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無數育兒書籍,卻依然養不好孩子?最核心的關鍵在於是否覺醒

2020-09-03 有夢想的唐糖

一個人的改變,起始於開悟,而所謂的開悟,就是覺醒,帶著覺知去生活。

無數的家長深陷焦灼,四處求治:我的孩子不寫作業,怎麼辦?我的孩子光打遊戲,怎麼辦?我的孩子成績下降,怎麼辦?與此同時,市場上關於家庭教育的書汗牛充棟,各種教育專家、心理專家多如牛毛。為什麼現實生活中的親子衝突屢見不鮮?為什麼學了那麼多處理親子關係的課程,改善卻是微乎其微,問題出在哪?


也許一本書的書名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本書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父母的覺醒》的作者沙法麗▪薩巴瑞的新作《家庭的覺醒》。


《家庭的覺醒》這本書中的親子教育理念很科學,但對我來說並算不新鮮。在今天這篇文章裡,我特別想著重講述書名的這兩個字——覺醒。在我看來,這兩個字既是本書最核心的觀點,同時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字。


所以,剛才那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已經呼之欲出:學習有用,看書有用,但若沒有「覺醒」,改變就只能拘囿於皮毛。


01 覺察:真我與自我


作者認為,覺察的家庭教育的關鍵在於覺察「自我」。作者提出的「自我」概念,並不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結構中的那個「自我」,我們可以將其簡單的理解為「虛假自我」。它類似於我們攜帶在腦海中的自畫像,這幅自畫像從每個人幼年時期便開始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尤其是父母)。


虛假自我,是認識自己的一種錯覺,很多時候,我們是通過他人的意見來認識自己,並把這個形象當成了自己。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將真實的自己掩蓋在了它下面。


所以,所謂覺醒,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就在於將每個人的「真我」從「虛假自我」的假象和迷途中解救出來,當我們面見真實,就獲得了自我療愈的可能,同時,也會看清楚我們究竟把多少自己的問題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製造出無數的親子矛盾和孩子的「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覺醒,其實就是顛覆了過去的認知,這種顛覆讓我們震驚、甚至恐懼,否認,但是當你真正臣服於真實的世界,你便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認為:作為家長我們必須管孩子,管孩子的吃喝拉撒,學習生活,這種管理經常越界,引發孩子的逆反,並且,管的越多的孩子,反而問題越多。在這個信念裡面,「必須管孩子」是我們意識層面的認知,也是「虛假自我」向我們傳遞的信號,但事實的真相是:我們管孩子,並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而是通過管孩子,讓孩子時刻處於我們的掌控之中,這樣可以極大的緩解我們自己對於失去「失控感」的恐懼。


覺察,就是先放下具體的事件,覺察到自己背後無法面對的情緒和感受。


虛假自我之所以成為我們難以撕下的面具,和我們完全的融為一體,威力巨大,是因為它根植於恐懼之上。恐懼,是人的最根本、最深刻的情緒。仔細聆聽腦海中的聲音告訴你的關於孩子的無數事情,你會發現它們大部分起源於恐懼——無論是對孩子誇張的期待和願景,還是為他們感到擔心或失望,其背後,都是深深的恐懼。


託馬斯▪摩爾說:對一個人最好的治療,就是拉近他與真實的距離。只有一個人能夠洞見真實的自我,ta的覺察力才能有質的提升,同時親子關係的改善,孩子在自己影響下發生的改變,才能水到渠成的到來。



02 覺醒:認識到孩子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內心恐懼繪製的幻象


虛假自我總是以一種「暴戾」的方式出現——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歸根到底,它的出現源於一種精神上的絕望,源於我們每個人自我保護的需要,使我們免於受到家庭教育中無意識的衝擊。


舉個例子。我在情感上屬於隔離型的人,具體表現是越有大事發生,我反而越冷靜。這是因為在巨大的恐懼面前,我啟動了隔離的防禦機制,成為一架只處理事情,不考慮情感的機器。生活上的表現,是我比較獨立。


冷靜、獨立,如果是一種真實的、積極的心理品質,則會給一個人帶來很多益處,但如果是出於防禦,則是一種虛假的冷靜和獨立,它會帶來情感的冷漠、情緒的壓抑


很顯然,我之前的獨立和冷靜屬於假的。正因為如此,我每次看到那些「軟綿綿」的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心中都要一股怒火,我希望他們像我一樣「勇敢」,對他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實際上,「勇敢」是自我粉飾的恐懼,一個人正是因為內心極度的恐懼,才會用張牙舞爪的勇敢來保護自己。我見不得別人「軟弱」,本質上是不接納自己內心弱小的部分


