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覺醒》:還給孩子真情性,父母擺脫舊日創傷,覺醒自我

2020-09-14 三字經家庭教育

文:樂源原創


如果父母在童年生活中,長大後家庭婚姻中遇到過的創傷經歷,都會潛移默化的再次傳遞給孩子。

每個孩子本來的純真,開心快樂,在孩子身上都來源本心內在的精神元素。

隨著後天的環境,本真的性格會越來越隱藏起來,被覆蓋,有的是自卑,有的是自負,有的是高傲,有的是……

父母的創傷沒有及時修復,或是沒有意識到創傷帶給孩子的投射。

註定會把遺留下來的陰影,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無疑就形成了家庭問題的替罪羊。

孩子背負父母的陰影,然後成為了父母,也會再次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只有覺醒的時刻,覺醒的父母,會阻止背負的陰影,傳遞給下一代。

在《父母的覺醒》書中說:「父母不允許孩子保持真性情,那他們就會羞於表達真實的自己,繼而改變個性與習慣,以虛假的面目示人。」

如果父母覺察和意識不到,自己遺留的創傷陰影,留心觀察孩子的缺點,也許你會從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創傷陰影投射出的影子。

發現它,覺醒過來,還給孩孩子天真本真的性情。


01

孩子缺點中隱藏著父母的創傷的影子

父母創傷的陰影,會隨著生活漸漸的掩蓋起來,有些是不被發現的,只有在觸碰傷痛的時候,他才會被再次看到,所以父母有的時候很難覺察到。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父母認可和理解,孩子在沒有能力的時候,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他們會放棄自己的價值觀而去迎合他人。

我們會看到孩子沒有主見,會看到孩子非常膽小,容易害怕,或是看不到孩子童真的笑容,滿臉的少年老成。

這些缺點中,都可以找到父母的投射點。

喜歡掌控孩子未來的父母,把自己童年的缺失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認為是在彌補孩子,給孩子最好的物質和經濟,更多的還是在滿足,自己內心的空虛和缺失感。

父母童年的理想缺失,也會讓孩子來完成自己的夢想,給孩子報很多的興趣班,孩子明明不喜歡。

只是想讓孩子完成,父母沒有完成的夢想,安撫父母心裡的缺失,強加給孩子來學習,孩子不接受的時候就會發生矛盾,也會給孩子身心方面帶來影響。


02

父母創傷給孩子的影響

1)不敢表達真實的自我

因為孩子在表達真實自我的時候,遭到過父母的反對和制止的行為。

比如有的時候父母會說:「這個孩子太老實了,會讓人欺負的」

孩子遇到事情的時候,會本真的反映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父母會有意識地教導孩子,不要太老實了,會被人欺負的。

孩子慢慢就會暗示自己不要做老實人。

如果沒有及時正面教導孩子,孩子就會誤解父母的本意。

心想不做老實人,那就做個調皮搗蛋的孩子,這樣以後就沒人敢欺負我了。

孩子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敢真實的表達自己的真性情。

有的時候讓孩子看到說實話的人,總是要吃虧容易騙的那個人,那孩子以後就會選擇用說謊的方式與人交流溝通。

因為他的意識裡,說實話的人總是會吃虧被人算計的,他就會刻意掩蓋自己真實說實話的一面。


2)外在表現取悅別人

孩子為了贏得父母的高興,會做一些與自己內心不符的事情。

隱藏了自己真實的內心,時間久了就會丟失自我的本真。不輕易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3)內心與外在的矛盾掙扎

如果孩子保留自我本真的一面,就會常常與外在的事發生很大的矛盾。

自己本來不想做的事情,可是為了讓父母高興,卻又要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家庭的矛盾和內心的真實想法,產生鬥爭,他處於左右為難的狀態。


03

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重塑自我

1)不給孩子增加自我創傷

父母有意識的覺察到自己身上的一些創傷陰影。

儘管是父母認為對孩子好的事情,

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彼此是不接受的時候,產生對立的時候,想法意見不合的時候,父母先停止強加給孩子的意願和想法。

