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養孩子和過日子是一模一樣?都是「聽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養不好孩子(過不好一生)」。
白天勸說自己千萬遍,「心態要好,脾氣要順」,回家面對不會寫作業的孩子,還是忍不住胖揍一頓。打在兒身,痛在娘心。
做一個做心平氣和的好母親,是每位媽媽的目標。然而,在這條路上即使連滾帶爬,也依然」晚上想想千條路,醒來依舊走老路「。
在育兒旅途上奔波的父母
人生如逆旅,不進則退,育兒也一樣。
默默媽是個育兒知識達人,從知道懷上小默默,就開始啃書,從《西爾斯親密育兒》到《崔玉濤育兒》,從《美國兒童百科》到《你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直想在成為好母親的路上奮發圖強。
然而,三歲的小默默,卻是幼兒園裡最頑皮的崽。
剛進教室就想跑出來,極其不服從指令。
比如其他孩子在做遊戲時,他就往地上一賴,又哭又蹬腿。再比如繪畫時,其他小朋友都會先穿上防髒衣,再拿海綿蘸取顏料,而默默看見顏料是直接撲過去,全身上下就像是被打翻的顏料盒,十分斑斕。
默默媽非常鬱悶:「為什麼生了一個學渣?」
這可能是這屆父母的主流問題,是照書養嗎?照書養有用嗎?
當書上說要安撫,你就跑去安撫?當書上說不要縱容孩子,你又咬咬牙說服自己不要讓孩子恃寵而驕。
育兒有自己的底層邏輯,就是要「因材施教」,如果照搬書上,肯定一切白搭。
這屆父母是渴望學習,又非常糾結的一代人。
一方面,可借鑑對象太少,自己都還在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所有的精神圖騰都只在書裡出現;另一方面,各類育兒理論此起彼伏——「親密育兒」、「虎媽狼爸」紛紛湧來,一時東奔西跑,不知如何選擇。
要成為孩子的老師
就要有點「改變自己」的驍勇
育兒和人生一樣。
真正起作用的,是那幾句樸素的道理。
比如:那句老土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給大家分享一件今天讓人很意外的事情,當個故事看吧,一定不虧。
現在都說階級的流動越來越固化了,對不對?孩子讀書拼的是家長,對不對?
大學馬上開學了,鄰居家的孩子考上了211,就在兩年前,他姐也考入了985,可以說是「學霸之家」。
但是他父母,只有小學文化。
20多年前,他媽媽從農村過來,在一家理髮店學徒兩年,就在街角張羅了自己的一家小店,一個人忙前忙後。
幾十年裡,和她一起來的老鄉基本都吃不了這苦,回到了老家。
但她堅持下來了,20年如一日,除了春節會回老家幾天,從未關門休息,結婚時就擺酒當天休息了一天,懷孕時也是堅持到了生娃再休息。
又因為服務特別好,周圍的鄰居都成為了她朋友。
她的一雙兒女,每天趴在店裡寫作業,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都擠在店裡的一張小桌子上。等她十點鐘打烊再一起回家。
看著媽媽踏踏實實工作,孩子也很聽話,從不惹事生非。有時候,還在店裡打打下手。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個孩子都金榜題名,考入重點。
故事到這,還沒講完。現在大學生一般每月生活費2000都不夠,但她每次給她女兒打錢,都被退回來,有時,還給她打錢。因為她女兒從大一開始就勤工儉學,拿各種獎學金。
聽到這裡,我覺得很慚愧,又覺得有點啟發「育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唯有家長身體力行」。
與其病急亂投醫,忙亂翻書學「育兒書」,不如先做好自己。把自己工作踏實做好,比跟孩子說100遍「你要努力學習」都管用;讓孩子看到你是誰比」教育孩子要成為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