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那麼多「李玫瑾育兒講座」,還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

2020-08-27 幼兒教育lulu老師

我花了一周的時間,看完了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的109個講座視頻。

  • 從幼兒早期的心理撫養,到家庭教育中依戀關係的建立;
  • 從幼兒叛逆,到青少年個性塑造;
  • 從家庭教育談到青春期心理;

內容可謂是涵蓋了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問題答疑。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點其實非常實戰、接地氣,也非常適合中國的國情。

但是為什麼很多父母,看過之後都覺得很有道理,但是輪到自己孩子身上,好像又全無效果呢?

李玫瑾育兒

一、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天底下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哪怕是雙胞胎,也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格、行為習慣以及價值觀。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受遺傳因素影響,家庭環境、父母的關係、家庭教育氛圍、成長環境等,這些都對孩子的行為及個性產生極大的影響。

教育從來都不是萬能的,沒有一個教育的方法可以適用所有的孩子。

在不同的時間裡、不同的環境下,即使同一個孩子,用同一種方法去溝通和教育,獲得的效果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對於大部分父母而言,教育需要解決的從來都不是共性問題,而是自己孩子的個性問題。

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

你眼裡的孩子和書裡的孩子是不一樣的

二、與其「亡羊補牢」,不如「防患於未然」;

大部分父母的求助,往往都是孩子行為已經產生問題了。

他們看很多的書,聽很多的講座,孜孜不倦的尋找著可以幫助孩子改變的法寶。

但是,要知道,孩子行為問題的產生,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無數個點點滴滴的往日,錯誤的教育方法,給孩子養成的壞習慣。

  • 4歲的孩子打媽媽,這是因為孩子在2歲的時候,我們沒有教他學會愛別人;
  • 6歲的孩子,目中無人,我行我素,這是因為在3歲的時候,我們沒有教會他學會遵守規則;
  • 7歲的孩子,不愛學習,好動坐不住,這是因為在孩子2、3歲的時候,我們沒有進行正確的專注力的培養;
  • 孩子不愛讀書,愛玩手機,不講衛生,這些都是在孩子幼兒時期,我們沒有及時的給予正確的培養及引導。
  • ......

培養一個好習慣,只需要堅持21天,但是,改變一個壞習慣,往往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

與其等到孩子行為出現問題,再去想辦法改變,不如從小,多花點時間、多花點精力,鍛鍊及培養孩子正確的行為習慣及認知能力,這種早期的時間、精力、金錢的投入,相對孩子漫長一生的成長,絕對是划算又值得的。

所以,對於大部分父母而言,了解孩子!

了解作為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行為特點、認知能力發展的標準,然後根據自己及家庭的實際情況,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這個才是一勞永逸的家庭教育。

建設遠比改造成本要低

三、與其改變孩子,不如改變自己。

在絕大多數的育兒諮詢中,父母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我的孩子出現***問題,請問要怎麼做,才可以改變他?

在教育領域中,幼兒教育屬於一個非常家庭性的問題。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漫長而深刻的!

因為絕大部分,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小嬰兒從呱呱落地開始,他們就像一張白紙,這張紙上什麼時候開始落下第一筆,什麼時候勾勒線條,什麼時候上色,這是取決於父母那雙紙筆的手。

  • 父母縱容溺愛,孩子就會驕縱、任性;
  • 父母粗暴冷漠,孩子就會叛逆、暴力;
  • 父母忙碌忽視,孩子就會懦弱、膽小;

可能很多父母會說:如果我能自己把孩子教好,那要老師做什麼?

對此,我很客觀的說:在教育的分工中,老師的主要職責是是知識的傳輸,所謂傳道受業解惑者也;而父母,才是影響孩子行為能力發展最重要的老師!

孩子未來成什麼樣的人,父母的引導和言傳身教才是最關鍵的。

所以,對於大部分父母而言,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如何改變孩子,而是及時反省自己。

認真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糾正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調整陪伴孩子的方式、改變和孩子溝通的技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

