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父母的覺醒》:給內在小孩無條件的養育

2020-12-19 騰訊網

智慧機器人

給你舒適健康的家

讓生活更美好

《內在父母的覺醒》

作者:[美]約翰·波拉德(JohnPollard) 著

內容簡介

每個人可能都聽過這樣的話——「善待自己」「原諒自己」「對自己好點」「這不是你的錯」。你是否也曾經像我一樣疑惑:要怎樣才能做到這些?究竟是誰或者自己的哪一部分應該被原諒、被溫柔以待?

其實,我們都有兩個獨立的內在自我: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這兩個內在自我都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自己的希望、夢想和恐懼。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為了滿足一個自我的需要,而犧牲另一個自我。因此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無法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平靜。

《內在父母的覺醒》一書則提出:內在父母應當承擔起改進與內在小孩內部對話模式的首要責任。當內在父母開始聆聽並了解內在小孩的渴求和需要,對內在小孩傾注愛,並以滋養和支持的方式養育內在小孩時,內在小孩也能體驗到更好的養育帶來的益處。這兩個自我將會繼續相互激勵、改善關係,我們的內在幸福感會提升,內部關係也會得到平衡。

身為有自我意識的成年人,我們應該主動去改變、修復童年經歷和原生家庭所帶給我們的傷,約翰·波拉德畢生致力於個體內部關係模式改善的研究和實踐,幫助上百萬人修復了童年創傷和不良關係模式。本書囊括了約翰·波拉德50年的心理研究,帶你走上內在父母覺醒之路。