有意識停止下來強加的意願,就不會給孩子增加創傷。


2)不做專制型的家長

停下來強加給孩子的意願,不主控、主導孩子的未來。

把孩子未來的方向選擇權,自主權交給孩子。

孩子才會體驗、感知到獨立自主,做自己的主人,他的人生,不會被別人所把控和影響。

想法做法專制、控制、主導型的父母,多數孩子的人生,習慣都是被別人所掌控的。


3)不取悅別人

父母不做取悅別人,違背自己真實意願的事情,孩子就不會學會,為了取悅別人,喪失掉自己的主導權利,受別人所牽制。

4)用真實面對孩子

父母更多地展現自己的真實一面,就是最好的影響和教育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5)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的未來由自己掌控,父母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但不要強加和執行自己的想法,多傾聽孩子的想法,給予孩子意見,尊重孩子的選擇。


6)給孩子真實表達的空間

一個敢於真實表達自己的人,是需要足夠的勇氣和膽量的。

因為大環境的條件和環境,會促使我們每個人,不要表達自己真實的一面和真實的想法。

勇於表達真實自我的孩子,走到哪裡都不會違背自己的意願,不會被別人所利用,因為他最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04

父母如何擺脫創傷自我覺醒

《覺醒的父母》書中說:「如果父母過於關注自身的創傷,而無法回應孩子的需求,那麼孩子長大後將會陷入空虛,失落與抑鬱的深淵。」

1)找到真實的自我

在孩子的成長中,也是父母的自我成長。

當我們發生意願不和矛盾衝突的時候,就是我們習慣了內心隱藏最深的痛點的地方,害怕被人戳破,才會激起我們本能的反應對抗。

就在我們產生矛盾衝突的時候,停止三秒鐘,問問自己,

為什麼會這麼做,到底在怕什麼?

我們最害怕和要保護的那個,就是我們最本真的自我。

只是被我們多年的習慣所隱藏和遮蓋了。

2)做真實的自我

真實面對我們內心害怕和要保護的。

不躲避,不排斥,不逃避,就是最真實的面對。

當我們再次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不會被這件事情所影響,所擔心,害怕,說明我們內心最害怕的真實的度過了,內心也真實的面對了。