這才是真相。真相常常與我們粉飾過的自我感覺相反


有一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負,反而會對自己的孩子產生憤怒和嫌棄,狠狠的罵ta:「活該」,「你這麼慫就該被人欺負」、「笨蛋」,這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其實是對自己脆弱的迴避


同理,家長看到孩子拖延而不耐煩,可能是因為不接納自己的拖延,或者即使父母自己現在看上去很麻利,但這種麻利的養成,是在恐懼驅使下養成的習慣——比如小時候如果動作慢一點就會被父母責備,久而久之,為了防禦懲罰,學會了麻利的習慣。但是這種看上去幹練、麻利的現狀,卻是以內心的創傷為代價換來的。當在孩子身上看到同樣的特質時,ta的早年創傷被激活,但表現出來的,卻是對孩子的挑剔和抱怨——因為ta不能覺察到對孩子的不滿的本質,是對自己的不接納。


我覺得「精神的絕望」這個詞用得很妙,當我們長大後,常常忘記了自己小時候脆弱的樣子,我們忽視了自己處在一個絕對的弱者地位時,也許大人一不小心的言語,就極大的挫傷了我們脆弱的內心,造成極大的精神世界的絕望。


從這個角度說,虐待絕不僅僅是身體虐待,更包括精神上的暴力——包括語言的羞辱、情感的冷漠、甚至父母的表情:不屑的微笑、輕蔑的憋嘴,陰沉的臉龐............所有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都可能會造成創傷


不管是父母的覺醒,還是家庭的覺醒,只有真正覺醒到自己看到孩子身上的種種錯誤、問題,其實都是自己內心創傷的投射,才會從根本上扭轉家長的育兒態度,改善親子關係,那些美好的教育學詞彙——接納、尊重、邊界、積極關注才會真正發揮作用。


一個人的改變,起始於開悟,而所謂的開悟,就是覺醒,帶著覺知去生活



03 覺醒:恐懼的核心


剛才已經對於覺醒父母自己的恐懼做了一些粗略的介紹,在這一段裡,我將重點介紹幾種我們內心最核心的恐懼類型。


1、不被愛的恐懼


被愛,是所有人,不分年齡、國籍、種族、性別的共同渴望。它會被掩蓋、壓抑,但從來都不會消失。所以我們看一些影視劇的時候,常會有這樣的情節:一個桀驁不馴的「壞」孩子,最終被一個充滿愛心的老師「收服」。這就是愛的力量。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得到的愛的需要沒有被滿足,成人之後就會要麼無意識的使用各種方法去追逐它,要麼完全封閉自己的內心,變成一個情感冷漠的人。


當這樣的人成為父母,他們與孩子的互動,本質上是出於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出於對孩子作為獨特個體的真正關心。比如一些溺愛孩子、過度滿足孩子的家長,表面看他們是在滿足孩子,但本質上他們是在滿足內心那個匱乏的小孩。這就理解了他們,為什麼她自己也知道溺愛不好,但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原因。


這種恐懼,會以以下方式表現出來


  • 嘗試過分討好孩子,用物質購買孩子的愛
  • 發現很難和孩子樹立規則
  • 很容易心軟,立場不堅定
  • 孩子的自然反抗,被自己解讀為拒人千裡之外
  • 孩子的反應,被認為是對自己的攻擊
  • 很難把孩子的身份認同和自己分開——比如微信名會改為xx媽
  • 很容易對孩子動怒


只有對自己內心缺愛狀態的真實而清晰的覺察,父母才能意識到為什麼會有以前那種方式的育兒方式。改變這一切,需要耐心、勇氣和決心,在生活中,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不斷覺察自己被愛,同時也是值得被愛的——養育孩子本身,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一件自我療愈的事情。所以,珍惜這個上天賜予的機會吧。



2、對衝突的恐懼


很多人恐懼衝突,這是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每當有衝突發生時,他們都會遭受到懲罰,讓自己體會到羞恥,甚至面臨被拋棄的威脅。


內心充滿這種恐懼的家長,可能會有如下表現形式:

  • 無法堅持對孩子說不
  • 一見到孩子遇到困難,就想上去解救
  • 每次拒絕孩子,都會感到羞愧
  • 無法為孩子樹立規則
  • 害怕孩子激烈的情緒
  • 不直接說No,會採用嘮叨的說教方式教育孩子
  • 對孩子百般控制,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們,和痛苦絕緣


這樣的家長,太在意衝突,所以缺乏幫助孩子正確處理童年重要事情的能力。本質上,他們是把自己內心的恐懼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他們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父母如此「弱」,這可能造成她們的孩子過度擔當,但同時內心虛弱——因為連ta的父母都如此「軟弱」,又怎麼保護ta呢?


