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抗挫力低?無法受挫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內在小孩」

2020-12-19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上午我在公園帶孩子玩耍,孩子和一位穿著紅色裙子的小女孩在跑道上跑。看著他們歡聲笑語的,我在一旁也感覺得到很開心。突然小女孩摔倒了,膝蓋蹭在了塑膠跑道上,我的孩子扶起她來,女孩也沒有哭看了看自己膝蓋。我的孩子蹲下看著夥伴的傷口,好像在關心小夥伴。不一會兒,他們又繼續玩耍起來了。

臨近中午,人們越來越少,大人們都帶孩子們回家了。女孩的媽媽也叫孩子回家了,孩,孩子不肯走媽媽便開始說孩子。不一會兒,孩子哭了,媽媽見孩子哭便開始罵孩子:"哭什麼哭,我說錯你了嘛!嬌情!以前我媽媽冤枉我我都沒哭!"媽媽嘴裡邊念叨著邊拉孩子離開了公園。

真的是女孩矯情嗎?我並不覺得,當她摔倒都沒有哭,但是當媽媽說她的時候她哭了。那為什麼呢?其實是那位媽媽的"內在小孩"影響了孩子,使得孩子情緒失控。實際上在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抗挫能力差,是父母的"內在小孩"無法受挫。

01 我們身上的"內在小孩"

即使我們成年了,但我們在生活中還是會感受到痛苦、敏感,會特別渴望被關注、渴望被愛、被理解。雖然我們一直囑咐孩子學習要專心、放學 不要先看電視,可是成年的我們上班也在走神、下班回家就想躺著看電視。

其實,這是我們身上"內在小孩"在影響自己。每個成年人身上都有個內在小孩,我們看不見,是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是兩個緊密聯繫因素的表達和人格化:孩童內在的品質和我們早期的制約。

孩童內在的品質就包括孩子般的純真、敏感、頑皮、直覺力、好奇心、想像力、天賦智慧和感受感覺的能力、先入為主的認知,以及極度的開放、脆弱、通透性。

我們早期的制約就是特指我們童年時期受到的制約,比如不被認可、不被愛、不被理解、不被看到、不被聽到、被指責、被比較、被忽略,以及無法清楚地表達需求和需要等等。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媽媽,自己小時候被指責被誤會,給她造成了創傷。雖然她已經為人父母,隱藏了童年的創傷,但是她的"內在小孩"一直忘不了曾經受到的傷害和挫折,渴望自己不被冤枉不被指責。因此,當她看到孩子被指責而哭的時候,就會情緒激動。

這個"內在小孩"不輕易被自己看見,但也確確實實地"操控"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02 隱藏著的"內在小孩"出現的主要標誌

心理學中有"退行"這一個概念,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外界的指責、評判、苦難、危險的時候,常常是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應。

所以說,在感到安全時,內在小孩是不會出來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接管"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焦慮、崩潰、退形、糾結、抗爭。一般來說,"內在小孩"出現會有六個標誌。

(1)反應回到下意識、情緒不對稱的行為。比如聽到孩子拿了第二,很不開心孩子要孩子拿第一,而且這個是因為自己曾經沒有拿第一的遺憾;又或者自己出現孩子氣、發脾氣、以孩子為中心。

(2)凍結。當我們感覺到危險和缺乏安全感時,我們會立即被動員起來戰鬥、逃跑或凍結。比如有的家長小時候受到欺負,會特別害怕孩子受到別人家孩子欺負,就會阻止孩子出門和別的孩子玩。

(3)誇大的被拋棄感和拒絕感。在網上看到一位失戀女孩說"終於,連你也丟下了我"。這樣的女孩五歲被爸爸拋棄,現在的她在親密關係中總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一方,無力阻止對方離開。

(4)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當我們忙於以我為中心,要每件事和每個人都圍著我們轉,或者不得不圍著我們轉的時候,我們"內在小孩"就呈現出來了。

(5)突然爆發與事實不相稱的憤怒或者防衛。有些父母看孩子受到傷害而委屈的時候,就會大罵孩子不堅強,看不得孩子哭覺得哭就是懦弱的。

(6)奇思幻想。當我們感到極度不知所措或異常沮喪時,出現奇思異想時。例如,與我們親近的人突然去世,我們發現自己在想像,如果我們只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做某些事情,那個人可能會回到我們身邊。

03 無法受挫的"內在小孩"亂了自己,影響了孩子

"內在小孩"是自己情緒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在當下我們看到類似的情景時候,觸碰了"內在小孩"的傷口,他還是會像小孩一樣出來大哭大鬧,表現得焦慮、恐懼、憤怒等等。

這些"內在小孩"早期受到童年的創傷,沒有得到治療,也沒有提高受挫能力。於是,這樣的"內在小孩"亂了自己,影響了孩子。那又是怎麼影響孩子的呢?

