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一周的時間,看完了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的109個講座視頻。
內容可謂是涵蓋了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問題答疑。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點其實非常實戰、接地氣,也非常適合中國的國情。
但是為什麼很多父母,看過之後都覺得很有道理,但是輪到自己孩子身上,好像又全無效果呢?
李玫瑾育兒
天底下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哪怕是雙胞胎,也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格、行為習慣以及價值觀。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受遺傳因素影響,家庭環境、父母的關係、家庭教育氛圍、成長環境等,這些都對孩子的行為及個性產生極大的影響。
教育從來都不是萬能的,沒有一個教育的方法可以適用所有的孩子。
在不同的時間裡、不同的環境下,即使同一個孩子,用同一種方法去溝通和教育,獲得的效果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對於大部分父母而言,教育需要解決的從來都不是共性問題,而是自己孩子的個性問題。
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
你眼裡的孩子和書裡的孩子是不一樣的
大部分父母的求助,往往都是孩子行為已經產生問題了。
他們看很多的書,聽很多的講座,孜孜不倦的尋找著可以幫助孩子改變的法寶。
但是,要知道,孩子行為問題的產生,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無數個點點滴滴的往日,錯誤的教育方法,給孩子養成的壞習慣。
培養一個好習慣,只需要堅持21天,但是,改變一個壞習慣,往往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
與其等到孩子行為出現問題,再去想辦法改變,不如從小,多花點時間、多花點精力,鍛鍊及培養孩子正確的行為習慣及認知能力,這種早期的時間、精力、金錢的投入,相對孩子漫長一生的成長,絕對是划算又值得的。
所以,對於大部分父母而言,了解孩子!
了解作為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行為特點、認知能力發展的標準,然後根據自己及家庭的實際情況,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這個才是一勞永逸的家庭教育。
建設遠比改造成本要低
在絕大多數的育兒諮詢中,父母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我的孩子出現***問題,請問要怎麼做,才可以改變他?
在教育領域中,幼兒教育屬於一個非常家庭性的問題。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漫長而深刻的!
因為絕大部分,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小嬰兒從呱呱落地開始,他們就像一張白紙,這張紙上什麼時候開始落下第一筆,什麼時候勾勒線條,什麼時候上色,這是取決於父母那雙紙筆的手。
可能很多父母會說:如果我能自己把孩子教好,那要老師做什麼?
對此,我很客觀的說:在教育的分工中,老師的主要職責是是知識的傳輸,所謂傳道受業解惑者也;而父母,才是影響孩子行為能力發展最重要的老師!
孩子未來成什麼樣的人,父母的引導和言傳身教才是最關鍵的。
所以,對於大部分父母而言,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如何改變孩子,而是及時反省自己。
認真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糾正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調整陪伴孩子的方式、改變和孩子溝通的技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
只有父母改變了,孩子才會改變。
感謝您的閱讀、點讚及轉發,下一期,將繼續和大家分享《孩子成長的3個關鍵期》,感恩您的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