只有父母改變了,孩子才會改變。


感謝您的閱讀、點讚及轉發,下一期,將繼續和大家分享《孩子成長的3個關鍵期》,感恩您的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育兒專家的「人設」翻車了?李玫瑾的講座各地開,女兒卻是普通人
    李玫瑾老師走紅後,很多家長開始猜測:有這麼優秀的母親,還懂孩子心裡想的什麼,一定把孩子教育得特別好吧,人家孩子最差也是985名校畢業的! 但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談及女兒時,卻讓很多家長表示意外,難不成育兒專家的「人設」翻車了?
  • 李玫瑾育兒講座課程全集(52期完整)
    (還在增加中),涵蓋李老師多個場合育兒講座的長視頻,希望能幫到各位家長朋友。有疑問請在評論去留言:李玫瑾教授育兒講座視頻全集目錄:第01課: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第02課: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第03課:要積累孩子依戀自己的心理資本
  • 育兒書籍看了那麼多,還是教不好孩子?育兒從來不只是家長的事
    很多爸爸媽媽們肯定感受過,即使按著教科書上的教育方法實行,孩子依舊不聽話,還是狀況百出。為什麼育兒書籍看了那麼多,家長還是教育不好孩子?是家長的原因還是書籍的原因?可是明明已經按著書籍的流程做了,為什麼一點效果都沒有?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分析原因。
  • 尹建莉發文批評李玫瑾,兩位育兒專家「PK」,父母究竟該聽誰的?
    許多父母都擔心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好,也擔心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問題而無法健康成長。於是這些父母都喜歡關注一些著名人士提出的育兒建議和教育方式,但是不同的教育專家也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尹建莉老師之所以不認同李玫瑾教授的教育觀念,是因為尹建莉主張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而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念則比較強勢,注重父母對孩子的幹預。尹建莉發文批評李玫瑾,兩位育兒專家「PK」,父母究竟該聽誰的?
  • 為什麼聽了那麼多育兒知識,卻依然養不好孩子?
    你有沒有發現,養孩子和過日子是一模一樣?都是「聽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養不好孩子(過不好一生)」。白天勸說自己千萬遍,「心態要好,脾氣要順」,回家面對不會寫作業的孩子,還是忍不住胖揍一頓。打在兒身,痛在娘心。
  • 讀了那麼多育兒書,為什麼還是教不好孩子?答案你可能沒想到
    除了工作,幾乎都是陪伴孩子,光是育兒書就快堆滿兩格書架了。可是,即便是「飽腹詩書」了,還是心力交瘁。最後,她總結出一個真理:養兒比工作累多了!其實,有很多父母和我這位朋友一樣,為了養育孩子,各種育兒書毫不猶豫地買買買,各類育兒課程不看價格報名手都不抖一下……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總是很「豪」……可是,令家長們不解的是,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課,還是不知道怎麼來教育孩子呢?我想給大家分享一部電視劇裡面的某些情節。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教不好孩子?
    相信很多家長的手機裡,都收藏著大量關於家庭教育的文章,平時聽了很多講座,也看過不少案例分析,功課做得不可謂不深。但實踐過後,很多父母又深有感觸:道理知道了很多,還是茫然無緒;方法用了很多,總難見預期效果。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教不好孩子?
  • 從犯罪心理轉行育兒,被家長「奉若神明」的李玫瑾語錄,管用嗎?
    連李玫瑾本人也沒想到因為做客央視點評了這三樁著名案件,各大電視臺邀請自己去做關於育兒方面的講座,更沒想到的是自己的育兒觀念竟被如此多的人追捧。由於對青少年心理問題有著透徹的研究,李玫瑾教授對育兒方面有著一套自己相對獨立的理論,在不同的講座上,她也很樂意向父母們分享自己的育兒方法,將自己多年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問題與實際相結合給那些對育兒無從下手的父母們最真摯的建議。
  • 育兒路上選李玫瑾還是尹建莉?父母沒主見,聽誰的也沒用
    文/可馨育兒朋友圈的媽媽們已經持續近半年的時間來分享自己追捧各路育兒觀念的了。然而大部分人還是沒能好帶孩子。正如:聽了那麼多大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呢?三、為什麼我要建議你有自己的主見才聽別人的意見
  • 孩子越聰明越不好帶?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特徵,父母就偷著樂吧
    喜歡聽育兒講座的家長,肯定都聽說過李玫瑾教授,她是中國公安大學教授,同時也是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總喜歡根本實際案例,去分析孩子的心理,從而告訴家長教育心得。近幾年來,李玫瑾在網上分享了很多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講座,所以,受到了廣大父母的認可,而且李玫瑾分析孩子的問題總是一針見血,然後給出家長解決方法。
  • 為什麼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教育不好孩子?