(1)我們忍受不了的挫折,往往通過孩子來呈現。一個男孩和夥伴們組建"閃電大隊"並當上副隊長。媽媽瞬間第一反應不甘心副隊長便問孩子:"為什麼不是大隊長呢?"後來這位媽媽反思自己的反應,明白自己內在女孩的執著需要:獲得第一名,通過學校的成功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她想要第一名,她覺得第二是挫折。如果這位媽媽說"第二不好,第一才是好的"的話,這位男孩肯定也會覺得第二是挫折。

(2)預期警告是對受挫感的反向強化。侄女總是很喜歡哭,一點問題都是喜歡哭。後來我發現是嫂子一直告訴她不準哭,哭是懦弱的表現,而嫂子小時候也是如此被警告的。結果,事與願違,侄女想改但是改不了。

預期警告是父母的預期焦慮,通常孩子不會因為父母的警告、勸告或道理而會做出如父母期待的變化,反而會導致無中生有,刺激孩子產生被禁止的行為和感受。對成人亦是如此,更何況對年幼的兒童。

04 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給孩子做榜樣

雖然內在小孩摸不著看不到,但是我們可以仔細地感受到,也要去認識、認領、關愛他。儘管他長不大,但是我們可以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從而在教育孩子時候穩住情緒、保持理性。

我們做出了提高受挫能力的榜樣,孩子也會更加強大。那麼我們可以怎麼療愈呢?

(1)傾聽內心的需要,認識內在自我。

內在小孩受傷的成人當發現自己需要別人的時候,不管其需要是多么正當,都會覺得很丟臉,特別是在有性需求時,更會體會到羞恥;又或者是那些不被允許表達的焦慮、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他可能將自己完全投身在工作中,或者咽癌酒癮中,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樂趣。而實際上,他是以這樣的方式將他跟他真實的自我隔離開來,因為真實的自我會讓他覺得可恥。

因此,從現在起,不要再用酒採灌自己,用香菸去燻自己,你要做的,是感受自己真實的情緒,而不是用種種方式逃避自己的情緒和自己情緒的真實接觸。在你有痛苦想要逃避的時候,找朋友或者家人幫你面對這情緒,找到痛苦背後你真實的需要,並接受它。

(2)擁抱內在的痛苦,接納內在自我。

為了得到幸福,你可能不斷對自己提出更高的生活目標:更高的職位、更高的收入、更大的房子……但是從外部世界,你很少能夠得到真正持久的滿足。

當你在一個地方靜靜呆著,回想自己的過去或者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你能聽到他悲傷的哭泣,還有對父母和傷害過自己的人怯怯的憤怒和怨恨。然後想像出你的內在小孩的樣子,以他的方式給你寫一封信,寫出他受到的委屈,他的不滿,他的痛苦……

當你初次見到自己內在小孩時,你可能會覺得羞恥甚至害怕。其實就是因為羞恥感和害怕,你的內在小孩才被長久地遺棄在那兒的。現在,感受他,擁抱他,不管他是多麼不堪,其實那也是你自己。

(3)看顧自己的內在小孩,滋養內在自我。

小時候應該讓我們無條件依賴的父母,如果沒能帶給我們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話,會讓內在小孩相信:他沒有權利去依靠任何人。

現在,你應該讓他知道,成年的你會永遠守在他身邊,幫他洗淨被拋棄、被忽視、受虐待、被困之苦。告訴他,雖然身邊所有的人都可能會棄他而去,而你永遠不會離開他。

由於我們的內在小孩可能是在不同的年齡被遺棄,找到自己的內在小孩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但有一點,愛護自己,是我們能給予內在小孩的最好的看顧。

因為自我痛惜和自我照顧是對自己負責任的心態,當別人對不起我們時,至少我們自己對得起自己;當別人無暇、不願或不能給我們溫暖時,收拾起哀怨憤恨,給自己一個深厚的擁抱。

斯科特·麥克勞德說過:"如何愛自己,這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最大挑戰。"