3、對失控的恐懼


這類家長就是嘴邊常說「我不管他,行嗎?不管他就學壞了」的家長。她們認為,作為一個負責人的家長,必須控制孩子的一切,確保孩子的成長方向。


但其實她們很難意識到,最應該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 不允許孩子犯錯
  • 覺得如果給孩子獨立權,就等於拋棄了孩子
  • 覺得沒有自己的存在,孩子就不能茁壯成長
  • 給自己過度試壓,滿足孩子每一個需求
  • 為了幫助孩子管理好每一個決定和活動,累垮了自己
  • 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 把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因為孩子成功,所以自己為人父母的角色也閃閃發光


這樣的父母多數有完美型人格特質,很容易焦慮,自己焦慮,也為孩子焦慮,他們的孩子大多數缺乏生命力,有比較典型的隱性逆反,做事拖拉,磨蹭。


家長覺察自己對完美的期待,覺察自己對」不完美「的恐懼,至關重要。這是解決自己強勢、控制、嘮叨的關鍵所在——在你心中,住著一個」只有表現完美才能得到讚賞「的小孩,而且一直沒有長大。



4、對投入的恐懼


如果一個人成長的環境不善於公開表達情感,父母對於孩子吝嗇表達愛與認同,那麼長大後,這樣的人同樣會對奉獻自己的愛充滿恐懼。


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是深度關係的產物,而想構建一種深度的關係,則需要一種無所畏懼的勇敢,比如在相愛時沒有那麼多的算計和計較,無所畏懼的奉獻自己。親子關係也是一樣,敢於奉獻自己的愛,不吝嗇給予孩子愛、認同,讓孩子感覺良好的父母,才能養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但是一個內心匱乏,自己都從未得到父母慷慨的愛的人,即使成為了父母,也無法給予自己的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甚至有的人會嫉妒自己的孩子,嫉妒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太多人的關注和愛,這是自己小的時候所沒有的,所以他們有的時候會無意識的破壞孩子愉快的感受。有的人能夠覺察到自己對孩子的嫉妒,但是大多數人不願意面對,因為這種嫉妒的情緒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會讓他們覺得羞恥,自責,無法接受。


在這樣的人心中,他們深信愛是稀缺的資源,供應有限,因為怕浪費了珍貴的愛,所以會保護自己,從一開始就不會付出太多。


所以,真正的愛,並不是一種本能,而是一種健康人格才具有的能力。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本能之愛,但這種本能卻很可能會因為自己人格的種種不健全,導致真正投向孩子的,不是高質量的愛,而是「有毒的愛」。


  • 很難不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
  • 很難集中注意力在孩子身上
  • 很難用孩子的心態陪伴他們
  • 很難把孩子對自己的要求當做自然發生的事,而是當成一種對自己的威脅
  • 很難做到對孩子無條件的給予
  • 很難把自己的心思放下,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仔細覺察,會有委屈感)


恐懼,是我們情緒的核心,也是促使防禦機制發展的核心需要。識別自己內心的恐懼,意味著真正的覺醒,改善親子關係,是隨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想改善親子關係,我只想讓孩子寫作業、別玩遊戲。


我的回答是:所有一切,都是」關係「的產物。孩子學習不好,是ta與學習的關係不好,為什麼與學習的關係不好?是因為學習被賦予太多意義,ta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是壓力、困難,而沒有喜悅和幸福。究其根本,是因為孩子沒有在良好的家庭關係中構建出基本的自尊、自信和抗挫折能力,所以當父母不斷用「學習」隔離和孩子的情感時(不斷因為學習和孩子爭鬥),孩子就會越來越討厭學習。


之所以打遊戲成癮?是因為遊戲中有讚賞、有回報,有不被控制和幹擾的自由。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讚,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相關焦點