當我們不怕半夜鬼敲門,睡覺時不用擔驚受怕,說明我們在做真實的自我。


3)時時保持覺醒

覺醒是需要慢慢找到它,真實面對自我。

但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工作、生活中


父母的覺醒

用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

用在我們與孩子相處中,

用在我們教育培養孩子中。


每個人的童年成長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童年創傷的陰影。

這些陰影會伴隨我們的成長,只有面對創傷,修復內心的漏洞,才不會傳遞給孩子創傷和陰影。


今天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大家的閱讀。

歡迎關注,樂源分享育兒故事,講述父母之道,願每個孩子健康成長。

更多精神,點擊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父母的覺醒》:走出舊日陰影,與孩子在當下和諧相伴
    做覺醒的父母,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做起。   1、接納和超越自我   每個父母都是從童年成長起來,他們帶著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這個印記包括童年的創傷和過往的經驗,這一切內化成了我們的價值觀,也塑造了我們的思維習慣,左右了我們的行為模式。
  • 走出為人父母的迷亂,做覺醒的自我
    【美】沙法麗·薩巴瑞《父母的覺醒》1、精華內容:(1)超越自我成為一個覺醒的父母,我們首先要察覺和超越自已的自負感,使自己成為本真的自我。自負感是一種人為製造出來的自我感覺,這主要是基於他人的意見而形成的。
  • 解析《父母的覺醒》:親子教育的關鍵,是父母懂得「自我覺醒」
    有位媽媽說到:&34;你看這位媽媽一開始就說到&34;,其實潛意識就已經覺得是孩子的錯了,看看,大人們是多麼的以自我為中心。在親子教育中最關鍵的就是父母需要懂得&34;,父母盲目自自大,不去嘗試改變,結果就只能是水火不相容,爭吵和打罵。今天就給覺得育兒艱難還沒有覺醒的父母來解析《父母的覺醒》,讓我們走進自我覺醒的領域,學會覺醒,給孩子需要的愛和尊重。
  • 父母的覺醒與改變是教育的真正開始——與你共讀《父母的覺醒》
    《父母的覺醒》原著 | 沙法麗·薩巴瑞解讀 | 桔洛家庭教育身處一個焦慮的時代,父母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來教養孩子,解決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即使如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依然會時常陷入困惑、迷茫、悔恨、焦慮的狀態。
  • 《父母的覺醒》:唯有不斷自省的父母,才能養出內在快樂的孩子
    實際上許多父母都和劉墉書中描寫的這對父母一樣,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不自覺的去關心孩子所有的問題:他們在學校裡吃得好嗎?他們看起來如何?他們同誰結婚?他們住在哪裡?他們從事什麼工作?正是因為父母錯誤的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才會導致他們不願意去做出覺醒的改變,因為他們想一直把孩子當做自我的延伸。
  • 父母的覺醒
    《父母的覺醒》精華回顧摘選: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最優秀的父母,而且大多數人的確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愛心。當我們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時,肯定不是由於缺少愛心,而是由於缺少覺醒。事實上,大多數父母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同孩子的情感關係是一個循環式的動態關係。 ●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我們自己的不覺醒。
  • 《父母的覺醒》:如何養育孩子,與孩子一起收穫成長的幸福?
    父母的覺醒,是改變教育的開始,父母只有安頓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要知道,我們與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夥伴,我們必須放棄虛榮心、自負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納孩子的本真,才能與孩子保持平等互助的良好親子關係。
  • 《內在父母的覺醒》:給內在小孩無條件的養育
    智慧機器人 給你舒適健康的家 讓生活更美好 《內在父母的覺醒 其實,我們都有兩個獨立的內在自我: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這兩個內在自我都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自己的希望、夢想和恐懼。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為了滿足一個自我的需要,而犧牲另一個自我。因此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無法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平靜。 《內在父母的覺醒》一書則提出:內在父母應當承擔起改進與內在小孩內部對話模式的首要責任。
  • 《父母的覺醒》:顛覆育兒認知,讓父母重生,讓孩子新生
    孩子有錯嗎?他想站立,這是他身體發展必經階段,他沒有錯。只因為他給我造成了困擾,所以被我認定為不聽話的孩子。我回想起對他說得最多的話竟是「要聽媽媽的話哦,這樣才是媽媽的乖寶寶。」 原來,我的潛意識對孩子有一個要求:「聽話」。直到我看了《父母的覺醒2》這本書,我才發現「聽話」2字背後隱藏了巨大危機。
  • 《父母的覺醒》:對孩子的控制,多半是因「自負心理」下不願覺醒
    身為父母的我們在工作中要頂著重重壓力,而回到家後要面對孩子種種的問題,此時卻總是會因為一點點小事而對孩子發火。殊不知孩子很可能會因為父母的情緒而產生種種疑惑,例如他們會懷父母是否愛自己、自己是否是值得被愛的等等,身為父母的我們對此真的需要有一次覺醒。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才是「覺醒」?