內在小孩雖然永遠是小孩,但不會永遠停留在那個受傷的狀態。只要我們願意去擁抱他,療愈他。

孩子是沒有勇氣和智慧來面對他所遭受的傷害的,但是身為成年人,我們有足夠的成熟度,就像安撫、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療愈我們的內在小孩。為人父母,總要嘗試做出改變,這樣才能更懂得如何愛孩子、教育孩子。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父母需要培養孩子的必備能力——抗挫力
    案例中的學生,被當時的狀況困住了,自我認同感非常低。他給母親的留言裡說,不要想我了,他不配。003認知局限。心理學中有個經典理論,叫情緒ABC理論,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A代表某件事情,B代表當事人對這件事情A的解讀,C代表當事人面對事情A時產生的情緒行為後果。埃利斯認為,引發情緒行為後果C的,並不是事件A本身,而是當事人對事情A的解讀B。
  • 培養孩子抗挫力,才是培養孩子「贏」的能力
    5、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家長要提高認識,改變原來的教養態度,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因為面對挫折能夠堅韌不拔的品格,僅靠說教是無法培養的,兒童必須經歷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家長在日常教育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孩子營造一切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的生活環境,更不要阻礙孩子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練的機會。挫折教育重要的並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後是否有恢復能力,是否有無所畏懼的自信心。放開手腳,讓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 培養孩子「抗挫力」的6個建議
    在孩子的生活中存在眾所周知,過度介入孩子生活的父母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頭頂盤旋,孩子一有需要就立即俯衝下來。然而弔詭的是,研究表明,他們並沒有與孩子建立起有意義的情感聯結,與孩子的相處也沒有給孩子帶來意義。以下方法有助於你通過在孩子的生活中存在,來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 內在孩子與內在父母!
    回到今天的主題,很久以來大家都在談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那麼到底什麼是內在父母,什麼是內在小孩呢?01內在父母是什麼?我們的內在父母是一個內在空間,常常與內在的關愛、智慧等資源聯接,我們意識存在的這一部分是我們的本性和更高自我的表達,它位於我們心靈的中心。處於內在父母中時,我們感覺安全有力、富有信心,那是一種「家」 的感覺。
  • 為什麼孩子抗挫力不強?大多數父母都理解錯了
    我聽到很多人說誇孩子會造成孩子玻璃心、太嬌氣、抗挫力不足、一碰即碎,應該給壓力要批評打到他害怕等等,可能也源於最近孩子的問題頻發,看到這些我真的是……唉…我們是從孩子過來的,但卻忘記了做孩子時的自己!想要表揚,想要理解尊重,想要溫暖的懷抱……做了父母卻走了父母教育的老路!非打即罵,有的父母一邊打罵孩子一邊還要說「我這是為你好」。
  • 孩子考試作弊被抓跳樓:培養孩子的抗挫力,是父母的必修課
    作為一位媽媽,看到這樣的消息惋惜不已,同時也不禁思考: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脆弱呢? 而作為家長,在我們的教育中,是不是缺乏了什麼?我們又該怎麼做來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呢?02 提起抗挫力,我想起了另一則勵志的故事——獨臂男孩打籃球爆紅的故事。
  • 斯坦福教務長: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培養抗挫力的6個建議
    ,而不是認真審視在孩子的童年時期,我們有哪些做法剝奪了他們自然養成這些特質的機會。 塑造他們的性格 今天,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孩子的課業成績、課外活動和錄取結果上,而不重視他們是什麼樣的人。 每個人都希望真實的自己受到珍視,人的價值不是來自成績,而是來自我們的性格,也就是我們的善良、慷慨、公允和努力工作的意願。
  • 一受挫就敗?孩子"抗挫力"差?試試"菲爾普斯法則"的挫折演習
    一:孩子一受挫就敗的表現1、頹廢、自暴自棄生活往往是曲折的,總是會出現一些挫折一些困難,而這些困難是不分時間不分順序的,而且會是突然就襲擊,使人們無法預料的,而人在發展當中也勢必會經歷一些挫折,會有挫折才能夠去成長,才能讓孩子有所經歷,有所發展。
  • 《內在父母的覺醒》:給內在小孩無條件的養育
    智慧機器人 給你舒適健康的家 讓生活更美好 《內在父母的覺醒 內容簡介 每個人可能都聽過這樣的話——「善待自己」「原諒自己」「對自己好點」「這不是你的錯
  •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力,讓孩子迅速轉逆為勝
    提到孩子遇到的挫折,很多家長頭疼得要命,既心疼又無奈,既著急又無助。那麼,作為家長到底該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力,讓孩子迅速轉逆為勝呢?如果你是小紅的家長,你會如何幫助小紅應對這次挫折,提高小紅的抗挫力呢?很多家長是無計可施的,因為孩子越是抑鬱,越是會迴避家長的談話,越是迴避就越是抑鬱,進入一個惡性的死循環中,無法自拔。而如果家長可以認識到以下幾點,就可以找到提高孩子抗挫力的方法,讓孩子迅速成長。
