作者說,孩子異常行為背後是有原因的。這句話讓人醍醐灌頂。

孩子出現這種異常行為時,其實表明了他的內心世界感覺不太好,他把這種內心的感覺蔓延到了外部世界。對父母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和孩子溝通的機會。

當父母明白孩子正在經歷內心的煎熬時,父母會理解孩子,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幫助他而不是懲罰他,陪他一起度過這段煎熬時光。

當父母明白「孩子異常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後,下一步就是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作者給出了建立情感聯結的6步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原書。

結語

處於親子關係困擾的父母,推薦您讀一讀這本《父母的覺醒2》。它會刷新了您的育兒認知,顛覆了您的思維,讓您重新審視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讓父母獲得重生,讓孩子獲得新生。

相關焦點

  • 孩子太難管?青春期叛逆?其實育兒問題都源於家長的認知覺醒
    我們家長本以為是孩子意志力不夠堅定,或以為孩子是太懶惰,性格頑劣、不是念書的料等,卻沒有想到得是,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由於我們家長因為認知能力不足,而導致了想法和做法不合適,導致育兒過程中一直在走彎路。為什麼這麼說呢?
  • 孩子教育的本質是父母自身覺醒
    孩子小,主要依附的是爸爸媽媽,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孩子的眼裡,看到的父母是她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在美國,有這樣兩個家族:一個是愛德華家族,一個是珠克家族,兩者都已傳至第八代。愛德華是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為人嚴謹勤奮。他的子孫,有13位當過大學校長,100多位是教授,80多個是文學家,60多個是醫生,還有1人當過副總統,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
  • 《父母的覺醒》:還給孩子真情性,父母擺脫舊日創傷,覺醒自我
    註定會把遺留下來的陰影,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無疑就形成了家庭問題的替罪羊。孩子背負父母的陰影,然後成為了父母,也會再次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只有覺醒的時刻,覺醒的父母,會阻止背負的陰影,傳遞給下一代。如果父母覺察和意識不到,自己遺留的創傷陰影,留心觀察孩子的缺點,也許你會從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創傷陰影投射出的影子。發現它,覺醒過來,還給孩孩子天真本真的性情。
  • 解析《父母的覺醒》:親子教育的關鍵,是父母懂得「自我覺醒」
    有位媽媽說到:&34;你看這位媽媽一開始就說到&34;,其實潛意識就已經覺得是孩子的錯了,看看,大人們是多麼的以自我為中心。在親子教育中最關鍵的就是父母需要懂得&34;,父母盲目自自大,不去嘗試改變,結果就只能是水火不相容,爭吵和打罵。今天就給覺得育兒艱難還沒有覺醒的父母來解析《父母的覺醒》,讓我們走進自我覺醒的領域,學會覺醒,給孩子需要的愛和尊重。
  • 《父母的覺醒》:唯有不斷自省的父母,才能養出內在快樂的孩子
    對於男孩父母的做法,我當時非常不能理解,為什麼明明兒子犯了錯,父母卻極力否認,直到偶然間看到《父母的覺醒》一書之後,我才了解到男孩父母做法背後的原因,本書作者沙法麗.薩巴瑞在書中指出許多未覺醒的父母會將自己的尊嚴同孩子的行為混在一起,當孩子做出某些出格行為之後,父母會覺得羞愧和焦慮,害怕被別人說是不稱職的父母,男孩的父母不願去承認孩子的所做作為,原因就在於不願別人說自己育兒失敗
  • 顛覆認知的育兒書《無條件養育》讀後感
    一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以前看的育兒書大部分是教我們怎麼讓孩子聽話的,大部分是控制孩子的行為類的書,最近看了一本完全顛覆我的育兒認知的書《無條件養育》,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著眼於這樣一個區別: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到底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
  • 撒謊的孩子不可原諒?長達20年的研究顛覆父母認知
    導讀:撒謊的孩子不可原諒?長達20年的研究顛覆父母認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撒謊的孩子不可原諒?長達20年的研究顛覆父母認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的覺醒》:走出舊日陰影,與孩子在當下和諧相伴
    21世紀是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林林總總、雨後春筍般的早教機構、幼兒園,如火如荼、轟轟烈烈的興趣培訓班,充斥著孩子們努力生長的汗水和父母風雨無阻往返接送的艱辛。到底是什麼在支配著這一切,到底這樣做的意義何在?法沙麗·薩巴瑞《父母的覺醒》幫助我撥開朦昧,看見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共同的不覺醒,也幫助我們從不覺醒走向覺醒。
  • 《父母的覺醒》:如何養育孩子,與孩子一起收穫成長的幸福?
    直到看到《父母的覺醒》這本書,我才從內心深處放過了自己,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也深刻理解了,生命的美好和獨特在於帶著一種清醒的覺察眼光來看待自身以及最親愛的孩子,用尊重、支持、欣賞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和孩子,與孩子一道綻放生命的光彩。
