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上午我在公園帶孩子玩耍,孩子和一位穿著紅色裙子的小女孩在跑道上跑。看著他們歡聲笑語的,我在一旁也感覺得到很開心。突然小女孩摔倒了,膝蓋蹭在了塑膠跑道上,我的孩子扶起她來,女孩也沒有哭看了看自己膝蓋。我的孩子蹲下看著夥伴的傷口,好像在關心小夥伴。不一會兒,他們又繼續玩耍起來了。
臨近中午,人們越來越少,大人們都帶孩子們回家了。女孩的媽媽也叫孩子回家了,孩,孩子不肯走媽媽便開始說孩子。不一會兒,孩子哭了,媽媽見孩子哭便開始罵孩子:"哭什麼哭,我說錯你了嘛!嬌情!以前我媽媽冤枉我我都沒哭!"媽媽嘴裡邊念叨著邊拉孩子離開了公園。
真的是女孩矯情嗎?我並不覺得,當她摔倒都沒有哭,但是當媽媽說她的時候她哭了。那為什麼呢?其實是那位媽媽的"內在小孩"影響了孩子,使得孩子情緒失控。實際上在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抗挫能力差,是父母的"內在小孩"無法受挫。
01 我們身上的"內在小孩"
即使我們成年了,但我們在生活中還是會感受到痛苦、敏感,會特別渴望被關注、渴望被愛、被理解。雖然我們一直囑咐孩子學習要專心、放學 不要先看電視,可是成年的我們上班也在走神、下班回家就想躺著看電視。
其實,這是我們身上"內在小孩"在影響自己。每個成年人身上都有個內在小孩,我們看不見,是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是兩個緊密聯繫因素的表達和人格化:孩童內在的品質和我們早期的制約。
孩童內在的品質就包括孩子般的純真、敏感、頑皮、直覺力、好奇心、想像力、天賦智慧和感受感覺的能力、先入為主的認知,以及極度的開放、脆弱、通透性。
我們早期的制約就是特指我們童年時期受到的制約,比如不被認可、不被愛、不被理解、不被看到、不被聽到、被指責、被比較、被忽略,以及無法清楚地表達需求和需要等等。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媽媽,自己小時候被指責被誤會,給她造成了創傷。雖然她已經為人父母,隱藏了童年的創傷,但是她的"內在小孩"一直忘不了曾經受到的傷害和挫折,渴望自己不被冤枉不被指責。因此,當她看到孩子被指責而哭的時候,就會情緒激動。
這個"內在小孩"不輕易被自己看見,但也確確實實地"操控"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02 隱藏著的"內在小孩"出現的主要標誌
心理學中有"退行"這一個概念,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外界的指責、評判、苦難、危險的時候,常常是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應。
所以說,在感到安全時,內在小孩是不會出來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接管"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焦慮、崩潰、退形、糾結、抗爭。一般來說,"內在小孩"出現會有六個標誌。
(1)反應回到下意識、情緒不對稱的行為。比如聽到孩子拿了第二,很不開心孩子要孩子拿第一,而且這個是因為自己曾經沒有拿第一的遺憾;又或者自己出現孩子氣、發脾氣、以孩子為中心。
(2)凍結。當我們感覺到危險和缺乏安全感時,我們會立即被動員起來戰鬥、逃跑或凍結。比如有的家長小時候受到欺負,會特別害怕孩子受到別人家孩子欺負,就會阻止孩子出門和別的孩子玩。
(3)誇大的被拋棄感和拒絕感。在網上看到一位失戀女孩說"終於,連你也丟下了我"。這樣的女孩五歲被爸爸拋棄,現在的她在親密關係中總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一方,無力阻止對方離開。
(4)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當我們忙於以我為中心,要每件事和每個人都圍著我們轉,或者不得不圍著我們轉的時候,我們"內在小孩"就呈現出來了。
(5)突然爆發與事實不相稱的憤怒或者防衛。有些父母看孩子受到傷害而委屈的時候,就會大罵孩子不堅強,看不得孩子哭覺得哭就是懦弱的。
(6)奇思幻想。當我們感到極度不知所措或異常沮喪時,出現奇思異想時。例如,與我們親近的人突然去世,我們發現自己在想像,如果我們只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做某些事情,那個人可能會回到我們身邊。
03 無法受挫的"內在小孩"亂了自己,影響了孩子
"內在小孩"是自己情緒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在當下我們看到類似的情景時候,觸碰了"內在小孩"的傷口,他還是會像小孩一樣出來大哭大鬧,表現得焦慮、恐懼、憤怒等等。
這些"內在小孩"早期受到童年的創傷,沒有得到治療,也沒有提高受挫能力。於是,這樣的"內在小孩"亂了自己,影響了孩子。那又是怎麼影響孩子的呢?