  • 為什麼所謂自愛,就是內在父母愛上內在小孩
    這其實是內在小孩的外化,當內在小孩想要某樣東西的時候,它會非常堅定和活躍。就好比一個孩子不停地乞求媽媽給他一個擁抱或者買超市裡的糖果。 這都是因為童年時候的創傷與缺愛,讓我們的內在小孩沒有得到應得的滿足和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就是童年時的自己。從出生到7歲時的外在小孩具有什麼樣的特徵,成年後的內在小孩就具有什麼樣的特徵。
  • 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孩子的抗挫力。抗挫力就是抗禦挫折的能力。假如挫折不可避免!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折力?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面對困難並戰勝挫折,培養孩子的一種抗挫力,它不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獨立、勇氣、意志及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培養,也就是說挫折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
  • 想提高孩子的抗挫力,父母需要具備這三種能力
    提到孩子的「抗挫力」,很容易就會聯想到「反脆弱」能力,這都是說,孩子在遇到困難或者挫折時有沒有相應的應對能力。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勇敢、堅強,但是現實卻常常是「媽媽,我不敢……」,甚至我們自己也會有一遇到困難就想退縮的時候。
  • 情商教育專家張怡筠:如何培養抗挫力強的孩子?
    一,什麼是抗挫力?抗挫力指一個人在遭受挫折後,能忍受和擺脫挫折所造成的打擊,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和行為的能力。抗挫力又包括兩方面能力:挫折耐受力:「我沒關係」的能力。是指當面對挫折時,不會覺得特別難過,或至少不會難過太久,能夠接受。
  • 家長這樣做,會抹殺孩子原本具備的受挫力!
    培養孩子的受挫力(挫折忍受力)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受挫力,是一種適應並克服困難的能力,可以使孩子在面對困難時越挫越勇。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每個孩子天生便擁有這樣的能力特質,它並非專屬於某些天賦異稟的孩子。但是往往由於家長的一些錯誤做法,磨掉了孩子原本具有的受挫力。
  • 孩子出現3種表現,說明情商超低,父母一定要反省了
    孩子總是發脾氣,容易給別人一種情商低的印象,孩子發脾氣?太正常了!他們不僅會掙脫你的手,去做你不讓他做的事,甚至會開始用他那極其有限的詞彙開始和你頂嘴。如果小時候不積極引導,他們長大後也容易隨便對身邊人發脾氣,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很容易消耗周圍人對他的好感。不能接受失敗和挫折,並且難以控制情緒,這樣的低情商孩子常常不受歡迎,因為他們往往是契約的破壞者。
  • 父母層次越低,孩子格局越小
    小孩無法選擇父母,父母卻可以控制小孩的人生。小時候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孩子的榜樣,層次越低的父母,往往不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他們無法與自己的內外達成和諧,卻對孩子橫加指責。他們無法控制外在的境遇,便會對毫無攻擊力的孩子發洩情緒。父母學歷越低,意味著他們在社會中獲得的資源越少。我的朋友小A,她父母都是小學文化,她父母共同特徵就是偏激,情緒化,家裡實行強權統治。
  • 受挫能力,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最近的微博熱搜事件,特別是疫情爆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少,越來越多的孩子生命安全的情況屢屢發生,以至於今年夏天,深圳不得不取消期末考試。在傳統教育中,似乎很少對孩子的受挫能力進行培養,但是現在孩子不斷出現的生命安全事實,說明加強培養孩子的受挫教育,真的非常非常重要!什麼是受挫能力呢?
  • 擁抱內在小孩《原生家庭》(下)
    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大家有沒有在婚前一直會說,假如我以後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會像我爸媽對待我那樣對待他。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和自己的父母如出一轍。問題父母的行為給子女造成的傷害,會伴隨著他們的生活揮之不去。
  • 小學生成績不好就跳樓,孩子的抗挫力都去哪兒了?
    孩子的成長本來就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作為父母,我們勢單力薄,當孩子出現的抑鬱、輕生的苗頭時倘若不能提早發現,最終就只能剩下悲劇。幾個連著的負面消息,讓我不得不深思,究竟在我們的家庭教育裡,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提高抗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