  • 父母的覺醒
    《父母的覺醒》精華回顧摘選: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最優秀的父母,而且大多數人的確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愛心。當我們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時,肯定不是由於缺少愛心,而是由於缺少覺醒。事實上,大多數父母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同孩子的情感關係是一個循環式的動態關係。 ●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我們自己的不覺醒。
  • 看了無數育兒書籍,卻依然養不好孩子?最核心的關鍵詞在於覺醒
    這本書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父母的覺醒》的作者沙法麗薩巴瑞的新作《家庭的覺醒》。《家庭的覺醒》這本書中的親子教育理念很科學,但對我來說並算不新鮮。在今天這篇文章裡,我特別想著重講述書名的這兩個字——覺醒。在我看來,這兩個字既是本書最核心的觀點,同時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字。
  • 看了無數育兒書籍,卻依然養不好孩子?最核心的關鍵在於是否覺醒
    這本書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父母的覺醒》的作者沙法麗▪薩巴瑞的新作《家庭的覺醒》。《家庭的覺醒》這本書中的親子教育理念很科學,但對我來說並算不新鮮。在今天這篇文章裡,我特別想著重講述書名的這兩個字——覺醒。在我看來,這兩個字既是本書最核心的觀點,同時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字。
  • 《教養的迷思》——顛覆傳統認知的育兒寶典
    我花了好久才看完《教養的迷思》,因為作者的觀點顛覆了我的固有認知,一開始,讓我難以接受,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是真正懂孩子的專家,他的顛覆式育兒理念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之上的。
  • 《認知覺醒》:你有看不慣父母一些行為的時候嗎?
    我在選書方面一直是靠直覺,我一看到《認知覺醒》這個書名,就決定一定要選它,收到快遞的時候,這本書更是讓我深深的震撼到了,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每個人都去讀的書。,因為看不慣老一輩人的論、習慣,接受不了他們對自己的關愛(幹涉);很多兒媳跟婆婆不和睦,在帶孩子的問題上矛盾不斷;很多親密的夫妻或情侶,也常常因為對同一件事存在分歧而相互洩氣。
  • 父母的覺醒與改變是教育的真正開始——與你共讀《父母的覺醒》
    《父母的覺醒》原著 | 沙法麗·薩巴瑞解讀 | 桔洛家庭教育身處一個焦慮的時代,父母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來教養孩子,解決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即使如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依然會時常陷入困惑、迷茫、悔恨、焦慮的狀態。
  • 孩子性別倒置行為,父母態度輸在起跑線,教導性別認知從小抓起
    我們作為父母,必須正確培養孩子的三觀及性別意識,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還可以減少傷害的風險……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顯示,一歲左右的孩子對性別的意識非常的模糊,而當寶寶3到5歲時,孩子的性別意識就變得非常敏感。因此,對於孩子來說,儘早啟蒙與其認知認識水平相對應的性別意識更為有益。
  • 第12期 榆林站【心覺醒·父母課堂】做成就孩子的師友型父母
    第12期【心覺醒·父母課堂】將在陝西榆林與您一起探索人生應由之路欣賞人生應有美景
  • 顛覆你的認知|父母沒有眼界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該如何改變
    我們日常所說的眼界、命運、性格等等,其實歸根結底都是在解答「認知」的問題。那麼又要問了,認知是什麼?認知是一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對於社會的認識,對於身邊人和環境的最初印象。3、看一些顛覆你觀念的書,不是什麼劣質的暢銷書或者成功學,而是真正的優秀著作。不一定非要去看晦澀難懂的古典書,現代也有很多看透人性、講解社會處世的書。用強大的知識體系去武裝你,去顛覆你糟糕的「認知基因」。這三點其實少有人能做到,每一點都不容易,要麼是金錢帶來的改變,要麼是知識帶來的改變。
  • 孩子懂事是從感恩父母開始的,唯有靈魂覺醒,方才懂得學習的重要
    很多孩子從小玩遊戲,父母驕縱,早已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很多孩子一玩遊戲,父母就打就罵,讓孩子對學習更加逆反;而更多的孩子雖然是在學習,但是感覺是在完成任務,在被動學習,學習毫無激情而言。父母放縱溺愛的教育培養了逆子,以至於長大後子女非但不感恩父母的付出而出現被子女傷害的事情;所謂慈母多敗兒有一定的道理。
  • 孩子最好的育兒專家是父母自己
    引言望子女成龍鳳是每位父母的最大心願。可以說,為了這個目標,父母們願意不惜一切代價。所以,我們看到有的父母對各種育兒理論趨之若鶩,關注了無數育兒專家;有的父母則會省吃儉用,給孩子報上七八種學習培訓班。所以,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的認知問題。如何「看見」真實的孩子呢?心心媽的建議是不帶評判地傾聽、體察孩子當下的情緒與反應,以及不給孩子貼標籤。傾聽,會被很多父母理解為只是讓孩子說完,然後再灌輸自己的道理。這不是傾聽,只是假裝在聽,仍然是要孩子「聽自己的話」。在傾聽孩子說話時,最好採用共情的方式。也就是有意識地重複孩子說過的話,讓孩子的內心得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