  • 誠實面對孩子,不否認真相——《夏娃的覺醒》
    二 《夏娃的覺醒》講的就是兒童早期的創傷對成年後的各種影響,有些人用生病來體現,有些人內心充滿報復和仇恨心理,有些人一輩子受制於有害的行為模式,還有些人不惜自我毀滅或毀滅他人。內心有創傷的成人,在對待下一代時,會精確複製曾經的方式,也就是說,如果自己從小被暴力對待,也會暴力對待孩子。
  • 《父母的覺醒》:孩子總和你對著幹?這本書幫你打破對立的魔咒
    為什麼孩子有什麼事都不愛跟你說了?如果你也有這些困惑,這本《父母的覺醒》也許能幫助你解開迷思。本書豆瓣評分8.2,作者沙法麗·薩巴瑞,是美國著名正念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另著有《失控》、《家庭的覺醒》等書。《父母的覺醒》從心理層面深度剖析了親子關係的真相,幫助父母更加懂孩子,也更加懂自己。
  • 孩子教育的本質是父母自身覺醒
    其實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更需要愛。想想父母自己吧,如果漂亮的完成了一項任務,即使別人不稱讚,單是那份成就感就讓人覺得神清氣爽。可是當父母犯了錯搞砸了一件事的時候,內心那種沮喪,擔心,自我懷疑的負面情緒已經開始泛濫,如果再被橫加指責,批評教育,更是雪上加霜。那時候光是處理自己的糟糕心情就已經佔據了幾乎所有的精力,哪裡還有改錯的餘力?
  • 孩子說「不」其實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意識」的覺醒。3歲至7歲這一期間,屬於孩子人生發展的第一逆反期,孩子會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和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這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不是以前那個能夠任父母「擺布」的小嬰兒了,孩子要實現自我意志,實現自我價值感,希望父母和親近的他人接納自己「我長大了」並「很能幹」的「現實」。
  • 再好的教育,也比不過孩子自己的覺醒,凡事要從孩子角度出發
    ,讓他好好學習,還給他報了很多的補習班,可是報了很多補習班,卻每次考完試之後成績還是一團糟。其實我們在教育方面也可以從孩子的角度去出發去,教育孩子幫助孩子覺醒。當孩子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往往他都會覺得孩子自己的學習是應付老師應付家長的,這樣的孩子就會比較貪玩,但他知道學習重要性的時候,他就不會再去跟父母對著幹了,當他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他就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就知道父母的多數是為他好,就不會再總是和父母對著幹,告訴孩子學習和他的關聯,讓孩子更明白什麼叫做學習,也讓他知道學習的意義在哪裡,他就會更加願意聽從父母的安排,在學習上無需家長多費心就能夠學習的很好
  • 孩子懂事是從感恩父母開始的,唯有靈魂覺醒,方才懂得學習的重要
    很多孩子從小玩遊戲,父母驕縱,早已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很多孩子一玩遊戲,父母就打就罵,讓孩子對學習更加逆反;而更多的孩子雖然是在學習,但是感覺是在完成任務,在被動學習,學習毫無激情而言。父母放縱溺愛的教育培養了逆子,以至於長大後子女非但不感恩父母的付出而出現被子女傷害的事情;所謂慈母多敗兒有一定的道理。
  • 《家庭的覺醒》:覺醒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
    《家庭的覺醒》是印度裔美國籍沙法麗·薩巴瑞博士既暢銷書《父母的覺醒》、《父母的覺醒2》以來的又一新作《家庭的覺醒》從心理學的角度向我們深入分析了傳統教育對孩子存在的誤區,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如何不經意地便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了阻礙甚至是破壞作用,最後,薩巴瑞博士通過讓我們了解自身的反應機制的運作,為我們新的教養技巧提出建設性指導方案。
  • 別把原生家庭的創傷帶給孩子!父母做到4點,降低原生家庭的創傷
    、家庭教育的、心理學的、成長類的……我突然意識到了那句話的意義:每個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而我,因為學習,元認知能力覺醒了,意識到教育中的這些問題。由於自我意識覺醒,有時候我也會感到矛盾和痛苦。我也曾一度抱怨過我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抱怨她不斷地向我傳遞那些負能量。可是,覺醒了的我,知道抱怨也沒有用啊!那有什麼方法來改變現在的人生狀態和教育子女的狀態呢?讀書,和行動!不學習,將會永遠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中。
  • 看了無數育兒書籍,卻依然養不好孩子?最核心的關鍵詞在於覺醒
    所以,剛才那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已經呼之欲出:學習有用,看書有用,但若沒有「覺醒」,改變就只能拘囿於皮毛。01 覺察:真我與自我作者認為,覺察的家庭教育的關鍵在於覺察「自我」。作者提出的「自我」概念,並不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結構中的那個「自我」,我們可以將其簡單的理解為「虛假自我」。
  • 第13期 蘇州站【心覺醒•父母課堂】——回歸家庭,回歸自我
    未來需要的是具有解決複雜問題能力的人才,孩子有身體的成長,更需要心靈的成長!作為父母,你是否知道父母的高度和見識決定了孩子生命的走向?在新時代,教育的核心將會逐漸回歸家庭,回歸自我,您準備好了嗎?為幫助更多家庭樹立良好的家風家教,讓教育的道理如理如實的展現於天地間,協助父母提升心能,走出迷思,引領孩子建立志向——第10期【心覺醒 父母課堂】黃迎霞老師分享:之前,我以為自己是個合格的母親.第11期【心覺醒 父母課堂】楊紅霞老師分享:不同於其他父母課程,方老師讓我知道了如何由心出發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