END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所謂自愛,就是內在父母愛上內在小孩
    在「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理論創始人約翰·波拉德所著的《內在父母的覺醒》中,我找到了答案。 其實,我們都有兩個獨立的內在自我: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它們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難以捉摸。我們一切關係都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關係的外化。
  • 內在孩子與內在父母!
    回到今天的主題,很久以來大家都在談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那麼到底什麼是內在父母,什麼是內在小孩呢?01內在父母是什麼?我們的內在父母是一個內在空間,常常與內在的關愛、智慧等資源聯接,我們意識存在的這一部分是我們的本性和更高自我的表達,它位於我們心靈的中心。處於內在父母中時,我們感覺安全有力、富有信心,那是一種「家」 的感覺。
  •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每個人的心中,有一個內在小孩,那是個如此需要被愛的孩子。它童真地望著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抗拒和防衛,沒有任何戒備和評斷。它一直保持對這個世界無條件地接受和無止境的好奇心。然而,它需要愛,需要被關懷,需要被支持,需要被重視,需要我們也對它無條件地接受。每個人的心中,有一個內在父母,那是個如此理智的父母。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廈門美食報導,ID:xmmsbd】,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內在小孩,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在成年後,內心有一部分心理狀態與功能,和小孩一樣。
  • 豆瓣9.0《艾特熊與賽娜鼠》:通過養育孩子,成為內在結實的父母
    為了療愈自己,李雪開始學習心理學,慢慢地她發現:關係的問題只能在關係中解決,一個內心脆弱,敏感的人,也能通過養育孩子,切斷自己原生家庭的劇情,療愈自己,成為內在更加結實的父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育兒即育己」。到底該如何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療愈自己呢?
  • 白大衛|親愛的內在小孩
    當一個人把內在小孩的需求都向外投時,他就不斷在老闆、伴侶,甚至孩子身上索取未被滿足的東西,無法停止,這就是病態。而其實一個人的成年的自己,是可以照看好自己的內在小孩的。當把內在小孩的需求轉向內時,療愈就發生了。內在小孩,並不是體內真正獨立存在的個體,但他確實會提示我們自己需要什麼。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 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內在小孩,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在成年後,內心有一部分心理狀態與功能,和小孩一樣。這些情緒失控的、受傷的,被你忽略的另一個自己,其實就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與平日的你是不同的。當我們在在感到安全時,內在小孩是不會出來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 " 接管 " 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情緒,比如焦慮、崩潰、退形、糾結、抗爭。
  • 你的內在父母是什麼樣子的?對你和現在的人際關係有怎樣的影響?
    所以,那晚妻子的行為,激起了我對內在的反應。我的內在父母,是忙碌的、無暇照顧我的。我是飢餓的、憤怒的、委屈的。我把內在父母的感覺,投射給了妻子。我又一次重演了不被照顧的憤怒小孩。時常,我們會把內在的某一種模式,投射到親密關係、人際關係當中。
  • 無法受挫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內在小孩」
    其實是那位媽媽的"內在小孩"影響了孩子,使得孩子情緒失控。實際上在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抗挫能力差,是父母的"內在小孩"無法受挫。01 我們身上的"內在小孩"即使我們成年了,但我們在生活中還是會感受到痛苦、敏感,會特別渴望被關注、渴望被愛、被理解。
  • 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嗎?
    張德芬說過:「原來我們內在小孩的最大特徵,就是恐懼。」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這樣的內在小孩:有著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在空間。在感到安全時,內在小孩是不會出來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接管」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焦慮、崩潰、退形、糾結、抗爭。
  • 內在小孩,是你情緒化的根本原因
    一次父母打罵、一場噩夢般的考試、被同齡人欺侮孤立……這些被淡忘的童年創傷,就是被你遺忘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你情緒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卻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許某天,你就會突然開始生氣、發火;也許你會對某些事特別敏感,甚至都不願提起;也許你會有模糊的悲傷感,卻找不到任何與悲傷相關的記憶。
  • 關愛內在的小孩
    核心提示:關愛我們的內在小孩,就是給我們內在的小孩以滋養,用成年的我們,現在已經長大了的我們自己的愛給內在小孩以溫暖、關注、幫助、使他成長。在療愈我們內在小孩的過程中,我們要以欣賞,愛撫自己為最終目標。對不完美的人生中的不完美的他人用一份體諒,包容的成熟心態來面對。
  • 《父母的覺醒》:唯有不斷自省的父母,才能養出內在快樂的孩子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我們甚至還會覺得,根本沒必要對自己的世界觀提出疑問,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是「正確的」,這也直接導致我們偏向於將自己的主張和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想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迷你版」的自己,沙法麗.薩巴瑞認為父母之所以擁有這些想法和做法,就是因為未覺醒,未覺醒的父母通常擁有以下行為:1、期望過高,不能客觀看待自己的孩子
  • 與「情緒」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我們沒能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感受到的痛苦卻是明顯又深刻的。而這一部分,漸深藏在她的內心和潛意識裡,形成了內在小孩。在我們幼年時,時常會用苦鬧的方式挽留父母,讓他們滿足我們的需求。現在我們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伴侶,達到目的。
  • 看見受傷的內在小孩
    文|金尚想像一下一個小孩的內在,獲取一下一個恐懼和恐慌的小孩的能量,讓自己完完全全地進入到你的內在空間,你現在就是那個受傷的小孩………….可是,我那個小小的內在小孩覺得自己被拋棄了。當我對某件事情不滿,想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時,內在父母大聲地喝住我,"不能那樣說,不能那樣做,否則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
  • 遇見你的內在小孩
    什麼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簡單的講,內在小孩就是你自己,他是另一個自己,他是一個一直被你忽略的自己,他還是一個受傷的自己,他被你關入內心最深處,也許是出於自我保護,你一直在逃避他,遠離他,當他不存在,甚至於恐懼他,討厭他,總之,不願意接受他。
  • 童年親職化:被迫「懂事」的人,別忘了安撫你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有趣的部分通常是親職化中被破壞的部分。這部分「內在小孩」想要獲得由衷的樂趣,遠離內疚和焦慮。 2 如何與「內在小孩」聯結? 接納「內在小孩」,去了解它,並認真對待這部分,認識到不管你喜歡與否,它就在那裡。 2.了解「內在小孩」的需求。 許多孩童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到他們的需求不重要,或者為了生存,他們要壓制這些需求。
  • 《無條件養育》: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父母提醒她做過的承諾,她卻開始歇斯底裡地尖叫,甚至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弟弟。父母要求她儘量保持安靜,可她卻再次發出尖叫聲。現在問題來了,當阿比蓋爾最後安靜了下來,她的父母是否應該還像往常那樣擁著她給她講故事呢?面對同樣的問題,無條件養育父母與有條件養育父母會採取完全相反的行動策略。
  • 顛覆認知的育兒書《無條件養育》讀後感
    一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以前看的育兒書大部分是教我們怎麼讓孩子聽話的,大部分是控制孩子的行為類的書,最近看了一本完全顛覆我的育兒認知的書《無條件養育》,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著眼於這樣一個區別: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到底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
  • 你的內在小孩是什麼樣子呢?
    透過這個測驗,我們可以看到關於你與你的內在小孩之間的關係,以及你持續面對到的狀況,與這純潔的靈魂小孩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聯。希望測試結果能夠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觀點,並且開始養育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小孩,得到更美好的生活。 測試開始,調節好你個人狀態,保持安靜後直接隨意的從下面四張牌裡選出一張最有感覺的,不能刻意選擇,不能重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