(1)我們忍受不了的挫折,往往通過孩子來呈現。一個男孩和夥伴們組建"閃電大隊"並當上副隊長。媽媽瞬間第一反應不甘心副隊長便問孩子:"為什麼不是大隊長呢?"後來這位媽媽反思自己的反應,明白自己內在女孩的執著需要:獲得第一名,通過學校的成功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她想要第一名,她覺得第二是挫折。如果這位媽媽說"第二不好,第一才是好的"的話,這位男孩肯定也會覺得第二是挫折。
(2)預期警告是對受挫感的反向強化。侄女總是很喜歡哭,一點問題都是喜歡哭。後來我發現是嫂子一直告訴她不準哭,哭是懦弱的表現,而嫂子小時候也是如此被警告的。結果,事與願違,侄女想改但是改不了。
預期警告是父母的預期焦慮,通常孩子不會因為父母的警告、勸告或道理而會做出如父母期待的變化,反而會導致無中生有,刺激孩子產生被禁止的行為和感受。對成人亦是如此,更何況對年幼的兒童。
04 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給孩子做榜樣
雖然內在小孩摸不著看不到,但是我們可以仔細地感受到,也要去認識、認領、關愛他。儘管他長不大,但是我們可以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從而在教育孩子時候穩住情緒、保持理性。
我們做出了提高受挫能力的榜樣,孩子也會更加強大。那麼我們可以怎麼療愈呢?
(1)傾聽內心的需要,認識內在自我。
內在小孩受傷的成人當發現自己需要別人的時候,不管其需要是多么正當,都會覺得很丟臉,特別是在有性需求時,更會體會到羞恥;又或者是那些不被允許表達的焦慮、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他可能將自己完全投身在工作中,或者咽癌酒癮中,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樂趣。而實際上,他是以這樣的方式將他跟他真實的自我隔離開來,因為真實的自我會讓他覺得可恥。
因此,從現在起,不要再用酒採灌自己,用香菸去燻自己,你要做的,是感受自己真實的情緒,而不是用種種方式逃避自己的情緒和自己情緒的真實接觸。在你有痛苦想要逃避的時候,找朋友或者家人幫你面對這情緒,找到痛苦背後你真實的需要,並接受它。
(2)擁抱內在的痛苦,接納內在自我。
為了得到幸福,你可能不斷對自己提出更高的生活目標:更高的職位、更高的收入、更大的房子……但是從外部世界,你很少能夠得到真正持久的滿足。
當你在一個地方靜靜呆著,回想自己的過去或者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你能聽到他悲傷的哭泣,還有對父母和傷害過自己的人怯怯的憤怒和怨恨。然後想像出你的內在小孩的樣子,以他的方式給你寫一封信,寫出他受到的委屈,他的不滿,他的痛苦……
當你初次見到自己內在小孩時,你可能會覺得羞恥甚至害怕。其實就是因為羞恥感和害怕,你的內在小孩才被長久地遺棄在那兒的。現在,感受他,擁抱他,不管他是多麼不堪,其實那也是你自己。
(3)看顧自己的內在小孩,滋養內在自我。
小時候應該讓我們無條件依賴的父母,如果沒能帶給我們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話,會讓內在小孩相信:他沒有權利去依靠任何人。
現在,你應該讓他知道,成年的你會永遠守在他身邊,幫他洗淨被拋棄、被忽視、受虐待、被困之苦。告訴他,雖然身邊所有的人都可能會棄他而去,而你永遠不會離開他。
由於我們的內在小孩可能是在不同的年齡被遺棄,找到自己的內在小孩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但有一點,愛護自己,是我們能給予內在小孩的最好的看顧。
因為自我痛惜和自我照顧是對自己負責任的心態,當別人對不起我們時,至少我們自己對得起自己;當別人無暇、不願或不能給我們溫暖時,收拾起哀怨憤恨,給自己一個深厚的擁抱。
斯科特·麥克勞德說過:"如何愛自己,這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最大挑戰。"
內在小孩雖然永遠是小孩,但不會永遠停留在那個受傷的狀態。只要我們願意去擁抱他,療愈他。
孩子是沒有勇氣和智慧來面對他所遭受的傷害的,但是身為成年人,我們有足夠的成熟度,就像安撫、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療愈我們的內在小孩。為人父母,總要嘗試做出改變,這樣才能更懂得如何愛孩子、教育孩子。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