    常有寶媽給我留言,問題也是各種各樣,給我的感覺就是:為什麼聽了那麼些道理,還是教育不好孩子?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每個孩子都千差萬別,我覺得家長還是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因材施教。曾看過一本書,《卡特·威爾的教育》這本書是一個父親,如何將一個嬰兒時期反應遲鈍的早產兒,培養成8、9歲時能自由運用六國語言,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在19世紀德國被喻為「天才」的教育方式經驗。
  • 尹建莉發文:不建議聽李玫瑾講育兒,引發1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為什麼現在市面上有那麼多的育兒機構,網絡上有那麼多寫育兒文章的大V(當然也包括像我這樣的小《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便是育兒專家之間的較量,兩個人都是育兒領域的領頭人物,尹建莉主張「愛與自由」,但是李玫瑾老師的講座主要是在教父母如何「管教」孩子。
  • 李玫瑾育兒方法「殘忍」?好媽媽尹建莉的「用愛養育」那麼好嗎?
    尹建莉的公眾號發表了一篇文章《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文章認為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法讓人感覺毛骨悚然、「很殘忍」,言辭還是挺激烈的。儘管李玫瑾教授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回應,這篇文章還是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 「李玫瑾教授育兒很火,我不建議你聽」尹建莉的看法,你認同嗎?
    隨後又對其多版本的教育講座進行摘錄,條分縷析地去解讀,最後得出結論:按照李教授的理論,會把孩子塑造成順從的「奴」,無法成長為獨立、自信、有創造力的「人」。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尹老師第一次「慫人」了,早在2017年,她就在新浪微博上發表看法,強烈譴責了《超級育兒師》節目的導師蘭海,視頻很是讓人揪心。
  • 尹建莉發文怒批李玫瑾,兩位育兒大咖「皇城PK」,我們該聽誰的
    尹建莉主張「放養」,李玫瑾主張「幹預」尹建莉專家認為,家長應該對孩子「放養」,就是自然養育。簡而言之,孩子不喜歡吃飯,就可能是家長餵多了、管多了;孩子喜歡打遊戲,就讓他打,最後他就不想打了!所以,家長聽李玫瑾教授的講座,能學到更多切實可行、改變孩子行為的方法,這也是近年來,李玫瑾教授成為育兒大咖新領袖的原因之一。當然,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法只是偏向於解決即將出現或已經出現的問題,至於問題的根源、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與改正,李玫瑾教授的講座中並沒有過多涉及,這也讓尹建莉專家抓住了李玫瑾教授的把柄。
  • 李玫瑾是公認育兒專家,得知其女兒職業後,網友卻直呼「失望」
    但凡一篇育兒文章裡加了「李玫瑾」這三個字,就會迅速地在父母群中進行無數次轉發分享。在父母們看來,李玫瑾教授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非常有經驗,很多家長也都是李玫瑾「育兒經」的受益者,因此,李玫瑾的講座也是場場爆滿。
  • 【育兒專家說】李玫瑾教授育兒經
    因此,在數件嚴重案件的傳播過程中,偶然知道了李玫瑾教授。不過,也沒有特意去了解這些案件,查找李教授的相關信息——選擇性忽略。 直到某日,某個微信公眾號推了一篇李教授的一個演講視頻:《孩子早年性格培養決定了他的一生》【可以點擊查看完整視頻】,視頻很長,2個多小時,近3個小時。不過,剛好出差在路上,就戴上耳機聽完了整個視頻。
  • 為什麼看了幾十本育兒書,還是教不好孩子?家長該醒悟了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為什麼我聽了這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在育兒方面,很多家長也有類似的困惑。其實所有的育兒書都有一個假設前提,就是讀者與自己的孩子關係是好的。如果讀者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有問題,那這些方法幾乎都不會有用。很多時候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她的女兒教育得如何?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心理學教,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並由此推導出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李玫瑾也是一位很有名的育兒專家。在普通人的認知裡,會下意識地認為育兒專家的子女應該要取得很耀眼的成就,最起碼也要是一個領域裡的知名人物。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她的女兒教育得如何?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心理學教,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並由此推導出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李玫瑾也是一位很有名的育兒專家。我們看到李玫瑾的頭銜,總覺得她女兒應該要像母親一樣成功,結果發現她女兒只是大學的音樂老師。李玫瑾在訪談節目上也說過,她女兒小時候的文化課成績不好,大學上的也只是藝術類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