  • 看了無數育兒書籍,卻依然養不好孩子?最核心的關鍵詞在於覺醒
    這本書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父母的覺醒》的作者沙法麗薩巴瑞的新作《家庭的覺醒》。《家庭的覺醒》這本書中的親子教育理念很科學,但對我來說並算不新鮮。在今天這篇文章裡,我特別想著重講述書名的這兩個字——覺醒。在我看來,這兩個字既是本書最核心的觀點,同時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字。
  • 看了無數育兒書籍,卻依然養不好孩子?
    所以,所謂覺醒,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就在於將每個人的「真我」從「虛假自我」的假象和迷途中解救出來,當我們面見真實,就獲得了自我療愈的可能,同時,也會看清楚我們究竟把多少自己的問題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製造出無數的親子矛盾和孩子的「問題」。
  • 為什麼聽了那麼多育兒知識,卻依然養不好孩子?
    你有沒有發現,養孩子和過日子是一模一樣?都是「聽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養不好孩子(過不好一生)」。白天勸說自己千萬遍,「心態要好,脾氣要順」,回家面對不會寫作業的孩子,還是忍不住胖揍一頓。打在兒身,痛在娘心。
  • 育兒書籍看了那麼多,還是教不好孩子?育兒從來不只是家長的事
    很多爸爸媽媽們肯定感受過,即使按著教科書上的教育方法實行,孩子依舊不聽話,還是狀況百出。為什麼育兒書籍看了那麼多,家長還是教育不好孩子?是家長的原因還是書籍的原因?可是明明已經按著書籍的流程做了,為什麼一點效果都沒有?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分析原因。
  • 有些父母知道了很多育兒知識,可依然教不好孩子,為什麼?
    聊到家長裡短,孩子教育等等。她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在同一個幼兒園,很快我們就聊到了孩子。大的當時養得比較好,上早教一年兩萬,學這個學那個,吃的都是進口的,教育加上平時生活花費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是普通家庭比不了的。
  • 看完100+育兒書,強烈推薦這本解決所有育兒焦慮的《家庭的覺醒》
    養娃這些年,我似乎把我人生中所有的負面情緒都積攢起來了,變成一個動不動就暴躁憤怒的媽媽,總氣自己以前沒有好好養孩子,又焦慮現在還是沒養好,對未來則更是擔心。 一度,我覺得自己廢了,孩子廢了,家庭廢了。
  • 看完100+育兒書,強推這本解決所有育兒焦慮的《家庭的覺醒》
    養娃這些年,我似乎把我人生中所有的負面情緒都積攢起來了,變成一個動不動就暴躁憤怒的媽媽,總氣自己以前沒有好好養孩子,又焦慮現在還是沒養好,對未來則更是擔心。 一度,我覺得自己廢了,孩子廢了,家庭廢了。
  • 你想窮養孩子還是富養孩子,主要在於你的心態,認同的繼續往下看
    對於窮養孩子還是富養孩子,對於這個觀點來說是沒有一個評判標準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種養育,最關鍵的是對孩子精神上的自信和擔當品質的培養,而是在於心態。在很多家庭條件很平凡但是卻富養的孩子。這種富養絕對不是金錢的堆積,而是心靈的成長。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分享自己上學時候的經歷,就講到有一次他媽媽太忙了沒有來得及接他,便在學校書店等他,從小喜歡閱讀書籍的他很快就捧著書看起來了,完全忘記了時間。當媽媽來接他的時候忘記歸還書店,而是放在了自己的書本裡面。但是走到書店門口的時候報警器卻響起來了,本以為媽媽會責罵孩子,但是媽媽沒有。
  • 孩子太難管?青春期叛逆?其實育兒問題都源於家長的認知覺醒
    因為這幾天在看周嶺的《認知覺醒》這本書,這本書最初火,是在頭條作者群裡好評如潮, 看完的讀者評論是:裡面的文章認知覺醒的知識點很多、乾貨有深度,但是讀起來特別的接地氣,大白話讓人一看就容易看懂,最開心是終於可以找到自己該如何做的方法了。
  • 《父母的覺醒》:顛覆育兒認知,讓父母重生,讓孩子新生
    孩子有錯嗎?他想站立,這是他身體發展必經階段,他沒有錯。只因為他給我造成了困擾,所以被我認定為不聽話的孩子。我回想起對他說得最多的話竟是「要聽媽媽的話哦,這樣才是媽媽的乖寶寶。」 原來,我的潛意識對孩子有一個要求:「聽話」。直到我看了《父母的覺醒2》這本書,我才發現「聽話」2字背後隱藏了巨大危機。
  • 育兒書解決不了你的育兒問題.
    於是,很多家長會去看一些育兒書,學習一些育兒之道。但是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家長會發現,育兒書並沒有讓自己的育兒之路變得更輕鬆。而且,孩子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家長漸漸感覺力不從心。讀了許多育兒書,孩子的問題依然是問題,懂得許多道理,依然當不好孩子他媽。多麼痛的領悟。
  • 看了幾十本育兒書籍,我最推薦這5本,新手媽媽要收藏好
    經常有新手媽媽們讓我給推薦幾本育兒書,她們的要求都很一致:權威、靠譜、實用。雖然不提倡「照書養孩子」,但如果你什麼也不懂,那結果往往只有兩種:一是被身邊的三姑六婆、小區大媽和「育兒專家」們牽著鼻子走;二是錯誤不斷,等知道真相後終日惶恐不安:哎呀,寶寶千萬別有事啊。
  • 看過50多本育兒書籍後,我最推薦這四本
    本文授權轉載自大J的微信公眾號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媽媽讓我推薦育兒書籍。
  • 育兒路上,照書養的坑你踩過多少
    事情是這樣的:閨蜜懷孕時,買了不少育兒類書籍,其中有一本,她覺得特別好,尊之為「聖旨」。閨蜜孩子出生的頭兩年裡,她完全不給孩子沾辣,因為「聖旨」上說辣椒味道辛辣,有刺激性,對孩子腸胃不好。但閨蜜自己是個無辣不歡的人,這段時間老公出差了,就想跟孩子一起吃個小龍蝦而已,但五歲兒子一聽說有辣椒,那整個身體透露出的拒絕氣息,讓她鬱悶不已。
  • 看了很多育兒書和書籍,沒什麼用,應該怎麼教育孩子?
    我也是正在努力學習育兒,覺得很有效!我在書中看到的結論是:「教育孩子是件快樂的事,如果你覺得很痛苦,那一定是方法錯了!」育兒書籍裡面都是讓我們接受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想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父母要先學習,做好孩子的榜樣!想要孩子變成什麼樣自己先要變成什麼樣!
  • 該怎麼養孩子,關鍵還是看家長,教育機構和名師說的都不算
    對父母來說,養孩子並非易事。從孩子剛出生到步入學校、社會,一旦身上發現什麼問題,家長就會反思,這些年來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正確?這個父母做的是否合格?很多新手寶媽不知道孩子到底該怎麼養,不明白所謂的"因材施教"到底是怎麼做,就去上各種"名師輔導班",或者打探其他寶媽的育兒經驗,把別人家的養娃方式複製一份粘貼到自家孩子身上。
  • 媽媽不給孩子買衣服,只買書,精神富養的媽媽教育孩子更給力
    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以及敏感期的發展特點,有針對性進行訓練,效果會很好。這個時期孩子還不懂美不美。豐富大腦要比外在更重要。嬰幼兒時期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最快、是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這時候核心在於為孩子提供一個教育營養豐富的環境。
  • 推薦一本超級實用的育兒理論和實踐書籍
    家裡有孩子的父母應該深有體會,在養娃的路上總是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孩子不肯吃飯怎麼辦?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孩子不想上幼兒園怎麼辦?總之,每天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想到就頭大,關鍵還是搞不定。作為新時代的父母,我們都很認真很努力地學習怎麼做父母,看很多育書籍
  • 聽過很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父母!怎麼回事?
    只是——人家不好意思說(哈哈……)看看下面,你是否找到熟悉的影子?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知道很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父母,「我做不到啊」,「一遇到問題就忘了」,「你來試試看?」不少家長「知道卻做不到」的育兒問題不止一個,建議家長們把最嚴重最想改變的問題排在最前面,一次只改一個問題。因為當家長一下子面對很多問題,容易產生無力感,很多父母也會落入覺得自己不是合格父母的沮喪,在很多問題面前,人也容易產生拖延心態,那麼離「知道也做到」的目標更遙遠了。相比之下,一段時間解決一個問題,能給人產生自信和行動力。
  • 最值得看的育兒書籍(5)——兒童教育篇(下)
    之前給大家介紹了和寶寶餵養及健康相關的育兒書籍以及親子閱讀相關的育兒書籍,今天再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兒童教育的育兒書籍。因為值得推薦的書比較多,分成了幾篇文章來寫。這篇是兒童教育篇(下)。​《全腦教養法》作者:(美)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